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河南

行政区划

河南省简称豫。因历代辖境大部分在黄河以南,故名“河南”;古代居九州之中,又有“中州”、“中原”之称,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省境介于东经110°21‘~116°39‘、北纬31°23‘~36°22‘之间。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周边与山西、河北、山东、安徽、湖北、陕西等6省接壤。面积16万多平方千米,辖17个地级市和1个省直辖县级单位。省会郑州市。

郑州市

郑州市为河南省省会。位于省境中部偏北,黄河南侧。面积7446平方千米,辖6区1县,代管5个县级市。全市有人口724.3万,以汉族人数居多,还有回、满、壮、蒙古、朝鲜等42个少数民族。西周时郑州古地为管国,春秋为管邑,属郑。1948年置郑州市,属河南省辖市。1954年河南省人民政府由开封市迁驻郑州市。全市地貌由西向东递次为嵩山山地、低山、黄土丘陵、山前平原、黄河冲积平原。郑州市属暖温带亚湿润气候。矿藏有煤、铝矾土、铁、耐火黏土、石棉等。工业以轻纺工业为主。农业主要生产小麦、大豆、花生等。郑州的特产主要有金银花、大枣、黄河鲤鱼等。郑州是中国的铁路交通枢纽之一,京广、陇海两铁路在此交会,京深高速公路、107国道、310国道交会过境。市内名胜古迹较多,著名的有少林寺、石窟寺、嵩山、黄河游览区等。

洛阳市

洛阳市简称洛,河南省辖市,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洛阳市位于省境西部,地处豫西盆地。面积15208平方千米,辖6区8县,代管1个县级市。人口646万。东周、东汉、三国魏、西晋、北魏和后梁等先后定都于此,建都时间长达934年,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东汉、魏、晋、隋、唐时这里是中国乃至全亚洲的经济、文化中心,又是中国佛学、理学、经学兴盛之地,五代以后逐渐衰落。1955年设洛阳市。境内主要河流有黄河、洛河、伊河、涧河、汝河等。洛阳市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市内主要矿藏有煤、黄铁、铝矾土、石灰石、石英、金、铜、钼、钨、铅等。工业以机械工业为主体。农业以生产小麦、棉花、苹果为主。牡丹为洛阳市市花,自古有“洛阳牡丹甲天下”之说。市内的风景游览地有王城公园、牡丹公园、白云山、花果山等。

洛阳牡丹

开封市

开封市简称汴,河南省辖市,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位于省境东部,面积6444平方千米,辖5区5县。全市人口480万,以汉族居多,有回、满、蒙古等21个少数民族。开封一名始于春秋时期,郑庄公在今开封城南筑仓城,取开拓封疆之意,距今已有2700余年。因开封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战国魏,五代梁、晋、汉、周,北宋及金朝均建都于此,有“七朝古都”之称。开封地处黄河冲积扇,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市内主要河流有黄河、贾鲁河、涡河、惠济河。开封气候湿润,四季分明,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市内工业主要有毛纺、日用化工等。农业以生产小麦、棉花为主。开封市内的名胜及纪念地有相国寺、铁塔、龙亭大殿、禹王台、山陕甘会馆。历史名人有秦国大臣尉缭,秦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张耳、陈馀,东汉经学家郑兴、郑众,北魏书法家郑道召等。

位于开封市中山路北段的宋都御街是一条仿宋商业街。

开封铁塔

人口、民族

河南历史上就是人口分布较为稠密的地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河南全省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大体保持在7.3%左右。据统计,河南省人口总数为9820万人(2006),高居全国第一位。从人口统计数据看,河南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在500人以上,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4倍以上,仅低于上海、北京、天津、江苏和山东,居全国第六位。河南全省人口主要分布在平原、盆地、河流两岸和交通沿线两侧,山地、丘陵地区则地广人稀。随着外出人口的增多,偏僻山区人口逐渐减少,甚至无人居住。全省人口除汉族外,还有回、蒙古、满、朝鲜、壮等42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数不多,但分布较广,如回族分布遍及全省百余县市,满、蒙古、朝鲜等少数民族多分布在铁路沿线城市。

