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讲
传统古籍的翻阅

我这门课程是给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下统称为研究生)开的。研究生不是本科生,除了要上的课程之外,更主要的工作是做研究,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文章。一个硕士生读两三年,一个博士生读三四年,在国外,有的时候时间更长。如果只是写论文的话,似乎要不了这么长的时间,为什么要这样长的研究生阶段呢?实际上,研究生更多的时间是做研究,为写好论文做准备。而作为一个科班出身的研究生,必须全面地武装自己,系统地做好写作论文的各种准备工作,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才是有分量的,有功力的;而不是像网上的票友,提起笔来就是一篇博客,那不是学术论文,有点经不起推敲。

中国是一个重视文献编纂的国家,历史上产生的典籍著述不计其数,虽然经过多次“书厄”,但保存下来的历史文献仍然是汗牛充栋。要做某一项历史研究之前,最重要的工作是阅读、检索历史文献,从中找到第一手材料。

首先要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建构起一个中国古籍的框架,然后再一点点细化,一块块解决。中国古籍的构成,主要是经史子集四部,加上丛书、类书、释道书,这其中有些部分是重复的。

面对如此庞大的文献,从何处动手呢?我以为首先要熟悉古籍和丛书目录、提要。通过这些目录和目录提要,你可以知道某个朝代、某个类别有哪些书,也可以大体上知道哪些书和自己的专业有关,哪些书关系比较密切,哪些书暂时无关,可以先不去看它。

一、史志目录

历代正史,多有《艺文志》或《经籍志》,如《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等,大多依靠当时的官修目录和私家目录,来著录所述朝代的藏书情况。有的正史原缺此志,则往往有后人的补辑本,清至民国时的补志,大多收入《二十五史补编》,这些补辑本良莠并存,有的志被反复补辑,虽说应当是后出转精,实际也未必尽然。

《汉书·艺文志》既是我们奠定古籍目录学的基础,又是建立中国古代典籍基本构成的知识架构的必经途径,每个研究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人都应当熟悉。

东汉班固所编著的《汉书·艺文志》,是现存最早的一部系统概述先秦学术的著作。它是剪裁删改刘歆(前53—前23年)的《七略》而成的。刘歆的父亲刘向(前77—前7年)是西汉末年整理皇家图书的主要负责人,他把皇家所藏西汉政府两百年所聚图书作了系统的整理,并给每部书写了书录,编成《别录》。刘歆继承父业,继续整理图书,并节录《别录》,编成《七略》一书。《七略》包括《辑略》和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等六略。《辑略》是全书的总录,包括对各类图书内容和学术源流的说明。其余六略是依类著录图书,共著录六类图书38种,603家,3219卷。可惜此书唐以后亡佚,幸亏借《汉书·艺文志》保存了它的主要内容。

《汉书·艺文志》也分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等六略,著录38种,596家,13269卷,与《七略》稍有不同:

1.六艺略

(1)易(2)书(3)诗(4)礼(5)乐(6)春秋(7)论语(8)孝经(9)小学

2.诸子略

(1)儒家(2)道家(3)阴阳家(4)法家(5)名家(6)墨家(7)纵横家(8)杂家(9)农家(10)小说家

3.诗赋略

(1)屈原赋之属(2)陆贾赋之属(3)荀卿赋之属(4)杂赋(5)歌诗

4.兵书略

(1)兵权谋(2)兵形势(3)兵阴阳(4)兵技巧

5.数术略

(1)天文(2)历谱(3)五行(4)蓍龟(5)杂占(6)形法

6.方技略

(1)医经(2)经方(3)房中(4)神仙

这个分类所反映的是经过了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的情况,但仍然可以看出,在我们所熟悉的儒、墨、道、法之外,先秦时期的兵书、数术书和方技书的盛行。《志》前有总序,各略前也有小序。我们从《汉书·艺文志》六略的38小类及其序言中,可以看出先秦至西汉典籍流行的大致状态,与近年来各地陆续出土的简帛古书反映的情况是基本吻合的。

我们上大学的时候,邓广铭教授就请王利器先生来给我们上一门专讲《汉书·艺文志》的课,现在,大家也可以看陈国庆《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中华书局,1983年)、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

