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讲

举韦庄的五首《菩萨蛮》词为例证,说明韦庄词与温庭筠词之不同性质的美感作用。

我们这一个系列讲座,总的题目是《词之美感特质的形成与演进》,我们这个星期的两次所讲的小题目是《歌辞之词的美感特质》。我现在特别要再次声明一下,就是我所讲的是词的美感特质,而不是词里边的思想道德意识。虽然我上次提到清朝的张惠言曾经说过小词可以传达“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而且他还曾把小词与《诗经》、《离骚》相比。在中国古代的传统中,《诗经》被认为关系于教化,《离骚》是表现了屈原对国家的一份忠爱的感情。所以,很多人都认为,张惠言是用传统的道德思想意识来评述讲解小词。而我现在虽然也引用了张惠言的说法,可我却并不是要像张惠言那样用道德的意识来讲小词。

我所讲的,是小词的美感特质。至于温飞卿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不是有跟《离骚》一样缠绵忠爱的感情,我并不加以讨论。我只是说,温飞卿的小词有一种美感的特质,我所要探讨的是它的美感特质到底是什么。我们上次看了温飞卿的一首小词,这个词的牌调是《菩萨蛮》,他是这么写的: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这首词,它之所以引起张惠言那样的联想,不在于温飞卿本身的道德意识,而在于它的美感特质,也就是他小词中的语言的符码。我上次讲过,语言就是一种符号,一个sign。从西方的符号学semiotics来说,文学的作用是由语言的符号而产生的。温庭筠所用的符号我们上次也讲了,像他的“画蛾眉”,我说蛾眉有一个传统,“蛾眉”这个符号已经成为一个传统了,在西方的文学理论之中管它叫做“cultural code”——文化的语码。还有,这首词里边写到衣服的美丽,而屈原《离骚》是把衣服的美丽与容貌的美丽都比喻为一个男子的才德之美好的。是这首小词中语言的符码给了大家这样的联想,而这种作用是一种美感的作用,不牵涉于道德。

我们上次只举了温庭筠的一首小词,也许还不足以说明它的符码有这样的作用。那我们就再看一首温庭筠的小词,这首词音乐的牌调还是《菩萨蛮》:

宝函钿雀金,沉香阁上吴山碧。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

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

仍然是写闺房之中,仍然是写美丽的女子。“宝函钿雀金”的“宝函”是什么?我以为他所指的是枕函。如同我们上次讲那个“小山重叠”,有人以为小山是山枕,我认为不是。我曾说,古代的枕头是瓷的或者玻璃的,像温飞卿的另一首《菩萨蛮》就说,“水晶帘里玻璃枕”。那个枕头是硬的,是玻璃的或者是瓷的。而且,这种枕头的里边是中空的,所以是“枕函”。“函”,是像一个匣子一样,中间是空的。那么枕函何以是“宝函”呢?因为它上边有很多装饰。什么样的装饰?上边有镶嵌的“钿雀”。“钿”是那种珠翠的镶嵌的东西,是一个鸟的形状,就是。是水边的一种鸟,跟鸳鸯差不多,常常都是双双对对地在水中游泳。“宝函钿雀金,沉香阁上吴山碧。”“沉香阁”是用沉香木做的一个阁,是房子里边的家具。沉香木像檀香木一样,是有香气的。这沉香阁上也有装饰,上面描绘有山水的图样,所以是“沉香阁上吴山碧”。那是一个闺房,在闺房之中,有一个孤独寂寞的女子。

