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海宁查家

浙江海宁是出文人的地方,近代承前启后的学问大家沈曾植、国学大师王国维、至情至性的新月诗人徐志摩,都是海宁的名门之后。比起这几家来,金庸的家族查家一点也不逊色。查家一门,自清朝以来,出了查慎行、查升、穆旦、金庸(查良镛)等文化史上绕不开的人物。若以查氏一门的兴衰为题材,定能写出一部不朽的家族小说。

查家祖籍属徽州六县之婺源(今江西婺源县),元末明初才迁至海宁。元朝末年,各地义军风起云涌,其中以凤阳朱重八(后改名朱元璋)的队伍发展最快,在安徽、江苏一带与元军对峙。皖苏一带变成了战场,在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年代,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十分艰难。世代生活在婺源县浙源镇凤山村的查士睿(查良镛十七世祖),老母病故,无钱安葬,全家人愁云惨淡,不知如何是好。风水先生曾指点他说,村口河边风水不错。古人迷信,认为先人阴宅选好风水,后人便能过上好日子。查士睿没钱厚葬母亲,连棺木和坟地都买不起。万般无奈,他只好趁夜背着母亲的尸体,赶向风水先生所说的风水宝地。连日来的辛苦,加上丧母之痛,走到河边,还没来得及细看是否走对地方,他便和母亲的遗体一起跌倒在地。查士睿实在没有力气了,只得就地挖了一个坑,将母亲头朝下脚朝上葬于此处。

金庸的故乡——江西婺源

葬了母亲,查士睿心中颇不是滋味,兵祸不知何时能消,父母又都不在了,自己穷得叮当响,眼看没有活路了。这时,他想起风水先生说过的话:“鱼归大海,岂能困山中,向水边去,必能富贵。”查士睿跟妻子商议后,决定带着家小走出大山,前往富庶的江浙,那里讨生活应该容易些。

这样,查士睿带着妻儿,离开了久居多年的凤山村,一路向南,所见都是躲避兵祸的逃难者。不日,他们一家来到了浙江的新安江,沿着水道顺流而下,漂流到了浙江嘉兴。辗转了几处,查士睿的儿子查瑜(查良镛十六世祖)在离嘉兴几十里处发现一个叫“龙山”(今海宁市袁花镇)的地方。这里同故乡凤山遥遥相对,颌首相望,像极了故乡凤山。故乡虽然很穷,可是查瑜仍有一种割舍不下的情感。见此地颇有故乡的风貌,他便带全家在此定居了下来。

金庸龙山旧居

龙山古树参天,古藤绕梁,古墙斑驳,古井幽深,民风淳朴,与查瑜老家凤山的风俗习惯相近。龙山的一切都有一种凤山的意蕴,实为寄托乡思的绝佳境界。另外龙山依山傍海,土地肥沃,一家人很快便凭辛苦劳作建立起了新家园。

龙山自古文风鼎盛,素有书乡之称。查瑜的后人生活富足后,也开始聘请私塾先生教家中童子读书。查瑜来到龙山不久,元朝灭亡了。之后,明朝也被清朝取代。再之后,民国建立……在600多年间,这个家族随着时代变化也经历了兴衰起伏,唯一不变的是在查氏古宅周围缭绕不绝的氤氲书香。

明清两代,海宁查氏家族人才辈出。据统计,自金庸的祖宗查氏父子迁至海宁以来,查氏家族金榜题名中进士者20人,其中具有入仕资格的举人76人,可谓极尽荣耀,是名副其实的文翰世家、官宦家族。

在学林文苑扬名的查家人最早有明末清初的查继佐,他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著述颇丰。明清鼎革,知识分子深受刺激,顾炎武甚至认为当时不仅仅是换了朝廷那么简单,而是亡天下的现实。查继佐对明清易代的现状痛心疾首,他不辞辛苦,花了近30年的时间,走遍各地,访各地散佚遗民,根据他们的回忆,完成了鸿篇巨著《罪惟录》,以此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查慎行是查家另一位极负盛名的文学家,初名嗣琏,字夏重,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又号初白。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乞休归里,家居十余年。雍正四年,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曾向著名学者黄宗羲学习经史,又曾向桐城诗人钱澄之学习写诗,声名早著。做官后从军西南,随驾东北,饱览各地风光。查慎行是清初效法宋诗最有成就的诗人,对诗坛影响极大。赵翼《瓯北诗话》认为:“梅村(吴伟业)后,欲举一家列唐宋诸公之后者,实难其人。惟查初白才气开展,工力纯熟”,“要其功力之深,则香山(白居易)、放翁(陆游)后一人而已”。对这位诗人先祖的《敬业堂诗集》,金庸极为熟悉,《鹿鼎记》所有章回,皆用查慎行诗句。 FnQk7DUzbmumCcUr6YIpn7xFDJxUewF/OuGDLB/D9EarsvTbCnGtrvj4bXLx251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