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
明清时以演唱南曲为主的戏曲形式。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来,也吸收元杂剧的优点。但情节处理更为紧凑,人物刻画更为细腻,脚色分工更为细致,音乐上采用宫调区分曲牌,兼唱北曲或南北合套。明中叶到清中叶最为盛行。今知明清两代“传奇”作者有七百余人,作品约二千六百种,现存《牡丹亭》、《鸣凤记》、《长生殿》、《桃花扇》等六百余种。
临川派
以江西临川人汤显祖为代表的创作流派,主张戏曲创作要传情写意,强调发扬作者的个性与才能,具有浪漫主义倾向。
吴江派
以江苏吴县人沈璟为代表的创作流派,主张填词要合律依韵,语言要力求本色,符合舞台的演出需要。
曲牌
俗称“牌子”,是元明南曲和北曲等各种传统填词制谱用的曲调调名的统称。每个曲牌都有专名,如[点绛唇]、[山坡羊]、[挂枝儿]、[转调货郎儿]、[叠落金钱]、[银纽丝]等。
昆曲的曲牌在所有剧种中可以说是最为严谨的。由于曲牌是由词发展而来,又称词余,在文字上是长短句式,写作就是填词。一个曲牌有多少字,几句,每个字的平仄声,都有规定,重要的词位甚至严格到仄声中应有上、去之别。如不根据平仄声就要形成倒字,很难谱曲和演唱。这也是写作和演唱昆剧难度很高的一个原因。
衬字
曲可加衬字,是它与词或诗的主要区别之一。它使曲文在遵守格律的前提下,有更大的灵活性,行文造字更为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小令所用的衬字较少,套曲则比较多。在曲谱中,衬字往往用小字书写,以区别于正宇。衬字一般不占用乐曲的节拍、音调,往往是唱时快速而有节奏地一口带过。此外,杂剧使用衬字比较普遍,而南戏则比较少用。
工尺谱
工尺谱是中国民间传统记谱法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它与许多重要的民族乐器的指法和宫调系统紧密联系,在民间的歌曲、曲艺、戏曲、器乐中应用很广泛。
昆曲也是用了中国传统最广用的工尺谱来记谱,如“上尺工凡六五乙”分别代表“Do,Re,Mi,Fa,Sol,La,Si”,并以板眼符号代表音符所占的拍子的长短。如果使用现代整理的曲谱,则大多数都已有现代简谱对照了。
因为早期昆剧属于南戏系统,所以它继承了南戏的角色行当体制,同时兼收北杂剧之长,以生、旦、净、末、丑、外、贴七行为基础角色,早期作品《浣纱记》反映了昆剧初创时期的角色分行法,即除遵循南戏的七行之外,还借鉴了元杂剧的小末、小旦等设置法,更增设小生、小旦、小末、小外、小净五行,共十二行。
生
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演男性人物。生行初见于宋元南戏,后除元杂剧外,历代都有,一般扮演青壮年男子,是剧中主要人物。随着艺术的发展,生行又据所扮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划分为许多专行,如老生、小生、武生等。
旦
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扮演女性人物。旦的名目初见于宋代歌舞,宋杂剧已有装旦,后历代都有这行脚色,又大都按扮演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点划分为许多专行,如正旦、花旦、贴旦、闺旦、武旦、老旦、彩旦等。
净
俗称“花脸”、“花面”。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一般认为是杂剧和金院本的副净演变而来。面部化妆用脸谱、唱用宽音或假音,动作大开大阖,大都扮演性格刚烈的男性人物。按扮演人物性格、身份及其艺术特点,又划分为许多专行,如京剧的正净、副净、武净等。
末
在南戏中,生、末向来是分档的,生是主要角色。近现代在有些剧种里末这个家门没有了。在昆剧,末行还是有的,是专门扮演中年以上、蓄须带髯的脚色,可细分为老生、副末和外。其中外的年龄最大些,带白色或花白色须,余二者一般为黑色或彩色。可以从他们所扮演的人物看出其间的关系和差异。
丑