我们上次也说了,很多小词所写的都是相思怨别的女子,是一个思妇、一个怨妇。怎见得温庭筠写的是思妇、怨妇呢?因为他说是,“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美感,都是从语言文字的符号中传达出来的。“杨柳又如丝”——又是一年过去了,而我所怀念的那个男子,他依然没有回来。“驿桥春雨时”的“驿”是驿站,古代的驿站就像我们的车站一样。我记得去年春雨的时候,我在驿站的桥边送他走了。今年的春天又到了,杨柳依旧,驿桥春雨依旧,可是“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我在画楼之中孤独寂寞地等待他,而他连一封信都没有给我传回来。古人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芳草江南岸”,就是离别的地点,那寸寸的芳草都是我寸寸的相思。而他终于没有回来。可是难道就因为他没有回来,我就不再整饰我的仪容了吗?我们中国古代认为“女为悦己者容”,说女子化妆就是为了给爱她的人看的。她想要得到男子的爱情,所以做了美丽的化妆。那么,如果男子不在这里呢?《诗经》中有两句诗说:“自伯之东,首如飞蓬。”那也是用一个女子的口吻来说话的。“伯”是她所怀念的那个男子;“之”就是往。“自伯之东”,说是自从那个男子到东方去了,这个女子啊,就不再整饰她的仪容了,就“首如飞蓬”——头发都没有梳,跟一团乱草一样。后面本来还有两句说:“岂无膏沐,谁适为容。”难道我没有头油可以梳头吗?可是当没有一个人欣赏的时候,我为谁而化妆呢?这就是我们昨天引的唐朝杜荀鹤的诗:“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没有人欣赏我,我还有什么必要来化妆呢?可是现在温庭筠笔下这个女子,并不像《诗经》上的那个女子。《诗经》那个女子说,自伯之东,我就不化妆了;而现在这个女子说,纵然你抛弃了我,纵然你不回来,然而我自己还是爱美的,我自己还是要好的,我仍然要装饰美丽等待你的归来。所以,装饰的美丽就表示了女子对她所爱男子的期待。她说我对你的爱情决不放弃,我相信你必然会回来,我一直要以这样的装饰来等待你。所以就“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我没有放弃,我对镜簪花把自己装饰得整齐美丽,可是我这种相思怀念的感情,有谁能够理解,有谁能够知道呢?

而你知道,用簪花照镜来表现一个人的要好,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有传统的。这也就是屈原所说的:“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纵然没有一个人欣赏,没有一个人在我的面前,但我仍然是爱美和要好的。要知道,说一个女子对爱情期待的不放弃,实际上也就是说一个男子对自己才德美好的不放弃。一直到清末民初的王国维先生,他在写词的时候,仍然继承了这样的传统。王国维曾经写过一首《虞美人》的词,里边有两句说:“从今不复梦承恩,且自簪花坐赏镜中人。”“承恩”,可以是一个女子得到男子的宠爱,但也可以是一个男子得到君主和朝廷的任用与恩宠。他说现在朝廷任用的都是吹溜拍马的小人,哪一个人真正认识我的才能?所以,我从今就再也不梦想得到你们这些当权在位之人的赏识,是“从今不复梦承恩”;可是我也没有放弃我自己,我知道我自己的价值,所以我“且自”,我姑且仍然自己要对着镜子簪上花,我要“坐赏镜中人”。

事实上,所有的美感都是通过语言文字传达出来的。王国维也是用簪花照镜来表示他自己内心的一份持守。而且不但如此,王国维那个“且自簪花坐赏镜中人”是九个字的长句,这么长的句子,很多字都是舌齿之间的声音,表现了这种坚决的意志和感情。温庭筠也是如此,他的小词之所以妙,就因为他的词里边用了我们民族文化传统中的某种符码,这与语言符号所传达出来的道德思想没有关系,而是他传达出来的美感表现了一种感情。张惠言说温飞卿的词有离骚屈子的用心,其实从写美女跟爱情的小词里边看到贤人君子对于品德美好之追求的这种联想,不是从张惠言开始的,是以前很早就有人这样说了。像宋朝有一个叫做李之仪的人就曾经说,晏欧诸人的小词“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就是说,尽管他的语言说完了,可是他的意思不尽。你念完了“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可是语尽而意不尽,它带给你很丰富的联想。“意尽而情不尽”是说,就算我把这些联想都说了,而你的体会、你的玩味,那种余音缭绕,仍然是在那里了。这就是小词的美感作用。所以说,从小词里边体验到这一份美感,不是到清朝的张惠言才开始的,宋朝的李之仪就已经感受到了小词之中有这样的一种美感作用。

