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心理学在东方

现代心理学起源于西方,就目前来看,世界上流行的心理治疗方法依然出自西方传统。而诞生了2500多年的佛学,1000多年的道学,历来也被称为心灵的智慧,是解决心理问题的学问。从这一点来看,东方国家,如日本、印度,向来有心理探索的历史。

古代日本受汉学影响颇深,日本的现代心理学则主要受德国心理学的影响。日本早在19世纪80年代就开始发展心理学,算是近代心理学奠基很早的国家。“心理学”一词最早见于1878年的心理学译作《心灵哲学》,20世纪20年代,日本心理学开始出现众多流派,格式塔心理学,禅学心理学,还有人对几何图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视觉场”、“视知觉诱导”等学说。这一时期,格式塔心理学在日本占据重要的地位。在心理治疗方法中占重要地位的森田疗法正是在此期间创立的。

精神病学家森田正马本人就有神经质的倾向,年轻时,他长年和疾病相伴,深受神经症的困扰。进入医学领域后,他便将自身经历、习得的精神治疗方法与日本人的哲学、人生理论结合起来,创立了与精神分析疗法、行为疗法并肩的森田疗法。因此,森田正马获得了“日本的弗洛伊德”称号。

当时,大多数精神科医生并不了解神经症,他们给临床病人下诊断时使用的词汇是“神经衰弱”。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刚刚被介绍到日本时,很少有学者能马上接受,甚至没人认为它对神经症会有效果。森田正马以他的个性和经验创立了森田疗法。虽然森田正马学的是医学,后来顺利成为医学家,但这一切并非他的初衷。他曾经热衷于电工学,想要成为一名发明家,后来他爱上了哲学,大量涉猎心理学、伦理学、法学方面的书籍。正是因为对各学科的知识都有所了解,加之他善于观察和思考,才产生了后来的森田疗法。

荣格是一个有着西方文化背景的心理学家,他受中国《易经》的影响,从西方心理学的角度审视了中国传统的宗教文化,并且试图用现代心理学的术语给出解释。正因为荣格的大胆尝试,一批西方心理学家开始研究东方古典的心理学,如佛学心理学和道学心理学。

与荣格相对应,森田正马接受过现代医学的训练,却创立了一种带有佛教色彩心理疗法的精神病学。森田疗法在应用上体现了禅宗的哲学,他主张创立一个平和、自然的生活环境,让病人顺其自然,在为所当为中治疗神经症。

森田正马在治疗中引导患者种地、干木匠活,让神经症患者在田间劳动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得到缓解。森田疗法的主张和禅宗一脉相承。如当患者情绪剧烈起伏,难以忍受时,应该接受内心的种种痛苦,不能逃避,经历过最激烈的痛苦之后,就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实际上,按照心理学的原理,神经症患者的不良情绪越来越严重,正是因为在遭遇情绪波动时本能地选择逃避,结果使得病情越发严重。而见到自己的本性,直面烦恼的本来面目,即是禅宗的艺术所在。

二战之后,军事心理学独领风骚,心理学其他方面的研究几乎陷于停顿。二战后,日本模仿美国心理学的方式重新步入发展轨道,除了日本传统的禅学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新行为主义也开始发挥影响。

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后来东渡日本。因此,佛教思想或多或少地影响了这三个国家的哲学思想。佛教分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大乘”、“小乘”都是梵文的音译。大乘佛教自称能运载无量众生从生死大河之此岸到达菩提涅之彼岸,最终修成正果;小乘佛教则坚持释迦牟尼最初制定的戒律,追求自我解脱。

大乘佛教在我国的变体便是禅宗。禅是梵语“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虑。从科学的角度讲,修习禅定,可以舒缓神经,使脑电波缓慢下来,呼吸减少,如同睡眠。因此,修禅在治疗失眠、癫痫等疾病时有奇效。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说,禅能够使人集中心思,安定心神。

当禅宗在它的故乡发展到顶峰时,自然地传到了东邻的日本。日本禅宗源自中国,如果说,中国的禅宗是属于士大夫的佛教,在吸收了老庄思想和魏晋玄学之后,成为了一种独特的、非理性的思维方式,那么日本的禅宗便是武士阶层的象征。由禅宗引发了茶道,引发了武士阶层简朴的审美意识,强调自我控制的能力,可以说,禅宗成为了日本的灵魂。

在印度,瑜伽修行被看作一种心理治疗方式。佛教起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教,正如基督教起源于犹太教。相似的是,这两种宗教都在异乡赢得了胜利。瑜伽不是佛教,也不是任何教派的分支,而是一门综合的学科,其中包括哲学、医学、生理学、心理学等众多内容。瑜伽起源于印度,不可避免地和印度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印度的宗教信仰非常复杂,派别林立,其中有三门哲学被奉为经典,分别是奥义书、薄伽梵歌、瑜伽经。瑜伽最早的起源是在哲学和宗教仪式中修炼身体,最终实现精神和自然的合一,修炼成仙。研究古婆罗门教、印度教和耆那教的信徒为了寻求心灵的彻底解脱,苦心寻找同最高神“梵天”合二为一的方式,进入精神上的理想境界,因而发明了瑜伽修行这种方式。

