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茶的源起与传播

谈起茶,大家一定会先想到唐朝的陆羽和他写的《茶经》;把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而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生活需要,是从陆羽开始的。《茶经》有三卷十部分,约七千字。清朝编写《四库全书》的时候,不知道把它归为哪一类,跟《天工开物》、《本草纲目》有点类似。比如他讲到茶的起源、形状、功用、名称、品质;采茶制茶的用具,如采茶篮、蒸茶灶、焙茶棚等也都说得仔仔细细;还论述过茶的种类和采制方法,就涉及农业了;此外还有煮茶、饮茶的器皿,等等。今人说茶没有不提及陆羽的。

唐 鎏金鸿雁云纹银茶碾子

我想先讲讲茶的饮用和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大家知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一个女孩看上了一个男孩,但是她的心上人又不来找她,她就会“茶饭不思”,茶跟饭放在了一起。有客人来了,主人说我只能请你吃一点“粗茶淡饭”,茶跟饭又在一起了。小时候我常听到一句俗语:“家有万贯也不吃茶水泡饭”,为什么?因为茶水泡饭特别香,香就吃得多,吃得多就会把家里吃穷了,所以即使有万贯家财也不能用茶水泡饭。

《茶经》里讲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可以认为茶起源于巴蜀地区。茶其实是一种灌木,人们把它的叶子进行各种各样的处理制作后再饮用。秦人来到巴蜀后,慢慢地把茶传到各地,它才逐渐流行起来。马王堆的古墓里都能找到茶的遗迹。早期,茶叶煮了之后直接当汤来喝,不经过焙烤等处理。后来做成茶饼,磨碎了冲水。到了唐以后,茶由南方传到北方,茶大兴,才有了陆羽的《茶经》;有了《茶经》,更多的人才认识并且喜欢上了喝茶。

茶兴盛起来之后,因为是一种经济活动,政府就要出来管束一下,就有了茶政——政府来监督茶的买卖。当然随之有了茶税。唐朝需要马,于是开始了茶马贸易,后来吐蕃强大,威胁到中原政权,中原限制茶的出口,所以出现了云南的茶马古道。

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一句:“商人重利轻离别,前月浮梁买茶去”,浮梁就是当时产茶叶最多的地方。根据陆羽的考证,浮梁提供的是大宗买卖的茶。但是,人们开始品茶而不只是饮茶,就不是始于浮梁了。

唐朝的时候,禅宗非常盛行。有一次一个和尚打坐参禅,喝了茶之后,发现整个晚上精神都很好,对打坐很有帮助,于是茶与禅宗就联系在一起,结下了不解之缘。唐朝的时候茶叶和禅宗同时兴盛,佛教的寺庙特别鼓励去种茶、饮茶、品茶。禅宗佛学里有一句话叫“当头棒喝”,可能就是因为坐禅时容易打瞌睡,老和尚敲一棍子,然后打瞌睡的人惊醒,就顿悟了。唐诗里有关茶的题材出现得很多。陆羽写的《茶经》对当时饮茶的方法做了一些规范,“茶道”也就开始了。吃饭有吃相好不好的问题,比如把米粒撒得到处都是,但是没有人提出过“米道”,或者把它当做一个庄严的仪式,而喝茶却被提升到了另一个层次。

茶道要求艺术品位,首先提倡味觉与视觉要统一。视觉就是除了茶的颜色之外,茶具的颜色也要与茶水相协调,那么瓷器的兴旺与饮茶就有很大关系。茶要真香,把其中真正的味道提出来,不要其他杂乱的东西。现在有人喜欢把茶与果汁混在一起喝,像花茶,花太多,茶的味道就没有了。另外茶要简约,不能牛饮,只能慢慢地一点点地品尝。除了生津止渴,还要讲究文化品位。现代西方的艺术里面也很讲究这两点,就是essentialism和minimalism。我的一个很懂饮茶又通西方艺术的朋友认为茶道早就已经包含了现代欧美的一些美学观点。

到了宋代,茶叶开始研磨,茶具改变了,瓷器工艺也在进步,与茶的发展相得益彰。元朝的时候又有了些改变,有蜡茶,是要给皇帝进贡的,所以要封起来。大红袍,据说全国只有四棵,但是世界各地都有得卖,我想不明白为何这四棵树的产量会如此之大!

