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逃难之旅

1936年,12岁的查良镛从袁花镇小学毕业,考入久负盛名的嘉兴中学。进入中学后他开始住校,从那以后,因为时局动荡,查良镛与家人聚少离多。嘉兴中学以历史悠久、名师众多、人才辈出而著称,其前身嘉兴府学堂创办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辛亥革命后,学校改称浙江省立第二中学。嘉兴中学毕业的名人很多,有辛亥革命时期著名人士范古农、褚辅成,文史界知名学者钱玄同、朱希祖,教育家张印通,著名文学家、作家沈雁冰(茅盾)、郁达夫等也都是嘉兴中学的校友。在《射雕英雄传》中,江南七怪便是嘉兴人,查良镛少年时代常常经过的烟雨楼成为小说中多次比武的场所。这里风光旖旎,大雾中的烟雨楼若隐若现,带给少年人多少快乐和感慨!当时的嘉兴中学,师资雄厚,数学老师章克标、国文老师王芝簃等都让查良镛终生难忘。

进入中学才一年,日寇铁蹄蹂躏中华大地。1937年8月13日,日军攻打上海,上海硝烟弥漫,邻省江浙危急!嘉兴、海宁地近前线,都进入了战区。茫茫天地间,摆不下一张书桌!很多学校在战火中无法继续维持,一些爱国教育家不愿推行亡国奴教育,选择迁校。嘉兴中学先是迁到北部的新塍镇继续上课,这里是撤退到后方的必经之路。11月5日拂晓,大雾笼罩着杭州湾,20万日军乘机从杭州湾金山卫、全公亭一带登陆,占领了杭州湾大片土地。日寇在杭州等地大肆烧杀,嘉兴危在旦夕!很多学生的家乡沦陷了,也有很多人逃亡去了,数百名学生不得不呆在学校,他们只是十二三岁的少年,前途茫茫,何去何从,一时间学校人心惶惶。危难之中,校长张印通挺身而出,不顾自身安危,顾不上安置家中老小,在手里没钱的困境中,毅然挑起重担,决定带领无家可归的师生,踏上艰辛莫测的南迁之路。11月11日,他们离开新塍镇,踏上了千里流亡之路。11月17日,三架日机轰炸新塍镇,当晚数十名日军潜入新塍镇,残酷地杀害了13名同胞。若嘉兴中学没有迁走,谁知道会发生什么不幸的事情。11月19日,嘉兴沦陷。

离乱中的孩子必须赶快长大。那时,张印通率领的队伍中年龄大的不过十四五岁,小的只有12岁,还有一些是女生。当时他们的装备不得不一减再减,每人只带一条棉被、几件简单的换洗衣服。没有车船,他们只能靠双腿跋涉,一天只能走三五十里。最多的两天,日行九十里,同学们脚上都起了水泡,水泡磨破了出血不止,只有靠一根木棒或竹竿支撑着,一步一移。金庸说:“当时我们才十二三岁,每天要步行七八十里,餐风宿露,为抗日救国,我们跟学校到后方去。为救亡图存,我们努力学习。走不动了,就唱支歌……”

张印通校长和师生同行、同吃、同住,每到宿营地,都是在地上简单铺点稻草,就地而卧。食物更是匮乏,学生们常常买山芋充饥,能够吃一只粽子,就是非常奢侈的享受了。逃难途中,规定每次发一元钱,可是路上的店铺都关门了,到处都是逃难的人。即使在如此危急困难的条件下,敬业的老师们仍然抓紧时间给学生上课,没有教室,没有课本,没有学习用品,他们就在树荫、屋檐下,用一块小小的黑板来上课。

经过近两个月的跋涉,他们从新塍,经乌镇、练市、余杭、临安,到达于潜。最初是坐船,后来水路不通了,只好步行,跋山涉水,晓行夜宿,终于在1937年12月下旬到达浙南山区小镇——丽水碧湖镇。这一路可谓惊险万状,有好几次日寇就在身后。他们到于潜小驻,本来打算上课的,结果传来杭州沦陷的消息,众人只好起程南行。过分水,到桐庐,半夜里,教师们将睡梦中的学生叫醒,半梦半醒间匆忙集合出发。队伍刚刚走过浮桥,身后火光熊熊,浮桥烧断了。走出二三十里,天色微明,队伍才歇下来吃早饭。这时老师才告诉他们,头天宿营处,日寇逼近不过一二十里。

碧湖镇也是典型的江南小镇,自然风光很美,“树凝碧,溪如湖”。奈何国难当头,家人离散,查良镛穿上灰布军装,参加了战时青年训练团,接受军训。半年后,浙江北部沦陷区的许多中学辗转千里,相继来到碧湖,浙江教育厅决定将杭嘉湖的7所省立中等学校(包括杭州高中、杭州初中、杭州女中、杭州师范、杭州民众教育实验学校、嘉兴中学、湖州中学)合组浙江省立临时联合中学,分高中部、初中部和师范部。

金庸访问母校

半个多世纪后,金庸重游母校,回想起那段流亡生涯,感慨万千。正是那段艰辛的岁月,锻炼了他的意志,给予了他无比的勇气。校长张印通的义举,见证了侠义精神的存在。有感于此,查良镛题诗道:

当年遭寇难,失哺意彷徨。

母校如慈母,育我厚抚养。

去来五十载,重瞻旧学堂。

感怀昔日情,恩德何敢忘。 isaYba3Z5nFAI2VXNQCNt8/HT0eWcEaRcBhqOpZLJntydbPehmOoRV65hhb4i/U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