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好奇先生,电台司令
Mr.Curiosity, Radiohead
Vince Wong

自从 60 年代以来真正意义上的摇滚乐队诞生以来,经过将近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形形色色的派别错综复杂,各种名气或大或小的乐队不断更替出场……看似很混乱无序是吧?其实作为一个旁观客,更多时候,我想到的是:他们之中到底有几个是真的能做到他们被媒体所标榜的“不朽”(Immortal),抑或是“超越”(Beyond)的?

暂且忘掉我在开篇就引用了两个摇滚史上著名的双关词语。记得罗素有说过:“大部分人活到30岁就死了,因为在这以后漫长的岁月里面,他们不断复制以前的自己,日以继日过着同样的生活”。

音乐家也是一样的,当演艺年龄到达一定的时候,他们或多或少陷入瓶颈,然后就开始发表一堆不停“复制自己”的专辑,享受这种模式带来的短促快感:你看,我们不过是把以前的作品拿过来改改,重新包装一番,就有一圈听众抢着买单!

我对此模式并没有刻意贬低之意。如果你意在成就商业奇迹,大可以把所有历史上被大众疯狂追捧的模式逐一效仿,融成一股强劲的制造粉丝炸弹,自己在经纪公司早就安排好的舞台随便拨动几个音符,就可以嬉笑一番和观众互动,把钱轻松的赚了。如果你意在“不朽”(Immortal)和“超越”(Beyond),请允许我对你献上祝福:很多时候,“此地无人生还”,天赋、机遇、努力,乃至气候都能决定你能不能成为某个特殊历史时刻的“The One”。当然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不是这个半哲学命题,而是一个在长达 20 多年一直有着源源不断好奇心的乐队:“电台司令”(Radiohead)。

早在 1992 年,一首“Creep”曾经奠定了 Radiohead 的英伦当红炸子鸡乐队地位。诚然其充满消极情绪和诡异类比的歌词,在今天看来被称为“屌丝国国歌”是相当合情合理的事情,但是当时却被满身正能量的 BBC 禁播了。没关系,上不了电视可以上电台(Radiohead 上 Radio……),没想到在英国竟然反应平平!可能是因为英国人做出来的摇滚似乎从来不缺乏悲观消极要素,“Creep”那已经被玩到烂的四和弦套路在那个年代的英国烂大街程度也不亚于今天,所以尽管是有精心编排的痕迹,在闷骚又挑剔的英国听众里面,它依然还是无奈的被埋没在前“Brit-POP”浪潮中。当然,失之桑榆,收之东隅:“Creep”里面略带侵略性的电吉他演奏和主唱的如火山一般的情绪爆发演唱在大洋彼岸赢得了一向对英伦三岛出品的摇滚不感冒的美国人的共鸣,一经被发掘,很快就登上各大美系榜单,Radiohead 顺便也稍微用巡演横扫了一下美国的各路音乐节,并在未来的 20 年里面持续不断的燃起一股又一股的“Radiohead 浪潮”。他们的影响力有多大?今天,主音吉他手 Jonny Greenwood 那标志性的划破火柴一般的三下扫弦成了每个青少年拿起吉他后必定会模仿的动作,“Creep”本身也成了各路国内小清新必定随身携带的情调神曲曲目,乃至被人搬上舞台装模作样地“无病呻吟”一番,这就是他们持续 20 多年的影响力的余波。

很多时候,就像你所听到的各种摇滚乐队的故事一般,他们很快被金钱和荣誉洗脑,然后各种酒精和毒品还有滥交对象就找上门,然后他们多数时间在浑浑噩噩,只有在借着毒瘾或者某些性刺激下写出了伟大的下一张专辑,然后变成全世界知名的花花公子男团,卖唱又卖肉?对不起,他们不是“枪花”(Guns N’ Roses),他们是“电台司令”(Radiohead)。

正如他们后来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所描述那样,1993 年到 1995 年巡演过程中,他们“仍然在演唱同一首他们两年前所录制的歌曲……那简直像是被停滞在扭曲的时间里(Still playing the same songs that we'd recorded two years previously… It was almost like being held in a time warp)”。的确这群艺术家从来就不是那种容易陷入商业模式泥沼的人,甚至用“太过努力”来形容他们也不为过。他们开始非常努力的创作新曲目,一改第一张专辑比较潮流化的“Grunge”影响,营造一种虚无缥缈的风格。这是他们的小尝试,但是放在这个年代,没有顺着大潮流推出风格接近的歌曲而是开始摸索自己的另外一套理念,即使放在今天也是略有点难度的,但是他们还是做到了。你有时候很难相信:他们无论是性格还是作品风格,看来就是应该要变得越来越小众的节奏,怎么反而却越来越流行,甚至已经基本锁定要被列入摇滚名人堂?

