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文化产业化这一路向来说,文化产业是以内容创意生产为最主要的价值源泉,在内容的基础上延展形成自身的产业结构。
(一)文化产业的基本要素
文化产业包含文化创意、体验价值、规模生产三个有机构成要素,这体现了产业价值形成以及增值的过程。
1. 文化创意
一般说来,创意(Creativity)是一种创造有意义的新样态的能力。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想象力是创意的基础,想象力是从人出生时开始不断地发展起来的。从心理机能来看,创意是多种心理因素的综合活动,美国心理学家西尔瓦诺·阿瑞提认为:“创意的根源正是在于人的本质。这种本质可以用复杂的神经具有无限组合的能力来给予解释。”(注:西尔瓦诺·阿瑞提:《创造的秘密》,钱岗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31页。)霍金斯认为,创意的三个基本条件是个人性、独创性、有意义。“第一个条件是个人的在场”,“第二个条件可能是全新的,也可能是对业已存在的东西的再造”,“第三个条件是创意必须有用且切实可行。”(注:John Howkins,The Creative Economy,UK:Penguin Global,2004,pp.17—20.)同时具备这三个条件,才能称之为创意。
文化产业的创意,是一种以内容为中心的创意,即文化创意。所谓文化创意,是以无形的精神为核心的内容集成,它包括故事、设计、音乐、信息、节目、活动、明星等各种内容,而人的精神、思想、智慧和人格等是各种文化创意的灵魂。文化创意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较低层次的是“有中生优”,其基本手段是连接或者组合,它能够把在客观世界中本没有联系的事物连接成一个新事物。较高层次的则是“无中生有”,其基本手段是创生出全新的形态或元素,这是较为普遍的形式。实现“无中生有”的难度较大,但它一旦成功,将对产业乃至社会产生强大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文化创意特别需要“有意义”(有效创意)。这种“有意义”,就是说从文化创意到文化产品,体现了文化创意以市场或顾客为中心的反向思考的过程,即构成文化创意的各个要素、形式与内容、产品包装与营销等都是一体的。总之,文化创意不是个别的创意,也不是一般的创意,而是以顾客的文化娱乐消费为核心导向的创意集成和融合。
文化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文化创意,而文化创意主要是依赖于人力资源来创造,而不是依赖于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包括人文历史资源)。因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必须高度注重创新及知识产权的保护,尊重和有效保护知识产权,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才能为文化产业竞争力提供不竭动力。
文化创意犹如高新技术的科技创新,需要长期、大量、高风险的研发投入,它的价值在于为企业提供独有的核心竞争力,为商业模式清晰的产业链提供基本动力源。例如,新闻集团的利润80%来自平台渠道的收益即广告收益,而平台渠道之所以能够卖出高价格,最根本的原因是大量不断培育、集聚与关注好的独特的文化创意内容。再如,腾讯投资华谊兄弟,看重的主要是华谊兄弟拥有一百多名明星或名导演所创造的、具有庞大溢出效应的影视内容资源。
2. 体验价值
对于文化产业而言,好的文化创意只是个开端,只有将各个不同的文化创意整合为具有体验价值的创意产品,才能达到产业运行的基本要求。
文化创意的生命在于给顾客提供精神享受的体验价值。在经济与文化日益趋于融合的时代,人们的需求逐渐由功能价值为主导,向以体验价值为主导过渡(人们对产品的感受价值分层如图2-1)。而顾客的体验价值包含审美、逃离、娱乐、教育、超越等要素,它可以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是能够通过自身或借助其他手段对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倾向和习惯进行分析和预测,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另一个是产品内容和设计思想以及服务方式符合感知的特点,能够满足人们娱乐、信息交流、情感慰藉、提升自我的精神需要。比如,体育和娱乐的界限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为体育娱乐(sportainment)(注:〔美〕Al Lieberman/Patricia Esgate:《娱乐营销革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8页。),体育娱乐创造了一个无所不包的奇妙世界,让暂时逃离了现实世界喧嚣疲惫的人们流连忘返。
图2-1 人们对产品的感受价值分层
