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读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Version

李思孟
(华中科技大学 教授)

全书最重要最基本的结论当然是:人类起源于某类低于人类的动物。达尔文清楚地知道,尽管他力争对自己主张的每一个观点给出尽可能完美的理由,尽管他都是从事实出发进行思考的,但是,由于能搜集到的资料还很有限(有的材料甚至只是他从朋友那里听来的故事),又由于所研究问题本身的历史性和不可重复性,他的论述不可避免地缺少科学的精确性,还存在不少的疑问,许多观点是高度推测性的,有些观点将来会被证明是错误的。但是他也坚信,他的研究有助于通向真理,他这部著作所达到的主要结论——人类起源于某种比人类低等的动物,这个结论是有根据的。

达尔文知道他的这一结论会犯众怒,会被某些人斥为是反宗教的。他给自己做的辩护是:既然能用普通的繁殖法则去解释个体人的产生,为什么不能用普通的自然选择法则解释人类的起源?物种的产生和个体的产生,都是伟大的生命发生事件。

19世纪,生物学界迫切需要有一个像牛顿一样的科学巨人,能够无可置疑地证明生物进化的事实,并且给出合理的解释。这个巨人,就是达尔文。

一、本书的写作缘起

达尔文是科学界大名鼎鼎的人物,他的大名与生物进化论联系在一起,人们尊他是生物进化论之父,介绍达尔文生平事迹的文章,多得不可胜数,另外,在本丛书的《物种起源》“导读”部分,也介绍了达尔文的生平故事,所以我们在这里已无须再花笔墨介绍了,可以直奔主题,谈我们要阅读的这部著作——《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

《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被认为是达尔文的第二重要科学著作。达尔文的科学著作中,最为人们熟悉、当然也是最重要的,应当说是《物种起源》。在这一著作中,达尔文系统阐述了他的生物进化论,那就是生存斗争,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微小的变异逐渐积累起来,生物因此而不断进化,由共同祖先进化出了当今世界千千万万种生物。此论一出,在科学界、在社会上都产生了强烈反响。保守的神创论者视生物进化论为洪水猛兽,是万恶的魔鬼言论,甚至对达尔文本人也展开了激烈的人身攻击,而支持者则为之叫好和辩护,一时间煞是热闹。《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是达尔文继《物种起源》之后的又一部论述生物进化论的重要理论著作。前者初版于1859年,后者初版于1871年,二者相差12年。

达尔文为什么要写《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顾名思义,此书集中论述了两个大问题:人类的由来和性选择。这两个问题既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在此要分别来讲。

首先讲人类的由来(即起源)问题。按照生物进化论,人类是生物界的一员,物种起源当然包括人类起源在内。但是,在《物种起源》一书中,达尔文并没有论述人类起源问题,仅仅是在该书的结尾部分提到:“人类的起源和历史,也将由此得到许多启示。”他是以此暗示,人类的起源方式和其他生物是一样的,关于物种起源问题的一般结论同样适用于人类。这表明,达尔文在写《物种起源》一书时已经清楚人类起源问题与生物起源问题的关联,他对这个问题也已经思考了,有了自己的观点了,只是在该书中达尔文并没有讨论人类起源问题。为什么不讨论?是缺少材料吗?不是。已经有人研究过,达尔文写《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一书所使用的材料,在写《物种起源》时已经有了。在《物种起源》一书中不谈人类起源问题,是达尔文不愿写,不敢写,是他没有胆量写进去,他怕太刺激那些保守的人。达尔文是一个做事很谨慎的人,他也知道生物进化论与基督教义中讲的神造万物是矛盾的,生物进化论因此必将招致宗教界人士的反对,在思想被基督教主导的社会中也必定遭到攻击和怀疑。这种顾虑让他多年不敢公开发表他的生物进化论。他对自己的生物进化论思想反复推敲,力争使它的推理无懈可击,力争使它的论据更加充分,发表之后能经得起各种批评者的责难和挑剔。在这种顾虑的影响下,他对于人类起源问题采取了暂时回避的策略。他担心,如果他明确提出人类也是生物进化的产物,那么他的生物进化论思想、他的自然选择学说,将会遇到更加激烈的反对,更加难以为世人接受。在《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一书的“绪论”中,达尔文对此做了说明,他说:“多年以来,关于人类的起源或由来,我集聚了一些资料,却没有就这个问题发表著作的任何意图,毋宁说已决定不予发表,因为我考虑到,我如果发表此项著作,只会增添一些偏见来反对我的观点而已。”但是,物种起源问题与人类起源问题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看不到这一点似乎太不应该了,太缺乏洞察力了,所以达尔文虽然是不敢谈,可还是要在《物种起源》的末尾提了一句,指出进化论将能对人类起源与历史发展问题给出明白的答案。不谈不快,如骨鲠在喉;谈又不敢谈,欲言又止,达尔文真是够为难的,最后他采取了“点到为止”的手法。