南宋 窑变天国茶碗

明朝开始炒茶,团茶就没落了。茶叶的制作工艺有很大的发展。茶叶的制作已经很讲究,种植方面也是,像采茶的时间以及采茶的天气条件,比如不能在雨后潮湿的天气采摘,等等,都有讲究。清朝又有改变,喝茶的方法出现了一些新的样式,云南的普洱茶兴起。这跟后面要讲的茶马古道有关,因为茶叶松松散散不适合长途运输,就要压成饼状,驮在马背上比较方便。

明永乐 青花转枝月季花茶钟

刚才提到唐诗里有不少以茶为题材的诗词。比如唐朝的诗人元稹,写过一首很有意思的宝塔诗: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婉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这种体裁,在茶诗中很少见,这首诗概话了茶的品质、功效,还有饮茶的意境,烹茶、赏茶的过程,很有意思。

唐朝的诗人卢仝也写过一首很好玩的七碗茶诗,这样形容茶的功效: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生平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肤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清风生。

当然这只是文人的想象,说明茶在当时不只是止渴,第一碗是润喉,到了六七碗,两腋清风生,就要乘风驾云、成道升仙了。卢仝描述的这些不同的饮茶感受,对提倡饮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朝苏轼点评卢仝这首七碗茶诗,写过《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

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后面的两句就很幽默,说是喝了卢仝的七碗茶就能百病全消。他还有一些把饮茶与思乡联系起来的诗句,其中很有名的如“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两句。

同时,喝茶已经产生了审美的概念。中国文化里,情景、意境非常重要。在瓷器上会画一些画,写一些字,就是情景与意境的表达。茶不只是止渴、养生,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非常大。爱国诗人陆游写过很多与茶有关的诗,比如这首《试茶》:

北窗高卧鼾如雷,

谁遣香茶挽梦回?

绿地亳瓯雪花乳,

不妨也道入闽来。

清乾隆 青花御制诗文盖碗

睡觉正睡得香,旁边有人在烹茶,结果茶香把他从梦中唤醒了,可见茶的魅力难以抵挡。陆游83岁的时候还写过一首诗《八十三吟》:

石帆山下白头人,八十三回见早春。

自爱安闲忘寂寞,天将强健报清贫。

枯桐已爨宁求识?弊帚当捐却自珍。

桑苎家风君勿笑,它年犹得作茶神。

他最后希望自己“犹得作茶神”。除了诗词、瓷器,绘画中也有很多以茶为主题的,如宋徽宗的画作。

宋徽宗 《文会图》

下面讲讲茶的传播。根据《茶经》的记载,茶起源于巴蜀之地。那么从四川到中原一带,茶叶是怎样传播的呢?我用“东西南北中”来概括。东,是高丽、日本,唐朝时(公元600年左右)传到那边。日本、韩国有不少僧人来到大唐学习,回去时带了茶种回去种。往西传,就是沿着丝绸之路传到中亚和西亚。往南到了越南、缅甸、印度,大约在9、10世纪,他们就开始喝茶了。至于北,则是五代和北宋时越过河套地区传到北方游牧民族那里。中,指的是中原汉地,就不再多讲了。

唐朝时已经有茶税,宋朝的时候茶叶开始外销,到明朝时茶叶和瓷器是最重要的两种外销产品。明朝最重要的海港是在泉州一带,福建人把“茶”字读做“déi”,这个读音也就跟着传到欧洲去了,就是法文的thé和英文的tea。我国北方的发音是“cha”,所以从西北陆路传出去的地方称茶为“chai”。你要在波斯语族、突厥语族的国家说tea没人懂,但要是说“chai”,他们就明白了;俄罗斯也是读“chai”。这个现象与茶的传播路线是有关系的。在10世纪的时候,就是大概北宋时期,契丹人和茶可以说是一拍即合,因为游牧民族吃的食物脂肪、蛋白质比较高,刚好茶可以消解脂肪,所以很合他们的胃口。从北方的草原之路继续向西走,俄罗斯那边也有茶了,特别是在蒙古人西征的时候,北方草原之路很是重要,西方的传教士往来于这条路上的人也不少。

唐代中叶以后,来自今日西藏的吐蕃人曾经占领过河西走廊,特别是敦煌,唐朝廷就制定了以茶易马的政策。北宋时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控制着河西走廊,宋加强茶马政策,实行经济制裁,不卖茶叶给他们,这也影响了西藏。当地的藏民已经养成了喝茶的习惯,在高寒地区,需要摄入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分解脂肪,又能防止燥热,所以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没有茶叶那还得了,于是,茶马古道就大大兴旺了。茶马古道分川藏、滇藏两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滇藏茶马古道大约形成于8世纪,它南起云南茶叶主产区思茅、普洱,中间经过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地区、香格里拉进入西藏,直达拉萨。茶马古道并非有人想走险路,而是有利可图的,明清的时候还在使用。“香格里拉”这个名字其实是近几年才起的,是为了发展旅游业而套用的。“香格里拉”一词,其实是1933年美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James Hilton)在小说《失去的地平线》(Lost Horizon)中所描绘的一块永恒、和平、宁静的土地,没有人知道这个地方在哪里。最近云南有人说,我这里有个地方就是香格里拉了。茶叶从云南运到西藏,打破了中央王朝对西藏的制裁。西藏生产马,茶叶也需要马来运送,所以茶运过去了,带回更多的马匹,生意才能继续下去,这是茶马贸易的另外一种形式。 QDGOxLDefKC5F8wAWA6bCRaPdNjH3kLlRIqMC66r4yHMpSIdFd/KTZswhkxsuyd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