豫北女红文化

豫北(指河南省黄河以北的安阳、焦作、鹤壁、濮阳、新乡和洛源六个市)自古以来就把女红作为衡量女子德、才的标准,男子择偶,婆婆择媳,目光都集中在纤细的十指之间。女孩子长到七八岁,就开始学习女红。新房的门帘、帐沿、床围、被子、枕套、嫁衣、绣鞋等一切结婚用品,都是妇女用双手绣出来的。这些绣品表现了吉祥美好、子孙繁衍的永恒主题。这些细腻、多情、多意的绣品,始终延续着华夏民族的信仰。

历史文化

河南先民在中原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他们在同大自然作斗争的同时,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中州大地上遗存的古城廓、古陵墓、古建筑、古石刻星罗棋布。这些优秀的古代文化遗存,犹如镶嵌在中州大地上的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折射出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光彩。中原是一座真正的华夏民族历史的博物馆,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距今约有8000年历史的新郑裴李岗原始聚落遗址和具有五六千年历史的渑池仰韶村文化遗址及郑州大河村文化遗址。河南的先民在创造了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同时,也形成了淳朴的民风民俗。

裴李岗文化形成

裴里岗刻符石柄形器

裴李岗文化于1977年在河南新郑的裴李岗发现,是目前所知的华北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文化。主要分布在河南中部地带,以裴李岗出土文物为代表,反映了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段以后的文化面貌。裴李岗遗址中有房基、窑穴、墓地等村落遗迹,磨刻石器多为打制石器,农业占主导地位,饲养业已出现,制陶业也具有一定的规模。裴李岗文化存有细石残余,表明它与以河南灵井和陕西沙苑为代表的中石器遗存有着渊源关系。它与老官台、李家村、磁山诸文化都是仰韶文化的前身,故统称为“前仰韶”时期文化。

大河村遗址

大河村遗址位于郑州市北12千米处,于1964年秋发现,面积约有30万平方米。1972年~1980年郑州博物馆曾进行11次发掘,发现了大量墓葬、灰坑、房基等遗迹和遗物。从发掘的资料看,这是一处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典型遗址,规模庞大,发展序列完整。其文化层深达4米~7米,最引人注目的是居住房屋的留存。其中一号房基的墙壁高达1米,为目前国内该时期房基中所仅有。大河村遗址距今已约5000年,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出土的文物主要有红陶黑彩、白衣彩陶。彩陶片上描有各种天文图像,如太阳纹、月亮纹、日珥纹等。这一发现,对研究仰韶文化的农业与古代天文学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大河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碗

仰韶文化白衣彩陶钵

豫剧

豫剧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是中国地方戏中很有特色的一个剧种,它遍布全国各地,特别在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尤为盛行。它的曲调高亢婉转,节奏鲜明,系明代山陕梆子传入河南后,同当地民歌小调结合而成。表演时以梆子击节,板胡为主要伴奏乐器,代表剧目有《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等,现代戏有《朝阳沟》等。

殷墟

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夔足方鼎

殷墟位于安阳市西北约2千米处,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都于此,称殷。周灭殷后,这里渐趋荒芜,故称殷墟。殷墟于1928年开始科学发掘,总面积约有24平方千米,东西长约6千米,南北宽约4千米,分布着大量的文化遗址。其中有宫殿建筑遗址、大型陵墓、祭祀坑、车马坑等,还出土了10万多片记载有3000年前古文字的甲骨、重875千克的稀世珍宝司母戊青铜大鼎以及象牙杯等珍贵文物。殷墟是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现建有殷墟博物院。

地貌

河南全省地形复杂。西北部边境有太行山脉,秦岭山脉在省境西部分成4条支脉向东伸延,构成面积广大的豫西山地。北支崤山,余脉沿黄河南岸延伸,通称邙山;中间两支为熊耳山和外方山,外方山东北端的嵩山耸立于低山丘陵之间,为中国“五岳”之一,号称“中岳”。在南部边境还分布有桐柏山、大别山等。南阳盆地位于豫西山地与豫南山地之间,为省境的伏牛、桐柏和湖北的大洪、武当等山环抱。中部为汉江支流唐河、白河冲积所形成的冲积平原。东部平原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主要由黄、淮、卫三大河流冲积而成,黄河古冲积扇是其核心部分。在豫东以花园口——东坝头的黄河河段为脊轴,形成范围广阔的冲积扇形平原,地势平坦,地下水丰富,是河南主要农业区。

