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 抱得朱弦未忍弹,一天霜月满栏杆

——生遭大变革时代

晚清,人们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进入20世纪,中国社会的大变革仍未完成,动荡的时局、激变的文化,造就了一个特殊的时代,也造就了一大批中西兼修、贯通古今的大学问家。要了解周汝昌一生的学术追求,先得知晓他生活的时代和环境。

周汝昌出生在1918年,在五四学人系谱中属于较晚一辈,他的生平际遇和思想观念深受时代的影响,“我的时空都处在一个交叉点上,交叉就是矛盾——而那矛盾并不微末细小”。

周汝昌幼时时局动荡,军阀割据,那是个“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年代,“奉军”“败兵”等名词连乡下的小孩子都很熟悉。军阀混战、日寇侵略、国共内战,战火所到之处,倒霉的都是平民百姓,周汝昌家也不例外。政治上的混乱和腐败让很多知识分子将才智贡献在公共事务方面,也让另一些知识分子产生远离政治是非的念头。周汝昌无疑是后者,大概与他幼年时的经历有关,“其他政、法、哲、思(潮)等等,一概无缘听到,更谈不上理解与吸取,甚至亲聆老农民对时局所抒发的感慨:这号人,弄不好,还得出真龙天子才行!”

从文化上讲,五四以来的西化思想和西化实践如巨轮滚过中华大地,现代化观念深入上层执政者的政治理念和下层民众的日常生活,对传统文化的怀疑和破坏日甚一日,就连那些号称保护传统的人,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做着摧毁的工作。20世纪30年代,有人提出将线装书扔进茅厕30年,抱着强国信念的西化派认为中华祖宗几千年的一切都不行,都该扔掉、毁掉,必须照搬西方才能生存。各种思潮纷至沓来,鱼龙混杂,那些躁动的、杂乱的、肤浅的、庸俗的、无聊的、具有吸引人眼球的、夸大其词的救国方略跟北洋政要一样,走马灯般流行一阵,去年还是时髦,今年可能就过时了。这是周汝昌年轻时代的文化现象。周汝昌并不反对现代化,他所反感的是那些盲目的数典忘祖的西化。

周汝昌年轻时,中西、古今交替的社会现象特别能说明当时中华大地的变革和动荡。那时除卖力气担挑小贩的男子主要穿长袍外,只有在家才穿两截衣(现在是正装,那时是家居服),在正式场合穿两截衣见人是不可以的,那是无礼的表现。每逢年节喜寿或专诚拜会,必加马褂(清代礼服),戴帽,即便是店铺掌柜的与学徒的,亦无例外。过年了,连木匠师傅也要换一身新布衣,有的还要换袍褂。见面打招呼,有称谓,有问候致敬之言词。

妇女的讲究更多。四五十岁的女子,出门坐轿车,要穿裙子,须将两腿遮住,不然就很“放肆”,被人瞧不起。未婚女子梳大辫子,走路风度须端静规矩。平时不出门口,也避生人——不会有嬉笑打闹、随便自由的姿态。

到了30年代,方有女子剪发的。剪发需有相当的勇气,短发的女子被称为“摩登”(modern之译音,用时很少敬意),年岁大些的人很看不惯,气愤地评论:“可难看死了,活像水陆上画的!”“水陆”专指僧人为丧家做佛事时棚内悬挂阴司地狱画屏,女鬼才披头散发!中华妇容,头髻最为重要,梳头与针线活计,是品评少妇为人的标准。现在针线和发式,都有专业人士操办,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这些讲究了。周汝昌在描述30年代天津市容时写道:

到市里一看,可就“吓人”了:女的皆是剪发烫弯儿,穿的单旗袍紧箍在身上,讲究露大腿,露“曲线”……这是30年代的天津女流之形象也。

20世纪是一个变化多端、趋新盲从的时代,那些抱残守缺的文化人便显得另类和不合时宜。周汝昌是个认真的人,认定的事情便会坚持。他坚守故国文化,宣扬中华文化之美,也深受特殊时代的影响:

我不新不旧,又新又旧。我不土不洋,又土又洋。我悬在一个历史上少有的“四不像”交叉点,处境尴尬得可以。我非圣贤,也不是英雄豪杰,就是这么十分寒伧的出身。“现身”说“法”,这是掩饰打扮不得的。 9sgLcgFfYFSfWGRz9j9zr1KSzuyRfjaNmUkTe4Ddnx/3E0X5XAtyLrSs338g74E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