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家学渊源 初涉画坛

1

1916年12月6日,丁聪出生在上海。

丁聪祖籍浙江嘉善。祖父是个读书人,父亲丁悚,字慕琴,人称“老丁”,是中国上世纪30年代的漫画家。因家道中落,丁悚12岁时就不得不自己搬一个铺盖到上海当铺里去学做生意,学了十几年,从一个不起眼的小打工仔一直做到在柜台上写当票。在当铺工作的同时,他还在函授的美术专业学校自学,其题画、写诗、西画,统统是自学的,22岁时成为画家。丁悚最初投稿的刊物是鸳鸯蝴蝶派的《百美图》,但后来他渐渐改画漫画,逐步名扬上海滩,并组织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漫画协会,协会的招牌就挂在他家门口。丁家曾是上海著名的文化沙龙,聚拢了当时画坛的一些名流,如张光宇、叶浅予、张正宇、鲁少飞等都是丁家的座上客。1912年11月,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刘海粟在上海兴办中国现代第一所私立美术学校,即上海美术院,1920年正式更名为上海美术学校,丁悚便是该校的第一任教务长。

丁悚的画风主要介于古意与漫画之间。老丁当年的漫画作品留下来的不多,著名作家汪曾祺曾撰文回忆他小时候看过一张老丁的画:一个人在扬袖而舞,另一人据案饮酒,神情似在嘲笑舞者。题诗为:“张郎当筵笑郭郎,笑他舞袖太郎当。若教张郎当筵舞,恐更郎当舞袖长。”汪曾祺同时感慨:现在能画这样的画——笔意在国画和漫画之间,能题这样雅俗共赏、富于阅历的诗的画家似乎没有了。又建议搜集老丁的作品,出一本《丁悚画集》,因为:“这对丁悚是个纪念,同时也可供医学界研究小丁身上的遗传基因是怎样来的。”由此可以窥见老丁的画力与阅历绝非一般人可以比拟,看来丁聪是深得父亲的绘画真传啊。

●丁聪和母亲

当时,上海美专的创办者刘海粟因为与身兼教务长的老丁是好朋友,所以在丁聪还没出生前就收他做了义子。或许是秉承了两位画家父亲的基因吧,这个小孩子生性爱画,长大后则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丁聪,单名一个“聪”字,让人联想到的都是诸如“聪慧”、“灵性”等美好的词汇,可见他父亲丁悚的心意。但丁聪后来誉满画坛的名字却是他的笔名“小丁”。“小丁”两字一共五笔,干净利落,简单得让人陡生几分疑问——为什么要叫自己“小丁”呢?其实倒也真的没有什么特别的深意,名字的主人看重的就是“小丁”的简洁明了。4岁时,丁聪就开始发表作品,他的开山之作是一幅儿童画,画的内容是戏台上演《空城计》的情景。

●小时候的丁聪

初涉画坛的丁聪,其笔名小丁的由来自有一番故事。这在辛述威先生所著的《丁聪传》中有较详尽的叙述。某日,画界的几位朋友正巧来丁悚家做客,看到了小丁聪的画,觉得很有意思,于是一边传阅,一边饶有兴味地谈笑起来——

“我看嘛,这样的儿童创作,可以投寄报刊试试……”

“果然,有其父必有其子,署名可称‘丁慕琴(丁悚字)先生之公子’。”

“何需‘借光’?还是叫丁聪。”

“‘聪’字笔画太多,难为孩子,我说就称‘小丁’吧,既有家传之意,书写又便当——怎么样,老丁?”

