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古代诗歌与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涉及到的古代乐器多达二十余种。
周代开始就以及对乐器有系统的分类,中国古典乐器一般按“八音”分类。“八音”就是我国最早按乐器的制造材料来对乐器进行分类的方法,最早见于《周礼•春宫》,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 、竹”八类:
土类包括埙 、缶等;
金类包括钟、铃、镈 、镛 、铙、笙钟、颂钟等;
石类包括玉磬、笙磬、颂磬、鸣球等;
革类包括县 鼓、鼗 、应鼓、搏拊等;
丝包括琴、瑟、筑、筝等;
木类包括敔 、柷 等;
匏类包括竽、笙、簧等;
竹类包括箫、龠 、笛、篪 等。
接下来选择性地对几种古代乐器进行解读:
缶
《诗经•宛丘》中“坎击其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翿。”缶,因为是由土烧制而成,所以是土类乐器。缶的形状很像一个小缸或火钵,是很少见的乐器。沓原本是古代一种陶器,是古代盛水或酒的器皿。圆腹,有盖,肩上有环耳;也有方形的,人们在盛大的宴会中,喝到兴致处便一边敲打着盛满酒的酒器,一边大声吟唱。
《诗经•小雅•何人斯》中:“伯氏吹埙,仲氏吹篪”。这是古人长期摸索出来的一种乐器组合形式,后人多用为兄弟和睦之称。
埙
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大约有七千年的历史。早期雏形是狩猎用的石头,由于石头上有自然形成的空腔或洞,当先民们用这样的石头掷向猎物时,空气流穿过石上的空腔,形成了哨音,这种哨音启发了古代先民制作乐器的灵感,早期的埙就是这样产生的。最初只有一个吹口,有音孔,而后慢慢增加演变为八孔埙,十孔埙和半音埙。秦汉以后,埙成了宫廷雅乐乐器大家族中重要的成员。
篪
篪是一种汉族古乐器,也就是所谓的竹埙,是一种低音吹奏乐器。用一管内径经寸,长约16寸的竹子,两头封闭,一端开一个跟笛子一样的吹孔,顺着手指位置,开八个孔,孔的大小决定音高,原理和埙一样。因此古人把埙篪称为兄弟。
《诗经•邶风•简兮》中“左手执龠,右手秉翟。赫如渥赭,公言锡爵。”
龠是古老的吹奏乐器,形制如笛,竖吹,在历代宫庭雅乐中应用颇广。中国的龠类乐斜吹乐器计有近十种。古龠发源于“吹火管”,至少在近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完形的多音孔乐器“骨龠”。
柷
《诗经•周颂•有瞽》中提及“应田县鼓,鞉磬柷圉”。
柷是古代汉族打击乐器,方形,以木棒击奏,用于宫廷雅乐,表示乐曲开始,相传是夏启所作,迄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柷,乐木空也,所以止音为节”。
敔
敔是古代汉族的一种打击乐器,常在乐队中使用,用于历代宫廷雅乐,表示乐曲的终结。敔的形制如伏虎状,其虎背上有一排锯齿形薄木板,用一支一端破成数根细茎的竹筒,逆刮其虎背上的锯齿发声响,作为乐曲的结束。
鼗鼓
《诗经•商颂•那》:“猗与那与,置我鼗鼓。”
俗称“拨浪鼓”。鼗鼓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汉族乐器,长柄,鼓身两旁缀灵活小耳,执柄摇动时,两耳双面击鼓作响。
周代宫廷已用于礼乐中,鼗而位置设在编钟两侧。鼗还是是祭祀天地,享鬼神的重要乐器。
现今的鼗鼓,长柄的摇鼓,俗称“拨浪鼓”。鼗鼓藏语称“达玛如”,与金刚、金刚铃一样,均为修密法者的随身法器。
铙
铙又称钲,执钟。古代汉族使用的青铜打击乐器之一,其最初的功能为军中传播号令之用。流行于商代晚期,周初沿用。形制与钹相似,唯中间隆起部分较小,其径约当全径的五分之一。以两片为一副,相击发声。大小相当的铙与钹,铙所发的音低于钹而馀音较长。
磬
《诗•小雅•鼓钟》中“笙磬同音”。
磬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在远古母系氏族社会,磬曾被称为“石”和“鸣球”。甲古文中磬字左半像悬石,右半像手执槌敲击。其形在后来有多种变化,质地也从原始的石制进一步有了玉制、铜制的磬。
磬起源于汉民族的乐舞活动,当时人们以渔猎为生,劳动之后敲击着石头,装扮成各种野兽的形象跳舞娱乐,这种敲击的石头就被逐渐演变为后来的打击乐器謦,唐宋以后新乐兴起,磬仅用于祭祀仪式的雅乐乐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