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章 强说:棉里藏针

2-1 北大话里有话,不服不行

学子都向往北大、清华,不是没有道理的。百姓心目中的最高学府,说话做事就是不一样。

2-1-1 没开口,不等于没有说的动作

2013年12月15日,原来曾在在北大工作过的P教授准备飞往美国和亲人团聚过圣诞节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在首都机场,边检人员阻止P先生出境,原因是P已经被边控。

次日,这条消息成为新闻热点,在网络媒体广泛传播。

是谁要对P先生边控?

细心的都明白,一定是北大。

原来2012年夏天,P在微博上爆料北大某餐厅有桃色事件,并称“北大淫棍太多”。随后,北大诉其侵犯名誉权,法院在无法将诉状副本及开庭传票正式送达P先生的情况下,于2013年10月刊登公告,令其限期提出答辩状和举证,逾期将依法缺席审判。

同时,北大暗地提出了边控P的申请,法院依据《出境入境管理法》予以批准。

P先生出国未果后,立即向法院申请解除边控。法官回复,北大不同意解除边控,且此案尚未结案,不予批准。尽管有人认为北大与P之间的诉讼并不涉及巨额财产执行,按理不应该采取边控措施,但P的律师查询法律法规有关条文后,也没有发现北大或法院方面在边控程序上存在什么过错。

总之,只要北大不愿意撤销,边控就无法改变。P只得老老实实留在国内,准备与北大的开庭应诉。

对于此事,北京大学新闻发言人回复仅仅一句:“去年8月31日已表示不再回应,一切走法律程序。”

2014年1月20日北大诉P名誉权纠纷案开庭审理,并进行了微博直播。结果是鉴于各方当事人不同意调解,合议庭不再当庭主持调解,评议后将择日宣判。

从公共沟通的意义是讲,不管法院以后的宣判如何,以及各方服与不服。 其实北大已经是赢家了!北大用行为沟通的方式达到了它的沟通目标:警示他人,不要自不量力,不要与北大作对。

本书定稿时,2014年8月20日传来法院一审判决:P因称“北大淫棍太多”,被判连续7天向北大致歉。

这个结果正是北大所需要的,北大要的不是钱,而是尊严。 这样的处罚方式,对后来人警示意义更大——不要随意与北大作对。

作者在2013年6月出版的《管理沟通:实践与策略》中就特别举例北大的一篇书面声明,具有一剑封喉般的强说水准,这说明北大拥有强说的势能,在对外沟通中,很容易形成一个有利于北大的超强势场。

2-1-2 北大善于强说,明说正说回击说

就像前面那句新闻发言人脱口而出“去年8月31日”一样, 北大的强说通常以数字或细节为核心逻辑,让沟通对象很难不折服。

某位有一定特殊背景老师L被北大解聘,在网络上引发质疑,为此北大新闻中心发表长微博,予以回应:

(1)L老师于2002年7月入职北大J学院,现为人事代理合同制身份,职称为副教授。近年来,L的教学评估成绩连续多年处于全院倒数第一,从2006年以来,学院持续收到学生对L授课方式、授课内容、工作态度等有关教学工作的批评意见多达340多条。

(2)2012年10月26日,J学院人事代理制度教师考核与聘任委员会对L进行了考核和续聘的无记名投票,表决结果为不续聘。为了给L老师进一步改进的机会,学校做出给予其延展一年处理的决定。

(3)2013年10月11日,J学院人事代理制度教师考核与聘任委员会再次进行了确认投票。应到委员37人、实到委员34人,投票表决结果为:30人反对续聘、3人同意续聘、1人弃权。为此,J学院人事代理制度教师考核与聘任委员会决定终止对L的聘用合同。

显然,北大说话中的要点就是一连串“数据”加上种种“细节”。面对这样的说辞,受众会如何感受?

或许有感情上的抵触,但很难有理性上的反对。

这就是强说,没有强词夺理,但是绵里藏针,你不得不惧,不得不服。

2-2 M大学嘴软,被人“欺”

大学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但是,不是每一个大学都能像北大这样说到做到,教人们怎样沟通,自己也善于那样沟通。

2-2-1 回应软弱,花边新闻延续不断

“M大诱奸学生博导被指不知自己睡过几个女生”

这样的标题满天飞的时候,作为公众的一员你会怎么想?如果作为学校的一员又会怎么想?

