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 儿童剧社

在穆源小学,范用和同学们醉心于演话剧,而在沙名鹿老师指导下组织起儿童剧社的缘由恐怕要从恳亲会谈起。当时,为了展现学校的风采,穆源每年都要选定一个日子举办成绩展览,不仅请家长和校董参观,还会请友校的老师来观摩。这一天,就如同过节一样,整个校园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到了晚上,最为热闹的就数恳亲会了。

在恳亲会上,每个年级的同学或老师都会表演节目,形式不一,有的唱歌,有的跳舞,有的演奏,有的变魔术。在晚会上,最常演出的是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和《葡萄仙子》等,这几出歌舞剧,虽然歌词很有趣,但只适合低年级演出,况且年年都演这几出,别的学校也不例外,因此早就没有了新意。作为穆源高年级学生的范用和同学们决定为恳亲会出点新节目,他们要演话剧,就演陈白尘先生根据日本菊池宽的《父归》改编的剧本《父子兄弟》。

范用在《父子兄弟》里面出演一个小弟弟的角色,事实上,包括范用在内的所有演员都是从来没有演过话剧的小学生。他们演得虽然还很幼稚,但是,许多老师、家长、学生还是为小演员们热情澎湃的本色表演而动容,这对小演员们来说实在是莫大的鼓励。演出结束后回到家里,范用兴奋得一个晚上都没合上眼。“今后如果有机会,我们还要演,不光我们这几个人演,还可以再找些同学。”范用心里这样想着。

那时候,上海有许幸之先生主持的大美晚报儿童剧社,杭州有刘保罗先生主持的西湖儿童剧团。范用由此受到启发,决心也要组织一个儿童剧社,于是,在沙老师的指导下,经过酝酿筹备,镇江儿童剧社诞生了。

成立儿童剧社演话剧一方面固然是同学们的兴趣使然,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救亡呐喊。30年代中期,正值国难当头,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纷纷起来要求抗日救亡,随着抗日救亡的怒潮迭起,范用等小学生也不甘落后,他们决定公开演出,利用儿童剧社的力量进行抗日宣传。

就这样,《父子兄弟》《洋白糖》《我们来自绥东》《扫射》……藏在书中的文字,变成了一幕幕生动的表演画面,鼓舞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抗日救亡的队伍之中。剧社将公演所得都寄给在了绥远百灵庙抗击日寇的傅作义部队,虽然钱的数目不多,却代表着范用和同学们支持抗日的一片赤诚之心。

范用意识到这样的公开演出毕竟不同于学校里的演出,因此他和几十个同学一起,认认真真,对待演出工作毫不含糊,有时,一人既要做演员,又要管道具、打灯光、装置舞台、提台词。尽管很累,但大家劲头十足,情绪高涨。后来,随着演出的需要,儿童剧社新增了许多社员,有的社员就另外取了名字,范用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将学名“范鹤镛”改为“范用”的。

儿童剧社第一次公演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比如《江苏日报》为范用他们的演出登了消息,还登了剧社演出之后开座谈会的记录。只是当时国民党不准在报纸上宣讲抗日,因此对记录内容要有所删减,聪明的范用和同学们就故意让这些删减的地方空着,这样看报的人一看就知道这里原本还有几句话的,只是不准印出来罢了。那留出来的一块块空白,就像屋顶上的天窗,所以当时形象地称这种行为叫“开天窗”。

为第二次公演准备的剧本有许幸之的《最后一课》《古庙钟声》和陈白尘的《一个孩子的梦》,这些都是宣传抗日的剧本,儿童剧社本打算趁暑假时间排练,准备公演。就在这个时候,“七七”的炮声响了,伟大的抗日战争开始了,范用和千千万万热血同胞一样,投入了抗日的洪流——童年的抗日救亡,留给范用的是美好而又沉痛的记忆。

作为“小抗日分子”的范用去过街头进行抗日宣传,到过茶楼、书场演出,还在演庙戏的舞台上公演。等到夜幕降临,他们就睡在台上,天气热,就用一块大幕布当席子用。记忆中,那是一个紧张而热烈的夏天,天地之间,满是滚烫的阳光、滚烫的汗水、滚烫的演出和滚烫的梦,连同整个人都是滚烫的。 3pitAwWm+b5bvKhmjJ5ArEJQ2rgWppRoqUocmpHO0binUoh+b/CfdOywJGsXkJY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