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绪论


研究型大学是高等教育在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定的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大学形态。19世纪初创办的德国柏林大学是世界上最早的研究型大学,19世纪末创立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研究型大学的诞生。 经过100余年的发展,研究型大学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突出贡献已使其成为世界科学界与高等教育界的主力军。纵观研究型大学的产生与发展,研究型大学大致经历了萌芽阶段(以柏林大学的创立为标志)、初创阶段(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创立为标志)、发展阶段(以研究型大学与政府的紧密结合为标志)、成熟阶段(以研究型大学与产业界的紧密结合为标志)四个标志性阶段。

萌芽阶段(1810—1876年)。1810年创立的柏林大学,以“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理念而著称,突破了传统大学单纯传授知识的旧观念,确立了大学发展科学研究的基本职能。最初大学的科研职能是通过“教学—科研实验室”和“教学—科研习明纳(Seminar)”两种方式实现的,前者侧重于自然科学的探究,后者则主要适用于社会科学的学习与探索。 1826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Justus Liebig)在吉森大学建立的化学实验室是大学中最早建立的科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研究从大学教授业余性的个体活动向专业性的群体活动的过渡 ;1834年,诺伊曼(Franz Neumann)在柯尼斯堡(德国时期旧称,苏联1946年更名为加里宁格勒)开办的第一个以科研为方向的习明纳,把教授的科研兴趣集合起来,并且使学生参与科研实践。

初创阶段(1876—1941年)。在德国柏林大学模式的影响下,1876年创立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思想体现于大学研究生院的建设之中,实现了从思想到制度上的跨越,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研究型大学的诞生。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创办的成功和所起的先锋作用,不仅促进了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传统大学改造成为现代化大学的进程,而且为克拉克大学、芝加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新型大学的创建树立了典范。 1900年,美国大学协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AAU)成立,标志着研究型大学作为一个顶层群体在美国高等教育中发展起来。此后,AAU开始以其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高标准从整体上促进了全美研究型大学的稳定健康发展。

发展阶段(1941—1980年)。二战期间,美国许多研究型大学参与了政府的科研工作,特别是对原子弹、雷达和固体燃料火箭的研制工作,为美国等同盟国赢得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推动联邦政府与研究型大学之间迅速建立起密切的联系。 战后,以万尼瓦尔·布什(Vannevar Bush)向罗斯福总统(Franklin D.Roosevelt)提交的《科学:无止境的前沿》(Science:the Endless Frontier)报告为标志,美国政府把研究型大学视为国家利益所在,联邦政府在对科学研究进行宏观管理的同时,也加强了对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的资助,使得研究型大学的科研力量得到了空前的壮大和成长。 1973年,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The 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第一次对研究型大学的基本内涵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参照该标准美国研究型大学由1920年的16所增至1976年的97所。

成熟阶段(1980年至今)。1980年,《拜杜法案》(The Bayh-Dole Act)的颁布彻底改变了政府资助的研究成果的归属权问题,对研究型大学的科研成果向企业转移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产学研模式自此应运而生。作为产学研合作的成功典范,加州的“硅谷”和波士顿128号公路的“高科技走廊”,是研究型大学借助知识创新和科研成果推动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最直接的表现。 20世纪90年代,英国开始在大学中建立研究生院,逐步形成了“研究主导型大学”(research-oriented universities);德国、日本、法国等虽然没有明确划分出研究型大学,但在一流大学建设上有向研究型大学发展的趋势;我国研究型大学建设尚属起步阶段,“985工程”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正式启动研究型大学的建设。

1.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对研究型大学的界定

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对研究型大学的界定是目前唯一被普遍接受和广泛使用的“判定研究型大学与否”的标准。在1973年《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中,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第一次对研究型大学进行了明确界定。之后,鉴于美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动态发展与变化,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分别于1976年、1987年、1994年、2000年和2005年进行了修订,从而为相关研究人员和机构对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师生特征及整个高等教育系统运行状态进行分析提供了一个及时更新的有用工具。在各版本《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中,均对研究型大学做出了可操作性的定义(见表1)。

