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排名的一个重要发展就是由国家型排名向全球性排名的演进。全球性大学排名的出现是大学排名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全球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速,在大学排名的利益相关者的诸多利益诉求中,全球性大学排名应运而生,世界上相继出现了多个全球性大学排名。
自香港《亚洲周刊》(Asiaweek)1997—2000年期间发布了“亚洲最好的大学”排名之后,除了上述国家型排名之外,不少国家发布了全球性的大学排名。
为了定量分析我国大学在世界大学体系中的位置,找出与世界一流大学的主要差距,有必要对一些具有国际可比性的指标进行定量化比较和排名 ,2003年,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现为高等教育研究院)研究发布了全球第一个多指标的大学排名,即“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并于2007年进一步发布了世界大学学科领域学术排名,2009年发布了学科排名。 ARWU自发布以来,指标体系保持稳定,共包含4个一级指标和6个二级指标,其中:教育质量包括获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校友的折合数(10%);教师质量包括获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教师的折合数(20%)及各学科领域被引用率最高的教师数量(20%);科研成果包括平均每年发表在《自然》和《科学》刊物上的论文折合数(20%),被科学引文索引(SCIE)、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A&HCI)收录的论文数量(20%);以及师均表现,即上述五项指标得分的师均数量(10%)。
另外,2004年起,西班牙网络计量研究中心的“CINDOC-CSIC网络计量学实验室”研究发布了“全球大学网络数据排行榜”(Webometrics Ranking of World's Universities,WR)。 该排名以网络计量学方法为基础,通过设置八个指标对全球范围内的大学进行比较,包括权重为25%的网页数、权重为12.5%的丰富文件数(PDF、PPT、DOC、PS)、权重为12.5%的论文数和英语网页数、权重为50.0%的链接数(被其他网站引用)与链接数(引用其他网站)和子域数以及访问数。
2007年开始,HEEACT发布了“世界大学科研论文质量评比”。 台湾的“世界大学科研论文质量评比”采用了3个一级指标(含8个二级指标),分别为:学术生产力,包括近11年论文数(1988—2008年)(权重10%)和当年论文数(2008年)(权重10%);学术影响力,包括近11年论文被引次数(1998—2008年)(权重10%)、近两年论文被引次数(2007—2008年)(权重10%)和近11年论文平均被引次数(1998—2008年)(权重10%);学术卓越性,包括近两年H指数 (2007—2008年)(权重20%)、高被引文章数(1998—2008年)(权重15%)和高影响期刊论文数(2008年)(权重15%)。
除了这些全球性排名之外,迄今还有其他多个单指标的或学科的全球性排名发布,如武汉大学中国大学评价中心发布了世界科研机构(包括大学、研究院所)的分22个学科专业科研竞争力排名和世界大学科研竞争力排名。前者的指标体系为论文发表数(权重25%)、论文被引用数(权重25%)、高引用论文数(权重25%)、热门论文数(权重15%)和高被引论文占有率(权重10%);后者的指标体系包括论文发表数(权重20%)、论文被引次数(权重25%)、高被引论文数(权重25%)、进入排行榜学科数(权重5%)、热门论文数(权重15%)和高被引论文占有率(权重10%)。
无论是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还是从主客观的角度看,以上各全球性排名采用的指标体系差异显著。以下将选择ARWU、THE-QS、THE三大全球性排名的指标体系进行多维度的比较分析。
在分析排名指标的维度上,已有研究中,如埃舍尔(A.Usher)和萨维诺(M.Savino)将排名指标分为科研指标、声誉、开始特征指标、输入指标(包括教师和资源)、过程和输出指标 ;而迪尔(D.D.Dill)等则将评价指标划分为投入指标、过程指标和产出指标以及声誉四种类型 。为了多角度剖析、挖掘现有排名的指标体系的特征,本研究选取了四个维度对指标进行分类分析:第一,从指标的评价内容的角度,将样本排名涉及的指标划分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声誉指标。第二,从投入、产出分析思路,将指标划分为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两类。