也许很多人这时候就要跳出来和我说他们这时候是“英伦乐队”,哪门子的开拓性和走另类了?没错,虽然今天很多歌迷乃至局内人都认为 Radiohead 接下来的两张专辑都是属于典型的“Brit-POP”,但是在 1994 到 1997 这个时间段里面,纯正的“Brit-POP”是绝对不可能把“The Bend”和后来旷世神作“OK Computer”两张专辑拉进这个阵容的。你可以认为这时候他们有典型的英伦摇滚风格影子,但是在“OK Computer”中,类似无调性音乐风格的“安全气囊”(Airbag),和编曲复杂程度足以媲美“披头士”(The Beatles)的“快乐是一把温暖的枪”(Happiness Is a Warm Gun)和“皇后”(Queen)的“波希米亚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两首传世史诗级杰作的新作品“偏执狂机器人”(Paranoid Android),在 Radiohead 这一段时期的作品集中绝非个例,远比“Brit - POP”来得复杂和多样化得多。

既然我已经说明了他们并不是那么“Brit - POP”了,那么这张录制于圣凯瑟琳大法院的“OK Computer”,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我只能说,这是 Radiohead 充满好奇心和野心的第一步。诚然以前他们就有了一些尝试,比如复合拍子(Pablo Honey - You)和爵士乐一般复杂的和声(The Bend - Just),但是这一张他们终于更加“自由”了,用到的各种奇怪乐器列表中甚至还包括了一台苹果电脑,它发出类似机器人一样的声音,在 Fitter Happier 这首歌中。那么历史的一刻来了:这群好奇心驱使的准大神们,接下来只要延续“OK Computer”的话,成为英伦摇滚和另类摇滚派系的一哥问题不大,尤其在各路本性嘴毒的乐评人竟然都开始拿 The Beatles 和 R.E.M 来和他们相提并论的时候。他们会延续这条他们开创的路吗?

答案大家都知道。但是我想在这里提出又一个设想:要是他们选择沿袭这条路的话,现在的他们会是怎样?

我觉得很大可能像 Oasis 或者 Suede 那样,要么解散,要么被后浪推着然后被拍死在沙滩上。总之不会像他们今天一样,充满生命力。Amazing,So Beautiful!(模仿 John Ive 状)说了这么多假如,倒不如回过来看看在“OK Computer”成功席卷世界两年后他们又做了什么。他们……变了,“我们回不去了”(一半 Radiohead 迷掩面哭泣状)……

我认为,人类的艺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最后都或多或少达到了一种状态:最初绝大多数人在单纯追求“美感”和“动听”,忽然某一天发现自己陷入泥沼:很多所谓要达到的“美感”,来来去去就变成套路化的东西,为了感人多加几个装饰音,为了感人用个典型的 I - IV - V - I 诸如此类来让旋律变得流畅又琅琅上口,为了让人听起来“舒服”总是把节奏弄成 Ballad 之类的老传统……总之躲在教科书的教条里面,你总是会写出“听起来很不错”的作品,但是却有了老是被人认为“好像在哪里听过”的挫败感。于是但凡有点出息的艺术家,就选择突破,弄点不一样的东西。很庆幸的是 Radiohead 的主音吉他手 Jonny Greenwood 就是这么一种人,他说:“电吉他上只有12组强力和弦,我想我们已经用了快20年,或许该继续前进了”。

