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  言

《美英报刊文章阅读》(精选本)及其《学习辅导》首版于1994年,后又分别再版于2001年和2007年,深受高校学生和英语自修者欢迎,是同类教材中的佼佼者。2004年被评为“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并获得“第六届全国大学出版社优秀畅销书二等奖”。2006年8月,本人主编的包括本书、《美英报刊文章选读》(上、下册)和《美英报刊导读》在内的“大学英语报刊教材系列”,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现在出版的《美英报刊文章阅读》(精选本)第四版,与前三版一样,是供大专院校英语和新闻专业及其他涉外专业三年级以上学生使用的教材,也可供具有相应程度的从事外事、新闻编译等工作的人员及英语爱好者自修之用。

《美英报刊文章阅读》(精选本)和《美英报刊文章选读》(上、下册)分别为不同英文水平的高年级学生而编写。《精选本》注释细,并配有《学习辅导》,学生更易读懂。第四版还增加了Pre-reading Questions的练习。《上、下册》课文多,题材更为多样广泛,学生和授课老师对课文有更多的选择余地。2009年10月又编著出版了《大学英语报刊文选》(非英语专业高年级用书)。以上三种教科书,尤其是本书,因配有《学习辅导》,对大专、大本的自考生和考研生的考试,更加具有参考价值。

报刊文选有其明显的时效性,第三版出版至今已三载,其间国际形势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些课文的内容已过时,为适应教学需要,特选编第四版。为方便自修者而编的《学习辅导》,除了提供更多的生词解释、更详细的注释、问题参考答案和需要掌握的重点词语等内容外,附录中还有“标题自我测试”、“外刊课考试说明”、“参考试题”等内容和读报重要参考资料。为了加深对词语和课文的理解能力,扩大与课文有关的词汇量和知识面,特选定此书的教材系列之一《美英报刊导读》(第二版)(下简称《导读》二版)作为学生进一步的助读参考和学习进修教材。

第四版全书共30课,只保留了第三版的7课,其余课文均选自2006年至2009年美英大报和知名新闻期刊,内容既有社会、政治等方面的新闻,也有世界大事的报道和评论。与本人主编的其他文选不同的是,本书增加了美国外交政策一个单元的课文。为贯彻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科教兴国”的国策,第四版增加了外交、社会、经济、体育、名人等题材方面的内容。

读报基本功

阅读美英报刊可以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学习现代英语,了解世界,获取信息。众所周知,报刊语言具有短、新、奇、活的特点,内容贴近当前实际,不但丰富有趣,且实用性强,所以人们喜欢看报。然而,学习任何知识都必须要有基础,读外刊也不例外。本人认为,学生在中学和大学低年级的阶段首先要打好语言基础,到了大学高年级阶段,要读懂美英报刊,必须夯实下述两项基本功:

一、拓宽词义面和扩大词汇量

1.拓宽常用词的词义面

新闻语言与我国学生在中学和大学低年级所学课文的规范语言不完全相同,他们所学大多是关于学习和人生哲理的一些小故事,对报刊语言很陌生,词义面也窄,一见到run, race, juice, measure, bill, Speaker, chemistry, establishment, community等就可能只知道是“跑”、“竞赛”、“汁”、“措施”、“账单”、“发言人”、“化学”、“建立”、“社区”等这些词的普通意义,而不知道从泛指到特指意义变了。如在时政文章中,这些词的意义变窄了,很可能分别为“竞选”、“竞选”、“神通”、“议案”、“法案”、“议长”、“关系”、“界、当权派或权势集团”、“共同体或社会”等词义。

1977年8月15日,《泰晤士报》载文称,在现代报纸上,一个词有五六个意思是很平常的。这就增加了读报的难度。不过,此处所谓拓宽词义面,指初学者尤其要注意常见的多义词。不能一见到culture, interest(s), resources, story等就想当然认为只是“文化”、“利益”、“资源”和“故事”的意思。见在下列例句里的词义:

(1)Indeed, in many regions, "forestry" is synonymous with plantation culture.(在许多地区,所谓林业,事实上就是森林栽培的同义词。)

(2)Terrorists might hit American interests abroad. (VOA)

(恐怖分子可能会袭击在国外的美国机构。)

(3)At the root of the problem is money. As a poor nation, China has few resources left over for cultural conversation after struggling to overhaul its command economy, dampen rising unemployment, take care of an aging population, put an infrastructure and modernize its massive military. (Los Angeles Times)

(根本的问题是钱,作为一个穷国,中国没有留下多少钱用作文物保护……)

(4)Even as Harper was carrying out his espionage tasks, America's Polish mole was discussing the case with Harper's own Polish case officer. Later, he passed on the entire story to U. S. agents, including word that the Poles had received congratulations from Yuri Andropov, the late Soviet President and former KGB chief. (U. S. News & World Report)

