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每个细胞核中有46个染色体,上面记录着遗传指令密码。然而精子和卵子例外,它们每个只含有23个染色体。这样,一个人从母亲和父亲那里各接受23个染色体。染色体由脱氧核糖核酸(DNA)组成。DNA是由更小的分子连接成的、长长的梯状化学结构,这些分子(或有机碱基)的顺序扮演着基因信息密码的角色。如图2-13所示,相互联结的分子(有机碱基)形成了DNA螺旋状的“分子梯”中的每一“级”。这些相互联结的分子顺序就是基因信息的密码。密码的顺序决定了个体独有的基因蓝图(只有同卵双胞胎才可能是相同的)。该图仅仅显示了一条DNA链中很小的一部分,一整条DNA链由数亿个更小的分子所组成。身体中的每个细胞核中都含有染色体,染色体是由紧紧缠绕在一起的一团团的DNA组成。染色体非常微小,只有在显微镜下才可看到,而组成DNA的化学分子更微小。
图2-13 染色体与基因示意图
每个细胞中的DNA含有3000亿个碱基对,足可用于提供人类繁衍所需的指令,并绰绰有余。基因是指DNA密码中的那些小的区域,每个基因大约有3万个碱基对,携带着对于特定过程或个体特征起作用的指令。人类的每个细胞含有大约10万个基因。在某些情况下,一个单独基因可决定某一特定的遗传特征,如眼睛的颜色。然而,大多数特征是多基因性的,即由许多基因联合决定的。
基因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一种显性基因只要存在,它所控制的特质就会表现出来。如果是隐性基因,它必须和另一个隐性基因配对才能表现出作用。
性别也是由基因决定的,具体说,是由两个特殊的染色体决定的。正常情况下,在遗传中得到两个X染色体的孩子会是女孩,得到一个X染色体和一个Y染色体的孩子会是男孩。卵子总是提供一个X染色体,因为在女性的基因结构中只含有两个X染色体。与此相反,精子中有一半携带X染色体,另一半携带Y染色体。有证据表明,男婴的形成过程要由Y染色体上的一个特定基因来启动。XX或XY染色体不仅影响性别,而且携带一些性别关联特质,有的甚至与X染色体或Y染色体上所携带的隐性基因有关。比如,色盲基因由X染色体携带,会由母亲遗传给儿子。Y染色体也会携带某些与性别相联系的特质,但不常见。
先天或遗传的作用影响着从受孕一直延续到衰老和死亡的全过程,这正是人的成长顺序,即生理发展模式之所以具有普遍性的原因。遗传还决定了一个人眼睛的颜色、肤色以及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先天因素对成熟和运动发展至关重要,对人的体形、体重、智力、体育素质、个性特质、性欲倾向性以及其他许多细微之处都有相当大的影响。甚至在人到了80岁或90岁以后,还可能出现某些由基因作用决定的发展现象。
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发展是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人有了自我意识之后,像智力、特殊能力、创造力等特性则是遗传、环境和自我意识交互作用的产物。遗传对人的发展的终生影响,可以用基因型和表现型来表述。基因型是指个体的整个遗传禀赋,表现型则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具有一定基因型的个体遗传得以实现的程度。遗传对行为的影响总是离不开环境的。
选择性繁殖是对动物特性遗传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让具有某种高水平特性的动物和低水平特性的动物分栏交配以考察行为特性遗传的情况。例如,汤普森(Thompson,1954)〔4〕的一个经典实验中,让走迷津快的老鼠和走迷津慢的老鼠分栏交配繁殖了六代。结果见图2-14,两组间的学习能力随着选择性繁殖的代数增加,一代不如一代,差异越来越大;到第六代时,走迷津慢的“愚笨鼠”品种要比走迷津快的“聪明鼠”品种多犯一倍的错误。为控制环境变量,有时将愚笨的雌鼠的后代交给聪明的雌鼠喂养,以使被测试的是遗传禀赋,而不是母性抚养。科学家们已采用选择性繁殖技术来证明了大量行为特征的遗传性。例如,选育了好动的狗和好静的狗,性主动与性被动的鸡,趋光或避光的果蝇,噬酒和不噬酒的大鼠。如果某些特质是受遗传影响的,就应该能够以选择性繁殖得到明显的改变;反之则可以断定它们主要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图2-14 老鼠跑迷津能力的选择性繁殖研究