桐柏山

桐柏山在淮阳山脉的西部,位于河南、湖北两省边境,主脊北侧大部分在河南省境内。桐柏山西北起自南阳盆地东缘,东南止于武胜关并与大别山相接,西南至湖北省枣阳、广水一线,东北界大致在洪仪河、桐柏、淮河店、董家河至潭家河一带,全长120余千米。山区岩层主要由上元古界的片麻岩、片岩和多期花岗岩体组成。山体在河南省境内分两段,出山以西为西段,放马岭东南为东段。西段是桐柏山主体,北侧因受西北—东南向大断裂影响,山体边界整齐,山坡陡峻,山峰尖峭林立,海拔多在千米以上。主峰太白顶海拔1140米,是淮河源地,河流多呈横向切割,形成深切的河谷和横向山岭。此外东段最高峰四望山海拔906.2米,东北面丘陵连绵,与南湾水库为邻,已成为游览区。

桐柏山

伏牛山

伏牛山位于河南省西南部,是秦岭东段的重要山脉,为伊河、淅川、白河源地。它还是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的分水岭,主脊为中国暖温带与北亚热带的分界线。伏牛山呈西北—东南走向,西北接熊耳山,南界南阳盆地,东南遥接桐柏山,全长400多千米。西北段山体宽阔完整,山势高峻雄伟,由此向东南分支解体,山势也逐渐低缓。分水岭主脊尖峭,山峰林立,海拔多在1500米以上,其中老君山海拔2192.1米,玉皇顶海拔2211.6米,位于其西北的鸡角尖海拔2212.5米,是伏牛山最高峰。

河南境内的太行山系属于整个太行山脉西南段的尾闾部分,也是河南、山西两省的天然分界线。

南阳盆地

南阳盆地是河南省主要农业区,是一个向南开口的扇形盆地。南阳盆地位于河南省境西南部,三面环山,北为伏牛山地,东为桐柏山地,西为丹江和唐白河间的分水岭。盆地边缘分布有波状起伏岗地,岗顶平缓宽阔,岗地间隔以浅而平缓的河谷凹地,呈和缓波状起伏,形成“起岗不见岗,走凹不见凹”。盆地中部为冲积洪积和冲积湖积平原。盆地内有唐河、白河等主要河流,流域面积较大。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适宜农耕。

南阳盆地是范围广阔的冲积扇形平原,地势平坦,地下水丰富,为河南省主要农业区。

水系

河南省河流众多,大多发源于西部山地,分属黄河、淮河、卫河、汉水四大流域,顺地势向北、东、南呈辐射状分流。黄河自陕、晋边境折向东流入河南,横贯省境北部,以湍急之势流经著名的三门峡。淮河发源于桐柏山区,横贯省境东南部,是全省最大的河流。南侧支流河短流急,常称“三水”;北侧支流坡平弯多,称“坡水”。卫河是豫北大河,向东北流入海河。省境西南部属汉水流域,有唐河、白河、丹江等。全省湖泊很少,但地下水丰富,沿山麓多自流井和喷泉,便于开发利用。豫西山区和太行山南端还有地下热水资源,省内较大的温泉有30多处。

三门峡

三门峡是黄河中游著名峡谷,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和山西省平陆县间。旧时峡谷中有两座坚硬的岩石岛兀立河中。鬼岛位于右岸侧,呈弯弓形;神岛位于左岸侧,呈鱼脬形;顺河稍下,左岸有半岛切入河中,称为“人门岛”。三门峡谷两岸,壁立千仞,两石岛自右岸至左岸将水道分成鬼门、神门、人门三股急流:鬼门河和神门河水势殊险;人门河水势稍缓,但也水深流急,舟楫难行。河水流过三门后又被两岸半岛巨石束合为一,水流在7000多米长、400多米宽的峡谷中经一分一合后,浊浪排空,吼声巨大,形成古来即驰名的“三门天险”。

