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末代王朝的几位代表人物

慈禧太后

慈禧的一生,经历了从1840-1900年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5次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她还是一个5岁的小孩。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她已是咸丰皇帝的懿贵妃。后来的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她则是当时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

1861年11月2日,慈禧在以奕为首的满族贵族官僚的支持下,发动政变,镇压了由咸丰皇帝临死前钦定的扶助太子的8位赞襄政务大臣,而以垂帘听政的名义登上了最高统治者的宝座。此后,她操纵了清末3个皇帝的命运,实际统治中国达48年之久。

正当中日甲午战争激烈进行,国家处于危难之际,慈禧太后在京城却忙于大规模庆祝自己的60大寿。日军占领了大连湾,前线紧急军报接连不断,她的生日庆典仪式却按部就班进行。她支持李鸿章避战求和的方针,以各种借口打击以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寄希望于外国列强出面干涉,以尽快结束战争。最终,北洋水师全军覆灭,中国被迫割让台湾及付出巨额的赔款。

慈禧太后把国家的命运控制在自己的手上,影响着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走向。在外国列强支持下,她先后残酷地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和西北捻军起义;在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之后,她又竭力扼杀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的戊戌维新运动。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她一再作出错误决策,使中国成为列强肆意宰割的羔羊。正是在她的手上,中国被迫与列强签下了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清政府也因此彻底地变成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代理人。

慈禧太后,满族人

她翻云覆雨,性格变幻无常,在对待义和团的态度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初义和团刚兴起时,她多次谕令地方督抚应“实力剿捕”;后来,由于各国使馆照会,勒令她“归政”于光绪皇帝,恼羞成怒的她决定利用义和团进攻各国使馆,以泄私愤。当八国联军攻入京城之后,她匆忙带领光绪皇帝逃离,而在逃难途中,她又把责任推到义和团身上,下令对义和团“痛加剿除”,以求获得八国联军对她的宽恕。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日14日),光绪皇帝病亡。此时躺在病床上已奄奄一息的慈禧即刻指令自己的外甥--醇亲王载沣的儿子,年仅3岁的溥仪为皇帝,年号宣统。次日慈禧也跟着自己的养子光绪皇帝升天了,享年74岁,她的遗言最耐人寻味:“以后勿再使妇人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有违;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慈禧太后出行。右前方第一人为大太监李莲英。(明信片)

被关押在监狱中的慈禧太后和大臣。(漫画明信片)

慈禧太后坐在北京城墙头。(漫画明信片)

西方画家笔下的慈禧太后是一个统治中国近50年的令人生畏的女王形象。

光绪皇帝

光绪皇帝,姓爱新觉罗,名载湉,是同治皇帝的堂弟,咸丰皇帝的侄子。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1871年8月14日)出生,光绪元年正月二十日(1875年2月25日)在太和殿正式即皇位,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病故,享年37岁。身为帝王,他受尽冷落和责难,有人认为他生性“懦弱无能”,但他却是近代中国第一位效仿西方实行变革的开明皇帝。

载湉之所以能登上皇位,一方面是因为慈禧的亲生之子同治皇帝去世后,无子嗣继承皇位;另一方面,是因为他是慈禧妹妹的孩子,权欲熏心的慈禧,希望找个“儿皇帝”,继续创造机会垂帘听政。

入宫后的光绪,是在孤独中长大的。烦琐的宫中礼节,养母慈禧经常不断的严辞训斥,没有母爱,饮食寒暖没有人悉心照料,没有童年的欢乐,致使他从小就心情抑郁,造成身体积弱多病。有一本书详细写到他幼年的生活:“皇上每日三餐,其饭食虽号称数十种,摆满桌案,但大都是做样子的,离皇上稍远的饭食,多数已臭腐,接连数日不换。靠近皇上的饭食,虽还未臭腐,可是经过多次加热,其实已难以入口。”

按照清王朝祖上留下的规矩,皇帝16岁就要临朝亲政。随着光绪年龄的增长,他的大婚和亲政逐渐临近,慈禧撤帘归政把大权交给光绪皇帝之事已不可回避。可慈禧既不甘心,又无可奈何,于是预作布置,对光绪皇帝权力多方限制,仍由她在暗中操纵朝政。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日(1889年2月19日),19岁的光绪帝举行大婚典礼。

光绪的一位皇后和两个妃子,都是慈禧钦点的。皇后是慈禧的亲弟弟桂祥的女儿叶赫那拉氏,即隆裕皇后,慈禧选侄女为皇后,目的是今后通过皇后监视和掌握皇帝。皇帝的两个妃子,是瑾妃和珍妃,二人是亲姐妹,妹妹珍妃貌美端庄,性格开朗,颇有见地,大婚后的数年间,光绪帝与珍妃共同度过了一生中较为轻松的时光。