公众角度大多是惊讶,神圣校园,竟然如此?

大学师生大多是愤慨,作为学校一员,你知道这根本不代表你和你的同事、同学们。

显然,M大的公共沟通失败,小事被放大了。

“几天前有M大某教授‘公开信’指责校长在食堂享受特权,还没有平息;现在又冒出M大某教授‘潜规则’自己的女生。著名大学讲‘管理沟通’可能头头是道,但实作起来也差强人意。”

以上就是沟通时评专题微博@姜维私想对M大“诱奸门”当时的评说。

为什么会弄成这样?

第一,当时正好在七月上旬,正是高考之后,大学暑期前夕,全社会都关心高考成绩、志愿填报、大学选择的时候,更容易传播和产生负面影响。

第二,类似“博导不知睡过几个女生”和“开房费在国家课题里报销”这样的焦点被摘取出来,以标题形式突出,引起民愤。

第三,关键的是M大管理者的说话力度明显不足,没有著名大学应有的强说势能,完全压不住人们对于这种“诱奸门”丑闻津津乐道的热情。

从沟通时间上看,M大管理者反应过慢,在附有该博导床照的负面新闻从网上发出来后,也就是几乎证据确凿后的第三天才发声,给了媒体和公众自由发挥“诱奸门”充分时间和空间。

从沟通内容上看,问题更大。

“我校已收到有关M教授师德师风问题的匿名举报,学校在接到举报材料后立即成立专门工作组,根据学校有关规定展开调查。

调查期间,已中止M的研究生导师资格,停止其招生和指导研究生。

我校对师德师风问题零容忍,发现一起坚决查处一起,绝不姑息。”

这样的不痛不痒的官话,没有自己鲜明的态度,怎么能产生影响力?

根据M大官方微博上的自动计数,截止到当月底,M大微博声明的阅读数、转发数都不足500,评论条数不足1000。可见其影响力之低。

屋漏偏逢连夜雨。

这时候,媒体又爆出M大一年前的“艳照门”事件有了新进展,M大某院长涉嫌重婚罪一案,日前在某市正式立案。

为什么又是M大?人们不禁浮想联翩。

——那个博导连睡几个都没搞清楚,这还得了。在老师的威严之下,是否有人受到更严重的侵害,却没有站出来,或者不愿站出来?

——那个博导开房发票在国家课题里报销,更是荒谬。国家课题经费这么轻易被骗取,可见M大的审核制度是不是几近虚设?

这些问题都是M大管理者要弄明白的。

出了一个糊涂的教授,M大自己也被这起风波搅糊涂了。

总体来讲,先是那个博导错,后来M大也错——说话没有应有的强势,结果便是局势越来越糟。

2-2-2 M大“软”在哪里了?

可以肯定了,人们完全忽略了M大的声音,因为它的声音太不强了。

◆ 过于简单了,怎么强?

简单,容易给人应付了事的感觉。

这时候不是惜字如金的时候,尤其是在第三天才发出来的情况下,这样的寥寥3句官话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期望了。

◆ 过于平淡了,怎么强?

平淡,就是没有表露出强烈的态度。受众感觉M大的声音弱,似乎是公事公办的态度。

实际上,这时候需要的是爱憎分明,大声弘扬主流价值观,严厉谴责丑恶现象,才能引起社会的共鸣。

◆ 过于软弱了,怎么强?

软弱,就是对自己利益的忽视, 一个不尊重自己的人是不能得到别人尊重的 ——如果连自己都不尊重可能真正尊重别人?

即使“诱奸门”完全如实,那能不能代表M大呢?显然不能,个体犯错或犯法,整个学校的牌子跟着受损,显然不妥。

因此,M大应该像北大那样,坚定保护自己的牌子和名誉,应该有防范继续炒作的震慑声音,避免媒体持续的、随意的、夸大的报道。

总而言之,M大就是没有强说。

我们在第1章中分析过,你无势,谁跟你?M大的声明信心不足、正气不足、勇气不足,在公众中的反应就弱了。

此消彼长,你弱他强,社会按照这样的规律继续发酵“诱奸门”。7月下旬, 76名M大校友出来发出呼吁建立校园性骚扰防治规范的倡议信,将该事件又添一把火,让舆论再议论纷纷。