在《物种起源》一书问世12年以后,达尔文决定出版他的《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是什么原因使他改变了初衷?是什么壮了他的胆?是因为他发现,在他的《物种起源》一书问世以后,虽然受到种种责难和攻击,但是,生物进化论观点还是逐渐被大多数博物学家采纳,尤其是年青的博物学家。进化论在科学界已站住了脚,有一些年老的人反对也无关紧要,他们总是会比年轻人先离开人世的。他还发现,社会上对生物进化论观点也比较容忍了,就连宗教界也有人试图调和进化论与基督教教义的矛盾。比如有人说,生物进化论像牛顿定律一样,都是上帝的规定。一些在社会上很有地位的人,竟然也已经敢于公开表示自己是进化论者了。这种形势鼓励了达尔文,他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了,敢于发表著作专门论述人类起源了。在《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一书的“绪论”中,达尔文对此做了说明。

《人类的由来和性选择》一书的写作目的,达尔文也在该书的绪论中有明确阐述,那就是要看一看他在“以往著作中所得出的一般结论,在多大程度上可以适用于人类”。以往的著作,最主要的就是《物种起源》。达尔文又说,考察人类的起源,这个任务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第一,人类是否像每一个其他物种那样,是由某一既往存在的类型传下来的;第二,人类发展的方式;第三,所谓人类种族彼此差异的价值。”

既然达尔文撰写此书的主要目的是要考察人类的由来或起源,是想说明人类如何由既往存在的低等生物类型进化而来,但是,为什么不仿照《物种起源》,把该书书名叫做《人类起源》,而要在书名中把性选择问题突显出来呢?而且,该书的实际内容,也是性选择问题占了该书大部分篇幅,这是为什么呢?关于性选择,在《物种起源》中是有论述的,只是篇幅很小,短短的两三页。这个词是达尔文发明的。有一些生物,其某些特性只见于一个性别,而且只在这一性别中遗传下去。达尔文认为,这种情况的形成,有的可能是由于雌雄两性的生活习性不同造成的,即自然选择的结果,但是,有一些情况不是这样,而是这一性根据另一性的选择造成的,他称之为性选择。达尔文说,自然选择存在于生存斗争中,即一种生物对于其他生物或外界条件的斗争中,性选择则是存在于同性个体之间为得到交配机会而进行的争斗中,常见的是雄者为占有雌者而进行的争斗中。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或是生或是死;性选择的结果则是成功者得到与异性交配的机会,得以留下自己的后代。中国有句古话:“食色性也”,得到食物和得到异性,这是最基本的需要,是本性使然,人和动物都是如此。争夺食物是生存斗争,由自然选择决定谁是强者;争夺异性是生殖斗争,由性选择决定谁是胜利者。《物种起源》中关于性选择只有很简单的论述,达尔文在准备论述人类起源时感到太不够了,必须大力补充。论述人类起源为何要大谈性选择,为何首先要让性选择理论稳固地立起来?这是因为达尔文认为,性选择对于人类起源和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性选择在使人类种族分化上起了重要作用”。考察人类由来必须论述性选择的作用,这是他在“绪论”中说的。在该书第20章的结尾,即论述了人类的性选择问题以后所给出的“提要”中,达尔文又说,“在我看来,我可断言,导致人类种族之间在外貌上有所差别的所有原因,以及人类和低于人类的动物之间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差别的所有原因,其中最有效的乃是性选择”。达尔文既然认为性选择对人类进化的作用如此重要,那么,性选择理论是否得到承认就与他的人类起源理论的命运密切相关了。他要首先从低等动物的性选择讲起,使人们承认性选择在低于人类的动物场合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把性选择理论立起来,然后才将其应用于人类由来问题。“凡不承认在低于人类的动物场合中也有这种作用的人将会无视我在本书第三部分所写的有关人类的一切”,这也是达尔文在该书第20章的“提要”中所讲的话。由此我们就可以明白,达尔文为什么会这样写这部著作了,为什么性选择问题会在此书中占了这么大的篇幅。

明白了达尔文写作《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一书的动机和目的以后,现在我们具体看看此书内容的基本结构。此书分为三大部分,达尔文所说的三项具体考察任务,在第一部分“人类的由来或起源”中就已经都讲了。第三部分“人类的性选择及本书的结论”,是突出讲性选择在人类种族分化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第一和第三部分合起来,内容上就是一部完整的《人类由来》。第二部分“性选择”,讲的是动物界的性选择问题,目的是使性选择理论确立起来,为第三部分打基础,使读者可以接受本书第三部分所给出的结论。第二部分内容,实际可以单独作为一部著作,是达尔文对性选择问题的系统论述。

