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道家与儒家

两千年来,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共同奠定了中国哲学发展的基础。儒家和道家是屹立于我国传统思想领域的两座高峰,二者既有对立的面,又联系紧密。

(一)儒家“忠君报国”,道家“无为而治”

儒家直面现实社会,力求探索一条改造客观世界的道路,即便是个人的修身养性,最终也是为了治国平天下。孔子认为,他与那些逸民、隐者的区别就在于“无可无不可”(《论语•微子》)。在孟子看来,无论得志还是不得志,无论困厄时还是显达时,都不应该绝人逃世;主张用自己的方法来“平治天下”,实现其“王道”理想;并且扬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他更无退隐之意。

道家面对残酷的现实,主张从自然中寻找一条自我拯救的人生道路。从老子的自然无为、少私寡欲、贵柔守雌的思想,到庄子的无己无功无名、逍遥放达的精神境界,无不说明道家与儒家的不同之处。道家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固执地守护着人的精神的尊严,超越人生困境和世俗情欲,使人获得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自由。

(二)儒家“重仁尚礼”,道家“道法自然”

儒家讲求“三纲五常”,其思想的核心归纳为“重仁尚礼”,而道家则讲求“无为而治”,其思想的核心则为道法自然。

儒家尚仁,强调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以对人的尊重和具备同情心作为“仁”之核心标准,儒家对“仁”的重视和强调,并不只关注于个人德行的修养,而个更多地将“仁”贯穿于政治生活、阶级统治,将“仁”的思想阐述与政治紧密联系起来,于是有了“仁政”之说。儒家重“仁”,其手段就是“尚礼”,以自我道德的修养及社会伦理的要求作为实现“仁”之必须手段,将克己复礼高度统一,从“克礼”到“复礼”,从重视自身德行到强调伦理观念,并驾齐驱实现了“仁”,从而将手段与标准统一结合,形成了儒家思想的核心。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道法自然的思想就其表面而言,仅指遵从于自然客观规律的变化,而就其深刻的内在实质,则是将人融于这个变幻莫测的宇宙世界中,这正是“自然”之所在;它是一种更为宏观和客观的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之道,是自然之道,更是宇宙之道,这种“道”正好与儒家之道有机融合,形成了社会与自然,人与天地的物我合一。纵观儒家与道家,儒家将“道”现实化、社会化,而道家却将“道”超然化、自然化。

(三)儒家与道家的统一

儒家的“重仁尚礼”与道家的“道法自然”,在理论倾向上虽有明显不同,但也并非对立,它们也能在众多理论中相对统一,而统一的关键即:天人合一。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天知也。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老子则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儒家将伦理修身寓于自然,道家将人性修养寓于自然,最终在天与人之间寻找到了契合点,形成“天人合一”。 5ZXM4IqkWYzJYVfokG+/dTGntTFdTfjO1wFT1vy/NEaWH3MgD0KmH1hBFgc8bfO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