2-2-3 强与弱相碰,弱等于没说

在声学上,就有这么一个不符合人们思维习惯的掩饰效应。它说的是声音强度的非线性感受现象。

人的 耳朵只对最明显的声音反应敏感 ,而对于不明显的声音,反应则较不为敏感,尽管客观上它是存在的,但主观上就似乎不存在。

形象地说,2个同样强度的声音相加,强度并不是2倍,10台轰鸣的机器声的总额也不是一台机器的10倍。如果2个声源一大一小同时发声,总强度与大声源的强度接近 。10台轰鸣声相差比较大的机器同时工作,总强度也是与最响的那部机器本来的强度接近。

这种非线性原理,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就会导致强度大的声音全部或部分掩盖住强度弱的声音。例如,在一个安静的工作环境中,鼠标声都能听到,但如果同样的声音,在车间办公室中,人们就听不到了,被生产环境的机器声淹没了。

北大和M大各自的案例中,前者说话声音强度大,所以其内容作用被放大和突出,一定程度上掩盖了P先生的辩解。而M大则相反,声音弱小,几乎完全被媒体上的各种声音掩盖。

因此, 强说就是让声音的效果(不是声音本身的高低)具有比不同意见方更高的强度。 无论是先发声,或是后发声,或是同时发声, 强说就是要做到一剑封喉,奠定胜局;或者绵里藏针,威慑住对方,将问题冻结。

2-3 纪检厉害,一对一约谈

按照沟通中主客体的现场人数,沟通可以分成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少对多、多对少和多对多等形式。在现实中,多对一的沟通方式特别受到作为沟通主体的单位或部门所喜欢,因为按照一般的常识,人的力量大,多对一对己方有利。

2-3-1 多对一说话,强在表面

多人对一人的沟通情景,在审判、质询、调查、谈判、面试过程中都比较常见。尽管多人出现原因并不一定是己方的沟通策略所定。比如,审判中可能基于保护对方权力的要求而多人在场,在质询中可能为了满足公开透明的要求而多方在场,在商务谈判、人员面试中,工作团队可能需要有专业化的分工,从而必须多人在场,等等。

但是,以上这些都是业务或技术层面的原因。

就沟通策略而言,不管是主管的或是客观的要求所致,多对一式说话都是以多压少,有意或无意地强化己方的沟通优势。比如面试、谈判等工作沟通中,多方轮流问,对方就容易在应接不暇中暴露出其真实的一部分,或暴露出漏洞来。

具体来讲,多对一优势来自三个方面。

◆ 强度优势:来自人数,人多声音大。按照人们的常识,似乎声音大的更光明正大,更合理合法。声音小则容易被认为不自信,拿不到台面上讲等等。

◆ 广度优势: 来自分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专业或知识背景,有不同的信息来源,合起来通常远超过1个人的知识和能力范围。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就说明百姓已经有这个意识,人多见识多。我们在《管理沟通:实践与策略》中专门就利用“从众”效应进行说服的做了策略分析,在《完美沟通:机会是你说出来的》则举例说明了“从众”效应如何运用,比如,人少时如何形成从众等实践经验。

高效的从众说话,就是既要发挥“众”的强度优势,又要利用“众”的广度优势。

◆ 耐力优势: 重大的沟通活动,常常需要长时间、高强度地连续工作,参与人员的体力精力可能成为一个瓶颈。

比如,在复杂的商务谈判中,久拖不决,断断续续,常常成为对谈判双方体力精力的考验,最后很可能是意志薄弱,或身体较差的一方先让步,以便终止疲劳不堪的谈判。人多一方,可以轮流上阵、轮流休息、轮流再准备,有更多赢机。

有些谈判高手,故意加大谈判的密度、强度,连续谈判不休息或少休息,或拖延谈判不结束,就有利用对方体力精力不支达成有利于自己的结论的实际效果。

但是,这样的“多对一”强势策略,也有弊病。它一开始就给对方心理暗示,提示对方处于弱势地位。对方理智的话,反而会一开始就小心谨慎,注重防备,从而干扰己方沟通目标的实现。