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Wassily W.Leontief)创建的研究经济系统各个部分间表现为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经济数量方法已被移植进入教育领域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于是教育经济学学科领域内产生了大量对“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益”等的分析与研究。本研究借用投入产出分析思路对排名指标进行分析,其中产出指标包含声誉指标,不过统计过程中声誉指标单独进行统计。第三,从指标的数据来源特征角度,将指标划分为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第四,从指标评价的对象与学校规模的关系的角度,将指标划分为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两类,其中相对指标包含声誉指标,不过统计过程中声誉指标单独进行统计。
从评价内容来看,大学排名的对象是大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大学的两大重要职能,也是较具有可测量、可比性的项目。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必备基础。声誉则是关乎大学包含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成果积累的整体形象。因此,可以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声誉指标这一维度,对大学排名的指标进行特征分析。具体来说,人才培养指标包含教育产出、毕业生表现指标和学生评价指标等指标内容。科学研究指标包含出版物与专利、科研经费与项目指标等指标内容。人力资源指标包括教师结构和教师获奖情况等指标内容。物质资源指标包括基础设施、经费与资助等指标内容。声誉指标包括雇主评价、同行评价、社会影响和总体声誉等指标内容。另外,大学排名的指标从理论上必须涉及大学的第三大职能即社会服务,但从排名的实际出发,一方面,现有排名对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评价不多,与之相关的指标也不多;另一方面,鉴于种种原因,难以以定量的指标评价大学的社会职能并对之进行排名。因此,在指标分类时,不对相关指标作单独划分。
从投入产出分析看,投入指标涉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的方方面面。人才培养指标方面,除“教育产出”、“毕业生表现”和“学生评价”3个二级类指标所包含的指标内容属于产出指标外,其他二级类指标如“教育条件”所包含的指标内容都属于投入指标。科学研究方面,除“出版物与专利”所包含的指标内容属产出指标外,其他指标如“科研经费与项目”等都属于投入指标。而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所包含的指标都属于投入指标。关于声誉的指标都归为产出指标。
从指标数据来源来看,客观指标指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的评价指标,而主观指标来自人们对社会现象的主观感受,反映了人们的心理状态、情绪、愿望和满意程度等。在本研究中,所有的声誉指标都属于主观指标,另外还有教育产出中的“学生满意度”指标属于主观指标。除此之外,所有的指标都属于客观指标。
从绝对、相对关系来看,绝对指标主要指与规模有关的指标,即那些表现学校当时的发展规模与数量情况的指标;而相对指标则指与学校规模无关、反映对比关系的,包括人均、平均、比例之类的指标,以此反映评估对象的发展程度、结构、强度、普遍程度或比例关系等。
基于上述指标分类方法与划分维度,对采用不同指标体系的排名的指标个数与权重进行多维度的统计与比较分析,找出排名在指标体系上的共性和差异之处。统计结果如表2—2和表2—3所示。
三大全球性排名设置的关于科学研究的指标占全球性排名总指标个数的33.6%,占总指标权重的36.6%,均为各类型指标之首。其次是人才培养指标。全球性排名设置的关于物质资源的指标仅占总指标个数的4.0%,权重更是只有0.8%;师资队伍的指标,占各类型排名总指标个数的17.6%。三大全球性排名声誉指标个数比例虽只有16.0%,但其权重比例却高达28.2%。
表2—2三大全球性排名各类型指标个数与权重分布情况总计
续前表
从投入产出角度看,三大全球性排名的产出指标的个数比例为42.4%,低于投入指标57.6%的个数比例,但从权重来看,产出指标的权重比例为65.7%,则远高于投入指标的34.3%。从指标是否与学校规模有关的角度看,三大全球性排名分别设置了28.0%的绝对指标和72.0%的相对指标(其中声誉为16.0%),对应的权重也是相对指标高于绝对指标。从主客观的角度看,指标个数方面,三大全球性排名仅仅设置了16.0%的主观指标,剩下84.0%都为客观指标;权重方面,三大全球性排名的客观指标的权重是主观权重的2.5倍。
表2—3三大全球性排名各类型指标个数与权重分布情况统计
续前表
如表2—3所示,全球性排名的指标体系特征明显。首先,从最小指标的绝对数量看,全球性排名采用的指标的绝对数量都非常少,以上三大排名的最小指标个数分别为6个、6个和13个。