可以看出:1973年版和1976年版《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对研究型大学(Ⅰ类/Ⅱ类)的界定,强调的是联邦科研经费排名及博士学位授予数;1987年版和1994年版《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不仅强调了博士学位授予数,而且特别强调突出了本科层次专业设置的全面性及博士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同时用联邦资助经费的额度取代了排名;在2000年版《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中,尤其突出了博士学位授予的学科范围,同时去除了联邦资助经费额度这一标准,主要是因为并非所有的科研项目都由联邦资助 ;2005年版《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对研发支出、科研队伍、不同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数等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根据所有指标的集中程度和人均数值将研究型大学分为三个层次,即极高度科研活动的研究型大学、高度科研活动的研究型大学及博士/研究型大学,以综合全面地反映出高校科研活动的实际情况。

表1《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中研究型大学的分类标准

(1973/1976/1987/1994/2000/2005年)

续前表

注:科研指标分别是:(1)理工学科的研发支出(包括社会科学)。(2)非理工学科的研发支出。(3)理工学科研究人员的数量,包括博士后的数量和其他研究人员(非教师且具有博士学位)的数量。(4)博士学位授予数(人文学科领域、社会科学领域、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以及其他领域)。

资料来源:http://www.carnegiefoundation.org/classification.

在各版本《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对研究型大学的界定中,对科研活动的重视程度、本科层次专业设置的齐全程度、博士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博士学位授予数及博士学位授予的学科范围、科研经费、科研队伍状况等指标成为界定研究型大学与否的判断标准。从卡内基对研究型大学的解释可以看出,研究型大学是指那些赋予科研活动高度的优先地位、能提供全面的本科教育、具有开展高层次全方位研究生教育的能力、拥有可观的研究经费以及一流科研队伍的大学。

2.国内外学者对研究型大学的界定

国内外学者由于研究目的各异,从不同角度对研究型大学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学术界至今对“研究型大学”仍没有一个公认的界定。归纳分析已有的对研究型大学内涵的界定,一般分为以下两种情况:通过列举研究型大学的特征,采用描述法对研究型大学进行定义,认为具有相应特征的大学即为研究型大学;或通过设计一些指标体系,采用一些定性分析及定量计算方法,以及相应的分析及计算结果来划定研究型大学。

在采用描述法对研究型大学本身及其相应特征进行界定的过程中,学者们普遍认为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在全面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社会职能的同时,应表现出以下特征:

首先,研究型大学是一个以知识创新、应用及传播为中心的组织,将研究放在首位。其核心任务之一就是通过研究来形成对世界的认识,并且以发表物和教学的形式来传授、散播这些知识。 研究型大学不但致力于基础研究,同时也致力于应用研究,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其服务社会的基础功能。

第二,研究型大学是一个以培养人才精英为主要任务的组织,担负精英教育任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其外在特征之一是拥有高质量师资和资优学生生源 。学校通过高水平研究和教育,培养学术精英和社会精英。 在进行本科生教育、职业训练等活动的同时,研究型大学致力于研究生教育,以博士生培养为核心。

第三,研究型大学具有明确的定位,拥有能实现长远目标的治理结构和管理体制。 治理结构是研究型大学为了实现办学目标和办学理念,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力方面进行分工协作所形成的组织秩序和权力框架。 高效的管理体制可以理顺上级主管部门与学校的关系,以及学校与院系之间的职责范围和职能分工,从而全力保障各院系的自主权。

第四,研究型大学的核心要求是学术自由。研究型大学特别依赖强有力的学术自由体制,因为其教师都直接致力于新知识的探索活动。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主要特征是“以创新性的知识传播、生产和应用为中心”,这个特征从根本上决定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该是相对独立自由的研究场所。

第五,研究型大学具有丰富资源。除具有优秀的人力资本以外,研究型大学拥有丰富的藏书以及先进的设施来进行高水平的教学和研究。

因此,从描述定义法来看,国内外学者将研究型大学定义为:研究型大学是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为办学理念,赋予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以优先权,营造学术自由的氛围,并拥有优秀的人力资本、先进的仪器设备、充裕的办学经费以及高效规范的管理机制的机构。