2-3-2 “一人一组”模式的应用

很多企业或机关在处理事故、灾害等危机事件时,常常采取“一人一组”的沟通方式,对每一个沟通对象安排一组工作人员与其沟通,实行“多对一”服务,充分运用上述强度、宽度和耐力三个优势的工作方法。

这样的多对一,在工作态度上,给事故、灾害的受害者重视的感受,在工作方法上让对方切实得到全面、快速、扎实的服务。

即使对方不理智、不配合,“一人一组”这样的多对一亦可以控制住沟通局面,让对方感受到己方的威慑意志、权威力量和持久准备,有助于促成对方知“难”而退。

不过,如果多方态度不巧当,让对方感觉不是众人来帮助他,而是仗势欺人的话,一人一组就起反效果了。对方会拒绝接受这样明显不公的沟通方式。

2-3-3 一对一说话,强在内心

十八大以后,纪检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除了政治上的正确方针指引外,纪检系统的工作方式、工作方法也有很大的改变。其中“一对一约谈”就是一个纪检系统的沟通方法创新。

让我们看看以为被约谈的官员的感受吧。

“我也经常向领导做过汇报。但像这样被请到办公室,面对面、一对一交流式的汇报,以前还真没有过。”

“谈的问题可以更具体、更深入,甚至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就会有很多鲜活的情况和内容。”

“谁说调研只有到基层去?有的基层调研,领导看到的都是精心准备过的,参加会的人是事先选好的,汇报稿是精心打磨过的,汇报人往往都是念稿子。”

特别是, “与领导面对面,不念稿子,你都不好意思不说实话。” 因为 “感觉就像回到了家。很亲切,很温暖”。

领导这样把 对方请进来、一对一地交流,可以比下去调研更接地气,而且效率更高,沟通层度更深刻。 在这种一对一环境下,可以让对方说出平时不好说的话,从而了解到更真实的情况,更早掌握有关工作发展变化的趋势。

从沟通艺术的角度看,这其实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平等对话,实际上的却是更强势说话。这样的一对一有3个关键点:

◆ 沟通时间策略: 一是事先通知你要沟通主题、时间、地点,让对方做足相关准备,届时无推口话可说;

二是面谈安排在早上等公认重要的工作时段,突出此次交流的重要性。

◆ 沟通环境策略: 一定是在己方办公室或己方掌握主动权的场所与对方谈话,突出己方的主体地位,从而可以调控交流主题和节奏。

同时,在精力上处于“以逸待劳”的有利状态。

由于是在己方场所,所以谈话时间就可以由己方自己掌握,不容易受到对方的找茬或干扰。

◆ 沟通内容策略: 这样的沟通主题可以是公开的,可以让被约谈的同事和上下级等知道,使得更多的人都关注这个约谈。

这一方面便于被约谈者公开地做好资料、数据准备等有关工作,另一方面也给对方周边部门或同事一定压力,约谈的只是一个人或几个人,但受到沟通影响或带动的实际对象是一群人。

“约谈的是一个人,绷紧的却是我们全单位的‘弦’”——某位被约谈者事后的大实话。

2-3-4 下对上,照样可以一对一地强说

孤身深入虎穴,总是被当成英雄故事。

面对社会地位、管理层级比我们高的单位或个人,也可以一对一约谈。这种情况下,首先需要排除邀约障碍。按照正常的组织制度和管理程序,下级或下属无权命令上级或其他同事在特定时间和地点与你谈话。那怎么办?

实践中,有2点可以借鉴。

◆ 方法上,采取公开邀约

我是下级,我应该听从上级的,但现在我不是不服从,不是不听从,而是为了公家的利益,需要向对方交流不同的意见,提出独特的建言,这是对方的岗位职责不能拒绝的一项工作。

即使我方是为了个人的利益,但我是组织一员,组织就是由个体构成的,个体的问题也是组织的问题。如果这在对方职责范围内,对方当然也是不能拒绝的。

即使我是外部门人员,与你没有组织关系,但现在有工作关系,那也可以邀约相谈。

不管如何,这类似骑士的决斗,公开邀请方,占有一定的先机。

◆ 目标上,降低己方预期

正常情况下,下对上,内对外,沟通总是处于相对弱势。在地位上的差距,综合能力和信息完备程度上的差距,以及需要将就对方时间和地点造成的环境差距,使得这种约谈相对不是很平等。