文化产业主要通过文化创意给顾客提供精神享受的体验价值。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归根结底来源于企业为客户创造的超过其成本的价值。〔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顾客的精神需求是什么,顾客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和正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顾客需要什么样的个性化服务,如何增强顾客的忠诚度与服务的长期化等,是体验价值的基本问题。文化产业如果没有把握好市场需求,缺乏对顾客体验价值的足够关注,即使创意再美妙,技术再先进,也不可能在市场上获得可持续发展。创造顾客的体验价值是实现文化产业价值的基础,只有为顾客创造体验价值,才能为企业创造比竞争对手大得多的价值。一个文化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关键取决于该企业是否有能力不断开发出适合顾客体验的产品和服务,是否不断为顾客创造体验价值。如,好莱坞电影基于顾客需求的故事创意和技术创新,手机产品从通讯工具到娱乐终端不断丰富和完善,都大大增强其体验价值,都是很好的例证。
3. 规模化生产
文化产业的关键要素是什么?假如你去问文化人或政府官员,他们一定说是“文化”。这其实是对文化产业一种最大的误解。实际上,文化产业的关键词是“产业”。所以,文化产业必须由企业家来做,如果让文化人做,很难做成功。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认准文化和产业到底哪个是关键词,这关系到文化产业的损益和成败。由此,许多以文化人为主导的文化企业能否持续发展或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人能否转变为文化企业家,或者文化人创业的企业是否交由企业家(职业经理人)来经营。
“产业”主要在于实现规模化和可复制化生产。作为规模化生产的“产业”,包含两个要素:从技术层面来看,它是标准化的批量制造;从商业运营层面来看,产业的产出(产品和服务)通过市场销售,以市场(即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在规模化生产的运作思路之下,同一内容资源的可重复价值增值开发,可以获得持续化的收入,因而建立在好的创意及内容基础上的持续可开发的产业链,是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比如,以故事创意的内在产业链为例,一个好的故事创意可以实现“一意多用”(one-source,multi-use),由创意丰满化形成内容,做成小说、电影、电视剧、动画游戏、漫画书刊、主题公园、肖像和形象权授权、节目授权、DVD或者CD销售以及其他衍生产品开发等等,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王国(参见图2-2)。
图2-2 “一意多用”结构示意图
文化产业存在着特定创意内容的产业价值增值的产业链形态,这是文化产业的独特性之所在。易言之,在其他的产业领域,某种资源或者创意是一种独立的结构,而文化产业的某种资源或者创意则可以在所有文化产业的门类中反复地利用或者共享某些资源和创意。同时,该资源或者创意可以通过延长产业链、形成与相关产业的联动效应,从而持续创生附加价值。总之,文化产业重在从“产业”上理解和把握,它具有“三高一长”产业规律,即高文化含量、高关联效应、高附加价值、长期盈利回报。
(二)文化产业的基本结构
根据以上对文化产业要素的理解,为了更清晰把握文化产业的基本要素,我们可以以价值增值实现的产业链为基础把文化产业的产业结构划分为三个部分,包括内容产业即知识产权创造领域、传媒与广告即内容的传播渠道与传输平台和文化产业衍生产品即以文化产业制造业为主的产品等三个大的领域,并且每个领域都包含若干行业。这三大块构成完整的文化产业链,其实现价值增值示意图(图2-3)如下:
图2-3 文化产业的产业结构示意图(注:陈少峰、张立波:《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3页。)
文化内容产业即知识产权创造领域,包括图书、报刊、音乐、游戏、影视节目、广播、明星、主题公园、活动、卡拉OK、体育赛事联赛、信息、教育培训、商业艺术表演、艺术交流推介活动、会展、美术设计等。
传媒与广告即内容的传播渠道与传输平台,包括平台的媒介、各类传媒载体的传播服务、广告、相关信息(网络)服务等。
文化衍生产品即以文化产业制造业为主的产品,如玩具、工艺美术品、乐器、数字娱乐设备与图书、艺术印刷等,以及结合知识产权的文化产业制造业如迪斯尼的产品销售等。
由此,可以说,内容+渠道+衍生品的产业链循环增值是文化产业的基本经营模式。文化产业具有一意多用、符号价值、渠道或平台等构成要件,因而扩展和完善文化产业链条成为每一个文化企业的基本选择。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增强市场化的运作能力,构建以文化创意内容研发带动渠道和衍生品价值链循环增值的企业经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