在明白了全书的总体结构以后,让我们具体讨论本书三大部分的内容。

二、第一部分导读:人类的由来或起源

《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一书的写作目的,如前所述,是达尔文把他关于生物进化问题的理论具体应用于人类,把人类作为生物界一个物种,讨论它的由来或起源。在该书第一部分中,达尔文就是在系统地讨论这个问题。他在“绪论”中所述的本书具体要考察的三个方面的问题,在本书第一部分中都论述到了。达尔文关于人类由来问题的基本观点,在这一部分已经完整地表述出来了,因此可以说,这一部分内容就是达尔文关于物种起源观点在人类由来问题上的应用。为了更好地理解达尔文在这一部分的内容安排,或者说是更好地理解达尔文是怎样研究和论述人类由来问题的,下面我们需要先回顾一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基本观点,回顾一下他在《物种起源》中是怎样解释物种起源的,然后再联系到该部分的内容。

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多种生物,为什么生物体的构造那么合理,各种器官的构造那么适应它的功能,为什么生物那么适应它所生存的环境,这些问题从古代起就极其引人注意,历代哲人给出了许多种答案,各种宗教教义也给出了不同的说明。在19世纪中期的欧洲,占统治地位的观点是基督教教义中所阐述的神创论观点。依据这种观点,地球上的各种生物,包括人类,都是万能的上帝在一定的时期、按照一定的目的创造出来的。生物体各器官的构造那么合乎它的功能,生物那么适应它的生存环境,这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体现出了上帝的智慧。各个物种一经上帝创造出来就不再变化,纵然有些变化,那也只是在该物种特征的范围内变化,决不可能产生出新的物种。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就是要批判这种神创论、目的论、物种不变论。

按照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所阐述的生物进化论,世界上现存的以及在地球发展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各种各样的生物物种,都是由在它先前存在的某个物种发展变化而来的,都是既往已经存在的某种生物的后裔。这样推理下去,世界上各种生物之间是有亲缘关系的,它们具有共同的祖先。有什么证据说明这一观点呢?在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上,达尔文举出的证据主要是:1.生物的同源器官(起源相同、生长部位和基本构造相似而形态和功能不同的器官,例如鸟类的翅膀和兽类的前肢)。2.高等动物胚胎发育的早期阶段与低等生物胚胎的相似性,海克尔称之为重演律,即动物的胚胎发育过程按顺序重演了它的进化过程,在胚胎发育的不同阶段按顺序重现其祖先的形态。3.动物具有痕迹器官,也就是具有一些无用的、退化的器官,例如蛇类的后肢、人类的尾椎骨等,它们表明了生物进化的历史,痕迹器官在过去曾经是正常器官。在《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一书的第一部分第一章中,达尔文首先就是从这三个方面提出证据,证明人类起源于低于人类的动物。

生物进化的机制是什么,即一个物种是通过什么方式进化出了与之不同的新物种,这是进化论者必须回答的又一个重要问题。达尔文给出的回答是通过自然选择。所谓自然选择,就是在生物为争夺生存条件而进行的生存斗争中,具备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可能得到生存的机会,就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微小的有利变异一代一代地遗传下去,逐渐积累起来,生物的性状也就发生了改变,也就获得了新的性状,生物就在不断地进化,就有可能形成新的物种。各种生物的繁殖数量远大于可以生存下来的数量,这是自然界存在激烈生存斗争的根本原因;生物变异的普遍存在,同一祖先产生出的后代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因此它们在生存斗争中能力是有差别的,这是自然选择发挥作用的基础。在第一部分的第二章,达尔文要论述的是“人类自某一低等类型发展的方式”,即人类怎样从某一低等类型动物进化而来。他首先是用大量证据说明,今天的人类,仍然像其他动物一样,很容易发生多种多样的变异,因此人类的早期祖先无疑也是这样。接着,达尔文论述了发生这种变异的原因和变异的法则,在这个问题上,达尔文认为有两个“一样”:一是认为人类和动物一样,人类发生变异的原因及法则和低于人类的动物是一样的,这就没有给人类任何特殊的地位,把人类看成是生物界的一员,和基督教的说法完全不同。二是说过去和现在一样,生物现在发生变异和过去发生变异都是由同样的一般原因所支配的。在这里,我们明显可以看到,达尔文受莱伊尔地质学的影响很深。莱伊尔坚持用现在仍然可以看到的、现在仍然在发挥作用的原因来解释地球历史上发生的变化,达尔文则是坚持,促使生物发生变异的原因古今是一样的。接下去就应该谈,生物发生变异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在达尔文那个时代,科学的遗传学尚未发展起来,还不知道基因突变,达尔文对变异原因的认识是基于“泛生说”,该假说认为生物体每个单位都会放出微小的芽球,即未发育的微小颗粒,它们就是遗传物质,汇集到生殖细胞中传递给下一代,决定了下一代的发育。泛生说所讲的遗传物质是“软性的”,会因外界条件的作用而发生改变。在这样的遗传学说指导下,与拉马克“用进废退”观点相近,达尔文也认为生活条件的直接作用、器官的使用与不使用、返祖等是生物产生变异的原因,也认为生物后天获得的性状是可以遗传下去的。关于变异的法则,他主要讲了相关变异。顺便说一句,恩格斯的著作《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也是基于这样的理论。由于科学发展水平限制,那个时代只能做到这样。达尔文在本章中又讲到,人类也像其他动物一样,不可避免地有增殖速度超过生活资料增长速度的倾向,所以人类也不可避免地有生存斗争。这里他是采纳了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不过不是在谈社会问题,而是谈人类进化。变异和生存斗争,这两者的存在就必然要发生自然选择,人类就是这样从先前存在的某种低等类型进化出来的,这就是达尔文给出的答案。