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块白粉而俗称“小花脸”。又与净脚的大花脸、二花脸并列而俗称“三花脸”。宋元南戏已有丑脚。可表现幽默、机智的人物,也可表现灵魂丑恶、*诈卑鄙的人物。按扮演人物身份、性格和技术特点,分为文丑和武丑两大支系。
外
又称老外。南戏中的“外”乃生外之生,多扮演年老而有气度的上层人物。如《牡丹亭》中的杜宝。
贴
贴旦(六旦)简称“贴”,“贴”是指在正旦之外再贴一个次要的旦角,故名“贴旦”。贴旦穿坎肩彩裤,系腰巾,持团扇,不带水袖。嗓音细而脆,演唱节奏较轻快。
贴旦,多扮演热情、机智的女性,天真活泼的小丫环或性格爽朗的村姑少女,如《西厢记》的红娘、《牡丹亭》的春香、《钏钗记》的芸香、《彩楼记》的刘千金、《红梨记》的谢素秋等。
注:“贴旦”在京剧中称为“花旦”。
水磨调
昆曲发展到明代嘉隆时期,经魏良辅十年改革而成新腔,及至梁辰鱼新编《浣纱记》,因曲调幽雅婉转,唱词典雅华丽,称“水磨腔”,好象古代水磨漆器,水磨糯米粉一样细腻软糯。风靡全国600个春秋,被誉为“百戏之祖”。
声腔
指戏曲以演唱的腔调来区分不同品种。某些戏曲剧种或剧种的腔调在音乐或演唱方法上具有较多共同性被称为一种声腔,或归为一个声腔系统。
昆曲演唱的特点是“以字行腔”、腔跟字走,在演唱上也有一定的腔格,不同于其它戏曲可以根据演员个人条件随意发挥,而是有严格的四定:定调、定腔、定板、定谱。
科介
戏曲表演术语。宋杂剧、金院本称“科汎(泛)”,原指表演动作,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宋杂剧著名演员魏、武、刘三人中,“刘长于科汎”;后用作剧本中对动作、表情和效果等的舞台提示。北杂剧多用“科”,即“科汎”、“科泛”或“科范”之简称,如笑科、打科、见科、庙倒科等。南戏、传奇多用“介”,如坐介,笑介、见介、鸡鸣介、犬吠介等。
宾白
宾白是指古代戏曲中的道白,其作用主要是用来交代人物或介绍剧情(叙述情节)。宾白的形式则主要有对白、独白、旁白(也叫“背云”)、带白等。其中最有典型性的是独白中的定场白。
场面
戏曲术语,所指有二:
1. 昆曲乐队人员的统称,也称“后场”,如《扬州画舫录》记载:“后场一曰场面,以鼓为首”。场面,原指“台面上”者,因旧时演出时,乐队自始至终都在舞台上,因此习称乐队人员为“场面上的”,或是“搞场面的”。
2. 昆曲乐队所用各种演奏乐器的总称。分“文场”、“武场”两类。
文场
昆曲场面之一部分,同武场相对,指伴奏乐队中吹、拉、弹的各种管弦乐器以及演奏这些乐器的乐师,其主要功能是完成伴奏旋律。《扬州画舫录》所记载的昆曲文场乐器有笛子、笙、唢呐、弦子等,与“不在场面之数”的号筒、哑叭。后世增益的乐器还有长尖、提琴、胡琴、箫、琵琶、阮、月琴等。
武场
昆曲场面之一部分,同文场相对,指伴奏乐队中的各种打击乐器以及演奏这些乐器的乐师。武场的主要功能是掌握演出节奏,烘托舞台气氛。《扬州画舫录》所记载的昆曲武场乐器有板、单皮鼓、勃荠鼓、云锣、大铙、小钹、小锣、大锣等,与“不在场面之数”的木鱼、汤锣。后世增益的乐器还有单皮堂鼓、马锣、兴旺、开道锣、七冒、齐钹、小铙、柴锣、星子等。
鼓师
乐队演奏员。指昆鼓的演奏人员,又称司鼓,俗称打鼓佬、乾老;为昆曲场面之首,指挥整个乐队的演奏。指挥唱腔时(不需用到铙钹、大锣)以左手执檀板,右手持鼓签;指挥武场(需要用到铙钹、大锣)时,以双手各执一鼓签。管弦乐和打击乐的起收、快慢、强弱等均以鼓师所发点子以及各式动作和姿势为准则。鼓师并对全剧节奏的掌握、气氛的制造,以及衬托演员的表演等,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鼓板
昆曲鼓师的别称。因其执板击鼓,所以亦有以“鼓板”一词称呼鼓师。
笛师
乐队演奏员。指昆曲主奏乐器曲笛的演奏人员,又称司笛。笛师的指法、口风、气口、托腔等演奏技巧的高低,直接影响演员演唱水准的发挥。近代著名的笛师有赵子敬、吴秀松、赵桐寿、高步云、许百遒、徐炎之等。
正吹
昆曲笛师的别称。笛师既为昆曲文场乐队之首,视昆班乐队编制情形也有兼吹唢呐的情形,因笛与唢呐都是文场中首要的吹管乐器,所以亦有以“正吹”一词称呼笛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