除了采用描述法对研究型大学本身及其相应特征进行界定外,学者们也尝试着通过设计一些指标体系,采用一些定性分析及定量计算方法,以及相应分析及计算结果来划定研究型大学。

林荣日参考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定义,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中国研究型大学的定义:凡在中国大陆的大学,如果其一级学科的博士学位点授予权数占全校一级学科总数的50%以上,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授予权数占全校二级学科总数的80%以上,而且其年度科研经费相当于或者超过年度教学经费的大学。

甘晖等人认为,研究型大学是指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和部分没有设置研究生院但能够较多授予博士学位的高校,其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比例在1∶2.5左右;以提高学术追求和扩大学术影响力为目标;围绕国家目标培养拔尖创新性人才和产出原创性的标志性科研成果。

刘少雪、刘念才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职能维度,采用博士学位授予数、博士生人数/本科生人数、科研产出和政府资助经费四项指标,将我国高校分为研究型大学、博士型大学、硕士型大学、本科型大学/学院和专科型/高职院校五类。其中,对研究型大学的界定及分类标准见表2。从中可以看出,研究型大学提供广泛领域的本科教育,从事博士研究生教育,重视前沿科学研究工作,能够获得充足的政府自主研究经费。

表2中国普通高校分类中的研究型大学标准

资料来源:刘少雪、刘念才:《我国普通高校的分类标准与分类管理》,载《高等教育研究》,2005(7)。

杨林、刘念才依据博士招生数和科研经费两个指标,提出年博士招生数不少于50个且科研经费排在全国所有年博士招生数不少于50个的高校前100名的大学为研究型大学;并且根据“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情况、科研经费、重点学科数量及分布、具有区域特色的科研基地数量(比例)等指标,将我国的研究型大学分为世界知名大学、国内著名大学、学科/区域特色大学以及一般大学四种(见表3)。

表3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分类标准

资料来源:杨林、刘念才:《中国研究型大学的分类与定位研究》,载《高等教育研究》,2008(11)。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武书连按大学的科研规模将大学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四种,然后根据各高校创新环境得分把研究型大学分为1型和2型,具体分类标准见表4。从中看出,学术水平高、科研成果多的大学即为研究型大学,各大学研究生平均占有的科研成果数量作为研究1型和研究2型的分类标准。

表4《2010中国大学评价》中研究型大学分类标准

资料来源:武书连:《挑大学选专业——2010高考志愿填报指南》,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从国内外学者对研究型大学的界定可以发现,研究型大学的判定标准主要有博士学位授予数及分布情况、硕士学位授予数及分布情况、科研经费、科研成果及专业齐全程度等,反映了研究型大学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和科学研究实力。大多数的国内分类只把研究型大学作为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一个层次进行划分,没有再对研究型大学进行细分;有少数国内分类虽然把研究型大学细分为Ⅰ型和Ⅱ型(或1型和2型),但这样的细分仅仅进行了定量划分,并没有赋予数值特定的实际意义,体现不出不同类型(层次)研究型大学的特点。

3.研究型大学组织对研究型大学的界定

研究型大学组织(联盟)通过研究型大学群体集聚效应,寻求学术机构之间相互合作的机会,以提高成员高校在全球知识经济中的竞争地位。1900年成立的美国大学协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AAU)是历史最悠久的研究型大学组织,以提高美国研究型大学水平为目的,促进了研究型大学标准的统一。 它的成立标志着研究型大学自此不再是零散地、无序地履行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职能,而成为了一个有组织规范的学术群体。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著名研究型大学纷纷建立和参与大学联盟,以期利用协同优势寻求合作帮助,以确保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研究型大学组织是其国际化进程中的战略平台——它不仅是研究型大学资源共享的有效的形式,而且也体现了具有国际水准的研究型大学标准(见表5),形成了全球视野下的监管环境和自律机制。