光绪皇帝回京。(刊于1902年《伦敦新闻画报》)

光绪亲政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遭逢日本侵略朝鲜,进而发动中日甲午战争。光绪违背母后之意,决心援朝抗日,但腐败的体制导致战争失败,最终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失地赔款,使他受到重大打击,同时也加深了“母子”的不和,激发了他力图改革政治,富国强兵的雄心。于是,光绪帝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影响下,在珍妃的积极支持下,于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强调博采西学,推行新政。那些守旧的王宫贵族害怕改革触动他们的利益,纷纷投靠慈禧并竭力挑拨他们的“母子”关系。慈禧也担心光绪的改革影响到她的独裁,因此双方矛盾日益尖锐化。此时,慈禧太后决心废掉光绪帝,并密谋由北洋总督荣禄在九月初皇帝、太后到天津阅兵时发动政变,废除光绪帝。光绪此时十分焦急,于是于八月初一、初二连续两次召见袁世凯,提升他为侍郎衔,让他专办练兵事宜,想以此使袁世凯感恩报德、效忠皇帝。同时,光绪帝还连下两道密谕,通知康有为等人迅速离京。康有为等人收到密谕后,束手无策,危难之际,谭嗣同出面劝说袁世凯马上举兵,先杀掉荣禄,回兵再包围颐和园。袁世凯表面上满口答应,八月五日回到天津,却在八月六日向荣禄告密。慈禧太后接到荣禄密电后,马上乘轻轿返回南海,光绪被慈禧带到议政堂,在遭到慈禧一顿痛骂后,被迫写了退位诏书,将政权全部交给了慈禧,然后被关进了南海中的瀛台,断绝了和外边的一切联系。戊戌变法最终以皇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日本,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而宣告失败。

光绪临朝亲政后,慈禧规定:皇帝每隔一日,必须亲往颐和园向她汇报政务,听候训示。

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已成傀儡。

从此以后,光绪度过了十年没有人身自由的囚徒生活。他被囚于瀛台,由慈禧的四名亲信太监监视着。光绪二十六年(1900),当八国联军攻破北京时,光绪被慈禧带着逃亡西安。临行前,慈禧命总管太监李莲英将珍妃推入东华门内的一口井内。光绪二十八年(1902)一月,慈禧又把光绪带回北京,仍然囚禁于原处。

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光绪生病卧床,这时慈禧也同样生病卧床。光绪在日记中写道:“我现在病得很重,但是我心觉得老佛爷一定会死在我之前,如果这样,我要下令斩杀袁世凯和李莲英。”不料这日记被李莲英获悉,他立即报告了慈禧。病重的慈禧当即指令,自21日起由李莲英亲自服侍光绪,21日下午,光绪的病情突然转危,当天立即死亡。22日,慈禧也随之死亡。

光绪死因,历史上有三种说法:一说为慈禧下令李莲英毒杀而死;一说为袁世凯担心光绪执政后自身性命难保,而下毒手害死了他;一说为光绪病入膏肓,医治无效而死亡。2008年11月,光绪死亡百年之际,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在北京举行光绪死因研究工作报告会,正式宣布其死于急性砒霜中毒。这样,光绪死因终于破解。

慈禧太后结束逃亡返回京城后,接见各国大使夫人,此时的光绪皇帝只能靠边坐着。(画片)

光绪皇帝葬礼的场面(明信片)

李鸿章

李鸿章,安徽合肥人,清道光三年(1823)正月出生,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九月病亡。21岁时,他就投到曾国藩的门下。清同治元年(1862),在曾国藩的统领下创练淮军,凭借这支装备了洋枪洋炮的军队,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的血雨腥风中步步高升,于清同治九年(1870)接替曾国藩就任直隶总督。之后,他又兼任北洋大臣的重职。从此,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掌握了清朝军事、外交、内政大权达30年之久。

李鸿章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具有特殊地位的人物,历史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李鸿章一生中最引人注目的成绩是推动洋务运动,倡导国家变革,建立了近代化的军事力量。他主持创办了许多军事工业,特别是设立汉阳兵工厂,由中国自主生产枪支弹药;创办了北洋海军,早年派出一批年轻学生赴欧美留学,许多人后来成为北洋海军的将领;设立开平矿务局,开采唐山煤矿;设立天津电报局,最终形成中国电报业的雏形;推动改革中国的官用驿传制度,批准由中国海关暂行代理邮政业务,发行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开创了中国近代邮政制度。