由于伦理的限制,选择性繁殖的方法不能用于人类本身。双生子研究是一种好的方法。双生子可分为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同卵双生子(以MZ表示)是由同一受精卵发育而成,具有相同基因型;异卵双生子(以DZ表示)是由两个各别的卵子和两个各别的精子结合而成的两个受精卵发育而成,其基因型不同。异卵双生子的相似性与其他同胞兄弟姊妹相同。由于理论上双生子有着最为接近的后天环境,同卵双生子与异卵双生子在行为相似性上的差异可以证明行为的遗传性。李其维等(1980)对67对同卵双生子和34对异卵双生子的智力相关做过研究,结果表明,rMZ=0.76,rDZ=0.38,遗传对智力的影响是明显的。林崇德(1981,1982)对24对同卵双生儿和24对异卵双生儿的遗传效应在智力、学习能力、气质和性格上的差异做过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差异均显著和极显著,遗传的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
此外,行为遗传学还有家谱分析法、群体调查分析法等方法。
表2-1显示了分养的同卵双生子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性,也包含了合养的同卵双生子在该方面的测量结果。相似程度在表中用相关系数或相关值“r”来表示。相关系数越大,其相似程度越高。在此有这样一个逻辑假设:若个体的差异是由环境引起的,则在相同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合养同卵双生子与分养同卵双生子相比,其个体特征应更相似。但是,实际结果并非如此。将分养同卵双生子间每种特征的相关系数与合养同卵双生子的相关系数相除,所得数值列在表的最后一列,这列数值表示两类双胞胎在每种特征相似性上的差异。如果两个相关系数相同,则相除以后的结果是1.00;如果它们完全不同,则相除以后的结果会接近0.00。仔细观察这些数据,就会发现两者在每种特征上的相关系数惊人的相似,即其比值大多接近于1.00,几乎没有低于0.80的,个别的甚至大于1.00。
(采自H.M.哈克著,白学军等译:《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1〕Sperry,R.W.(1968).Mental Unity Following Surgical Disconnection of the Cerebral Hemispheres.The Harvey Lecture,Series 62.New York: Academic Press.
〔2〕Levy,J.(1985).Right Brain,Left brain: Fact and Fiction.Psychology Today,42-44.
〔3〕Rosenzweig,M.R.,Bennett,E.L.,& Diamond,M.C.(1972).Brain Changes in Response to Experience.Scientific American,226,22-29.
〔4〕Thompson,W.R.(1954).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ce.Proceedings of the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on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33,209-231.
〔5〕Bouchard,T.,Lykken,D.,McGue,M.,Segal,N.,& Tellegen,A.(1990).Sources of Human Psychological Differences: The Minnesota Study of Twins Reared Apart.Science,250,223-229.
〔6〕Bouchard,T.(1994).Genes,Environment and Personality.Science,264(5166),1700-1702.
神经元 神经系统 感觉机能系统 运动机能系统 联络机能系统 裂脑人 EEG PET MRI 内分泌系统 基因 选择性繁殖 双生子研究
1. 说明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 说明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3. 阐述脑的三大机能系统的主要特点。
4. 裂脑人实验有何启示?
5. 研究脑机制的方法有哪些?
6. 人体有哪些主要的内分泌腺?
7. 行为遗传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8. 讨论遗传与环境的关系。
1. 沈政、林庶芝编著:《生理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 李新旺著:《生理心理学》,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 杨雄里著:《脑科学的现代进展》,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 苏珊·格林菲著,杨雄里等译:《人脑之谜》,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