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前门是正阳门的俗称,因为它矗立在当时北京城中轴线的正南方,是进入北京内城的正面门户,所以俗称前门。前门的箭楼从它建成那天起,一直是老北京的象征。前门大街位于北京的中轴线上,北起正阳门箭楼,南至天桥路口,与天桥南大街相连,当年曾是皇帝出入京城的御道。
老北京有句民谣“前门楼子九丈九,四门三桥五牌楼”形象地说明了前门地区的盛况。过去的正阳门是一圈瓮城连接着箭楼,城楼,东、西闸楼“四门”。四个城门皆下有城台,上有门楼。箭楼门洞和瓮城左右的两个闸楼门洞(俗称洞子门)都装有“千斤闸”,是紧急情况时可以迅速落下的闸门。瓮城是为防止从城内出兵或从城外退兵时,在开启城门过程中敌人随之杀入的一组城防建筑。正门箭楼是内城九门中惟一设门洞的,平时不开,专供皇家车辆出入。值得一提的是,正阳门箭楼门洞里边,至今仍悬吊着一扇涂有红漆的“千斤闸”。箭楼有两重门,前为吊落式闸门(即千斤闸),后为对开铁叶大门。过去,守城官兵和进城的行人要走正阳门,都要先从瓮城东、西两侧闸楼进入瓮城,再从城楼下的门洞进城,出城亦然。瓮城于1915年拆除,箭楼之南护城河上原有三座石拱桥(其他城门则仅有一座吊桥),名为“正阳桥”。五牌楼原是树立在正阳门桥南的一座“五间、六柱、五楼”柱出头式木牌楼,老北京人也把前门大街称为“五牌楼大街”。
前门箭楼
如此巍峨的前门怎么会变成纸糊的呢?原来当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正阳门城楼、箭楼的门楼被焚毁。后来在西安避难一年多的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返回北京,史称“庚子回銮”。当时由于劫后的正阳门尚未修复,为了防止通过正阳门时慈禧不高兴。清廷令承修前门工程的厂商先搭起木料纸糊的城楼和箭楼,再披上五色绸绫,一切都做成原来的样子,以供慈禧驾到时观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