为什么小词里会有这样的美感作用?从符号学来说,美感是由于它的语言,如“蛾眉”、“画眉”、“懒起画蛾眉”、“照花前后镜”、“鸾镜与花枝”,这都是语言的符码,这些语言的符码给了读者这样的联想。在中国文化的传统之中,这些语言的符码带着这种联想的信息,传达了这样联想的信息。除了文化传统的这个原因以外,小词之所以给读者这样的联想,有这样的美感作用,还因为我们所说的性别,因为它有双重的性别。小词作者所写的是一个女子,是一个闺中的思妇、一个怨妇,她期待的是一个男子,是男子的一份爱情。而在中国的伦理关系之中,有所谓“三纲五常”。什么是“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永远是高高在上的,父也是高高在上的,夫也是高高在上的。一个是dominant,是统治的;一个是subordinate,是被统治的。于是这男女的关系与君臣的关系,就有了一种相似之处:做臣子的只能期待上边的君主:君主和朝廷欣赏你,就任用你;不欣赏你,不任用你,就可以把你贬谪,把你斥逐,甚至可以给你下一道旨意赐死。即使把你赐死,你也应该叩头谢恩的。而夫妻之间呢,男子对于女子,他爱你还是不爱你,要不要把你休弃,要不要移爱别人,他有多少妻多少妾,他在外面有多少浪漫的爱情事件,那是他的自由。做妻子的则只能任凭丈夫的弃取,他喜欢你就跟你在一起;不喜欢你,纵然不把你赶出去,也可以把你冷落在空房。所以,这男女的关系与君臣的关系大有相似之处。而现在很奇妙的一点是,小词都是写给歌女的歌辞,所写的都是女性的感情、女性的情思、女性的语言。而女性本来就是subordinate,就是说她们都只能任凭男子的取舍。而作为一个读书人、一个士人呢,你不是“士志于道”吗?你不是要以天下为己任吗?如果你默默无闻,连科举考试都没有通过,你有什么资格以天下为己任?你一定要得到那高的地位,你才有资格以天下为己任,要不然你是没有资格的。所以说,这种君臣之间的地位关系与夫妻男女之间的地位关系,是有相似之处的。因此,当小词的作者给歌女写歌辞的时候,他写一个女性的感情,写这个女性的相思,写女性对于爱情的期待,对于一个欣赏她的人的期待,这时候就会引起读者的联想。因为这个作者他本身是一个男子而不是一个女子啊!事实上,在中国旧传统的科考时代,男性读者和男性作者,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一种“情意结”。在西方的心理学上,有一种情意结,一个complex。作者有这种情意结的complex,读者也有这种情意结的complex。所以读者才会读出来这种种的联想。于是,就是这种写美女、写爱情、写闺中思妇怨妇的小词,这种给歌女写的歌辞,由于它能够引起读者这样丰富的联想,所以其内容的意涵就丰富起来了。以上所讲的,是歌辞之词的美感特质的一类。

可是歌辞之词不只是如此,歌辞之词有很多不同的作者,也有很多不同的风格。我们下边就要讲到另外一个作者的歌辞之词,他的美感特质又是什么呢?好,我们现在就要看跟温飞卿并称的一个作者,那就是韦庄。韦庄也写了好几首《菩萨蛮》。我上次也说了,《菩萨蛮》是当时最流行的一个歌曲的曲调。既然是最流行的,所以你可以给《菩萨蛮》填一首歌辞,我也可以给菩萨蛮填一首歌辞。温飞卿以《菩萨蛮》的调子填了十几首歌辞,韦庄也用《菩萨蛮》的调子填了不少歌辞,但是这些歌辞有不同之处。温飞卿那十四首《菩萨蛮》没有必然的次序,他所写的“小山重叠金明灭”,与“水晶帘里玻璃枕”,与“宝函钿雀金”,互相之间并没有很密切的关系。当然张惠言认为他有,但是张惠言的说法是比较牵强的。可是现在我们要讲的韦庄的五首《菩萨蛮》,却是果然有着密切的关系的。韦庄的这五首《菩萨蛮》是一个系列,是一个整体。有很多选本只选其中的一首两首,那是不完美的。你必须看到韦庄写这五首《菩萨蛮》的整体的感情。所以我们要把这五首通通地读一下。下面是第一首。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韦庄词与温飞卿词的美感特质有很大的分别。同样是歌辞之词,而韦庄的歌辞之词与温飞卿的歌辞之词有很明显的不同之处。温飞卿的歌辞之词我们讲过几首了,他不透露主观的感情,只是客观地描写房子里边的家具,房子里边的装饰,好像在旁观一个女子的化妆,始终没有很主观的、很强烈的、很明白的感情的叙述。韦庄则不然。韦庄把他的感情说得非常清楚,非常劲直,非常真切。这是一个分别。就是说,他们两个人表现的态度不同,韦庄比较主观、比较直接。除了这个以外,还有一点很明显的不同,温飞卿常常是用女子的口吻来写的:说我的鸾镜与花枝,我的此情你就不理解,是“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说“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是我在画楼,是我送走了你,是“驿桥春雨时”。他都是用女子的口吻,用女子做主体来叙述的。可是韦庄不然,韦庄也写爱情,也写离别,他不但是写得直接,写得主观,而且他是用男子的口吻来写的。