因此,发起约谈者应该调整自己的沟通策略,取得约谈就是成功,对于谈话的结果可以不做特定的要求。

只要上级同意谈,不管具体谈的内容如何,已经表明一种态度。正是上级的这种态度,约谈活动落实之后就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推动工作了。 只要你的这个一对一约谈本身是公开的,它必然引起大家的关注。

类似地,一些期望快速成名的人士,很喜欢通过在谈话中涉及大人物,或者批评大人物,或者挑战大人物,即使他明知不是对手,但 一旦大人物回应了,他就成功了, 借助大人物的声誉快速成名。

我们在《完美沟通:机会是你说出来的》中也举了这么一个案例,说的是前途似锦的科长应该学习狮子不与鼬鼠比武,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2-4 大国总理为谁点赞?

《总理三次表扬女县长》一时间成为各个主流媒体的头版新闻之一。人们不禁要问,是谁有这么大的脸面,让大国总理在短短的两天里要重复为她点赞?

2014年8月3日下午,云南省鲁甸县发生6.5级强烈地震,虽然地震震级不算很大,但伤亡超预期。4日一早总理便从北京急飞灾区,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

对于总理而言,准确、详细了灾情、群众伤亡和救援进展,是领导和部署救灾工作的关键。在此次地震的震中鲁甸县龙头山镇,总理问正在现场协调救灾物资、帮助伤员的鲁甸县女县长,“救灾有什么困难?”

女县长据实相告:“现在物资缺乏,缺水短粮,食品和饮用水不够发放。”

总理眉头紧锁,追问:“还有什么难题?”

在别人为她捏一把汗的时候,女县长没有顾忌其他人的想法,“我带您来看。”大着胆子拉着总理来到安置帐篷区。

女县长说:“最大的困难是道路不畅,这些帐篷都是靠肩扛进来的,缺口非常大。几个家庭10多口人挤在一个帐篷里,还有很多受灾群众住不上帐篷。”

……

在随后召开的现场协调会议上, 总理3次提起女县长,表扬她敢于直言不讳提出救灾的困难和问题。 总理说:“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谁能做到十全十美?我们来这里就是要解决问题,就是要听真话。”

就这样,总理为女县长三次点赞的故事诞生了。

2-4-1 在大人物面前强说的好处

这样的好事情显然不会到此结束。

总理还特别嘱咐随行的省委书记,一定要对女县长进行表扬, 鼓励这种敢讲真话的精神。

1天后,此事成为热点。《云南日报》这样说, “作为一名县长,她以前可能没有面见过总理。在救灾第一线遇见总理时,她情急之下,不假思索地把救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都讲给了总理。这种直率、阳光、敢于直言的作风,受到李克强总理3次表扬,引人瞩目。”

一周之内,主流媒体纷纷转载,评论不计其数,《总理为何要“三次表扬”鲁甸女县长》、《总理3次表扬直言不讳的女县长启示啥?》、《总理3次表扬直言女县长 让谁脸红?》、《点赞女县长赞美了谁?》、《理解 信任 聚力就是最好的赈灾--有感于总理总理三赞基层干部》,等等。

显然,女县长子在总理面前不同于官场习俗的大胆、强说,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2-4-2 在上级面前该不该强说?

在一个大型组织体系中,跨级晋升、横向历练之类发展机会常常就这来源于这样的一次强说,让当事人鹤立鸡群。

历史与现实皆如此,官场与职场亦如此, 大胆的强说成就了不少青年才俊,成为其一生事业发展的一个跳板。

在经营管理中,有所谓的电梯测试的做法,其沟通实质也是如此。偶然在电梯轿厢里相遇,你面对你平常完全接触不到的那些大权在握的高层,如果让你说话,你能不能说出令其意外或者惊喜的东西来呢?

这些情况下,不管是工作建议,或是批评意见,或是投资方案、改革措施, 关键的只有一点:就是足够强,强到几句话就可以打动那些高官或高管。

当然,机遇只青睐有准备的人,如果没有平时的积累,类似的机会来的,也会溜走的。不过,要做好强说并非易事。

◆ 与高层的层级之差,对强说有很大的影响

我们可以这样去假想,同样话,如果女县长分别说给

——省长

——市长

——职能部门

——媒体记者

……

强说,各自的效果会如何?