在第一和第二章中,达尔文是通过比较人类与动物的身体构造,论证人类起源于动物。如果是论述两种动物的亲缘关系,有这些比较也许就可以了,但是,由于人类在心理能力上与动物之间差别巨大,即使是动物中智力最高的猿类,其智力和心理活动的复杂性也和最不开化的人类相差甚远。因此,如果不解决人类的心理能力是如何进化出来的,人类起源于某种低于人类的动物这一结论就缺乏说服力。在第三和第四章中,达尔文专门比较人类与动物的心理能力,就是试图解决这个问题,试图说明人类的心理机能与动物有连续性,人类的心理能力也是可以进化出来的,并不必须由上帝创造。他从人类和动物共同具有的某些本能(如自我保护、性爱、母爱、吸乳能力等)讲起,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分析了人类的各种心理能力,包括情绪、好奇心、模仿性、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理性、制造工具、抽象力、自我意识、语言、美感、信仰、道德观念、社会性等,真可以说是面面俱到。他的目的是要说明,尽管人类与最高等动物的心理差异是巨大的,但是这种差异仅是程度上的,并非是种类上的、根本性的。人类所自夸的各种情感和心理能力,其实都并非人类所特有,在低于人类的动物中已经存在,只不过是处于某种萌芽状态,也只不过常常是以本能的形式表现。有的动物,情感和心理能力甚至还相当发达,例如家养的狗。达尔文还对狼和家养的狗的情感和心理能力进行了比较,说明情感和心理能力可以通过遗传而逐渐进步。

有人质疑说,有一些高级心理能力,如自我意识、道德观念、对上帝的信仰等,绝对是人类所特有,如果说人类是起源于动物,这类心理能力是如何来的。达尔文对此给出了这样的回答:有一些心理能力可能为人类所特有,但这些能力很可能仅仅是其他高度进步的智能所衍生出的结果,而且,这些能力并非是全人类所共有的,文明社会的人和未开化社会的人差别很大。在第一部分的第五章,达尔文专门论述“智能和道德官能在原始时代和文明时代的发展”,就是要解释人类怎样从那些类似于动物的心理能力,发展出了人类所特有的文明。在这一章中,达尔文的论述分三个层次。首先他论述的是,在人类从半人类状态进步到未开化状态的过程中,自然选择使得智力不断进步。那些最精明的、发明和使用最优良的工具和武器的人,将能最好地保卫自己,将能养育最大数量的后代。第二个层次论述的是,在从未开化状态向文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自然选择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达尔文承认,文明在许多方面对自然选择的作用有所抑制,例如文明社会中出于爱心和同情心对弱者的救助、最强壮的人要到战场上去打仗而弱者却留在家中、当时英国实行不管能力大小都由长子继承遗产的制度,诸如此类的制度和习俗,都使弱者有了更多的生存机会而避免被淘汰,妨碍了人类素质的进化。但是,达尔文说,尽管如此,依然可以发现,文明社会人的身体要比未开化人强壮,寿命并未减少,自然选择显然还是偏袒那些有良好食物和困苦较少的人。在文明社会中,才智较高的人要比才智较低的人获得较大的成功,如果没有其他方面的抑制将会增加其数量。达尔文在本章论述的第三层次内容是,所有的文明民族,都曾经一度是未开化即野蛮民族。这三个层次的内容连贯起来就说明,在从低于人类的动物进化出来以后,人类文明是在不断发展的,逐步经由半人类状态、未开化的原始状态上升到文明社会,自然选择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