1957年在三门峡建起高106米,长875米的拦河大坝,使高峡变成了平湖。

颍河

颍河是淮河最大支流,上游为沙河,故又称沙颍河。颍河位于淮河北岸,河南省东部与安徽省西北部。主干发源于河南省嵩县伏牛山脉摩天岭东麓,东南流经鲁山、平顶山、叶县、漯河、周口、项城、沈丘等县市,至界首市城关镇附近进入安徽省,往下经太和、阜阳,于颍上县沫河口入淮河。颍河全长619千米,流域地处平原地区,河流众多,河网密度大,河流水量主要由雨水补给,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历史上颍河流域是一个旱涝灾害严重的地区。现今在颍河干流建有马弯、周口、沈丘、阜阳和颍上5个梯级水利枢纽,其中阜阳配建了船闸,水利状况得到较大改善。颍河历来是豫皖间重要的水运线。

位于南阳市的丹江口水库是中国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水源渠首地。夕阳西下,余晖洒向即将北赴的库水,水面闪动鳞鳞波光,好一幅“丹江夕照”的醉人画卷。

三门峡水利枢纽

三门峡水利枢纽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和山西省平陆县之间的黄河中游下段, 是中国黄河干流上的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主体工程是高106米的大坝。1957年4月开工,1960年大坝建成,但蓄水后发现泥沙淤积严重,并沿渭河向上游发展,淹没或浸没了渭河两岸农田,危及西安市的防洪安全。后改蓄水拦沙的设计思路为泄水排沙。经1964年至1978年间两次改建,解决了泥沙处理问题。改建后能获得防洪、防凌、发电、灌溉等效益。

气候

河南省位于中纬度地带,气候较温和。冷热变化和干湿状况主要受季风影响,南北地区间的气候具有过渡性特点。全省绝大部分地区年均温为13℃~15℃,可满足一般作物的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的生长发育之需。伏牛山至淮河干流一线以南地区属北亚热带范围,以北属暖温带。西部山区因地势较高,气温相对较低,农作物一般只能两年三熟或一年一熟。春末与晚秋季节大部分地区有霜冻。省内年降水量一般约600毫米~1000毫米,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4月~10月各地降水量丰沛,利于农业生产。

自然资源

河南省是中国重要的矿产资源省份之一。在中国已发现的矿产资源中,河南就有107种,其中得到开发利用的有近70种。全省有16种矿产储量名列全国前三位,有43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十位。河南是中国既有煤,又有石油、天然气的少数省份之一。河南省的黄金储量居中国第二位;栾川钼矿是世界六大钼矿之一,储量居中国第一位。除此之外,河南属典型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在这样复杂的自然环境里,生栖着多种类别的动植物和珍贵的中药材。

钼是银白色有光泽的金属,粉末状的钼为黑色。钼具有高强度、高硬度、机械性能优异的特点,而且在高温下仍能保持高强度和高硬度。钼主要用于炼钢,掺入钼的合金钢具有高强度、高韧性、突出的耐热强度和抗腐蚀性能。金属钼在电子管、晶体管、整流器等电子器件方面有广泛的应用。钼的化合物在化学和石油炼制工业上用作催化剂,也是一种微量元素化肥。河南的钼矿资源丰富,累计探明储量约占全国储量的1/3,保有量259.35万吨,目前已探明的钼矿产地数、储量和品位居中国首位。钼矿主要分布在豫西的栾川、卢氏、嵩县,而且主要为富矿或特富矿。钼矿床成因类型主要为斑岩型,矿石中主要钼矿物为辉钼矿。河南所产的钼矿石还具有良好的可选性特点。自从钼矿开始开采以来,豫西地区已有各级矿山企业近百个。因为钼金属在电子器件的生产和某些工业生产中有较重要的作用,国内和国际市场对钼的需求量都在增加,这对钼矿业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目前钼矿的开采对河南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华中山楂

华中山楂属蔷薇科植物,落叶灌木,高约7米,伞房花序,花白色,花期4个月,果实红色。华中山楂产于河南、甘肃、浙江、云南,生于海拔1000米~2500米的山坡阴处密林中。河南的大别山、太行山森林深处,环境条件适宜,利于华中山楂的生长。这些山区密林为其生长期提供了适宜的光、温、水条件,使河南成为华中山楂主要产区。