于是在 1999 年,这个乐队有了破天荒的大改变,发行的新专辑风格非常具有实验性和电子化,这在当时的“Teen POP”和“R&B”当道的大环境来说,这又是一个让很多人跌破眼镜的尝试。这样给歌迷带来的结果就是:你能听到和“Kid A”风格接近的音乐大量出现的时候应该已经是接近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的事情了。如果说以前的 Radiohead 只是甩开了同时期对手一个身位,这一次他们甩开了世界一个十年。

虽然时至今日销量和获奖次数已经足以证明了“一号复制人”(Kid A)的成功,而且是摇滚史上及其不可思议的成功(一个乐队连续两张专辑获得格莱美奖项),但是“Kid A”和“OK Computer”的区别之大,以至于到今天,很多人在讨论 Radiohead 的风格时候,都要区分说到底讨论的是“1999 年前”的 Radiohead,还是“1999 年后”的 Radiohead。毫不夸张的说,1999 年之前他们还是在地球上做音乐,1999 年之后,他们似乎是跑到了宇航空间站里面去录音去了。差别如此巨大,在这其中究竟还发生了什么事情?

当时,由于陷入了巡演的疲惫以及队伍中每个人对下一张专辑理念的不同而争执的影响,乐队差点分裂。节奏吉他手 Ed O’Brien希望乐队回归典型的 The Bend 时代的 3分钟的吉他流行曲,而乐队的主唱兼灵魂人物Thom Yorke 却觉得乐队的探索走到“OK Computer”的时候已经有些不得要领了,“我已经完全受够了旋律了,现在我只想要节奏”Thom Yorke 还说到“乐队希望变得更具实验性并且找到新的角度,忘掉过去的东西。我们尝试对待整张专辑就如一首作品,让这张专辑发展出自己的形式,而不是去定义一个形式强加给它,它干得不错。这是一条相对于我们之前完全不同的创作,更为自由解放”。

的确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尽管“OK Computer”在大众流行化的摇滚乐范畴已经是做到几乎是极致了,但是终归还是在一个“框架”里面在演绎,他想要来一种天翻地覆的革命性的创新,直接跳出这个“流行摇滚”系统,走向一个未知的新领域。在音乐史上这样的例子不算多,典型的如当年 1920 年代爵士乐取代古典音乐变为最主流音乐,大量的切分和强调强烈的节奏乐器给世界音乐带来的巨大变革是毋庸置疑的。简而言之,Thom Yorke 就是想让 Radiohead 忘记一切熟悉的东西,重头再来。这样的结果就是,乐队成员们决心连之前惯用的乐器都非常淡化乃至抛弃,捡起一些电子合成器和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不知名乐器,你甚至没有办法一下子说明 Jonny Greenwood 在新单曲 “Idioteque”里面玩的那种类似电流表的奇怪乐器叫什么。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好奇先生们野心更大了。

两年内 Radiohead 发表了另一张新专辑,“失忆”(Amnesiac),你也可以把这张专辑当成是“Kid A”的姊妹专辑,因为其中绝大多数作品都是和“Kid A”同期创作,只不过这一张里面,爵士味道更加浓厚了。其中主打单曲“Pyramid Song”里面那每 1.5 拍为一个子小节的怪异切分,以及用大提琴琴弓去拉奏电吉他制造一种类似海豚叫声的声音,直到今天都是一些非常小众而且让人难以模仿的技法。不由得让我想起当年第一次看到 Led Zeppelin 主音吉他手 Jimmy Page 用琴弓拉奏“Daze and Confused”的场景,两个乐队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摇滚音乐史上最具有开创精神的乐队,虽然他们在知名度上比不上同时期一些转瞬即逝的大热卖们,却能让更多的普通乐迷转变成为终身粉丝。

慢着……我怎么忽然也和那些毒舌乐评人一样,拿多了一个神级的名字来对比评价 Radiohead 了?

所以……当我已经把 Radiohead 的名字和 Led Zeppelin 列在一起的时候,这个关于“不朽”(Immortal)和“超越”(Beyond)的话题,相信你已经有答案了吧?

Vince Wong

设计师、业余音乐人,玩过极限运动当过街头艺术家,向往自由爱好旅游。

fERpV513kFvQ62z2h6mzyX7BD4JqWyfqs8Zvd+0/8gnWpLpXAdBzOSkW+t/CfzS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