经过前几章的论述,达尔文认为已经能够说明,人类是起源于低于人类的某类动物,人类是生物进化的产物。接着,在第六章中,达尔文要论述“人类的亲缘和系谱”,要用他的进化论观点确定人类在生物自然分类中的位置,也就是要确定人类在生物分类系统中属于什么门、纲、目、科、属、种,说明其他生物与人类的亲缘关系,生物中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是什么。关于人类在生物分类系统中的地位,在达尔文之前已有多人发表了有影响的观点。认为人类与四手类即猿猴类动物相近,这种观点先前也已有人提出。例如,18世纪的大分类学家林耐,尽管他没有说人类与四手类有亲缘关系,有共同祖先,但是,依据结构上的相近,他还是把人类和四手类共同放在一个目(灵长目)中。在这一章中,达尔文首先对有关人类分类地位的各种观点做了评论,表明自己的立场。第一,他认为,不能把人类的不同种族列为不同的物种。人类种族之间虽然差异很大,但种族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而是逐渐过渡的。如果人类是属于不同物种,那么是否有共同起源就成了问题。第二,他不同意把人类与动物界的差别过分夸大,把人类独立列为一界,与动物界植物界并列,因而把生物分为三大界。如果人类不属于动物界,人类起源于动物界的观点就会遇到更大的困难。第三,达尔文不同意把人类列为哺乳动物纲的一个亚纲。第四,他认为,纵使是把人类单独列为一个目,那也是过分强调了人类与四手类之间的性状差异在分类学上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彼此之间在结构上许多基本相似之处。达尔文最后表达的观点是,人类在分类上只是一个科,甚至是只能列为一个亚科,人类和猿猴类都是起源于旧世界的猴类。他赞同林耐的观点,把人类与四手类放在同一个目中。林耐只是依据人类和四手类结构的相似而把他们放在同一个目中,达尔文却是以进化论观点把猿猴类看做是人类的近亲,他们有共同的祖先,结构上的相似是他们有共同起源的证据。达尔文在说明人猿同祖的时候特别指出,不能因此就假定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猴类系统的早期祖先同任何现存的猿或猴是完全一致的,即使是认为非常相似也不应该。人类是从旧世界的猴类进化出的一个特殊分支,而现存的猿猴类是进化的另一分支,人猿同祖的“祖”现在已经不存在了。

在这一章中,达尔文还探讨了整个动物界各主要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即动物界的进化过程,从而给出了一幅动物界进化的总体图案。他把人类的位置摆在动物界进化的最高点,他称人类的产生是宇宙的奇迹和光荣。基督教教义说整个世界都是为人类而准备的,上帝是为人类而创造了世界,达尔文从进化论观点对这个说法给出了一个新的理解。他也说这个世界好像是为人类的出现而准备的,因为人类的诞生要归功于祖先的悠久系统,经过极其漫长的进化链索才进化出了人类,这条链索的任何一个环节如果从来没有存在过,进化的最后结果大概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就可能不会出现现在这样的人类。在论述过人猿同祖以后,达尔文没有忘记告诉人们:无须为此感到羞耻,最低等的生物也远比我们脚下的无机尘土高出很多。也许他在这里是暗指,上帝是用泥土创造了人的身体。

在第一部分的第七章,达尔文探讨的是他在本书“绪论”中讲到的此书写作目的的第三项:探讨人类种族差异的价值。人类种族之间在许多方面有明显的差异,如肤色、毛发、脸形、身高等。所谓人类种族差异的价值,他是指从生物分类的角度看,人类的种族差异的意义有多大,其重要性是否足以支持把人类的不同种族划分为不同的生物物种。达尔文反对把人类不同种族划分为不同的物种,在第六章中他已表明了这一观点,在第七章中他是详细说明他持这种观点的理由,也探讨了人类种族差异的起源问题。首先,他讨论了将生物不同类型划分为不同物种的常用标准,主要是以下几条:他们之间的性状差异是否与结构有关而且在生理上有重要意义,他们之间的性状差异是否稳定,他们杂交产生的后代是否有正常的生育能力,两个亲缘关系密切的类型之间是否有把他们联系起来的过渡类型。达尔文从这些方面考察了人类种族之间的差异,考察了种族之间交往和婚配的结果(很多事实是与欧洲的海外殖民有关),同时也考察了主张把人类不同种族划分为不同物种者给出的理由,从而得出了他的观点:人类种族差异的价值不足以把他们划分为不同的物种,主张划分为不同物种的理由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关于人类种族差异形成的原因,达尔文发现,生活条件的直接作用、身体各部分的连续使用、器官相关原理等等常用于解释生物变异产生的理由,若用于解释人类种族差异的产生原因,都不能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他认为,人类种族之间的差异,预料是处于性选择影响之下的一类差异。他感到,为了能充分说明性选择对生物进化的作用,对人类种族分化的作用,有必要对整个动物界的性选择问题给以回顾,这就引出了本书第二部分的内容:性选择。

三、第二部分导读:性选择

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内容“人类的由来或起源”既密切相关而又相对独立,把它单独出来作为一部著作也未尝不可。达尔文之所以在谈人类起源的著作中大谈性选择,是因为他感到,人类由来,特别是人类的种族分化,只用自然选择不能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其中有些问题与性选择密切相关,人们若不能接受他的性选择理论,也难以接受他关于人类起源和人类种族分化问题的观点,而他在《物种起源》中关于性选择问题又谈得太少,还没有把性选择问题论述清楚,因此需要在他这部论述人类起源问题的新著作中用很大篇幅谈性选择问题。