从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等的角度看,ARWU排名重视科学研究和师资队伍指标,80.0%的指标个数和88.8%的指标权重均赋予这两类指标。THE-QS排名则关注人才培养指标和声誉指标,其中声誉指标权重更是占到50.0%。THE排名在科学研究指标方面赋予38.5%的指标个数和45.5%的权重,权重为3个排名中最高。三大排名中只有THE排名赋予物质资源指标2.3%的微弱权重,其他2个排名均未设置物质资源指标。
从投入产出的角度看,在权重比例方面,三大排名的产出指标均高于投入指标,尤其是THE的排名产出指标与投入指标的权重比例分别为71.5%与28.5%。
从绝对与相对的角度看,三大全球性排名表现出了较大差异。ARWU排名将83.3%的指标个数和90.0%的权重赋予绝对指标。THE-QS排名则只设置相对指标,而无绝对指标。THE排名相对指标权重与绝对指标权重分别为62.2%和37.8%。
从主客观的角度看,ARWU排名全部为客观指标,THE-QS排名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权重各占50.0%,THE排名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权重分别为65.5%和34.5%。从指标个数上看,三大排名的客观指标均远远高于主观指标。
可以看出,已有全球性排名采用的指标数量和类型都是比较有限的。全球性排名相对重视科学研究、客观指标和产出指标。
本研究选取了10个国家的13个国家型大学排名作为研究样本。经过统计,这13个大学排名中共包含309个原始指标。这些指标中,有许多指标所描述的意思与内涵非常相似但名称与表述相差甚远。为了便于应用,要对这些指标进行统一比较和分析后进行归类。基于这些指标所描述的内容,我们将这些指标分为83个分类指标。具体分类方法和结果为:
与人才培养有关的指标,划分为新生质量、教育条件、学生规模与结构、教育产出、毕业生表现和学生评价6个二级类指标。其中,新生质量包括国家入学标准考试或测试成绩、优秀学生的比例(高中)和录取率3个三级类指标。教育条件包括班级规模、生师比、硕士学位点数、博士点数、国际合作教育项目、国家级重点学科数、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教学研究、获国际认证或者优秀认证、加入欧洲学分转换系统、教授与学生的互动、跨学科教学与学习、社会实践、暑期学校、特色专业、外语授课情况、学科专业结构、学位选择、学习年限和预期毕业年限、招生与考试透明度19个三级类指标。学生规模与结构包括本科生比例、研究生比例、全日制学生比例、国际学生比例、交换生比例、不同性别学生比例、获资助赴国外学习的学生的比例、学外语学生数、学生规模9个三级类指标。教育产出包括保持率、毕业率(含本科生毕业率和博士生毕业率等)、学位授予数(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国家统一考试中表现、毕业生获荣誉情况、学生获奖情况6个三级类指标。毕业生表现包括毕业考试成绩、就业率和毕业生获荣誉情况(校友获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3个三级类指标。学生评价包括满意度和校友捐赠率2个三级类指标。
与科学研究有关的指标,划分为出版物与专利、科研经费与项目、研究实验室/中心/基地3个二级类指标。其中,出版物与专利包括国际出版图书、国内出版图书、国际国内出版图书、国际期刊索引出版物与引用情况、国内期刊索引出版物与引用情况、国内优秀科研成果和专利7个三级类指标。科研经费与项目包括国际科研项目数、国内科研项目数、科研项目总数、国际科研经费、师均科研经费和总科研经费6个三级类指标。研究实验室/中心/基地则包含研究实验室等和博士后流动站数量2个三级类指标。
与人力资源有关的指标,划分为教师结构、教师获奖情况2个二级类指标。其中,教师结构包括博士后人数、国际教师比例、进修教师比例、科研人员比例、全职教师比例、获本领域最高学历教师比例和教授平均年龄7个三级类指标。教师获奖情况包括获国家主要奖项的教师、院士(国家级学术机构会员)和优秀科研团队3个三级类指标。
与物质资源有关的指标,划分为基础设施、经费与资助和其他经费3个二级类。其中,基础设施包含图书资源、设施和设备、电脑及网络资源、教学和科研以及住宿场地/用房4个三级类指标。经费与资助包含年均教育总经费和生均经费2个三级类指标。其他经费则包含教师薪酬、奖学金和助学金、用于学生的其他资源、私人资助经费(捐赠)以及来源于学校与商业合作的资金。
声誉方面的指标划分为雇主评价、同行评价、社会影响和总体声誉4个二级类指标。其中,同行评价进一步划分为大学管理者评价和学者评价2个三级类指标。
将上述83个分类指标按照定义进一步划分为全球可比、基本可比、基本不可比和完全不可比这四类指标,分类结果如表2—4所示。统计结果发现,13个排名的309个指标中有28.2个指标为全球可比指标,占全部指标的9.1%,150.5个指标为基本可比指标,占全部指标的48.7%,两项所占比例共计57.8%。然而,共有130.4个指标为基本不可比或完全不可比指标,占全部指标的42.2%。在权重分配上(见表2—5),全球可比指标和基本可比指标的权重与基本不可比指标和完全不可比指标的权重占13个排名总权重的比例几乎均等。
表2—4基于全球可比性的指标研究结果
表2—5各类型指标的频次与权重分布情况
说明:指标数量出现小数,是因为在归类的过程中根据指标所测量内容,若干指标被拆分为几个指标。