在工作中,常常做这样的反思,将有助于我们真正理解什么是强?强说——正常表达——弱说之间的差异到底在哪里?

◆ 向上强说之后的态度,对强说有微妙的影响

我们可以这样去假想,如果女县长事后得意洋洋会怎么样?

的确有一些青年干部在这里出现沟通失误。强说成功了,马上得意忘形,自我陶醉自己提出的意见、建议,到处宣扬炫耀自己的思路、方案,甚至还想到个人的晋升、调动,禁不住飘飘然起来。

显然,这样的人,很快就会被组织打回原形。

因此, 强说之后的态度非常微妙,不高兴自然不对,太高兴也不好,这时候需要一颗非强非弱的平常心。

女县长是这样处理的。

有媒体追踪报道,谈起被李克强总理3次称赞的事,她连连摆手说:“别采访我。”

“我只是说了大实话,没想到总理会这样表扬。”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哪能不说真话实话,灾区老百姓都看着我们呢!”女县长这样说,的确是好样的!

2-5 土豪VS特斯拉,谁会强说?

某土豪7000万嫁女,够强了吧?

2012年3月,在著名海滨城市,该土豪包下几家顶级五星级酒店举行大型婚礼,并开演唱会。邀请了国际、国内众多明星捧场,阵容堪比春晚,创记录的奢华。星光灿烂,名流荟萃,物质奢靡,现场就展示了作为嫁妆的6辆法拉利豪车。

这样一个轰动全球华人世界的中国式土豪婚礼,无论实际花费是否真有媒体报道的7000万那么多,都堪称空前了。

土豪这样做,想说什么?

作为一个父亲,首先自然是对爱女的一片爱心。但作为企业家,到底他真想说什么?只有他自己知道。

尽管土豪没有出来明说,人们是无法隐藏自己的感受的。 不外乎认为土豪在表达两层意思。一是炫富,我有钱,我喜欢这样花;二是我有实力,我有能力,我有地位,我有背景。

2-5-1 土豪强说,自己毁了自己的基业

按照我们的沟通模型,这是一种行为沟通策略。用超奢华的婚礼本身在说话,透过媒体的全球传播,透过公众的津津乐道,他的沟通目的应该是达到了。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鉴于该土豪的产业已经很庞大了,当时已经是某省最大的民营煤企了,应该不会太在乎“炫富”的。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总有过人之处的,他这次如此“破费”,应该也有特定的目的。

因此,作者和一些专家分析,他当时想说的更多是上面的第二句话:我有实力,我有能力,我有地位,我有背景。言下之意,欢迎银行、产业、市场、当地百姓、当地政府各届应该继续与我合作,更大程度与我合作!

这应该是土豪的本意。

但是,从这个角度看,这又是一次很失败的强说。

要知道, 他的主要沟通对象,即那些银行、产业和政府中的高管、高官和领导都是比较有智慧的 ,不是普通百姓,他们的职位和专业使得他们倾向于作者当时听闻此事后的第一感受:

第一, 如果不是因为面临巨大困境,需要弄这么大的声势么? 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式的欲盖弥彰了。

第二,即使当时真的而没有问题,也没有出问题的征兆, 单单凭这次铺张的离谱的婚礼,有识之士就知道应该远离这家伙了! 因为这完全不是一个优秀企业家应该的作为。

按照这样的“ 逆向思维”,这次7000万奢华婚礼等于土豪自己无意之中在向社会预告:他有问题了,他要有问题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7000万婚礼是该土豪事业的顶点,是开始走下坡路的拐点!一个敢7000万嫁女的老板,至少说是难以持续发展的那一类企业家,他的企业迟早要吹“爆”,人们远离为好。

果然如此,7000万嫁女新闻一出,当地领导甚为震怒。当年,原计划中的某个扶持该土豪企业集团的项目补贴就泡汤了……

过了1年半不到,媒体就开始揭露“7000万嫁女”煤老板负债率已逼近100%;

到了第2年底,该土豪所在省政府有关部门介入该企业集团的债务危机,变重整企业为重组企业;

最终在2014年3月,距离7000万婚礼刚好2年的时候,该土豪本人在某机场拟出境时被警方带走。

至此,该土豪 强说不当,给别人挖的坑,把自己给埋进去了。

2-5-2 特斯拉自己强说,绝尘而去

2014年6月12日,特斯拉这个受人瞩目的汽车行业里的“苹果”,又让全世界都大跌眼镜——特斯拉专利免费使用!