那么韦庄这样的小词,又有什么样的美感特质呢?我们现在就先看他的第一首词,他是以男子的口吻来写的。“红楼别夜堪惆怅”,也是写离别。他说我跟一个所爱的女子离别,我们临别的那天晚上是在一个红楼。我常常说语言符码,他说是“红楼”,你看那红的颜色是温暖的热烈的,是代表爱情的。就在那红楼之中,“别夜”就是我跟你分别的那天晚上,那真是值得我怅惘哀伤,到现在我回想起来那天晚上的情景宛然在目,我一闭上眼睛就想到那天晚上的样子。“香灯半卷流苏帐”,那天晚上我们没有安眠,没有在床上休息,我们仍然点着灯,而且灯是香灯。古人的灯常是一个油盏,这个油盏,你可以在里边放上所谓“兰膏”,就是有兰花香气的膏油。那你这个灯点出来一方面可以照明,一方面还散布有香气,所以是香灯。“香灯半卷流苏帐”,如果不是离别的夜晚,在这样的红楼之中,有这样散发着香气的香灯,他们岂不应该把流苏帐放下来,两个人去谈情说爱吗?可是现在因为是离别的晚上,虽然是红楼中,虽然有香灯的照明,有这种芬芳,可是我们的帐子卷起来了,是“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流苏帐”,是美丽的帐子。流苏是穗子,有些装饰品底下垂下很多穗子。为什么把流苏帐半卷起来?为什么不在红楼香灯之中两个人去安眠?因为“残月出门时”,因为今天早上我就要跟你离别,登程上路了。当残月将沉的时候,当我跟你告别的时候,我清清楚楚地记得你是满眼的泪痕。我们当然不愿意离别,可是我不得已要走了。当我走的时候,这个女子她就为我弹了一曲琵琶,是“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弹琵琶所用的那个捍拨,上边有金翠的羽毛的装饰。琵琶弦上弹奏出来的声音,那么流利婉转,就好像春天黄莺鸟的叫声。而这个声音说的是什么?这个女子所说的话是什么?是“劝我早归家”。女子就叮咛嘱咐我说,现在你要走了,但你一定要早早的回来。为什么“劝我早归家”?女子说了,你要永远记得在你的家乡在那绿窗之下,有一个如花的女子在等待你,是“绿窗人似花”。“似花”,一方面是说女子的美丽,家中有这么美丽的人,你难道不怀念?你难道不回来?另一方面你要知道,花是最美丽的,可花也是最容易凋残的。《牡丹亭》说:“如花美眷”,你“怎禁它似水流年”?你如果不赶快回来,就算你将来回来了,美丽的女子已经成为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太婆了,那还有什么意思呢?于是,这个男子就走了。走到哪里去了呢?