在第二部分的起首篇章即全书的第八章,达尔文首先论述了性选择的一般原理,在接下来的第九至第十八章中,以动物界的纲为单元,按照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分别论述从低等动物到哺乳动物各纲的第二性征。第二性征是性选择作用的对象,是在性选择作用下进化而来。达尔文用这么大的篇幅、这样丰富的材料论述动物第二性征,意在说明性选择在有两性分化的动物中是普遍存在的,是动物进化的另一种机制。

前面已经说到,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对性选择已给出定义,已有简略的讨论。在本书第八章中,达尔文对性选择的一般原理给出了更详尽的论述,并且与自然选择做了详细比较。现在生物学界一般认为,性选择是自然选择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包括在自然选择之中的,不过,在写作《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时,达尔文可能不是这样认为的,他是把性选择作为与自然选择不同的另一种选择方式来论述的。是因为有些问题用自然选择难以解释,他才提出了性选择。达尔文1860年4月写给美国生物学家阿萨·格雷的信中说,“不管什么时候,只要盯住看孔雀尾巴上的一片羽毛,就会使我头大如斗”。孔雀的大尾巴是怎么进化出来的,就是一个让达尔文感到用自然选择很难解释的问题。也许是为了强调性选择的作用,他限制了归于自然选择的作用。在本书第二章中,他说,“我承认我在《物种起源》最初几版中,也许归功于自然选择或最适者生存的作用未免过分了”,“我相信在我的著作中这是迄今所发觉的最大失察之一”。在这部著作中,他清楚地表达出了这样的信息:对于物种进化,在很多情况下,性选择起到了与自然选择同样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超过了自然选择的作用,例如对于人类的起源和进化。在《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最后一章即全书的结论部分,达尔文说,“在我来说,我可断言,导致人类种族之间在外貌上有所差别的原因,以及人类和低于人类的动物之间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差别的原因,其中最有效的乃是性选择”。达尔文如此强调性选择的作用,以至于该书发表以后有人要问:达尔文先生,性选择和自然选择,究竟哪一个更重要?也有人说,因为发现人类身体构造的许多细小部分不能用自然选择来解释,于是达尔文发明了性选择。达尔文在该书第二版的序言中说到了这些问题。

在第八章中,达尔文很注意对性选择与自然选择进行比较,说明二者的不同之处,力求给性选择以明确的定义,明确划出性选择作用的范围,明确区分性选择作用的结果,使人们能对性选择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但是他也注意到,自然选择的作用与性选择的作用有时是很难区分的。雄鹿头上那树枝样的角,对于生存没有什么意义;雄孔雀那美丽的大尾巴,对于生存是有害的,这些毫无疑问是性选择作用的结果。但是,有些情况就不那么好说了。比如,有些海洋甲壳类动物的雄性个体一旦到达成年,它们的足和触角就会发生一种异常的改变,以便在交配时牢牢地抱握雌者,使得在交配时不被海浪冲开,这些抱握器官虽然是雄性特有,但很可能是自然选择而不是性选择的结果。又如,某些蚊类的雌者都是吸血虫,而雄性个体则以花蜜为生,其口器缺少吸血构造;萤火虫雌性个体无翅,不能飞翔,像这样的雌雄个体构造差异的形成可能与生殖行为有关,是性选择的结果,但也可能是与生活习性有关,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有袋类哺乳动物雌性个体的育儿袋,则比较肯定是与生活习性相关。达尔文对此的处理方式是,关于雌雄个体之间那些与生活习性有关的差别,那些与营养及保护其后代有关的差别,在论述性选择在各类动物中发生的作用时将不多谈。他要特别注意充分讨论的,是雄性个体用以战胜其同种同性对手的、以及用以向雌性个体献媚或刺激雌性个体那些构造和本能,比如雄性个体的较大体型、力量、好斗性、用以向竞争对手进攻的武器或防御手段、绚丽的色彩和装饰物、鸣唱的能力等,这些特征可以比较肯定是性选择作用的结果。

