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
江苏徐州,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的水光山色,诗意淋漓,这里的乡俗民情,天真淳朴。这里兼有北雄南秀之美,既有锦绣南国的风韵,又有俊朗北国的风情,既有“南国门户”之称,又有“北国锁钥”之名,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东襟淮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素有“五省通衢”之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的徐州人,用他们的勤劳双手和聪明智慧创造着文明与历史的光辉。这里有华夏烹饪鼻祖、长寿之神彭祖的踪迹,有汉代开国皇帝刘邦和人杰鬼雄项羽留下的印痕,也有一代文豪苏东坡的踪影……
袁仲一,就生长在这片钟灵毓秀、卧虎藏龙的土地上。
1932年11月的一天,在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一个叫郑集的小镇上,一户贫寒的家庭迎来了一个新生命,他就是袁仲一。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从小在穷窝子里长大的他自然也比一般的孩子多了一份顽强的毅力与吃苦耐劳的精神。
用知识来改变人生的轨迹,对于一个出身贫寒的孩子而言,这是很容易确定的原则。饥寒困顿的生活给袁仲一的学习带来许多困难,但贫困这块磨刀石帮助他拥有了奋斗向上的意志力和强烈的进取心。
袁仲一的求学之路便在坎坷中坚定地向前延伸。14岁那年,他如愿进入铜山县简易师范学校学习。1950年,又顺利考入了徐州师范学校。两年后,他毕业了。和大部分师范生一样,他走出学校,又走进另一所校园。他被分配到了徐州市一所小学任教。踏上工作岗位的他格外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在任教期间,他工作非常认真,尽职尽责,因此被评为徐州市模范教师。
然而,袁仲一并没有止步不前。虽然靠着教书的工作可以自食其力,但他知道人生意义远不在于此。他还需要不断地充实,摄入更多的精神食粮。
在楚汉相争的这片古老土地上,从少年时代起,袁仲一就受到文化的熏陶。他对历史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聆听那些生动的历史故事,也喜欢品咂历史人物的传奇人生。1956年的夏天,他考取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凭着自己的兴趣,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历史专业。这在一般人眼中,是“冷门”专业。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固然灿烂辉煌,可毕竟这个专业难以“经世致用”,也似乎有点不切实际,对当时国家和社会的实际作用也并不大。可袁仲一全然不顾这些世俗的想法,他相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伙伴。
在所谓的“冷门”世界里,他学得不亦乐乎。课堂上,他听得如痴如醉。在史学的海洋里遨游,仿佛置身于知识的宝藏,眼前是永远也采撷不完的宝石与明珠。课余时间,一有兴致,他就会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结伴而行,离开故纸堆,到现实世界里,去体会现实中的悲喜,寻觅人类演变的痕迹。他们常常去公园,去其他高校,或去龙华游览,一览今之美景,二访古之幽情。
就这样,大学四年过去了。四年的求学生涯结束了,他依旧是那个醉心于中国历史文化的袁仲一。他已习惯了作出别人看来不可思议的选择,习惯了独自欣赏历史的冷寂。现在他面临着选择:是告别母校,再次步入社会,还是一如既往地延续自己的求学之路?
学无止境。不满足已掌握专业知识的袁仲一,毅然选择了继续深造。他从全系100多名学生中脱颖而出,以优异的成绩成为该校中国古代史专业的一名研究生,主攻的是先秦史。
让袁仲一深感荣幸的是,他能坐在著名历史学家吴泽、束世澂、李平心、戴家祥等先生的课堂里,和这些心仪已久的大师对话。先生们毕生追求真理的精神,关注现实、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改造社会的热忱,以及卓越的学术成就和诲人不倦的师风,这些都让他受益匪浅。
课堂之外,袁仲一格外珍视和先生们在一起交流的机会。每当缤纷夏日的傍晚,骄阳渐渐消隐,夕阳的余晖洒满了整条丽娃河。此时,蝉声依旧如鼓,连绵不绝,不免使人产生一种宁静的错觉,聆听这份喧嚣,也成了一番别样的享受。晚饭后,老先生们会摆开椅子,三五闲坐,兴致勃勃地谈天说地。这时候,好学的袁仲一和同学们也会不约而同地聚集在周围,倾听先生们畅所欲言。先生们无拘无束、从容不迫地从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之事,直聊到世代兴衰、人间沧桑之态,袁仲一和同学们享受到了一场又一场的思想盛宴。平时,常去老先生家中坐坐,袁仲一思想和精神的行囊必定满载而归。面对好学的学生,先生们都非常好客,热情地拉着他评古论今。谈兴浓时,清俊爽直的李平心先生还不会轻易放他回去,往往“强邀”留饭。与先生促膝长谈,听他把世道变迁,远至上古三代,近到当下局势,娓娓道来,袁仲一置身于天马行空般的思想世界里,犹如春风化雨,沐浴心田。
就这样,在浓厚的校园文化底蕴和精神氛围的熏陶,以及这些大师学者的言传身教下,袁仲一对历史研究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专业素养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光阴荏苒,1963年底,袁仲一终于学有所成,获得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的硕士学位。
20世纪60年代初的中国因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正处于困难时期。为了支援国家建设,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价值,在等待分配工作期间,袁仲一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多次向学校递交申请,主动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进行锻炼。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他如愿获得了学校的批准。
1964年的早春,在积攒了一个冬天的力量后,大地开始呈现初春景象,万物萌发,袁仲一感受着盎然生机和勃勃新意。伴随着深深的眷恋和太多的不舍,他收拾起行囊,与长达七年的求学之地作最后的挥别,坚定地踏上了开往西北的那趟列车。
也许,没有人会想到,这一走,就是一辈子,就是长达半个世纪的考古生涯的开始;也没有人想到,他会扎根在西北的土地上,将自己的全部身心都奉献给了这片厚重的大地,奉献给了祖国的考古事业;更没有人想到,“袁仲一”这个名字将与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秦始皇兵马俑紧紧地连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