在知识经济时代,专利被视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价值评估中专利亦是主要资产之一,很多地方政府还在根据专利数量奖励企业。大公司、大品牌之间发生的专利纠纷官司也是吸引眼球的话题,从大到汽车,小到手机,都有动辄涉及数十亿美元标的纠纷在那里不停地诉讼、调解。

特斯拉汽车,一个靠新能源技术颠覆传统燃油汽车的神话,彻底突破其他混合动力、纯电动新能源汽车瓶颈的性能级电动汽车,竟然宣布把自己的全部专利拿出来免费使用,应该是有史以来关于专利的最强声音。

特拉斯创始人马斯克宣布, “就在昨天,特斯拉专利还被封闭在我们帕洛阿尔托的总部内。从今以后,这种局面将不复存在。我们本着开源运动的精神,开放了我们的专利,目的是推动电动汽车技术的进步。”

马斯克解释道, “特斯拉曾经觉得有必要保护专利,担心大公司剽窃特斯拉技术,并以其强大的实力打压特斯拉。但这种做法大错特错。事实恰恰相反,大公司的电动汽车项目规模极小,电动汽车销量占总体销量的比例平均不到1%。相信特斯拉、其他电动汽车制造商以及整个世界都将受益于一个共同而快速发展的技术平台。”

马斯克认为,很长时间以来,专利仅仅是巩固了大公司的地位、肥了法律从业者,而对实际创新者而言,更多的只是扼杀了进步。

特斯拉宣布将其所拥有的140多项目专利技术,其中一半都是发明专利,给那些有意发展电动汽车的企业使用。目的很坚定,也很简单,就是要发挥全社会的力量,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更多造福人类社会。

如此 史无前例、颠覆行规的革命性强音,可特斯拉却非常低调说出来,连新闻发布会都没有举行 ,马斯克在特斯拉网站上发布一封公开信就宣布了:All Our Patent Are Belong To You(我们的所有专利都属于你)。

这也是我们前面说到的,强说不是声音本身的高低,而是声音效果之大。犹如马斯克的这篇震撼全球全行业的博客一样,真正的强说拥有强大冲击波和余音缭绕之影响力。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特斯拉像土豪7000万嫁女那样铺张宣扬“All Our Patent Are Belong To You”——“我们的所有专利都属于你”这个革命性宣言效果还会这么好吗?

可以讲,越是高调的内容,越需要低调的动作;越是慷慨的言词,越适合平稳的语气。

特斯拉就是这样突出需要强说的关键点的。

2-6 砸车式强说,一鸣惊人

2014年6月,特斯拉热度超高,两件大事情都是空前。一是上节所述特斯拉宣布专利免费使用,二是中国消费者6月27日怒砸特斯拉汽车。

这两件事,一“正”一“负”,无论是事件的意义或是影响力都是超级强。

2-6-1 特斯拉顾客边砸边说,一鸣惊人

好似与特斯拉创始人唱双簧,6月27日上午,特斯拉北京某新车交付中心,一位愤怒的车主怒砸特拉斯新车!空前之举,舆论哗然。

特拉斯,这个当时的“高大上”汽车,正为中国的先锋型土豪或精英们热捧的追捧,其Model S型车,本来就是供不应求,几乎就是稀缺品、时尚品、炫耀品的代表,怎么还会有人要砸它呢?

人们异常的好奇,但认真看完报道,看了图片后,人们才明白,并不是原来想象的那么回事。

为了争做第一批特斯拉车主,Q先生于2013年10月交了25万元定金订购了Model S之后,但在2014年4月份临交车前,他发现自己并不在首批提车的车主范围之列,于是与其他同样“遭遇”的车主一起在2014北京车展会期间进行了维权,特斯拉公司表示道歉并与部分维权达成8周内交车的新协议。

不过,这一承诺后来又成泡影。6月18日,Q先生得到特斯拉销售人员的通知,其预定车型Model S在天津港清关时发现关单号和车架号不符合,车已被扣在海关,必须通过美国总部重新报关,这至少需要三周时间,预计下个月才能交付车主。

Q先生坚决不愿意再等,特斯拉销售只好建议于Q先生提取2014北京车展会用过的展车,并称展车与新车没有任何区别。

Q当时接受了此建议,不过,对于一再延期交车非常不满。

6月26日Q先生付清该车的全部车款。

6月27日凌晨一点多,Q先生后悔了,他向某媒体记者表示,自己坚决不能要一辆“二手”车,提车当天将要砸这辆“二手”车。

在媒体的“见证”下,Q先生从特斯拉销售人员手中接过了新车钥匙后,Q先生挥起车用安全锤砸向新车……

众人惊愕!