现在我们就要看他的第二首词了。第二首说: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讲到这里,我就不得不讲一下韦庄写这几首词的背景。我上次在讲温飞卿词的时候也曾讲过温飞卿所生的时代,唐朝差不多从宪宗开始,到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已经是衰世。温庭筠和韦庄他们都生在这样的时代。我上次也说了,唐宪宗是被宦官杀死的,唐敬宗也是被宦官杀死的,唐穆宗是被宦官所立的,而晚唐从此就一路直下,所以到了僖宗的时候,就发生了黄巢的战乱。在这里我们没有时间详细地讲这段历史,我们只需知道,韦庄就是经历了黄巢之乱的一个人。在古时候,读书人没有别的出路,都要去科考。而当韦庄到长安来考试的时候,就赶上了黄巢的变乱,所以他根本没有考试,就沦陷在战乱的长安城中了。然后,他从长安逃出来,逃到了洛阳。

在洛阳,韦庄写了一首有名的长诗,叫做《秦妇吟》。诗中说:“中和癸卯春三月,洛阳城外花如雪。”“中和”,就是唐僖宗的年号。中和时代癸卯年的春天,洛阳城是非常美丽的,到现在我们还说春天到洛阳去赏牡丹花嘛!可是那个时候的长安城却处在战乱之中,他说是“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遍公卿骨”。“内库”,就是皇宫之中的那些个库房,其中藏有多少的金银财帛,可是都被“烧为锦绣灰”。“天街”,首都的大马路。天街怎么样呢?是“踏遍公卿骨”,有多少王公大臣都在战乱之中被杀,天街上到处都是被践踏的尸体。韦庄于是来到了洛阳,他说:“适闻有客金陵至,见说江南风景异。”有一个人从南方的金陵到洛阳来,那么人家就说了,说北方如此之战乱,但南方是安定的,是美好的,与北方这种战乱的局面是不同的。所以韦庄就离开洛阳,来到了江南。

很可能,韦庄在战乱之中就跟他所爱的女子离别了,然后就来到了江南。“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我屡次说过,语言永远是文学诗歌的第一个重要因素,道德在其次。他说是“人人尽说江南好”:我来到了江南,每个人都说江南真的是美好。你不是江南人,你是从北方来的,是一个客子游人,而大家都说你应该留在江南。而且还不止留在江南,你还应该在江南终老。“合”,是应该。现在你要注意到,是别人都说江南好,不是他自己说江南好。任凭江南有美丽的青山碧水,可是他所怀念的仍然是旧日红楼之中的那个美人。然而人人都劝他留在江南啊!是“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而且那不是空洞地说江南好,人家说得是很具体的。江南怎么好?你看一看吧,是“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南方的青山碧水,天上的行云,地面的流水,这空水澄鲜、天光云影的景色是多么美丽!江南没有战乱,没有烟尘,你可以在春水之中坐上一个画船,雨打船篷,你躺在船中听着那春雨的声音,多么悠闲,多么自在,多么闲适,哪里像北方的“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江南的风景好,是“春水碧于天”;江南的生活好,是“画船听雨眠”。你难道不应该留在江南吗?你说,我总想我那红楼中的美人。可是江南的女人难道就不美吗?“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垆”,不是火炉而是酒垆,是一个放酒的土台子。当初卓文君就曾当垆卖酒。江南有很多酒家,你要到酒家去饮酒,垆边给你盛酒的那些个女子是“垆边人似月”。我们现代的歌辞说,你是天上的月,你好像是明月,那是说美丽女子的光彩照人。垆边卖酒的女子在给你斟酒的时候,露出来她的手臂,像霜雪一样洁白。这是江南的美人。你看,江南的风景好,江南的生活好,江南的女子这样美丽,你为什么老是不忘记那红楼的美人?所以“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你现在不是还年轻吗,你就在江南多享受几天这种美好的生活吧。你不要回故乡去了,你回到故乡所能看到的只有战乱烟尘,那足以使你伤心断肠。所以你看,现在他是来到了江南,这个时候是别人劝他不要回去,而他自己的态度呢?他说是“未老莫还乡”,我现在可以不回去,因为我未老。可是他言外的意思是:我不能一辈子留在江南,当我老了的时候,我还是要还乡的。

好,这是第二首。然后他接下来就写了第三首。你要知道人生是一直在变化之中的,你的祸福安危,你平生的遇合交往,每个人都是难以预料的。当年是人人都说江南好,可我并没以为江南好,我认为我终归是要回到北方故乡去的。可是现在呢?现在是: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人人尽说江南好”的那一段美好的生活现在已经成为过去了,可是如今我才回想到在江南的那一段时间还是快乐的。那么他现在到哪里去了?

