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 南开,南开

●童年时的梁思礼

梁思礼的小学是在天津培植小学就读的,这是一所教会学校,在这所学校里梁思礼收获最大的就是英语。1935年,小学毕业的梁思礼考入了南开中学。当时,南开在民众心目中极有威望,那时流传着一句天津话的顺口溜:N-A-N,K-A-I,南开南开。

南开校史悠久,学校始建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其前身为严氏家馆,由清末翰林,力主废科举、兴新学的著名爱国教育家严范孙创办。我国著名爱国教育家张伯苓与倡导“新学”的严范孙先生志同道合,创立了南开中学以及南开系列学校,办学目的就是教育救国,针对中国孱弱之根源——中华民族的五种大病:“愚”、“弱”、“贫”、“散”、“私”,对症下药,育才救国,以雪国耻,以图国强。张伯苓校长始终以爱国精神和科学知识教育青年,以“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为校训,这八个字是南开一贯的教育主张和教育特色的集中体现,也是南开传统、南开精神的最好概括。他把现代化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归纳为“公”、“能”二字,“惟公,故能化私,化散,爱护团体,有为公牺牲之精神;惟能,故能去愚,去弱,团结合作,有为公服务之能力”,强调南开教育的宗旨既要培养学生“公而忘私”、“爱国爱群”的道德观念,又要训练学生“文武双全”、“智勇兼备”,为国效力的能力;“每个人不但要能接受新事物,而且还要能成为新事物的创始者;不但要赶上新时代,而且还要能走在时代的前列。”南开注重的是素质教育,首先教学生怎样做人,并教育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作为一种人文底蕴和学脉渊源,不仅塑造了南开鲜明的教育特色,而且积淀成为贯穿南开历史,赋予南开永久生命力的精神力量。它深刻的道德力量和巨大的感召力量,启迪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南开人,也为国家培养出了无数英才。

梁思礼和同学们在南开校长的带领下,不仅学习文化知识,而且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勤奋读书,但不“死读书”,而是兴趣广泛,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和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真正成为了素质全面发展的英姿少年。而且他们品德优良,怀着爱国情操和强国理想,正像南开中学最著名的校友周恩来总理曾说过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南开中学的体育很强,在全国都很出名。张伯苓校长很注重普及体育,注重增强学生体魄。梁思礼日后成为美国普渡(Purdue)大学的古典式摔跤队队员、游泳救生员、古典音乐爱好者,有着良好的素质和很强的学习、工作能力,并一直怀着爱国强国的思想,都与在南开读初中时所受的全面素质教育有着渊源关系。从1935-1937年,虽然梁思礼在南开的学习生活只有短短两年时间,但南开精神对梁思礼青少年时期身心的健康成长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并对他的一生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梁思礼是在读中学后对父亲有了更多的认识,意识到父亲梁启超是个很重要的人物。父亲去世以后,中华书局编了一套《梁启超合集》,送给梁启超每个子女一套。非常可惜,这套书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抄家抄掉了。梁思礼就是在中学时期开始看父亲的文章,特别是看一些传记的,像《意大利三杰》、《欧洲心影路》、《少年中国说》等等。看了这些文章以后,梁思礼对父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父亲对他最大的影响就是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忧国忧民意识。也正是从那时起,学校的教育、父亲的影响,使梁思礼内心有了一种强烈的情愫,热切地渴望我们的民族能够强盛起来,也在心中牢固地树立起一种信念,就是我们的国家必须要强盛。

2003年,吉林卫视《回家》栏目要为梁思礼院士拍一个“回家”的专题片,身在北京的梁思礼欣然应允;而他起程“回家”的第一站就是到母校南开中学去看看。重回母校南开中学,回忆起当年上学的时光,梁思礼感到既熟悉又陌生,兴奋不已的他为随行的老伴和女儿当起了向导。在南开中学的校训前、在周恩来总理的铜像前、在张伯苓校长的挂像前……他驻足良久:

南开对我一生影响很大,张伯苓校长曾给我们上修身课,教导学生要“修身、治国、平天下”。

梁思礼还找到自己当年上学时的音乐课堂,爽朗乐观的梁思礼说:“我与父亲一样,崇尚趣味主义。自己上学时爱好就非常多,音乐、体育都相当好。”走进伯苓楼,他一眼就看到了整容镜,便习惯地走到镜前,按照当年的要求整理衣冠和容貌——南开的传统在梁思礼身上一直传承着。当梁思礼一行人走到伯苓楼二楼时,教室内传来了《少年中国说》的朗朗读书声,南开中学的师生们正以一堂别开生面的班会欢迎老校友回家。接下来,南开中学的小校友又对梁思礼进行了采访。临别时,他和学生们共同唱起南开校歌:

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

汲汲骎骎,月异日新,发煌我前途无垠…… utH73UZqsYFZGyOmyM8rePUuZkS672bm7JsydW3NqzKxBqjDSZoWGyKuKeSYvg/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