对性选择的主体做一些进一步的分析是很有意思的。人工选择的主体是人,选择出合乎人的要求的动植物个体进行繁殖,这是人类培养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新品种的方式。在这里作为主体的人,是有意识有思维能力的。自然选择的主体是自然条件,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自然界的生物因此而进化,这里作为选择作用主体的是无意识的自然界,自然选择是依照自然规律进行的。性选择实际上是起源于动物(主要是雄者)的求爱激情、勇气,选择结果还取决于雌者的意愿、审美能力和鉴别能力,所以性选择的主体是动物自己,选择是由动物自己进行的。性的争斗有两种:一种是同一性别(一般是雄者)个体之间进行斗争,胜利者赶走或杀死失败者;另一种斗争形式也是主要在雄性个体之间进行,但形式是“文明”的,雄性个体争相刺激雌性个体或向雌性个体献媚。在前一种斗争形式中雌性个体比较被动,它们似乎是胜利者的战利品;在后一种斗争形式中,雌者看来则是主动的,是由它选择自己满意的配偶,雌者的主体地位很明显。这就引发出一个问题,动物有审美能力吗?雌者在选择中是有意识的吗?性选择难以说是按自然规律进行的,性选择产生的结果不一定有利于生存,甚至有害,但是人们一般又不愿意说动物是有意识的,因而称之为本能。尽管如此,达尔文还是把它与人类社会意识、道德意识的产生联系起来。由动物在性选择过程中的表现,可以看出它们能知道并且很重视自己在自己所属的那个社会中的地位,它们重视社会其他成员对自己的看法,知道怎样讨其他成员的欢心。达尔文认为,人类社会的道德意识就是由这种本能起源的。在当今的人类社会中依然如此,一个不重视自己的名誉、不知道让别人高兴的人,决不会是道德高尚的人。性选择起因于性爱,因此可以说性爱乃是爱的本原,爱的开始,由此可以进化出人类之爱,一直发展到“爱人如己”这种最高境界的爱。只有自然选择,不好解释道德的起源,不好解释两性间的差异,加上性选择就好解释了。所以,性选择理论是对自然选择理论的重要发展和补充。《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是达尔文继《物种起源》之后又一部重要的理论著作。自然选择被一些人形象化为“弱肉强食”,是争斗的过程,那是一幅很残酷的画面,甚至可以说是血淋淋的画面,有的殖民主义者就以自然选择理论为自己惨无人道的行为辩护。再看性选择,那却是从爱出发,虽有争斗但也有许多美好的画面。生物的进化有斗争也有爱,这是达尔文《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一书传出的新认识。把他的性选择理论与自然选择理论结合起来,才能全面正确地理解他的进化论。

正是因为性选择问题意义重大,达尔文才愿意花很大篇幅来讨论性选择问题。按照这种目的、这种思路,他广泛搜集与性选择有关的材料,细心组织材料,目的就是要使他的性选择理论成立起来。从第九章开始,直到第十八章,达尔文用丰富的材料,具体讨论各纲动物的性选择。在这里我们不准备对这些章的内容一一具体介绍了,那需要花费太大的篇幅,但是必须说明,这些章的内容丰富而且有趣,非常值得一读。直到现在,它仍然是讲述性选择问题经典著作。

四、第三部分导读:人类的性选择及本书的结论

在第二部分讨论过动物的性选择以后,达尔文又回到人类起源问题上来。在第十九和二十章中,达尔文着手论述人类的第二性征,包括外貌、能力和心理的差异。在达尔文看来,男人的体格、精力、力气、勇气、好斗性等都明显大于女人,这是由于性选择的结果,是在世世代代男人为占有女人而进行的争斗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他还认为,女人体毛较少,这也是性选择的结果。最初,去毛可能是女性用以讨好男性的一种装饰方式,因连续多代的作用而遗传下去,而且不只遗传给了女性后代,也遗传给了男性后代,这既造成人类比他们的动物祖先体毛少,而且也是人类女人比男人体毛少的原因。

达尔文还用性选择解释人类种族的起源,认为那是由于不同地方的原始人类在性选择中有不同的审美标准所致。人类种族之间的显著差异是在外貌上,如肤色、脸形、鼻子形状、胡子多少等,这些特征与生活能力没有直接关系,不能用自然选择来解释,与性选择倒是关系密切,因为关系到美貌问题。由于不同地方的人对美貌有不同的认识,因而在性选择中有不同的标准,导致向不同的方向进化,最后形成了不同的种族。为说明他的这些观点,达尔文需要拿出事实,证明种族间的差异与生活环境无关,也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例如黑人不是因为生活在热带而变黑的,白人有高鼻梁不是因为他们生活在寒冷地方,能给吸入的空气加温,等等。达尔文还需要拿出事实证明,不同地方的人有不同的审美标准。西方殖民者的海外扩张,提供了一些这方面的材料。

有人说达尔文这本书中对动物性选择的论述有拟人化的倾向,这种批评不无道理。在论述人类的性选择时,达尔文则是常常把人类与动物相比较,有把人“拟动物化”的倾向。人类的性选择与动物并无本质差别,这是他的进化论思想的必然结果。但是,人类毕竟是特殊的生物,是社会性高度发达的生物,达尔文不能不注意到人类社会的特殊性。他谈到,越是原始的、未开化的人类,性选择的作用就越强,为此他尽力使用关于原始人类部落的材料,利用对人类原始社会的研究成果。关于人类社会影响性选择发挥作用的因素,他也做了分析。达尔文这样的陈述方式应当说是很高明的,一方面强调了人类自身是在进化,有利于进化论思想的确立,同时也预防有人以文明社会的状况否定性选择对人类的作用。

