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语感教学的含义

本研究的目的不是研究语感,而是通过界定语感的本质含义和分析语感的特征,为语感教学提供依据,并最终指向中学语文的语感教学,因此有必要弄清语感教学的本质含义。

既然语感是一种能力,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长期的语文学习和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具有稳定性的言语活动中的心智技能,那么,语感教学就是以言语本体论哲学为基点,以学生对言语作品积极主动的感悟自得为主要方式,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力求达成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和培植学生的精神人格为终极目的的一种教学活动。它涉及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教学客体的言语作品和终极教学目的。

(一)语感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众所周知,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对象,从这一意义上说,学生是教学的客体,但与其他客体不同,他们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同时,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他们不是被动地、消极地接受知识,而是在积极、主动地和其他认识客体交往的过程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形成自己的经验,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促进自身的发展。

语感教学强调尊重并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在语感教学中,教师指导、启发学生以自己的各种感官去品味、探究言语作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去体察语言的意蕴、情感和韵味。语感教学注重创设真实的言语情境,广开学生的言路,在生动活泼的言语交际实践中切实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语感教学也非常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的差异当作一种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完善自我,并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语感教学还尊重学生对言语作品的多元解读,不以标准答案或其他条条框框束缚学生的心灵,扼杀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而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二)语感教学是以言语为对象的教学

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首次对语言和言语进行区分。他指出:“在我们看来,语言和言语活动不能混为一谈,他们是两种绝对不同的东西。”语言“既是言语机能的社会产物,又是社会集团为了使个人有可能行使这机能所采取的一套必不可少规约”;“语言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东西,同时对任何人又是共同的,而且是存储在人的意志之外的”。与此相对,“言语活动是多方面的、性质复杂的,同时跨着物理、生理和心理几个领域”,“是个人的意志和智能的行为”,“言语中没有任何东西是集体的;它的表现是个人的和暂时的。” [1] 简言之,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社会化的一种规范的符号信息系统,而言语是使用语言工具进行交际的过程,是个人的心理现象。

对语感本质的不同认识决定了对语感之“语”的不同理解。吕叔湘认为“语感是个总的名称,包括语义感、语法感和语音感” [2] 。“包括语义感、语法感和语音感”的提法显然是把语感之“语”看作语言,这与他语言学家的身份是密切相关的。叶圣陶提出“语感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觉,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正确丰富的了解力” [3] 。“语言”和“文字”并列,表明此处的“语言”指的是口头语言,即个体的言语,这与他对“口头为‘语’,书面为‘文’”的“语文”解释也相符。因此,叶圣陶实际上认为语感中的“语”是“言语”,用“语言”来表述只是习惯使然而非科学概念。

语感之“语”是言语,因为除非是语言学家专门研究语言和学习中查阅字典、词典和语法书,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都是言语。比如,听说活动,无论课堂上的,还是生活中的,都是具体语境下个体的言语实践活动;阅读活动,无论是议论文、说明文还是文学作品,无论是有意识、有目的地阅读,还是无目的地浏览,阅读对象都是确定的言语材料;说言为心声的写作更是个体表情达意、传递信息的言语载体。

语感之“语”是言语,这就决定了以语感培养为核心的语感教学,不是着重呈现语言、文字、文章、文学等的语文理论知识,而是言语及由言语有机整合而成的富有生命情致的言语作品。

(三)语感教学以促进言语能力与精神建构的统一为教学目的

20世纪的人类教育观经历了由知识本位、能力本位到人本位的转向,注重人自身的发展。国外语言教学的发展历史也清晰地呈现出一条由注重传授语文知识、文学熏陶到注重语言实际运用的运动轨迹。语感教学积极吸收主体性教育、人本主义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把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和构建学生的精神境界作为教学的终极目的。

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而言语能力是一个人感受和认识世界的基础,深刻地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影响人的成长和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就是:“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生存、发展必需的言语能力成为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语感教学关注学生言语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语感教学的主要对象是言语尤其是言语作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言语作品进行积极主动的感知、领悟和体验,与作品、作者进行平等、深入的对话,在长期的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中掌握言语运用的方法、方式、技巧,形成言语能力。语感教学不仅注重学生当前言语能力的培养,还强调他们言语学习的方法及自我评价的能力等语文潜能的培养,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提供可能。

语感教学中,教师不仅注重历练学生的言语能力,而且善于引导学生透过言语的表面,探求言语作品内部更为丰富、深刻的“意”。语文学科具有浓郁的人文性,语感教学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教师指导、帮助学生与言语作品、作者展开倾情对话,把握其深层含义,充分开掘言语作品丰富的生命意识、文化底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精神、情感与道德得以建构和提升。因此,从本质上说,语感教学是一种情感教育、精神教育,它不仅仅是“教书”,更是“育人”。 uYtjZMSLUFNxZ8YlhWLHexMkW/FyTh0GOZqOmMsGSNFC/FdtqZSbAw+czToOjlr1

[1] 〔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30~42页。
[2] 刘连庚:《学习语法培养语感——访吕叔湘先生》,《语文学习》,1985年第1期。
[3]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226页。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