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气体的行为

气体动理论由丹尼尔·伯努利在1738年提出,后来又由麦克斯韦、玻尔兹曼等人在19世纪后半叶推进。根据这种理论,气体是由运动着的分子组成的,气体的许多性质——如温度和压强,都是这些分子的统计属性。譬如,温度就对应着分子的平均速度

有了这样的想法之后,让我们设想一种模型来描述方盒子中的气体。这个盒子当然应该用一个立方体来表示(意即数学的而非物理的)。既然分子是非常小的,那么用立方体中的点来表示也就很自然了。这些点应当是运动的,所以我们必须确定控制它们运动的规则。此时,我们需要作出一些选择。

如果盒中只有一个分子,那么规则可以很明显:分子以恒定速度运动,撞到盒子壁面时就反弹出去。要将这种模型推广到包含N个分子的情形(N是个较大的数),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假设分子都遵从这样的运动规则,分子之间绝对没有相互作用。为了启动这样的N分子模型,我们要选择分子(或者说,表示它们的那些点)的初始位置及初始速度。随机选择是一种好办法,因为我们可以预期,在任意时刻,真实气体中的分子都在空间中弥散着,运动方向也各式各样。

图3 气体的二维模型

要说清在立方体中随机取一个点并不困难,随机的运动方向也不复杂,但如何随机地选择速率就有些含混了,因为速率可以取从0到无穷大的任意值。为了避免这个困难,我们可以作一个从物理角度看似不太可信的假设,让所有分子的速度大小都相同,仅仅让初始位置和方向能够随机选取。图3就表示了这个模型的一个二维情形。

N个分子完全相互独立运动的假设毫无疑问是过度简化的。比方说,利用这个模型,我们就不可能理解,为什么当温度足够低时气体会液化:当你把模型中的各点运动速率降低,得到的还是相同的模型,无非跑得慢一些而已。不过这个模型还是能够解释真实气体的许多行为。例如,想象盒子被慢慢压缩的情形。分子仍然会继续以相同速率运动,但由于盒子变小,分子撞击壁面更加频繁,可供撞击的壁面面积也变小了。由于这两个缘故,单位面积的壁面每秒钟被撞击次数就增多了。这些撞击正是气体压强的来源,于是我们可以总结出,气体体积减小时,气体压强很可能增大——正如实际观测所证实的那样。类似的论证还可以解释,为什么气体温度升高而体积不变时,压强会增大。要推算出压强、温度与体积之间的数值关系也并不困难。

上述模型大致上就是伯努利所提出的模型。麦克斯韦的成就之一就是发现了一个优美的理论,来解决如何更逼真地选择初始速率的问题。为了理解这一点,让我们放弃分子间没有相互作用的假设。作为替代,我们假定分子会时不时地相互碰撞,就像台球一样。碰撞之后,它们就以另外的速率、向另外的方向,在遵守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定律的前提下随机弹开。当然,既然我们用没有体积的点来表示分子,那么就很难看出它们要如何碰撞。不过,这个麻烦在理论中恰可以作为一个非正式的论据,说明分子运动速度及方向具有某种随机性。麦克斯韦就这种随机性的本质作了两个非常合理的假定:其一,分子运动的随机性不随时间而改变;其二,这个随机性在不同方向上没有区别。大体来讲,第二条假设意味着,选取d 1 和d 2 两个方向及某个速率s,那么粒子以速率s沿着d 1 方向运动的概率和以速率s沿着d 2 方向运动的概率是相同的。不可思议的是,这样的两个假设就足以恰好决定分子运动速度的分布形式,即意味着,如果我们想要随机选取速度,就只有一种自然的方式。(它们应当服从正态分布。这种分布产生了著名的“钟形曲线”。这种曲线在各种各样的场合下经常出现,既出现在数学中也出现在实验中。)

一旦选定了速度,我们就可以再次忘掉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这种作了一点改进的模型依然存在着原始模型中的许多瑕疵。为了进一步修正,我们只能再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考虑进来。但是结果发现,即使是非常简单的相互作用粒子模型,其行为也极其复杂,会引发极为难解,事实上多数都未能解决的数学问题。 CWFY36UP8daLBs6buRBf1r7A3dLGZO1ifUEPjPN7XBXN3eIOtEzYZryLLXR3mR4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