“瑜伽”一词来自印度梵文的音译,原意是“结合”或“相应”。瑜伽讲究用意志的力量控制知觉器官的功能,抑制住从眼、耳、鼻、舌、身生发出的杂念。当西方心理学进入印度之后,瑜伽修行和心理分析结合在一起,形成了通过意识的作用改变肉体生命,将深层心理与表象身体结合起来,使内外更健康的心身观念。瑜伽也分为多种派别,有的派别更加注重生理,认为单纯的生理功法也能解放自己。通过运动脊柱、伸展筋骨可以放松紧张的身心,从而保持身体的各种能力。

印度教认为,人的出生并非开始,死亡也并非终结,生命不过是无穷无尽的循环之中的一环,每一次生命都是前世造业的结果。印度教信徒认为,修习瑜伽可以控制人的心意和感官,以达到改变心理的目的。修习者会摒弃物质欲望,不再有恐惧、愤怒的情绪,最终净化心灵。20世纪90年代的宗教心理学尤其对瑜伽心理学做了深入的研究。

心理视窗 老子的自然之道

老子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楚国人,曾在西周做一名史官。据《史记》载,老子在做官时觉得天下大乱,没有希望,于是辞官归隐,经过函谷关时写下《道德经》,从此销声匿迹。此后,再没有流传出有关老子本人的故事,而他的五千字 《道德经》却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历久弥新,被后人反复品读。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道”的概念,具体什么是道,他并没有明确说明,因为道是高于人的智慧的,凭人类的智力根本无法理解。就像知识到了一定程度便是智慧,学问到了一定程度便是哲学,总有一些人类无法解释的存在。

实际上,老子并不是第一个提出“道”这一概念的人,在老子之前的一两百年,社会思想的变化催生了“道”。在西周时期,“道”和路的意思相同,西周灭亡后,原本的宗教思想消失,人们的信仰也发生了变化,这期间,“道”成为了一种新的信仰,甚至发展为指导社会、人生的原则,到了老子这里,他赋予“道”以自然的含义,即自然之道。

老子认为,人要信任自然的指引,而不是天真地从属于文化、社会的习俗,尤其不能相信的就是自己的智力——人的智力在大自然面前是那么微不足道。自然是深奥的,是不可预测的,是人类的示范。天地万物没有经过人的有意识安排,它们自然存在,却又如此完美。因此,人在自然面前应该谦卑,不能自大,要向自然学习。人在自然面前是如此渺小,并不是说人类本身一无是处,相反地,人具有极高的禀赋,但是这种禀赋只有放在自然之中才能得到发挥,人类社会的文化规范只会让人的智慧受到压抑。

五千字的《道德经》主要谈论的是政治,老子建议君主应“无为而治”,以自然原则管理国家,就像太阳只管东升西落,万事万物就有了自然的安排,而且井然有序。信任自然的力量,君主无须作为,社会便会井然有序。当然,老子并非无政府主义,自然之道建议的无为是指少干预,尊重社会自身的发展规律。秦朝统一六国后,治国使用的是法家的方法,遂二世而亡,西汉吸取前朝的教训,选择“无为而治”,遂天下大治。

当然,老子的自然之道除了对君主政治给出建议,与个人的人生态度、心理发展也有很大的关系。许多人对老子的思想有一个误解,觉得道家崇尚的是归隐避世,在荒无人烟处修座茅屋,隐居山林,粗茶淡饭,从此做不问世事的逍遥人。实际上,自然之道是叫人修身养性,摒弃社会习俗,不受物质的诱惑,完全按照人本来的方式生活,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将注意力从外界投向自身。按照老子的意愿,个人的身心修养也是为政治服务的,一个优秀的君主如果想要成就一番事业,首先要做的就是修身养性。至于后来隐居者将老子的思想奉为行为信条,实属意外,并非老子的本意。

自然生活要调动生命的内在力量,然而人生中的许多时候,处事也好,为人也好,难免会受到功利的影响。老子建议,这时候应忘掉自己、忘掉功利,回到最初的自然状态。实质上,世间最大的和谐来自顺从自然规律,使万物都能各司其职,顺从自然规律才能让事物的本性更加圆满,个体心理如此,社会伦理如此,国家政治亦如此。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天地拥有博爱万物,兼容一切的心胸,因此能够长久地存在。人类也应该效法天地,将自己视为自然界中的一物,而不是自然的主人,如此人类才能长久地发展下去。只为自己考虑,只为自己生存,断然没有光明的前途——这是老子为人类指出的未来之路。 GveiMlDo7/bX4M0LRnEy+t3xXswPyBCRqEm7KSd3ycvYeFrZok9lLaVDNl7G5aw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