儿子受到朋友们如此的褒奖和鼓励,丁悚很是感动。他一时也拿不定主意:“这合适么……”

“好嘛!法国文坛上有大仲马、小仲马,本为父子两代作家,我们也可以有老丁、小丁两代画师。”

而且,“丁聪”二字笔画也确实过多,意气风发的丁聪曾试着为自己设计过多款签名,但其名字中的“聪”着实让他为难,大了,占篇幅,小了,模糊不清,倒是“小丁”二字,既能与父亲的俗称“老丁”相映成趣,又能于姓名之妙外增添几分画面的和谐。

“小丁”二字融入了长辈的浓情厚意,也代表了长辈对丁聪所寄予的厚望,丁聪也没有让父辈们失望,当然,这是后话了。从如今市场营销学的角度来讲,“小丁”二字恐怕也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从此以后,“小丁”二字便伴随了丁聪几十年的艺术生涯,只是随着岁月的推移,人生阅历的增长,“小丁”二字所蕴含的分量和内容已绝非仅仅是当初父辈们的祝愿和期许了。此后,“小丁”二字便一直呆在丁聪的格子画的一隅,安安分分的,不觉已享古稀之年。曾经有一段时光,“小丁”二字因为政治原因见不了天日,丁聪被迫改用“学普”、“阿农”。那个时候,名字的主人心里很不痛快,因为“小丁”已渗入他的血液,难以割舍——除了那个特殊的历史阶段,丁聪所有的漫画作品上,“小丁”二字一直在主人的庇护之下大行其道,可见丁聪对其之钟情。

旁人不明白丁聪为何如此“专一”,每每问及,丁聪便说自己个子小,这五笔二字很适合自己的形象,何况自己人如其名,永远是小丁——一介小人物罢了。事实上,“小人物”的五笔二字却蜚声中外,名气一点也不小。倒是他本人始终内敛,不事张扬,像个初涉世的年轻人一般单纯、干净,又如顽童般哈哈嘻嘻,像长不大的孩子。

丁聪很喜欢别人叫他小丁,自称:“我好像是个老长不大的老小孩,屡跌泥坑,仍然不谙世事。”丁聪的漫画生涯,是现代中国漫画的一个缩影,著名翻译家杨宪益称:丁侯作画不糊涂,笔底才情敌万夫。今日语言无禁忌,只缘身畔无仙姑。

2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尽管军阀混战,但“十里洋场”仍然汇聚了众多流派的人才,使这个城市成为当时中国的几个主要的文化中心之一。中国漫画协会所在地——丁悚的家,在租界内,日子过得还算安稳。作为文化界的新秀,丁家自然而然成了当时文化界聚会的场所。电影界、京剧界、美术界的名角们经常在这里举办沙龙,“晚上吃饭总要两桌,一般客厅里两桌,摆不下就摆到二楼,天井里摆满了绍兴老酒的酒坛子。”周璇、张光宇、叶浅予等都是常客。丁宅的文化气息可谓相当浓厚,樽中酒常满,往来无白丁。当然,客人还是以一批青年画家为主。

这些青年画家中的张光宇、叶浅予、鲁少飞等人都是后来声名远播的名家。他们热爱文艺,常常携带速写本前往剧场,当然,他们去剧场并不单单只是为了看戏,而是一边看戏,一边速写,既陶冶性情,又训练笔艺,一举两得。初为小跟班的丁聪渐渐被他们所熏染,也开始仿效他们,自己也带上一个小本子,边看戏边练画,渐渐成瘾,素描功底也日益深厚。

在这批青年才俊中,小丁聪最仰慕的是后来创办《中国漫画》杂志的张光宇先生。因其画技独特,善于创作出富于变化又非常讲究的人物造型,具有开放的思想,小丁聪甚至还会羡慕张光宇家有很多的外国画册。小丁聪总是快乐地跟着张光宇,后来还跟他学画京剧脸谱。所以,除了父亲丁悚外,张光宇对小丁聪的影响也是不同小觑的。

