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发现,许多疾病不经治疗都有自动痊愈的可能,即“自限性”。事实上,每一种疾病发生后,人体都有促使其向着痊愈方向发展的能力,只不过这种能力有大有小,和身体的状态及致病强度有关。
就当今自诩高度发达的医学水平而言,绝大多数治疗措施,仍然只是这种自愈能力的辅助手段。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认为,“许多疾病能够本能地自愈”,“患者自身同疾病斗争即是一种治疗,病因会因此清除”。
17世纪著名医学家托马斯·西登纳姆(T.Sydenham)被誉为是英国的希波克拉底,在当时批评医生大量滥用药物时,他精辟地总结出,“医生所能做的最好事情,是给人体以每一个能够发挥其自愈力的机会”。
当今许多学识丰富的医生都不得不承认,临床上真正由他们治好的病人比例并不是很大,这种情况在非手术科室尤为明显。当然,这并不是否定医生的作用,因为对病人的处理除了适当的治疗,还包括正确的诊断、预后估计以及安慰和护理。
人类可以追述有医生的历史,相对于整个进化过程来说十分短暂,现代医学的真正发展也只是在抗菌素发明以来的一百多年里。那么,在没有医生的时间里,人类是怎样对付疾病的呢?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只需要了解生物进化的基本道理——大凡今天能够存在的一切生物,都是大自然筛选的结果,必然它们都有抵御周围环境中不利因素的能力,因为没有这种能力者早已被淘汰出局。
在众多疾病中,微生物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占据了非常大的份额。人类每一次瘟疫的发生,幸存者均会对此种微生物产生强大的抵抗力,通过这一现象,人类发明了免疫接种,通过这一现象我们发现,人体忍耐一些较轻的疾病,可以增强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
人体在疾病痊愈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永远不可能被其他外在的力量取代。人体自身对疾病全方位、及时、精确地进行判断和处理的能力,当今医学水平暂时还无法达到。单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人体自身就包含有一个最好的“医生”。由于有这样一个无时不在的“优秀医生”,许多时候我们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应该具有充分的自信。
人体是地球生命亿万年不断进化的产物,其复杂性和精确性远非当今最精密人造仪器设备所能相提并论。尽管今天我们在研究人体结构、人体生理机能变化方面取得了非凡的进步,但离完全掌握人体的生命规律仍然相当遥远。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对生命变化基本规律的认识。
古代中国,我们的祖先在对人体基本解剖结构都没有完全掌握的情况下,按照朴素的辩证观点,提出“阴阳”、“五行”学说,总结出一整套粗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理论。直到今天,这些理论对疾病的诊断治疗,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阴阳互补”,“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实际上反映的是现代医学对生命最基本的认识——平衡。
平衡意味着一定的量,不多也不能少,不高也不能低。人体的平衡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方面是身体内部各组织器官之间的平衡;另一方面,是人体与大自然外部环境的平衡。
生命活动需要维持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比如:一定的温度、一定的水分、一定的氧气浓度等,而影响这些因素的外在自然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却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在变化着的外部环境中维护内部环境的稳定,得益于人体在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十分精确的调节手段。