金雕

金雕又叫鹫雕、洁白雕、红头雕等,体长约1米,是雕属中的最大成员,也是最大型的猛禽之一。它上体为棕褐色、下体呈褐色,翅膀下有很明显的白斑,尾上羽毛先端为黑色,3/4为灰色。金雕主要生活在高山草原和针叶林区。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华北、东北等地。

金雕

猕猴

猕猴

猕猴属猴科,虽属亚热带猴种,但它们的环境适应能力特别强,能忍受-10℃~-20℃的严寒气候,即使在北纬40°以北的地区也能生存,是世界上分布得最靠北的猴种之一。在中国,猕猴大多分布在河南、陕西等地的大森林里。猕猴喜欢群居,常几十只或近百只一起活动。在每个猴群中都有一个猴王,猴王是由身强力壮的大雄猴担任的。猕猴经过驯养和诱导,可以成为人们的得力助手。

经济

河南省原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省份,水、旱灾害不断,黄河多次泛滥成灾,黄淮平原地区风沙、水涝、盐碱交加。经过多年治理后,多数灾区变成了良田。现在的河南是中国的小麦、烤烟、棉、麻等类作物的重要产区。河南原是中国较落后的省份之一,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铁路线路逐步密集,公路运输逐渐发达,省内的经济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尤其是工业发展更为迅速,很多轻工业跃居全国第一位。另外,传统的手工艺工业也得到发展和推广。

农业

河南是中国小麦、油料、烟叶、棉花等作物的重点产区,也是林、牧、副、渔业发展潜力极大的省份。小麦、芝麻产量均居全国首位;棉花产量居全国第二位;粮食总产量居全国第一位。种植业产值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70%左右,主要集中在京广线以东的平原地区。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水稻、豆类及薯类为主,产量约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85%。小麦种植面积大,产量约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60%以上,是中国重要的冬小麦产区。河南省内除淮河以南地区小麦种植较少外,省境其他地区均以小麦种植为主。

河南的农业发展迅速,而且向多种经营发展。不但种植粮食,而且还种植多种经济作物,近年来花卉生产高居中国前列。图为河南某红掌生产基地。

工业

河南原是中国工业落后的省份,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交通建设的加强,工业得到很好的发展。现今工业主要集中于京广铁路和陇海铁路沿线的城市。现在全省有冶金、煤炭、机械制造等工业部门。一些重要的工业产品产量在中国名列前茅。平顶山市已成为中国煤炭基地之一;郑州是中国纺织工业基地之一;豫西已成为中国五大黄金生产基地之一;中原油田为中国的大油田之一。此外,省内还有一些在中国具有影响的大型骨干企业。

交通

河南省位居中原,东西南北交通地位十分重要。省内的长途运输以铁路运输为主,公路运输在短途运输中占重要地位,但内河运输却不发达。全省铁路通车里程约4571千米,京广、陇海两大铁路干线纵横贯穿省境,交会于省会郑州,使郑州成为全国重要的路网性铁路枢纽。

河南的交通在中国占有重要地位,已成为中国东西南北交通的枢纽。图为京九铁路桥。

旅游地理

河南省地处中原,风光秀丽,交通便利,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资源。自夏商以来,先后有20多个朝代在河南建都。在这里可以了解华夏文明的源头,可以领略华夏6000年历史文化的风采。在自然景观方面有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四大山系环绕。这些山势雄伟壮观,山、水、洞、林相互映衬,融为一体,构成了别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在河南秀丽的自然景观中,属于国家公布的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有3个,即洛阳龙门、登封嵩山、信阳鸡公山,此外还有多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

