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和钱学森一同赴美留学的,还有徐芝纶、夏勤铎等人。他们于1935年8月由上海黄浦江码头启程,经过20多天的海上颠簸,于9月初到达美国。钱学森直接前往麻省理工学院(MIT)航空系报到。麻省理工学院创建于1861年,坐落在马萨诸塞州的剑桥镇,与鼎鼎大名的哈佛大学不仅在地理位置上一墙之隔,办学同样出类拔萃,尤其是它的理工专业在全美名列前茅。钱学森已快满24周岁。按照中国的传统说法,即将开始的一年,是他的本命年。一个人在异地他乡,会遇到些什么呢?
好在学业于他似乎总是宽容的。中学时,钱学森就是每个科目老师眼中的得意门生;在交大,他的成绩从大二开始便名列前茅,直到毕业成功考取公费留学生。现在,在麻省理工学院,他的学业同样出类拔萃。
钱学森的宿舍是该校11号楼24号房间。他布置好自己的房间,看着陌生的一切,就要拥抱这段全新生活了!
没过多久,钱学森就适应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学习。除了他的适应性比较强外,毕业于上海交大的钱学森还占了一个优势:交大完全是按照麻省理工学院的模式办起来的,甚至科目设置和教学大纲都如出一辙。钱学森学习起来自然游刃有余。
但是,他一时还适应不了这里的生活。其实饮食、天气等这些生活上的事情,他可以慢慢去适应,只是需要时间罢了。但是,最惹他生气的是当时西方社会根本不把中国人放在眼里。他们眼里的中国人,除了抽鸦片、裹小脚、不讲卫生、愚昧无知外,一无是处。学校某些傲慢的同学,甚至当着来自中国、个子不高、话语不多的钱学森面,耻笑中国人。钱学森知道自己的祖国落后,知道自己的祖国正在饱受列强的侵犯,但不能这样不尊重我的祖国!晚年,钱学森回忆说:“那时我年轻气盛,最怕也最受不了他们对待我们中国人的态度。”于是,有一次,又有人羞辱中国人,一向温和的钱学森忍不住了,倏地从座位上站起来,坚定地说:“作为一个国家,我的祖国正陷于列强的侵略之中;但作为个人,我可以和你们比。等期末时,看谁的成绩最好!”美国学生知道他的成绩好,都没敢应战,吐吐舌头,不敢再言语。
从那时开始,他的同学再也不敢当他的面蔑视中国人。
在异国,钱学森的民族自尊心越发增强。为了取得最好的成绩,钱学森憋着一口气。面对陷入水深火热中的祖国,他唯一能做的,便是以个人微薄之力改变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
他定了目标:在班上,自己的成绩不但要是外国留学生中最棒的,而且还要是全班最棒的。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钱学森挑灯夜读。别的同学在寝室听音乐时,他在教室里复习白天老师讲的新公式;大多数人去参加节日聚会时,钱学森一个人在教室里读专业书。
努力很快得到回报。没用一年时间,他就取得了麻省理工大学航空系的硕士学位。公示结果一出来,就振奋了一同赴美的其他中国留学生。他们纷纷写信、打电话道贺;一直瞧不起中国人的那几个美国同学低下了头,即便在学校草坪边小路上遇到钱学森,也唯有讪讪地笑,逃也似的走开。
钱学森打心底里高兴。这种自豪不是源于自己取得了多好的成绩,而是因为自己的成绩换来一部分人对祖国的另眼相看。这于他是最大的收获。几十年之后,当钱学森为了新中国的导弹事业“销声匿迹”、全身心投入研究时,他抱定的想法依然是这样:希望能挖掘有限的自己,奉献出无限多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