(……后来,Harper把全部机密都传递给了美国特工……)

书里结合课文,通过“语言解说”扩大读者词义面。例如用抽象意义的词来代表具体意义,从抽象到具体,词义有的好理解,有的艰涩难懂,presence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对administration和establishment等作了辨析和解说。此外,本书还指出报刊语言主要特点,其中包括修辞格中的借喻法、提喻法、隐语、委婉语等。这些都会扩大学生词义面的视野,提高他们对报刊语言的认识。

2.扩大词汇量

美英报刊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包括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法律、科技、社会、宗教、文教、旅游、时装、美容、广告、漫画等,真是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包,堪称是一部活的百科全书。大学生一二年级所掌握的词汇量要读懂上述方面的文章根本不够应付,而且随着时代的快速变化,语言也与时俱进,新词如潮涌,旧词衍生出新义最常见,新的表达法也不断涌现。例如,围绕2008年美国大选,就创造出了“Bush fatigue”(因前总统小布什执政时不得人心而使人们及共和党人都对他极其厌烦)、ABB(Anybody But Bush)。奥巴马当选前后,更多的词语杜撰出来,如Generation O(bama)、Obamacan/Obamacon(原本支持共和党候选人的共和党人和保守派选民却把票投给了民主党自由派候选人奥巴马)、on-line Obama(靠网上筹款起家的奥氏)、Obamatum(奥氏竞选势不可挡)、New New Deal(奥政府为救市与F. 罗斯福的“新政”既有相同也有不同的一面,故又加上一个New字)、smart power(美要将软硬实力结合起来运用的“巧实力”)。而奥氏能上台执政归功于“It's the economy, Stupid! ”此处的stupid无贬义,只作“提醒”之用,即让某人集中精力于主要目标或问题。这个克林顿竞选总统时用的口号又再次时髦起来。

所谓新词,多数都是旧词扩展引申出新义,这是读报者的难题之一。如hardware(计算机硬件)扩大引申为“军事武器或装备”,现又引申为“法”;而software引申为“武器研发计划”,五角大楼行语喻战争中的“思想”,还喻“创新”及与“法”相配合的“德”和“宗教”等。再如,launch window这个宇航术语是20世纪60年代创造的词,window指“brief period of time”,即最佳或最有利的发射时机或时段。现在,window又引申出新义(见《导读》二版“经济用语”)。

本书尽可能通过比较法指出同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如“Obama Makes History”这一课的Hispanic就加上(cf. Latino),“The Coming Conflict in the Arctic”的Cold War(cf. hot/shooting war)和hardline position(cf. hawk, dove)。另外,还通过“语言解说”扩大他们的词汇量,如对“nano”和“virtual”的解说里还举了一些其他科技用语。“Generation何其多”里不但使学生了解一些与之组成的新词语,并通过对generation这个词的词义分析,使他们对之有更深的认识。

因篇幅所限,有关“跟踪语言的变化和发展”、“改朝换代产生和流行的词语”、“选举用语”、“外交用语”、“军事用语”、“社会用语”、“法律用语”、“科技用语”、“宗教用语”及“词义之确定及辨析之法”等不能在这里一一赘述,详见《导读》二版“语言”及“学习方法”。

此外,本书除对“报刊语言主要特点”作了概括外,还尽可能结合课文内容加以说明。例如,标题的动词“to be”有时被冒号或逗号取代,以及用一般现在时表示过去发生之事等,都尽可能列举了本书中课文的标题作实例加以说明。毋庸置疑,关于报刊常用委婉语、提喻法、借喻法、隐语、套语等,也是读报者应该逐渐掌握的新闻语言特点。

二、读报知识

我们认为,凡语言基本功已经过关者,读懂报刊的关键是必备各类用作参考和分析语言的文化知识。也就是说,与掌握语言一样,要读报入门,必须了解美英政府的组成、体制、党派、社会、科普、宗教等重要文化知识。否则,许多问题语焉不详,有的文章读不透,词语理解不深。学英语不能仅仅局限于语言本身,还要注意积累各方面文化背景知识,有了比较广泛的知识,才能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如为什么美国的政治名言是“All politics is personal”(千选、万选,都是候选人本人在竞选),而英国竞选却主要靠政党(见《导读》二版“英美政治比较”)?为了说明知识的重要性,下面再举四例:

1.有的译者不了解美国民主党内自由派是主流,共和党内保守派占多数,将Demopublican(由Democrat和Republican拼缀而成)译为美国历史曾经出现过的“民主共和党人”。其实它现在的词义是“民主党内的保守派”。下面例句中的Demopublican指2000年美国大选中的民主党副总统候选人利伯曼(Joseph Lieberman),黑人民权运动领袖Jackson批评他身为民主党人,可“与共和党人的政见共同点多于民主党人”,就是这个道理。