3

凭借自己的实力,再加上父亲的关系,小丁聪渐渐开始以速写和漫画在画坛崭露头角。等到他进入上海清心中学后,正巧新华、联华两家影业公司各自办了一本电影画报,缺少编辑人员。通过父亲的老朋友龚之方、唐瑜的引荐,丁聪小小年纪就开始了为人作嫁的编辑生涯。结合电影画报的编辑需要,丁聪将目标瞄准了当时的大明星,诸如黎丽丽、金焰、王人美等人,为他们做肖像。于是,高中尚未毕业的丁聪就在大小报刊上接连发表作品,跻身漫画家的行列。他用画作赚取的报酬买回心爱的画册和书刊——随着家庭成员的增多,家庭的开销日益庞大,作为家中长子的丁聪已懂事,不忍心再加重父亲的负担。

●丁聪和弟弟妹妹在一起

1936年,还不到20岁的丁聪参加了上海第一届全国漫画展,他画的王人美漫画头像在展出的第二天就被一个外国人以10块大洋买去。这对他而言,自然是个不小的褒奖。

丁聪的中学时代就这么在读书、编画报、画漫画中度过了。他过得很忙碌,但忙碌也恰恰成了他获得愉快和充实的源泉。

年纪轻轻的丁聪痴迷画画并小有成就,但作为同行的父亲却以过来人的身份两次阻止他继续绘画的艺术道路。因为丁聪尚在儿童期时,就爱恶作剧地把画报上的人物加上一副眼镜,或找出一本画册进行摹仿,被父亲批评警告,叫他不要临摹别人的作品。当“丁家有儿初长成”,踏上了一条似乎光明的道路之时,父亲又义正词严地站出来反对了,理由极其简单——画画不能糊口。父亲建议丁聪去做时尚的翻译工作,但丁聪没有听从父命。现在看来,这,绝对是中国漫画界的一件幸事。

4

●青年时期的丁聪

虽然丁悚名满沪上,但自从25岁时有了长子丁聪,丁家年年添丁进口,当丁聪中学毕业时,由于弟弟妹妹的增多,家里的生活日益拮据。丁悚的收入很难支撑一大家子的庞大开销,丁聪只得提早离开学校进入社会——为了自食其力,也为了帮助父亲减轻经济上的压力。这一年是1935年,他19岁。于是,对懂事的长子有着很多歉意的父亲没有再干涉丁聪,默许了他的职业选择。

除了继续为新华、联华两家电影公司编那两本画报之外,19岁的丁聪进入社会谋到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是在上海的《小晨报》做记者,其副刊是由丁悚的朋友,著名评弹作家、电影编剧、记者、编辑、影剧评论家姚苏凤主编的,丁聪的任务就是每天做一两幅插图。作家叶灵凤当时有一部长篇小说《永久的女性》在《小晨报》连载,插图就是丁聪画的。这工作不累,每天下午四五点钟去报馆,两三个小时后干完了活就可以回家。可惜只做了几个月,《小晨报》就因得罪了国民党的高官而被查封,丁聪的第一份工作就这样丢了。

为了养家糊口,丁聪很快又进入晏摩氏女子中学担任教职工作。第一节课,丁聪准备了许多有关美术知识的内容,没想到十几分钟就都讲完了,剩下的时间他就只能和学生在沉默中尴尬地度过。好在第二节课转入绘画实践教学,丁聪顿时感到轻松。他除了向学生示范绘画要领,还走近一个个座位去提示学生,或径自修正学生的画儿。渐渐地,学生都和丁聪熟了,一些年纪大点的女生还经常一边画画一边和他聊天儿……

本来反对儿子绘画的父亲终究拗不过儿子对绘画的热情,便主动请刘海粟帮忙。国学大师刘海粟是看着丁聪长大的,早就把他视为己出,于是免收学费,让丁聪进入自己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接受正规的训练。于是,丁聪怀着无限的向往迈进了上海美专的大门。就这样,在忙碌而充实的半年时间里,丁聪受到了专业的训练,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也为他未来走上艺术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赚些外快贴补家用,丁聪还同时给几家电影公司编电影画报。1936年夏天,黄苗子介绍丁聪到《良友》画报去做美编。在北四川路的一间小阁楼上,丁聪结识了《良友》的主编马国亮。于是,丁聪成了《良友》的职业美编,画版、设计封面、配插图……他一丝不苟。一边学习一边工作,理论与实践得到了很好的结合。上课和工作之余,他继续以他那支幽默而诙谐的画笔描绘着社会的众生相,为上海报刊的广大读者提供茶余饭后的趣闻笑料。同时,随着收入的逐渐增加,丁聪终于开始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生存天地。

