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2月,国际风云变幻,改变了欧阳自远在北京外国语学院进修俄语,准备留学苏联的计划。于是,他进入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做了助理研究员。但那些慧眼识才、爱惜他的老师们,却一直在默默地关注着他,关心着他。
一天,侯德封教授找到他,关切地问他:“自远啊,你爱人带着孩子在那么远的地方,怎么不申请调回北京呢?你应该告诉我,让所里出面,如果不成,就科学院出面调嘛!”欧阳自远很惊讶,也很感动,但他怕侯德封教授不了解困难的程度,解释道:“侯先生,这里有个情况,宁夏是只准进人,不准出人的。”
侯德封教授在了解了国家关于宁夏科技人员调动上的硬性规定后,说道:“那我们就派人去换,这总行了吧!”
实际,欧阳自远还想说出另一个理由,那就是邓筱兰是医院的业务骨干,中央领导人林伯渠到宁夏时,就是由邓筱兰负责保健工作的。听到侯德封教授这样说,他没有再说什么,因为他认为,不会有人肯从北京调往宁夏去的。
接下来的一切是怎样运作的,欧阳自远一直不知道。他知道的只是,没多久,侯德封教授再次找到他,告诉他地质所已经说服了一个叫李兴林的小伙子,用李兴林换邓筱兰回北京。
这大大出乎欧阳自远的意料。
很快,地质所就与宁夏自治区卫生厅联系,厅长百般不情愿。侯德封教授要人事科长一遍遍打电话。最后,不知道是侯德封教授的理由打动了厅长,还是他的执著打动了厅长,总之厅长同意放人了。
邓筱兰从宁夏调到了北京,欧阳自远也了解到,李兴林只有22岁,刚刚从部队转业,在所医务室当卫生员,共产党员,山东人,还没有结婚。
对于李兴林,多少年后的今天,欧阳自远仍旧难以忘怀。欧阳自远虽然没有见过对方,但一直觉得,那一定是一个侠肝义胆的汉子。他曾无数次地猜想过,去到宁夏的李兴林过得好不好?是否结婚了?是否有孩子了?孩子们好不好……欧阳自远总觉得,他和邓筱兰的团聚是建立在李兴林的牺牲上的。
让爱徒家庭稳定,作为新中国第一批院士的侯德封之所以这么做,是有深意的。他知道,欧阳自远是一个特殊的人才,是新中国建设发展中的重要力量,保障他的家庭大后方,就是保障他更投入地去工作,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1960年,邓筱兰带着女儿到了北京。组织上征求邓筱兰的意见,问她想到哪家医院工作。邓筱兰说道:“我哪家医院都不去,就去地质所医务室。”组织上很奇怪,惊异地问她:“你怎么选地质所医务室呢?北京可有那么多好医院。”邓筱兰淡然一笑,说道:“就让我去地质所医务室吧!”
邓筱兰为什么会选择去地质所医务室,只有她最清楚。
太长久的分别,让邓筱兰太渴望能多一些时间和欧阳自远在一起,哪怕每天多在一起一分钟,对于她来说,都是一种难得的幸福。更何况,她太了解欧阳自远的忙碌了,她不能让如此忙碌的丈夫再来照顾家,她要做丈夫的大本营、大后方,让丈夫心无牵挂地追逐事业和理想。
妻子和女儿的到来,的确让欧阳自远切身感受到了家的幸福,学习、工作也更加充满劲头。
1961年,欧阳自远的儿子欧阳昕舒出生了。
欧阳昕舒出生时,欧阳自远虽然人在北京,但因为去开会,并没有在邓筱兰身边。等欧阳自远开完会,被同事们送到北医三院的邓筱兰已经生下欧阳昕舒。当同事们将这个消息告诉欧阳自远后,欧阳自远却站在那里,不知道该做什么。同事催促着他:“邓筱兰因失血,才6克血色素,而且营养不良,你赶紧做点吃的送到医院去。”似乎是了解欧阳自远未必会做饭,同事停顿了一下,补充道:“哪怕是煮2个鸡蛋也好。”
欧阳自远立刻回到家中。可是,他翻箱倒柜找了半天,没找到一个鸡蛋。还好,他找到一捧小米,急忙熬小米粥,粥熬好后,又急忙送到了医院。
这是欧阳自远结婚后第一次做饭。看着眼前的小米粥,邓筱兰几乎有些不敢相信。邓筱兰泪眼蒙胧,满心幸福地喝着粥,欧阳自远则坐在床边怔怔地看着。两个人什么都没有说,却让那一刻的北三医院里的那间病房充满了温暖和幸福。
●60年代初,欧阳自远与妻子、岳母及儿子的合影
等邓筱兰吃完粥,欧阳自远花4元钱叫了一辆出租车,这是他平生第一次奢侈一下,也是他一生第一次坐出租车,将邓筱兰和儿子接回家。
到家后,欧阳自远又自顾自地去忙于学习和工作了,一切家务依旧压到邓筱兰身上。然而就是如此,那一天的欧阳自远成为邓筱兰一生的铭记和感动。
儿子欧阳昕舒的到来,给欧阳自远带来了更多的欢喜,而邓筱兰的欢喜中却多了一份愁绪。因为那时的中国正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三年自然灾害”。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其困难的严重程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是空前的,恐怕也是绝后的。那时,大部分中国人都很难吃饱肚子。
欧阳昕舒出生时,欧阳自远的月工资虽然有五十几元,但每个月都要按时寄给远在永新的父母。解放后,欧阳自远的父母无法再开药房,双双做了乡镇和公社卫生院的医生。后来,欧阳自远的父母都回到了永新城,但因为老房子没有了,一段时间只能借住在邓筱兰家。虽然后来有了自己的住处,但生活已困难到没有欧阳自远的接济就难以为继了。邓筱兰月工资虽然多一些,但每个月也要给在老家的母亲寄去30元,然后每个月还要存下5元钱以防家中有人看病什么的,剩下的钱就只有三四十元了。这三四十元,邓筱兰总是扳着手指算计着花。
每个月开工资后,邓筱兰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粮食买了,然后再把发的油票、糖票、肥皂票等东西买了。每顿饭,邓筱兰都要先将粮食称一下,超标一点,就意味着会有无米下锅、饿肚子的时候。即便这样,他们大部分时候吃的都是苞米面。而且,大多时候都是做苞米面粥,偶尔做窝头就算佳肴了。当然,有时候也能有一点大米,但是,邓筱兰舍不得让所有人都吃上。她会悄悄地做成一小碗米饭,让欧阳自远一个人吃。起初,欧阳自远会拒绝,但邓筱兰就哄骗说每个人都有。后来,欧阳自远清楚大米饭只有他能吃到后,不肯吃,邓筱兰就命令般地让他吃:“你是一家人的顶梁柱,你如果倒下了,这一家人怎么办,你赶快吃!”
困难时期的爱情没有鲜花,但有时简单到只是一小碗大米饭,却透露着无限的真情和爱。可以说,欧阳自远能够轻装奔走在追逐梦想的大道上,邓筱兰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