我们根据韦庄的生平来看,他经过了僖宗的黄巢之乱,后来就在江南流转了很多年。等到僖宗收复了长安回到长安去的时候,他又来到长安参加考试。这一次他考中了进士,那个时候他已经是五十多岁了。考上进士以后他就在朝廷里边做官。后来就有一个叫李洵的人做了两川宣谕协和使。什么是两川?当时的四川分为东川和西川。东川有东川军政的首长,西川有西川的军政的首长,而东西两川的两个军政首长不和睦,大家争权。于是朝廷就派李洵去做两川宣谕协和使,从长安出使到四川。而这个时候,李洵就约请韦庄参加到他的幕府之中。于是韦庄就跟随李洵来到了四川。虽然这次来四川不久他又回到长安去了,可是他在四川认识了西川节度使王建。王建很欣赏韦庄的才能,因此就特别聘请韦庄从长安到四川来做他的掌书记。结果韦庄就来到四川给王建做掌书记了。

可是不久以后,朱温,也就是朱全忠——他本来也是一个地方的军政长官——他的力量强大起来了,于是就要挟皇帝唐昭宗迁都,从长安迁到洛阳,然后废掉了昭宗,立了一个小皇帝昭宣帝。不久以后,他又把小皇帝废掉,自己称帝了。这就是历史上的梁,我们管它叫做后梁。到这个时候,唐朝就完全灭亡了。既然唐朝已经不存在了,于是西蜀的王建也就自己立国称帝,任命韦庄做他的宰相。根据一般人的考证以为,韦庄的这五首词是他晚年留在四川做了王建的宰相以后,回忆从前的往事而写的。因此,这五首词是一个系列,是韦庄整个的一个对过去的回忆。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他说当年我在江南的时候,人人都说江南好,可是我并没有以为江南好,因为我心心念念是要回到长安,要回到洛阳,那里有我追求的功名,有我喜爱的那个美丽的女子。可是现在,朝廷也不存在了,那个女子也音信断绝了,我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在江南的那一段日子还是美好的。因为那一段日子毕竟唐朝还没有亡国呢,江南还是唐朝的土地呀。而现在连江南的生活也成为过去了。“当时年少春衫薄”,当时韦庄还年轻,正所谓 “庾郎年最少,芳草妒春袍”。古人说,在春天,一个年轻的男子脱掉笨重的冬衣,穿上美丽轻快的春装,浑身闪耀着春天的光彩,那真是令人羡慕。以至于“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白居易的诗说,“郎骑白马傍垂杨”,女孩子们就最欣赏这些骑白马的年轻人。而韦庄说那时他就骑着一匹马,站立在江南的流水小桥旁。什么是“斜桥”呢?弯起的桥桥面总是斜的。当他策马站立在桥边的时候,是“满楼红袖招”,当时满楼女子的红袖就都争着招呼他上去。

那么现在呢?他说:“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这里也不错,这里有翡翠的屏风,有居室之美。屏风不是折叠的么?它有一个环纽才能够折叠,这个环纽就叫“屈曲”,是铜做的。中国传统都把铜叫做金,因为它金光闪烁。就在这屏风之中,我就饮酒沉醉。什么是“花丛”?你想,在有金屈曲的屏风之中有什么?“小山重叠金明灭”,接下来就是“鬓云欲度香腮雪”啊。所以这花指的就是如花的美女。而且是“花丛”,有那么多的美女。所以他说,“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以前人家说江南那么好,江南有垆边人似月,而我总是念念不忘还乡,总是不肯终老在江南;可是现在,他说我这一次再碰见美丽的花枝,我真的就留在这里,不再回去了。而且我要发下誓愿,我白头都誓不归,永远不回去了,绝对不回去了!你们看他的口气,这是韦庄的词的一个特色、韦庄的词的一个美感的作用。他以决绝之词,表现他的深悲沉痛。他写得如此之决绝,而又有如此深重的感情,这是韦庄词的特色。

我们现在时间已经到了,只好下一次再讲他以后的事情的发展。 rfkJhG1+kV8Gn283fzdnjTnedZShL+lPh4lfwSQfnqjY+JyG6+yoMxTsoCrjFi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