虽然从国家型排名中挑选出了许多全球可比和基本可比的指标,然而,深入思考发现,全球可比和基本可比的指标中,尚有许多指标并不适用于全球性排名,因为它们与大学质量之间的关系可能非常薄弱(或者说这些指标与高等教育质量之间的相关性非常弱),如“教师薪酬”、“学士学位授予数”和“教授的平均年龄”等。为此,我们进一步提炼出一些被排名使用频次较高的指标,这些被更多认可的指标应当能够更好地反映研究型大学的国际竞争力和办学质量。
表2—6给出了全球可比和基本可比指标中至少被3个及3个以上国家型排名使用的指标。其中,“生师比”是这些排名中最为常用的指标,被7个国家的9个排名所使用;其次是“国际期刊索引出版物与引用情况”和“获本领域最高学历教师比例”,二者均为6个国家的7个排名所使用;83个分类指标中,有8个指标被4个及4个以上国家使用过,9个指标被3个国家使用过。这些提炼出来的指标中,“生师比”和“国际学生比例”则同时被英国的全球性排名THE-QS所使用。而“国际期刊索引出版物与引用情况”则被ARWU、HEEACT和THE-QS三大全球性排名同时使用。因此,我们也可以大胆地假设其他指标将来也更有可能用于全球性排名中。
与此同时,尽管全球可比和基本可比指标在本章的界定中比其他类型的指标拥有更好的全球可比性和有效性,特别是那些已经被若干全球性排名使用的指标,但它们仍然是存在缺陷的。例如,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指标如“国际期刊索引出版物与引用情况”(主要是基于Thomson Citation Indexes)就对那些非英语语言国家的大学不利 ;再如“生师比”也被认为不能充分地测量与反映教学质量 。
表2—6使用频次较高的全球可比指标与全球基本可比指标及其出现频次
续前表
综合上述对有代表性的全球性大学排名和国家型大学排名的指标进行的梳理、分析和分类,结合研究型大学国际竞争力的内涵要素分析,我们对被使用频次和被赋予权重较高的指标进行总结归纳,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研究型大学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体系共包含4个一级指标和21个二级指标(见表2—7)。此外,结合以上对已有排名指标中的全球可比和基本可比指标的权重的分析,我们对研究型大学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中的指标也赋予相应的权重。
表2—7研究型大学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
续前表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WIPO),资料来源:http://www.wipo.int/;美国专利及商标局(United States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PTO或USPTO),资料来源:http://www.uspto.gov/;日本专利局(Japanese Patent Office,JPO),资料来源:http://www.jpo.go.jp/;欧洲专利局(European Patent Office,EPO),资料来源:http://www.epo.org/。
科学研究方面,包括美国科学信息情报所(ISI Web of Knowledge,ISI)期刊引用论文数,平均每年发表在《自然》和《科学》刊物上的论文折合数,被SCIE、SSCI、A&HCI收录的论文数量,高引用论文数,师均发表WOS(Web of Science)论文数,师均发表WOS论文被引用次数,各学科领域被引用率最高的教师数量,专利授权数,师均科研总经费,国外出版的著作数等在内的指标的被使用频次以及被赋予的权重都较高。
人才培养方面,包括生师比、全日制学生中研究生的比例、毕业生就业率、授予博士学位数、国际学生比例、获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校友的折合数等在内的指标的被使用频次以及被赋予的权重都较高。
师资队伍方面,包括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的比例、专业领域内拥有最高学历的教授的比例、国际教师比例等在内的指标的被使用频次以及被赋予的权重都较高。
物质资源方面,包括生均图书量、图书总量、科研总经费、生均培养经费、办学总经费等在内的指标的被使用频次以及被赋予的权重都较高。
研究型大学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的具体内涵如表2—8所示。可以看出,21个二级指标能够较全面地评价和衡量研究型大学国际竞争力的内涵和特征。由于还考虑了这些指标的数据可获取性和可比性,因此,本指标体系可以较好地用于对研究型大学国际竞争力进行衡量。
表2—8研究型大学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内涵
续前表
续前表
说明:(1)针对以上所有指标的统计结果都是在一定时间段内的结果。(2)具体到每个指标的统计技术比如一些指标中涉及的统计时间段、数据归一化处理等需要具体讨论,该指标体系中仅提供指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