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一般而言,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以达到对行为的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为目标的,而其最终目标是为人类积累知识。行为是个体对所处情境的一种反应系统,这种反应有内在生理性的(如肌肉运动、腺体分泌等)和外在心理性的(如言语、表情等)。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行为是很复杂的,如吃饭、穿衣、写文章、驾驶汽车等等,都是由一系列反应动作所组成的某种特定的反应系统。行为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引发个体反应的情境因素称为刺激。刺激可以来自外部环境,也可能起于机体的内部。例如,外界的声音、光线、温度、气味,他人讲话的内容、动作、面部表情以及机体内的内分泌或血液中化学成分的变化,头脑中浮现的思想、观念、欲望等都可以成为引发个体反应的刺激。行为与心理是不同的,但两者又是密切联系的。引起行为的刺激通常是以人的心理为中介而起作用的。每个人都存在着一些个别差异,例如,知识经验、态度需要、个性特征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而且这些差异对每个人自身来说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结果,同样的刺激在不同的人身上的行为反应并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人对同样的刺激,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的行为反应也不相同。所以说,人的心理现象是由一定的刺激引起的,心理支配着行为而又通过行为而表现出来。
心理学的第一个目标是对行为进行描述。先让我们看一些问题:右脑损伤后会发生哪些行为变化?记忆有多少类型?创造性思维与一般思维有何差别?孤独症儿童对父母的反应是否异常?假如想要回答上述问题,首先就要对每一个问题中提到的每一种行为都有一个详细的描述。描述是在对典型行为的观察和详细记录的基础上,对行为进行的命名和分类。
心理学的第二个目标是对行为的解释,这通常意味着我们要能说明一种行为的产生原因。例如,观察发现了以下事实:企图自杀者多为女性,但实施自杀者却多为男性;当人感觉烦躁时会更具攻击性;旁观者在紧急情况下往往不愿出手救人等等,但此时我们还无法解释“为什么”会这样。心理学研究可能提供合理的解释。例如,社会心理学家达利和拉特(Darley & Latané,1968) 〔2〕 对纽约的一桩暴力惨案发生时旁观者的冷漠态度进行了研究,认为当人们看到有其他人在场并可能去救助时,自己常常不去援助,原因是此时会出现一种“责任扩散”心理,没有人觉得一定需要自己出手。一般来说,现场中“潜在的救助者”人数越多,人们等着别人去实施救助的可能性就越大。这样,我们可以给这个令人困惑的现象一个比较圆满的解释了。
心理学的第三个目标是对行为进行预测,即要有能力准确地预报行为。例如,假如你的车坏在一条繁忙的高速公路上,会不会很快有人来帮助你?根据对“旁观者冷漠”的研究结果预测,你不可太乐观。任何一个曾有此亲身经历的人都知道,这一预测是准确的。行为预测是非常实用的。心理测量尤其需要有预测能力,这一领域的专家们使用测量的方法来预测人们在学业、工作或职业生涯中能否取得成功。
心理学的第四个目标是对行为进行控制。由于一提到控制就似乎威胁到个人自由,这一点容易造成人们的误解:对行为的描述、解释和预测都是无可非议的,但为什么要去控制人的行为?心理学中的所谓控制,指的是根据预期结果改变影响行为的条件。例如,一位心理学家建议,对教室的环境重新布置将有助于孩子们学习得更好,这就是在运用行为控制的方法。再如,在帮助一个人克服恐高症的过程中必须施加控制的方法。在飞机的设计中也需要运用行为控制的原理,尽量避免驾驶中失误的发生。可以通过运用心理学原理改变人的行为,这是很清楚的。当然,人类必须理智和人道地运用知识,其中包括心理学知识和其他一切学科的知识。
总而言之,人类渴望了解行为,而以上的心理学目标都是这种追求的自然发展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