第二部重要的史志目录是《隋书·经籍志》,它是我们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术文化和书籍存佚情况的主要参考文献。《隋志》由李延寿编,魏征删定。大概依据梁阮孝绪《七录》和《隋大业正御书目录》编成的,包括了梁、陈、齐、周、隋五代官私书目所载的现存图书,以撰者卒年为限,共著录书6520部,56881卷,并记录了书的存佚状况。《隋志》首次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排列。卷首有总叙,四部有后叙四篇,每类有小叙40篇,释道书有叙无书目,末有后叙一篇。这些叙与《汉志》并重于世,是我们了解魏晋南北朝学术源流的重要文献,历来受到重视。对《隋志》的评论和研究,可以参考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13卷、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52卷、张鹏一《隋书经籍志补》4卷,以上三书都收入《二十五史补编》。目前最好的著作是兴膳宏、川合康三合著的《隋书经籍志详考》(东京汲古书院,1995年),有极好的索引 。弄通了《隋书·经籍志》,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籍情况就有了把握。

研究唐朝历史的学生应当熟悉以下这些史志目录和公私藏书目录:

《旧唐书·经籍志》,五代时编成,但依据的是唐玄宗时毋煚编撰的《古今书录》四十卷。《古今书录》著录书3060部,51852卷,所录是开元时的国家藏书情况,但要记住,开元以后的著述没有收录,《旧唐书·经籍志》也是同样,所以并不是有唐一代书的全貌,是开元盛世在图书方面的表征,与《大唐开元礼》、《唐六典》、《唐律疏议》、《开元释教录》、《开元道藏》等,共同构成了图书方面的“盛唐气象”。

《新唐书·艺文志》,宋人欧阳修等编,在《旧唐书·经籍志》所记开元时藏书的基础上,增补两万余卷唐人著述,其实主要是把《新唐书》传记中提到的著述补入《艺文志》中。但中晚唐的史料散佚比较严重,所以《新志》著录这一时期的书也缺漏较多。有人为了恢复有唐一代典籍的情况,主要是针对《新志》加以补充,如陈尚君《〈新唐书·艺文志〉补——集部别集类》(《唐研究》第1卷,1995年),张固也《新唐书艺文志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 ,会谷佳光《宋代书籍聚散考——新唐书艺文志释氏类の研究》(汲古书院,2004年),等等。

了解唐人著述,我们还可以利用下面几部书:

《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藤原佐世编,成书年代相当于唐昭宗时,著录书1586部,17160卷,是日本遣唐使或其他留学生、留学僧带回日本而当时保存着的书籍目录,有不少是在中国后来散佚而在日本传存下来的。此书收入《古逸丛书》,整理者也有数家,其中矢岛玄亮《日本国见在书目录集证》(汲古书院,1984年),为目前已出版的集大成之作。但仍有补充的必要,孙猛正在做这一工作,已经发表了许多单篇的文章,如《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辩证(经部)》(《学人》第3辑,1992年);《唐集十种考》、《薛元超与〈醉后集〉》(《中国文学研究》25、26册,1999、2000年)等。

《郡斋读书志》二十卷,宋人晁公武著,著录书一千多种,可补两《唐书》经籍、艺文志。作者把书分为四部,每部有总序,重要的是各种书都撰有提要,提示作者、主旨、学术源流等。这部书的宋本有两个系统(衢本和袁本),孙猛先生的《郡斋读书志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以衢本为底本,合校袁本,使一册在手,相关版本的不同尽在其中,最便学者使用。

《直斋书录解题》,原本五十六卷,宋人陈振孙撰,著录各书作者、卷帙、内容、价值、撰著时间和版本等情况,也是带有解题的书目。此书后来散佚,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为二十二卷本,收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了徐小蛮、顾美华的点校本。

以上两部书都是带有解题的著作,对于一些现已不存的唐人著述,我们可以据此了解书的基本内容。

此外,还可以参考宋人郑樵《通志·艺文略》(可以用《通志二十略》,王树民点校本,中华书局,1995年)、王应麟《玉海·艺文》、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有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点校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等。也就是说,在一部相对完整的“唐人著述考”出现以前,我们要明了每一种唐朝人的著述时,基本上都要翻阅上面这几种书,这其实并不包括敦煌、吐鲁番出土文献和日本求法目录中以及其他零散遗存的唐人著作。

这类目录还有很多,就不一一介绍了。

目录只是我们了解古籍基本情况的一把钥匙,要收集第一手资料,就要从中选择与自己相关的书籍来阅读。 dMmpbg00UUCR5QOP7E0z2A/2OOuzW+zYM81XROGoZVL0n2Q8L8Ge0SmUBlBgMZH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