嵩山

嵩山秋色

嵩山为五岳中的中岳,属伏牛山脉,主体在郑州登封市西北,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组成,东西绵延60多千米。太室山山体雄伟高大、险峻壮丽,逶迤于少林河东,如醉卧苍龙,故有“嵩山如卧”之说。少室山山体陡峭耸拔,层峦叠嶂,秀峙于少林河西,形如莲花,故有“九朵莲花山”之名。嵩山最高峰为峻极峰,海拔达1491.7米。嵩山山奇峰险,风光壮丽,又有众多古迹布列其间。嵩山儒、道、佛文化积淀丰厚,有许多帝王祭岳遗存,还有嵩阳书院、中岳庙、嵩阳观、奉天宫、少林寺、嵩岳寺塔、永泰寺等。在中国佛教史上,嵩山占有重要地位,法王寺为中国最早寺院之一,北魏时又成为中国禅宗发祥地,称少林寺祖庭。嵩山,在中国武术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少林拳为武术著名拳派之一。嵩山及附近的文化遗存,数量多、品位高,其拥有量为中国风景名胜区之最。

少林武术

少林武术的得名是由少林寺而来,起源于北魏。少林武术注重身心健康,善于模仿自然界鸟兽鱼虫的动作。它共分拳术和器械两大类,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特点。其拳术的套路结构、招式编排、演练方法都是从实践出发,不练花架子。拳打一条线,拳打卧牛之地,拳打一口气,因势而动,以智胜蛮,这是少林武术的最高境界。从少林十三棍僧搭救李世民之后,少林寺得到了他的表彰和支持。李世民给少林寺赐封田地,谕立500“僧兵”,赏以酒肉,开创了允许僧人公开习武和破除“五戒”的新局面,使少林武术的发展又推进了一大步。

中岳庙

中岳庙位于登封市城东4千米的嵩山太室山南麓黄盖峰下,始建于秦,庙址在万岁峰上。现存为清代重修,是河南省规模最大的寺庙建筑。庙坐北朝南,南有东汉太室阙。从中华门起,经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崇圣门、化三门、峻极门、崧高峻极坊、中岳大殿、寝殿到御书楼共11进。中岳大殿是此庙的主体建筑,共45间。殿内神龛中塑中天王坐像,龛内外又配以侍臣、将帅等塑像。庙中北宋铸造的四大铁人,是中国现存镇库铁人中最大、保存最好的佳作。

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位于嵩山南麓太室山脚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原为嵩阳寺,宋时改为太室书院,后又改为嵩阳书院,历经金、元、明、清各代重修增建,是一所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官办书院,与睢州的应天书院(睢阳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共称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宋代理学大师程颢、程颐曾在此讲学。现存房舍为清代晚期建筑,院内曾有古柏3株,现仅存2株,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树木之一。

“天下武术出少林,少林武术甲天下”,源于嵩山少林寺的少林武术是中国著名的武术流派之一。

风穴寺周边的大型塔林规模仅次于少林寺塔林,塔林分别在寺的东、西、南面,塔形有四、六、八角形之分,有的高达十几米,有的仅一米高。

龙门石窟

龙门位于洛阳城南12千米处。由熊耳山的分支龙门山、香山两山构成,伊水中流,两山东西夹峙如门阙,故名龙门,也称伊阙。伊水两岸山势陡峭,山水胜美,石窟就密布于伊水两岸的崖壁上,长达1000米。它同甘肃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的三大宝库。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4)前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诸朝,前后延续共达400多年之久。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共2100多个,佛塔40余座,碑刻题记3600多块,全山造像10万余尊。北魏时的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唐代的潜溪寺、万佛洞、看经寺、奉先寺等都是代表性的洞窟。奉先寺大卢舍那佛像龛的群像雕造,气势雄伟,雕琢精湛,表现了古代艺术大师的卓绝技艺。魏碑精华“龙门二十品”和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所书“伊阙佛龛之碑”,则是书法艺术史上的珍品。在迄今为止的1400多年里,龙门石窟遭受到自然风化的侵蚀和人为的破坏,损毁严重。建国后,这一古老的艺术宝库得到了妥善的保护。2000年11月龙门石窟被世界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造像