连续多下锤击之后,汽车前风挡玻璃留下四五处明显的白色砸击痕迹,以及密如蛛网的裂痕。

人们从新闻照片看到,Q先生砸了他那辆Model S的前挡风玻璃。相关工作人员事后透露说,由此预计产生的修理费用大约近万元(车总价值为106.8万元)。

“这并不是我希望中想要的新车,它是一台展车,就好比你原本想买辆属于自己的新车,得到的却是台二手货。这是我很难接受的。”Q解释道。

上演了砸车的疯狂之举后,Q先生成为媒体焦点,他向记者控诉了特斯拉“店大欺客”的七大“罪状”。但是,特斯拉中国官方渠道没有就此事件做出说明,任由“砸车”秀这样的强悍故事和Q先生与被砸“爱车”的合影给人议论。

一时间,坏事变成好事,特斯拉这三个字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网络上人们对特拉斯和电动汽车的关注度都持续飙升。

不管特拉斯和Q先生初衷如何,这个砸车之说的确非常强悍,其实际效果胜过事件营销。Q先生的行为沟通极大地抬高了他的语言沟通,行为加强语言,形成共振,结果自然超强。

人们不会有细心去研究Q先生的七条意见,只是知道他为什么砸车就行了——原来不是特斯拉车不好,而是特斯拉车供不应求。

2-6-2 动嘴又动手,强说效果好

人们常常批评年轻人,眼高手低,关说不练,缺乏动手能力。在沟通中也是如此,动嘴是比较初级的,动手写点什么、做点才是中、高级形态。

图2-1 高效沟通的4大形式

这就是我们在《管理沟通:实践与策略》中,创新提出的说、讲、写、行四级沟通模型(如图2-1)。这里的“行”就是行为沟通,基本点在于:

◆ 行为沟通需要个人魅力的支持

同样是站,有人站如松;同样是走,有人走如风。这差别就是个人的魅力。

如同舞台上的各种程式,举手投足,一招一式,具有美感。 沟通中的行为,也需要这样的设计感,散发出某种魅力。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魅力行为是设计出来的,但不是一时半会可以设计出来的,是长期修齐治平身心之后的厚积薄发。人们对某人或某事是否具有魅力,可以依赖直觉、不假思索、一眼观之。

Q先生的行为就具有魅力,“砸”的动作是高度自信的表现,是拥有财富的表现,是个性刚烈与追求精致的表现,所以这样的行为一做出来,立即征服公众。

◆ 行为沟通需要具备故事化的特征

就像Q先生的行为一样,有时间、地点、人物、冲突等故事的完整元素,所以一锤子砸下去,很自然就变成了一个“恶搞”故事,给人们探究和传播。

好故事需要一点就透。故事讲完,无需再说,听众都知道是这故事说的是什么意思。

好故事还需要过目不忘。人物、情节、悬念的搭配,让听众可以津津乐道,添油加醋,好像是他的亲身经历一样。

Q先生砸车这个时间点非常好,特斯拉创始人刚刚在中旬抛出了一个重磅新闻——“我们的所有专利都属于你”,人们还在惊讶之中,又来一个Q的故事——年轻富豪怒砸自己的百万新车,如同火上浇油。

从整合营销的角度,2个事件合起来,就 充分运用沟通能力模型中的多个层级的技能,嘴和手并用,形成一个共同的强音 ——特斯拉公司厉害,特斯拉车子厉害,特斯拉车主厉害。

这样“官方强说+民间强说”交互作用,特斯拉成为了大赢家。 N3Ysiz3le3lvW2XF3sp0JkD3iYGSa9XZ6OZp3107LdJK+q7klCO4FrwDliT0Yi3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