在父亲的支持和好友的帮助下,丁聪再也没有放下过手中的笔,不论境况如何,他都凭着自己对绘画的热爱与对困难的无所畏惧而坚强前行,尽管有时难免踽踽,但毕竟始终不曾放弃——并不曾想过要扬名天下的丁聪凭借自己的天赋、才情和品性获得了世人的喜爱和尊敬。

●丁聪(左一)和朋友们在一起

5

1937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容忽视的一年,对于漫画界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一年。春回大地,上海南郊半淞园的古树返青了,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和煦的春日暖阳洒落林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1937年4月,在半淞园的露天茶座中,一位西装革履的中年人站了起来,缓缓发言道:“诸位,今天把大家请到这里,主要是谈两件事。一是去年11月我们举行第一届全国漫画展,展期五天。始料不及的是,观众空前踊跃,只好延期。后来又将全部展品流动到南京、苏州两地继续展出,现在正准备拿到杭州去。看来,我们没有白白辛苦,白白劳碌,我们得到了社会和广大观众的承认。这一点,朋友们了解得比较多,我无须再讲。我要讲的最为主要的是,发起和经办这次展览的几位朋友,想借今天的聚会,请诸位考虑,我们是否成立一个全国漫画家的组织。有了这样一个组织,便于经常联系、交流,举办展览,并出版我们自己的杂志……”此位发言者为谁呢,他就是漫画界的前辈王敦庆,曾参加过左翼作家联盟,具有很深的漫画创作和理论研究上的造诣。同时,鲁少飞、叶浅予、张光宇、张正宇等悉数到场。

在与会的漫画家中,丁聪最为年轻,他的学生装在一群西服和长衫中显得格外醒目。散会后合影留念,丁聪站在最后一排的左侧,目光对着镜头,一手插在腰间,稚嫩的外表掩饰不住他的自信,显得生机勃勃。

对于漫画协会的成立,小丁盼望已久。记得在第一届全国漫画展中,一幅标有作者“小丁”字样的《影星王美人漫画像》引起了大家的浓厚兴趣,还被一位外国友人“高价”买走。这让丁聪觉得自己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享受了成功的喜悦。但如今中国的形势却让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为其担忧,“漫画家首先应当是一个爱国者”,小丁忽然间成熟了许多,爱国之情溢于言表——他深深懂得有国才有家的道理,自己的事业首先必须融入到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神圣使命中去。他们需要一个集体的组织来指导大家用自己手中的笔对抗敌人的枪杆子。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那隆隆的炮火声揭开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序幕。在抗日救亡的旗帜下,漫画家们迅速行动起来。以中华全国漫画家协会为母体,成立了上海漫画界救亡协会,创办了会刊《救亡漫画》,并庄严宣告:准备与日本侵略者做一回殊死的漫画战。

丁聪以其小时候所看过的昆剧《林冲夜奔》为原型,在画纸上勾勒出野兽一样残暴的敌人正将手无寸铁的村民强拉硬拽地抓去充军。狰狞的面孔、血腥的刺刀与骨瘦如柴、褴褛不堪的衣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带给读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然后,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丁聪在友人龚之方的劝说下,为保存实力,他们一同上路奔赴香港,以继续他们未完成的“战斗”。 1Y8QhRygXhi3el+oWPxQvT/7d5QTxI2VDdJtF2yV+kXUPTj3Ig71McEskdjpidA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