...Jesse Jackson did a number on Lieberman, accusing him of joining with Republicans to dismantle affirmative action programs. Jackson also drew a big laugh from the crowd when he branded Lieberman "a Demopublican" who had more in common with Republicans than Democrats. (The Washington Post)

(……杰克逊批评了利伯曼,指责他与共和党人一道取消了在就业和教育上照顾黑人和妇女的计划。杰克逊在谴责他是“民主党内的保守分子”时,又引起了听众一阵哄堂大笑。论政见,他与共和党人的共同之处要多于民主党人。)

2.《国际先驱论坛报》在2000年12月14日发表的一篇题为“Decision: It's Bush”的文章中有这么一段:

Republicans narrowly retained control of the House in November. The new Senate will be split 50-50, and will include Mr. Lieberman. But any ties will be broken by the new vice president, Mr. Cheney.

(在十一月份大选后组成的新一届国会中,共和党仍勉强控制着众议院。在参议院,两党平分秋色,各占50席,而且民主党议员中还包括落选的民主党副总统候选人利伯曼。然而,如果在表决中票数相等,出现相持不下的局面时,新任副总统切尼先生就会打破僵局,而有利于共和党。)

此处,有的读者一定要问,为什么副总统能打破这种相持不下的局面?他不是参议员,有投票权吗?美国宪法规定,参议院议长(President of the Senate)一职由副总统兼任,在表决出现相持不下的局面时,他才有投票权。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由此可见,这类问题光凭上下文是解决不了的,初学者必须逐渐积累和丰富读报所需的文化背景知识。

3.1993年10月18日,克林顿任总统不久,《时代》周刊发表了一篇题为“It's All Foreign to Clinton”的文章,开头有这么一段:

Like most people, Bill Clinton is uncomfortable with what he doesn't know and avoids dealing with it. Fortunately for him, the nation he leads usually cares more about Madonna than Mogadishu; its turn inward following the cold war's end coincides neatly with the President's passion for domestic affairs.

(像许多人一样,比尔·克林顿总统对不熟悉的事处理起来感到为难,所以总是避开。幸运的是,他所领导的国家通常关注内政胜过外交。随着冷战的结束,重点转向国内,正好与他热衷于内政巧合。)

有的学生曾问道:“怎么将歌星与地名作比较呢?”还有的学生说:“克林顿是不是对麦当娜感兴趣?真摸不着头脑。”大家知道,“Madonna”曾是美国放荡不羁、父母都觉得有失脸面而不认她为女儿的艳星,“Mogadishu”是索马里首都。克林顿上台时遇上索马里内战,美派兵干涉,结果吃了大亏。了解这一情况后,再联系此段谈到克林顿的“passion for domestic affairs”,经验老到的读者就知道此处的Madonna指的是domestic affairs,而Mogadishu指foreign affairs。记者在这里不过是玩了点文字游戏,因为这两个字都是“M”开头,押头韵(alliteration)。从此例可以看出,要学好美英报刊,还得了解“What's going on in the world”才行。

4.1928年美国前总统胡佛在竞选总统时提出与家长式管理和国家社会主义相对立的一套经济政策主张,他说:

We are challenged with a peacetime choice between the American system of rugged individualism and a European philosophy of diametrically opposed doctrines—doctrines of paternalism and state socialism.

(形势要求我们在和平时期的两种做法之间做出选择,一种是美国对企业的不干涉做法,另一种是与美国截然对立的欧洲家长式管理和国家社会主义那一套。)

中西文化概念不同,理解有别。rugged individual意为具有强烈个性的人,也指住在未开发边疆的人。rugged individualism指美国民族不受拘束、自由放任的特点。在中国,这与集体主义相对立。在这句话中,表示美国的自由企业制度,不容政府干预,让市场去调节。这就是所谓的“Government is best which governs least”[要想管得好,(政府对企业)就得插手少]。此处rugged individualism相当于laissez-faire([法语]:the principle of allowing private business to develop without any state control)。不过,2008年爆发了金融和经济危机后,美国的这种放任自流、无政府监督的极端保守派经济政策已遭诟病。

课  本

鉴于以上所谈的两项基本功,编者在选材时既注意趣味性,又首选具有新闻语言和文化知识两方面的文章。这样的选材原则,既基于本人多年的读报经历和体会,又符合掌握外语的规律。

美英各大报都在头版刊登国内外大事,人们看报也注重时文,学生在这方面知识却较贫乏,可多数外语专业毕业生将从事外事和教学工作。因此,本人从1987年至今所编写的教材课文内容,与其他同类教材的一个明显不同之处就是,不但顾及新闻的时效性,还尽量选一些新而信息量大和覆盖面广的文章,并不断地再版更新,这也是其他同类教材所不多见的。然而本人又不赞同盲目选材的做法,即一味追求材料新,今天选这篇,明天选那篇,忽视了学生最急需的是较系统的基本知识。课本,课本,一课之本,课本的优劣与学生能否通过一年半载的学习取得明显的进步关系重大。