李鸿章富于外交和军事才华,然个人之力却无力回天,甲午一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国被迫签下《马关条约》。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七月,李鸿章又代表清政府与十一国代表签订了使中国彻底陷入半殖民地深渊的《辛丑条约》。也可能因为受不了社会各方巨大压力,两个月后他就在北京贤良寺去世。不管怎么说,在19世纪的最后三十年里,清朝与各国列强签订的每一个卖国条约,几乎都和李鸿章这个名字连在一起。

李鸿章死后,慈禧太后已有兔死狐悲之感,她下令表彰李的“功绩”,赐以“文忠”的谥号,晋封为一等侯爵,还让各地为他立祠。而各国列强的代表也纷纷前往吊唁,对这位清廷重臣的离世深表惋惜。

对于李鸿章,西方另有评价,认为他是难得的一位能透彻了解晚清制度及军队腐败的朝廷重臣,因而对外委曲求全,实行开放主权、赔款及割地,均属无奈之举,他仅是慈禧太后的替罪羊而已。

李鸿章肖像(明信片)

参加《辛丑条约》签订仪式的李鸿章(明信片)

列强认为,李鸿章对义和团杀害外国人的行为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默认态度。(漫画明信片)

李鸿章从政40余年,遭受800次弹劾,地位仍不动摇;他不是满族人,却能在满人统治的社会步步高升,显然是个精于自保之人。(漫画明信片)

弱国无外交,此漫画意在讽刺平日巧于周旋的李鸿章在与联军谈判中,却已成为对方的掌中物。(漫画明信片)

袁世凯

袁世凯,河南项城县人,清咸丰九年(1859)八月二十日出生,1916年6月病亡。他年少时多次应考乡试,但都没考中,后来投靠淮军统领吴长庆。26岁时,经李鸿章举荐,担任了清政府“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的全权代表。甲午战争以后,他以道员衔被派到天津附近的小站编练新建陆军。虽然开始只是统辖几千人,但却成了他以后进行政治投机的资本。

光绪二十四年(1898)八月中国发生了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领导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袁世凯起初假装赞成维新变法,但到关键时刻却出卖了维新派,导致维新派被慈禧太后所镇压,光绪皇帝遭囚禁,康、梁逃亡,六君子被杀害的结局,袁却因此受到慈禧太后的重用。

光绪二十七年(1901)李鸿章死后,袁世凯继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五年后,他把新建陆军进一步扩充,并改名为“北洋军”,其中培养的亲信段祺瑞、冯国璋等后来都成为北洋军阀的代表人物。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光绪皇帝病故。次日,慈禧太后也跟着归西。慈禧临死前,指令将自己的外甥、光绪弟弟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仪(3岁)迎入宫中,成为清朝入关后的第十代皇帝,由载沣任摄政王及监国,总理清朝军国政事。载沣极其痛恨袁世凯当年向慈禧出卖其长兄光绪皇帝的行径,同时也担心他把控北洋军队,本欲将他除掉,后经朝廷大臣张之洞的劝阻,最终决定以“养病”名义把他遣送回河南原籍。

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的新军(明信片)

武昌起义爆发后,为镇压起义,清政府需调动新军,无奈之下,只得重新起用袁世凯,并任命他为内阁总理大臣,掌握军政大权。当时正值清军与起义军南北对峙之际,英国公使朱尔典策划了一场“南北和谈”方案,拟定三项和谈条件:一、双方停战;二、清帝退位;三、推举袁世凯为总统。经过南北代表的协商,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最终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当上大总统的袁世凯,还图谋在中国复辟帝制。为获得帝国主义的支持,他先后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了一百多个卖国条约,其中臭名昭著的有与沙皇俄国签订的《中俄声明》,出卖中国铁路建筑权及矿产资源,并承认外蒙古“自治”,将其交由沙俄控制;与日本签订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等。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正式复辟帝制当上了皇帝。“中华民国”的旗子也换为“中华帝国”的牌号。同年12年31日,他下令取消“民国”年号,改用“洪宪”年号,把1916年改为“洪宪”元年,准备在1916年元旦登基,正式即皇帝位。

但是,历史车轮不容倒退,全国人民不允许袁世凯复辟帝制,流亡日本的孙中山发表了《讨袁宣言》,蔡锷等人在云南率先宣布起义讨袁,随后全国各地纷纷宣布独立讨袁。袁世凯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境地。1916年3月22日,做了83天皇帝梦的袁世凯被迫宣布撤销帝制,废除“洪宪“年号,6月,在气病交加之中亡故。

遭罢官后退回河南老家的袁世凯,表面上身披蓑衣,以钓鱼打发时光,一副不问世事的样子,实际上是在等待时机以便东山再起。(明信片)

当上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明信片) hrZZguM+X1KAfZt+0V3EazGUU5ezzwyx6iCtdq6ttntQJu6ZKL1JlZN3C/9HAPd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