表5研究型大学组织简介及成员要求

续前表

资料来源:参见各研究型大学组织的官方网站。

上述研究型大学组织(联盟)对成员高校的要求体现了其对研究型大学的国际化界定。从中可以看出,研究型大学的基本要素有:强大的学术研究实力;较强的科研资源竞争优势;高水平的本科教育;广泛的研究生教育;国际竞争力的科研团队;出类拔萃的师资队伍;良好的社会服务能力;广阔的国际视野。这些基本要素在研究型大学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综上所述,研究型大学是以一流的师资队伍、良好的科研设施、充裕的办学经费等优势要素为基础,通过高深知识的传播、应用和创新,实现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原创性科研成果及优质的社会服务的最大输出,进而推动国家和社会的持续进步。同时,随着大学的内外部环境、科学技术环境的不断变迁,研究型大学实际上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它必将不断地被赋予丰富的时代内容。

纵观世界科技、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科技创新力与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中具有独特作用,这是因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上具有强大的学术资源优势。

1.研究型大学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研究型大学通过选择高质量的生源和从事创新人才的培养,造就从事高水平科学研究和为国家社会服务的精英型人才,承担着培养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领袖的重任。以美国为例,2000年,研究型大学在全部院校当中的比例不到7%,却授予了93%的博士学位、52%的硕士学位和45%的学士学位。 以中国为例,2004年,中国科研实力最强的36所研究型大学培养博士生占全国普通高校的66.35%,硕士生占45.79%,本科生占13.29%。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研究型大学在博士生培养方面的作用最为突出,同时还培养了大批本科生,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了充足的后备人才队伍。

2.研究型大学是知识和科技创新的源泉

与普通大学相比,研究型大学所特有的优势包括世界著名的教授和研究人员、前沿科学研究和最新进展、一流的研究设施和优良的学术氛围等,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实现原创性科研成果的最大输出,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是研究型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从国际知识创新水平的重要标志——诺贝尔奖以及在《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等世界顶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的情况来看,75%的诺贝尔奖获得者、60%的在《自然》和《科学》刊物上发表论文的第一作者,均来自世界排名前200名的研究型大学,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世界知识创新体系的核心与主体。 进入新世纪,我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已成为国家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在全国被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收录的科技论文中,由高校发表的占70%以上,20所研究型大学所发表的就占了全国总数的一半以上。

3.研究型大学是社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社会服务的角度看,许多研究型大学利用自身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优势,积极开展与企业的合作,承担或共同进行科学技术的研究,解决高新科技难题,有力地促进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通过孵化高新技术企业来推动所在地区产业机构的调整和升级,带动了创新型经济的持续发展。麻省理工学院教师和毕业生独立创办的或通过该校转让专利许可建立的企业总数达4000多个,其中80%的企业是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有软件业、电子业和生物技术等。

1.知识经济对研究型大学的智力需求

世界正在进入以高科技产业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作为21世纪知识经济的核心支撑,其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作为高等教育的旗舰,研究型大学是国家进行科学研究(尤其是原创性基础研究)和培养创新型精英人才的主要基地。据统计,迄今为止,足以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大科研成果有70%诞生于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 美国战后经济增长的50%以上应归功于科学与技术创新以及由此出现的高新技术产业,其创新的主要力量来自研究型大学。 可见,代表高等教育顶尖水平的研究型大学拥有雄厚的智力和科研资源,充当了国际竞争的主力军。

2.经济全球化对研究型大学全球化模式的推动

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人才、信息等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并以此实现生产要素和人力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佳配置。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各国政治、经济、文化都相继走向了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逐渐呈现出全球化模式(Emerging Global Model) ,主要表现为学生、教师、经费、技术等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 。与此同时,全球化模式导致了不同国家的研究型大学开始在世界教育大市场中进行面对面的直接竞争,如生源争夺战、名教授争夺战、管理精英争夺战、教育质量竞争、教育效益竞争、毕业生就业大战等。 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许多研究型大学纷纷通过国际间合作交流和交换优质教育资源等途径来提升大学的办学水平以及开辟国外教育市场。

