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7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就是指人造卫星。梁思礼曾说过:“现在不少人认为‘两弹’是原子弹和氢弹,实际上,在1956年,中央要求我们搞的‘两弹’是‘导弹’和‘原子弹’。导弹是用来打原子弹的,只有两弹结合才有威慑力。‘两弹’的确切说法应该是‘导弹和核弹’。”

周总理、聂荣臻主持制定的我国两次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即1956-1967年的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和1963-1972年的十年科技发展规划,都把发展核科技、核工业列为重点任务之一,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核工业的发展。1958年,我国开始制定发展人造地球卫星的计划,中国航天技术和航天工业开始起步。

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了我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

1966年10月27日,导弹、原子弹结合发射成功。

1967年6月17日,我国成功地爆炸了自行制造的第一颗氢弹。

1970年4月24日,我国又成功地把一颗名为“东方红”的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

由此,我国“两弹一星”计划胜利实现,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国际地位,鼓舞了我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八年四弹”规划要研制的中近程、中程、中远程、洲际导弹4个型号的战略导弹,每种导弹比前一种不仅在射程上翻一番以上,而且在技术上都有新的突破。总之,“八年四弹”规划是一个持续渐进不断发展的规划,每一个新型号都上了一个新台阶,充分体现了循序渐进、勇于攀登的航天精神。

中程导弹(“东风3号”)由于有了比较充分的预研储备,研制工作进展得特别快,质量也很高。从方案开始设计到1966年12月26日第一发试射成功,仅用了1年零8个月的时间,这样高的研制速度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该中程导弹定型后,成为我国主力值班的战略导弹。

“八年四弹”规划制定一年后,“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如果没有十年动乱的干扰,这个规划本来是可以实现的。但是“文化大革命”打乱了一切,使洲际导弹一直拖到1980年才定型。但从另一方面看,正是因为有了“八年四弹”这一明确的奋斗目标,即使在“文化大革命”那样混乱的年代里,我国的航天工作依然继续。梁思礼和其他老一辈的科技人员都被打成了“反动学术权威”,但是技术上还要依靠他们。有的同志白天被批斗,晚上还得加班搞科研。而他们当时之所以没有受到更大的冲击,都是由于受到周总理的特别关照,七机部内不少老知识分子在“文化大革命”中多亏了周总理的保护,才没有被打成反革命分子。

就是在“文化大革命”这样特别艰难的条件下,梁思礼和他的同事们顶着压力和冲击,克服种种困难,使得中远程导弹(“东风4号”)在1970年研制成功了。

●“东方红1号”

1970年4月24日,使用“东风4号”加一级固体火箭组成的“长征1号”运载火箭,把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送上了天。这颗173公斤重的中国卫星在宇宙上空高奏《东方红》乐曲,震惊了全世界。当时能用自己的运载火箭把自制卫星送上天的国家只有苏、美、法三国,而我国这颗卫星的质量比苏、美、法和日本的第一颗卫星质量之和还要大。于是,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运载火箭和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 KpG7lb8uf9lM7UbHWTeq3cGxCPWuPCZdJHMBqHvWh1H4CUUouFI8EZB2WIRkFgn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