下面是人体最基本的几个平衡调节。
人体不同部位的体温不尽相同,表层温度不稳定,各部位相差较大。深部温度比较恒定,通常波动幅度不超过1℃。我们经常说的体温指深部温度,临床上通常用口腔温度、直肠温度和腋窝温度来代表体温。
直肠温度平均正常值为36.9~37.9℃。口腔温度平均正常值比直肠温度低0.3℃,腋窝温度平均正常值比直肠温度低0.7℃。人体体温在清晨2~3时最低,午后2~6时最高,但相差不会超过1℃。女子在排卵后体温升高,一直到下一次月经来潮,但相差也在1℃以内。
当环境温度较低时,人体一方面通过寒战,即我们俗称的“发抖”来产生热量(发抖的过程是肌肉不自主地规律性收缩),另一方面通过阻止散热来减少热量丢失,如皮肤毛孔收缩,即我们俗称的“起鸡皮疙瘩”。
当环境温度较高时,皮肤血液流量增大,汗液增多,散发热量。狗因为没有汗腺,主要通过呼吸散发热量,所以夏天你看到狗总是在不断快速喘气。通过这些调节,人体始终维持着生命活动的恒温条件。
在人体中,总重量达60%的部分是水,水是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其平衡更加重要。当人体缺水时,神经系统会传递给大脑口渴的信号,促使增加饮水。当水过多时,通过我们的肾脏增加尿的排泄。
从我们日常生活中能观察到,口渴时,皮肤会发干,特别是嘴唇。实际上,这是人体在减少皮肤蒸发,减少表皮水量,以满足重要脏器的水需要。
人体离不开氧气,这是因为食物转化为人体能量,基本上都需要通过与氧反应(氧化)完成,称为“有氧代谢”,氧化反应产生能量最经济,也最完全——生出的废物最少。无氧代谢产生能量不经济,也不完全,主要用在缺氧时的辅助供能。
缺氧时,人体通过增加呼吸频率来增加氧气的摄入,如跑步后,氧气消耗太多,致使人体氧气不够,我们便会气喘吁吁;缺氧时,人体也通过无氧代谢来缓解部分能量需要,如跑步后肌肉的酸痛,就是因为无氧代谢导致局部乳酸生成过多所致。
缺氧也可通过增加运输氧气的血红蛋白来弥补,长期生活在高原氧气稀薄地区的人面色变红,就是因为血中红血球变多所致。
氧气虽然重要,但太多也不一定是好事,氧含量太高可以抑制我们的呼吸。在医院,许多呼吸不好的病人,对所吸入的氧气浓度是有一定限制的,这种时候可不是氧气浓度越高越好。
身体所需要的能量来源于食物中的糖、脂肪、蛋白质。这些能源物质分子结构中的碳氢键蕴藏着化学能(就像机动车使用的燃油),在氧化过程中碳氢键断裂,生成CO2和H2O,同时释放出蕴藏的能。这些能量50%以上迅速转化为热能,用于维持体温,并向体外散发。其余50%以高能磷酸键的形式存储于体内,供机体利用。
体内最重要的高能磷酸键化合物是三磷酸腺苷(ATP)。机体利用ATP去合成各种活性物质,细胞利用ATP去进行各种功能活动,肌肉利用ATP完成收缩及舒张过程等等。
当身体活动增加时,体内ATP消耗加快,使得血液中糖含量降低。血糖降低刺激大脑产生饥饿感,促使人主动进食。当然,食物足够后,血糖升高,反过来刺激大脑产生厌食感,停止进食。
人体平衡及自我调节的功能无处不在,很难一一道来。这些例子所要表达的是,我们的机体时时刻刻都在不停地运转,其主要任务就是维护我们身体内外的平衡。我们的心跳,我们的呼吸,我们的消化、排泄、生殖、神经无不如此。平衡即意味着健康,一旦平衡打破了,失去正常的运作条件,机体就会受到伤害,就会产生疾病。
疾病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就是平衡失调:创伤是物理机械的外在力量与我们肉体所能承受力量之间的平衡失调,感染是病原微生物的强度与机体抵抗力之间的平衡失调。平衡是两极的对称,平衡失调,可因任何一极变化引起:同样身体状况,致病因素太强,疾病产生;同样的强度的致病因素,身体素质过低,疾病到来。
人体的平衡包括供给和需要的平衡。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有些看起来很好的东西,多了同样成为致病的因素:阳光美好,多了伤我们的皮肤;美味佳肴可口,多了伤我们的脾胃;少量的酒精使我们血脉通达,过量饮酒损害我们的肝脏和大脑神经;普通人用拳头轻轻捶击,会使我们的背部有舒适的感觉,若换成“拳王”拳击对手的力量,恐怕要脊柱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