课文不宜太浅,否则学生的学习目的会落空。记得2002年《21世纪(英文)报》邀请两位美国新闻学教授和我在黄山讲学时,他们中有一位谈到教学感受时说:“In teaching newspapers, teachers learn more than students do.”意近我们教员常说的“教学相长”。

第四版仍保留了前三版中的一些课文。一是新闻有连续性。二是本人至今仍未看到语言和知识方面能取代它们的更好文章。三是有的文章所描写的有关国家的情况仍未过时。所以初学者切不可因其“旧”而忽视这些课文在打好基本功方面所起的作用。

为了夯实读报基本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要学好每课的“读报知识”、“新闻写作”、“语言解说”和“学习方法”等内容。“读报知识”与课文的内容紧密配合,不但能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课文,还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编者介绍部分“新闻写作”,只是为了学生对此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非要求学生立即习作。对学生而言,要学好报刊,首先要读懂课文。

众所周知,再新的课文也赶不上时事的发展,不久就会成为明日黄花。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如逢“9·11”恐怖袭击、伊拉克战争或全球金融危机这样的大事,授课教师也可酌情选上一二篇作为补充,但不宜多,应坚持以课本为主,让学生打好读报基础。

教 和 学

根据编者的教学经验和我国多数学生的实际英文水平,对一般高校而言,本书的授课既不要将它做精读,也不宜做泛读。做精读会妨碍授课的进度,做泛读恐学生难度太大而不易读懂。本人主张介于两者之间授课,每两节课时教一篇课文。凡是到英美国家学习过的人都知道,他们在教学中很注重“量”,一二节课后教员所布置的课外读物和作业一大堆。我国外语教学往往过于注重“质”或“精”。本人主张走中间道路,即质和量并重。为此编者建议,每星期两课时教一篇课文外,根据不同学生的英语水平,本科生还要自修一篇。自修的课文应易于课堂上的课文。

虽然课文的安排尽量由浅入深,但因按内容等排列先后次序的缘故,很难全部安排得很理想。所以,本人建议授课老师和自修生要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选择学习本教材中不同难度的课文。本书改变前三版和以往其他文选将报刊在开头几课前或最后一个Note介绍法,将若干重要美英报刊置于课文前先简介,使初接触报刊者未读文章前对它们就有一个大致了解。

教员授课时应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获取知识。在上课时,可要求学生先回答Pre-reading Questions,引导他们对课文的题材感兴趣,进入主题后,再学课文就容易多了。接着再逐段或跳跃式选段对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新闻词语和背景知识进行阅读或问答式——启发式方式讲解。如果备课充分,学生的英语水平又高,教员可采用美英教员教授母语的方法,抛开课本或讲义,以《导读》作参考,只讲有关课文的重点词语和背景知识及写作手法等。这样,学生除预习外,课后还要结合教员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好好复习课文。这两种授课方式的好处是,使学生通过自学(指预习)和教师的指导,自己主动去掌握知识。与以教员为中心的灌输式教育方式相比,学生更能巩固所学,并使他们今后更能发挥学习潜能。当然,这只是本人的实践和看法。我相信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方面还有更多、更好的教学法。

与中小学阶段不同的是,大学生一定要养成预习或自习的习惯,课前自己先看两遍。第一遍是粗读,快速浏览全文,结合标题,掌握本课的主要内容。第二遍为细读,通过上下文猜测生词词义,掌握各段内容,并能基本回答习题中的Questions。

读者在学习了这套报刊文选后,借助《导读》二版和《当代英汉美英报刊词典》,可以先看美英报纸上文字较浅显易懂的报道性文章,然后再看新闻周刊和社评类体裁文章。这样就能独自走上一条自我读懂报刊之路,这就是我们编写此书的最终目的。(详见《导读》二版“读报经验教训谈”)

此外,学生应在平时培养关心国际问题的兴趣,对与此有关的书刊和网上内容要多看,广播要多听,以便随时能学习更多的新闻词语和积累读报知识,这也是学会看报的一条必经之路。

全书课文均取材于美英报刊,编者相信,使用本书的读者和授课教师对其内容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这是不言而喻的。

本书定会有错误或不妥之处,衷心希望读者不吝赐教。


周学艺

2010年春于广州汇景新城

E-mail: zhou_xueyi@sina.com IL0rJgVZw9WAlerRgl9Eglw0HSm/EhUp+uAHxDtyyG7ZlZvz+Q+NVN2DqmpE8Md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