关于人类的起源和进化,到此达尔文已经给出了一个有完整体系的论述,他要对他的观点做出总结了,这就是本书第二十一章“全书提要和结论”的内容。

全书最重要最基本的结论当然是:人类起源于某类低于人类的动物。达尔文清楚地知道,尽管他力争对自己主张的每一个观点给出尽可能完美的理由,尽管他都是从事实出发进行思考的,但是,由于能搜集到的资料还很有限(有的材料甚至只是他从朋友那里听来的故事),又由于所研究问题本身的历史性和不可重复性,他的论述不可避免地缺少科学的精确性,还存在不少的疑问,许多观点是高度推测性的,有些观点将来会被证明是错误的。但是他也坚信,他的研究有助于通向真理,他这部著作所达到的主要结论——人类起源于某种比人类低等的动物,这个结论是有根据的。

达尔文知道他的这一结论会犯众怒,会被某些人斥为是反宗教的。他给自己做的辩护是:既然能用普通的繁殖法则去解释个体人的产生,为什么不能用普通的自然选择法则解释人类的起源?物种的产生和个体的产生,都是伟大的生命发生事件。

达尔文在本章中所总结的观点,还有一些也是犯了众怒的。

达尔文不但认为人的身体结构是从动物发展延续下来的,而且认为人的意识、人的心理机能也是从动物延续下来的,人的道德观念发源于动物本能,就连人类特有的对神的信仰这样高尚的精神意识,也可以从动物那里找到起源。人和动物在心理机能上有连续性,人和动物意识的内容没有根本差别而只有程度上的差别,这种观点也令很多人反感,觉得是对人类的侮辱。

达尔文的另一个让一些人反感的论点,是有人说他是一个大男子主义者。他的理论确实可以为大男子主义提供依据,因为他说男子在很多方面比女子强,不但是体力上,智力、精力、想象力、意志力也强于女子,这是性选择作用的结果,而女子比男子强的方面似乎只是更温柔、更少自私。且不说在主张男女平等的今天,很少有人说这样的话,就是在达尔文那个时代,这样的话也被认为是过激的。达尔文其实是很尊重妇女的,是坚决反对虐待妇女的,他认为奴隶制和虐待妻子是人类两大可耻的事,虐待妻子是未开化的表现,礼貌对待妇女是社会进化的一个标志。他说他不以是猴子的后裔感到耻辱,但是他羞于是粗野的、未开化人的后裔。尽管他很尊重妇女,但这似乎是强者对弱者的尊重,是居高临下的尊重,依然可以列入大男子主义。

还有人认为,达尔文是一个种族主义者,尽管比较温和。他认为人类各种族从生物学意义上说属于同一物种,没有本质差别,虽然如此,但是他认为不同种族在进化程度上有差别。像那时大部分英国上层社会男士一样,认为自己是文明的代表,把殖民地的土著称为野蛮人。达尔文不但是看不起土著人,可以说他还鄙视穷苦人。他赞成他表弟高尔顿的观点,认为穷人是天赋不高,生性懒惰,穷人应该限制结婚和生育,才有利于人类进化。达尔文的这些观点,当然也受到了批评。

有人反对,有人攻击,有人批评,当然也有人赞赏,有人热捧。《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一出版就引起轰动,很快就多次重印,广泛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

站在当今的科学高度回头观看,更可看出本书的深远影响。

达尔文开创的人类起源研究,发展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叫做人类学。达尔文写《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时,主要是依据解剖学、胚胎学提供的间接证据和进化论的一般原理。19世纪末以后,陆续发现了很多古猿类和古人类化石,为研究人类起源提供了直接证据。现在,已经可以大致划分出从古猿到古人再到今人各阶段的发展时间段,大致划出人类的起源地和迁移路线。

动物行为学和生殖生物学的发展都受到达尔文性选择理论的影响。达尔文研究性选择,主要依据博物学家的观察资料,后来的研究则大量使用了实验手段,不但证明动物确实有性选择,还探讨动物在性选择行为中,感受器官接受的信息如何通过中间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产生出选择的行为。美国海伦娜·克罗宁写的《蚂蚁和孔雀,耀眼羽毛背后的性选择之争》,既是专业的又很有可读性,读一读可了解性选择理论的历史发展和当代的研究状况。

达尔文关于人类心理机能与动物的连续性及其进化过程的论述,对心理学研究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在其影响下,心理学的主要研究课题从“意识的内容”转向“意识的机能”,注重研究同一群体不同成员的心理差异。20世纪的著名心理学家和心理学流派,例如弗洛伊德、皮亚杰等,在他们的理论中都可见到达尔文的影响。

遗传学在20世纪得到大发展,有人发现,人的天赋、人的道德意识也是可以遗传的,达尔文关于人类道德起源的论述得到支持。

在生物学领域,在社会学领域,许多学科、许多理论的发展都受到达尔文人类起源和性选择理论的影响,难以一一枚举。今日重读《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既有助于理解历史,理解生物发展史和生物学发展史,也有助于理解当今的相关学问。

舒德干院士一席演讲:5亿年前的人类远祖(视频版)

舒德干院士一席演讲:人类的由来(音频版) TpHIHEjb5MHWyAixS6/ipOzLyR6nMCq4+c/FhdzqKiaJs9tACfaWqZrNq/yoiWg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