曾流失国外的火顶洞左肋菩萨头像身首合璧。

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位于嵩阳书院西北4千米的山谷中,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密檐式砖砌佛塔,始建于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塔共15层,高40多米,周长33.72米,壁厚2.45米,造型古拙。塔身呈抛物线形,密檐外叠向内收达1米多宽,塔的平面为12角,精巧独特,外涂白灰,腰檐以上的砖柱均涂红色。塔刹为石雕圆柱,覆莲宝刹由宝珠、相轮、仰莲状受花等组成,高约2米,呈螺旋形,保留了印度佛塔的风格。

高达40余米的嵩岳寺塔,其建筑技术可谓高超。虽历经1400多年的风雨沧桑,仍然巍然屹立。

王屋山

王屋山在济源市西北45千米处,系中条山东部支脉,因其形若王者之屋,故名。主峰上有一坛,相传为4000多年前的轩辕皇帝为祈天求雨而建,故又名天坛或天坛峰。天坛峰耸立在万山丛中,为太行山之脊,两翼为日精峰、月华峰。王屋山的自然风光与众不同,一年四季阴晴变幻,风雨无常,云烟缭绕,加上奇峰异石,流云晚照,悬泉飞瀑,蔚为奇观。

云台山风景区

云台山瀑布

云台山风景区地处太行山南麓焦作市的修武县境内。由于山势险峻、陡峭,落差悬殊,常年云雾缭绕,故称云台山。景区面积190多平方千米,含有泉瀑峡、潭瀑峡、红石峡、子房湖、万善寺、百家岩、仙苑、圣顶、叠彩洞、青龙峡等十大景点。云台山以山称奇,整个游览区有奇峰秀岭36座,天然溶洞20余个。

山陕会馆

山陕会馆又名“山陕庙”、“关公祠”,位于南阳市东45千米处的社旗县城中心。山陕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由当时山西、陕西两省在社旗县的商贾集资兴建,占地面积7758.5平方米,坐北向南,层层叠叠,蔚为壮观。山陕会馆全部殿宇为清代木结构建筑,主要建筑有大拜殿、东西陪殿、东西长廊、悬鉴楼、钟鼓二楼、东西辕门、铁旗杆、琉璃照壁等,分前、中、后三进院落,布局完整对称。穿过钟鼓楼进入中院,院中有一条青石甬道,直通大拜殿。此殿是会馆的中心正殿,高23.14米,殿前立三间四柱式石牌坊,牌坊上下满布雕刻的八爱图、五福图及历史故事。

山陕会馆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会馆,有“中国第一会馆”之称。

白马寺

白马寺位于洛阳市老城东13千米的邙山南麓洛河北岸,是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兴建的第一座寺院,初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68)。因大臣蔡、秦景出使天竺(今印度)请佛取经,用白马驮载回来佛像和佛经,为了纪念白马驮经,就称这所佛院为白马寺。白马寺被尊为“释源”和“祖庭”。现有五重大殿和四个大院以及东西厢房。前为山门,山门内东、西两侧有摄摩腾和竺法兰二僧墓。五重大殿由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和毗卢殿。每座大殿都有造像,多为元、明、清时期的作品。此外寺内还有碑刻40多方,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关林

关林位于洛阳城南关林镇,即关羽的庙堂和陵墓。因墓前植有古柏千株,故称关林。正门为五开间、三门道,朱漆大门镶有81个金黄乳丁,享有中国帝王的尊贵品级。殿宇盖显高耸、飞翅凌空,厅中塑有关羽头戴十二冕旒王冠、身着龙袍的坐像。关羽身旁有捧大印的儿子关平和持刀的周仓立像。后边的二殿即武殿。三殿即春秋殿,厅内有关公秉烛夜读《春秋》的坐像及卧像。

关林的建筑布局严整,经历代增修,颇具规模,是中国最宏大的关帝庙之一。

相国寺

相国寺位于开封市中心,是中国著名佛教寺院之一。712年,唐睿宗李旦将其更名为相国寺,并亲笔御书了“大相国寺”的匾额。唐、宋是相国寺的鼎盛时期,有“大相国寺天下雄”之称。全寺分为64个院,每院都有住持,由皇帝赐予封号,僧众达2000多人。现存相国寺的主要建筑都是清代遗物。 kQV19jnZDIk3qjdW15aZKya2FyaEm65v4TGb+2rYUCyGFjb72nzs7a8wWZik0EE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