3.风靡全球的世界大学排名的激励

随着世界大学排行榜迅速风靡全球,那些过去只是与本国同类院校进行比较的大学,现在也跨越国界与国际同类院校进行互相比较了。尽管全球化竞争模式在排行榜出现之前已经在一些大学得到实践,但那些重要的世界大学排行榜通过排名指标体系进一步强化了全球化模式所体现的质量定义。 比如,由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发布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ARWU)的评价指标有发表情况、被引用情况以及获得学术奖励情况,尤其是在科学与技术领域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Times High Education,THE)的“世界大学排名”(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非常重视同行评价;而《国际新闻周刊》(Newsweek International)对世界最具全球化特征大学的排名则侧重于大学教师和学生中外国公民的比例 。对研究型大学而言,虽然排名成为学校管理政策实施的驱动力还有待探讨,但它所带来的全球意识是不可否认的——排名已经成为发现国际竞争对手、寻找国际合作伙伴、制定赶超目标的工具,也是大学向投资者和社会公众证明自身实力的证据之一。

研究型大学竞争关系的成立起码需要四个要素:一是利益独立的竞争主体,即谁和谁在竞争;二是竞争客体,也就是能够使参与的竞争主体产生受益的、各方所共同争夺的利益表征对象或曰稀缺资源,即竞争什么;三是竞争手段,竞争主体在获取竞争客体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即怎样竞争;四是竞争结果,即利益最后是如何分配的。只有在这四个要素具备的情况下,竞争关系才能成立,才存在着竞争主体的竞争力大小问题。因此,可以从大学竞争主体、大学竞争客体、大学竞争手段以及大学竞争结果四方面对研究型大学国际竞争力的内涵进行深入分析(见图1)。

从竞争主体看,研究型大学国际竞争主体指的是国际层次竞争的研究型大学,其具有世界一流的师生及科研团队,从事世界水平的科学研究,着力于开创性研究的培育,以赶超其他国际一流研究型大学。由于大学承担的职能不同,经过不断的历史分化和社会筛选,驱使大学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类型(如研究型大 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 大学竞争具有层次性 ,同一层次的大学在对学生的素质要求、教育资源、学生就业去向、社会知名度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可比性,因此竞争往往在同一层次的大学之间显得异常激烈,层次差异明显的大学则难以构成竞争关系。

图1 研究型大学国际竞争力的内涵解析图

从竞争客体看,研究型大学国际竞争客体是世界范围内总量一定的研究经费、优良的科研设施、世界著名的教授和研究人员、优秀的生源、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等。 生源是学校得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教育成本的重要承担者;师资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一所学校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态势,在保障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物质资源决定了高校的发展基础和发展能力,是研究型大学竞争力的支撑性要素。

从竞争手段看,研究型大学国际竞争手段主要体现在研究型大学在战略决策、科学研究及成果产业化、课程设置与讲授、人力资源开发、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开放性、交流性和通用性 ,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第一,人才培养国际化。招收世界各国一流的学生,与国际著名研究型大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采用纯外语教学或双语教学模式。第二,师资队伍国际化。聘请国际上学术一流的专家来校工作,从而最迅速、最简捷地接触到世界同类学科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研究方法。第三,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通过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国际合作项目,使师生跟踪前沿学科的最新进展和研究动态。

从竞争结果看,研究型大学国际竞争最终是学校的国际地位之争。风靡世界的研究型大学国际排名某种意义上是研究型大学国际竞争结果的一个具体表现,如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的“世界大学排名”和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发布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显然,研究型大学的国际竞争结果反过来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研究型大学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大学获得学生或家长的认可,可以获得高质量的生源;获得教师的认可,可以吸引更优秀的教师和学术大师加盟;获得国家(社会)的认可,可以得到国家的财政支持和社会的捐赠等。

因此,研究型大学国际竞争力,从竞争主体的相互比较来看,是学校间相比较所显现出来的相对国际竞争优势;从竞争客体来看,是高等教育全球化背景下对生源、师资、投资以及毕业生就业市场份额等稀缺资源的吸引力;从竞争手段来看,是研究型大学在国际竞争中所拥有的各种能力的有机整合;从竞争结果来看,是学校地位的国际表现及最终获益能力。
yD4/uD9ef0POPN1IcLpOOCbCKUuzChtmX7bbYt6sBw5rRY4/A1pbvjPKcPgpkcL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