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关于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

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北美和欧洲兴起的一种学术“运动”,目前引起学界的深入研究和思考。

一、关于非形式逻辑

目前,学界没有对非形式逻辑给出一致公认和规范的界定。由于它常与批判性思维相伴而行,讨论的问题也多有交叉,所以有“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说法。

“非形式逻辑”的英文名称为“Informal Logic”。在表述中,非形式逻辑常和一些名称混用,如“实用逻辑”、“逻辑自卫”(Logical Self-Defense)、“日常逻辑”、“论证逻辑”、“自然语言逻辑”、“论辩逻辑”等等。非形式逻辑涉及的主要问题有:

其一,论证理论。论证的本质是什么?论证和推理有什么关系?论证有哪些类型?能用自然语言对论证进行有效分类吗?论证应满足什么标准,遵从什么原则?如何从自然语言中辨认、抽取并重建论证?在论证的重建中,如何处理预设(或隐含前提)?

其二,论证评价与批评的理论。对论证的评价与批评可否分为逻辑的与非逻辑的?对论证的评价与批评(包括逻辑的与非逻辑的)的目标和标准是怎样的?论证评价与分析中应否容纳伦理方法的原则?这种评价与分析应不应该涉及论证的实质内容?下列说法哪种更贴切:可行的论证,似真的论证,有说服力的论证?

其三,谬误理论。谬误的本质是什么?哪些是论证的谬误,哪些不是?谬误如何分类?促成谬误的因素或条件是什么?

其四,假设与隐含前提的问题。什么是隐含前提?对论证中不同类型的隐含前提如何加以识别?什么样的隐含前提在评价论证中最有意义?

其五,语境问题。语境的构成要素是什么?语境对论证的意义及解释有何影响?语境对论证的重建、论证的评价有何意义?

此外,还有非形式逻辑的本质、分支及范围,非形式逻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问题。

二、关于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英文“Critical Thinking”的直译。“Critical Thinking”在英语中指的是那种怀疑的、辨析的、推断的、严格的、机智的、敏捷的思维。因此,将“Critical Thinking”直译成“批判性思维”有点不尽如人意。今天,当人们谈到批判性思维时,有诸多不同的说法,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例如,M. 斯柯雷文(M. Scriven)与R. 玻尔(R. Paul)合写的《批判性思维的定义》一文是这样描述批判性思维的:“批判性思维是智力的训练过程,这个过程积极地、灵巧地应用、分析、综合或估价由观察、实验、反省、推理、交流中所获得的信息,并用其指导信念和行动……”又如,在R. H. 约翰逊(R. H. Johnson)与J. A. 布莱尔(J. A. Blair)合写的《非形式逻辑过去的五年》一文中,他们引述了麦克派克(MacPeck)的说法,对“批判性思维”下了一个简短的定义,即“反思的倾向和技巧”。

批判性思维也把注意力放在了实际论证上面,但它关注的是“多角度的”和“批判性的”。

“多角度的”,是指它不限于逻辑学,还涉及伦理学、认识论、辩证法,乃至论证所牵涉的具体知识领域。这是被纳入一个由不同的、交织在一起的思维模式组成的家庭。它们中有科学思维、数学思维、历史思维、人类学思维、经济学思维、道德思维和哲学思维。

“批判性的”,是指它更多的不是从正面去识别、重建论证,以及分析、评价论证,而是关注对论证作多方面的、反思性的分析与考察。

“批判性思维”理论的目标是,寻找有效途径,训练这种能力,揭示这种能力的差异,把这方面的高素质对象选拔出来。美国的GRE、GMAT、SAT等能力型考试中的“批判性推理”(Critical Reasoning)测试的就是考生的这种能力。目前,我国的MBA、MPA、工程管理硕士考试以及公务员考试采取的实际上就是美国的这种能力型测试模式。

三、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关系

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都十分关注实际的论证,这是它们的共同点,所以会出现讨论问题的交叉现象。但是,二者在论述的角度和强调的重点上有差异:非形式逻辑不是形式逻辑的逻辑,所以它是以经验的、用自然语言表述的实际论证为对象,重心和基点在于对实际论证的一般进程的明确认识、抽取与建构。批判性思维则不是从正面去识别、抽取、重建论证,重点是对论证作多方的、反思性的分析与考察。简言之,非形式逻辑关注的是实际论证,批判性思维关注的是思维的训练。

四、研究状况

现今,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运动蓬勃发展,发展的标志是大量的学术论文、论著出版发行。其中,代表性的学术著作有:约翰·查非的《批判性思维》、Dons. Levi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Critical Thinking and Logic)、M. Neil Browne 与Stuart M. Keeley合著的《走出思维的误区》(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Alec Fisher的《实际论证的逻辑》(The Logic of Real Arguments)、I. M. Copi的《Informal Logic》(1986)等等。有的学术著作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一版再版。另外,继1976年和1983年在加拿大温莎大学召开的两届非形式逻辑国际会议后,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专家学者又成立了“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研究会”(AILACT),于1989年举行了第三届国际研讨会。该研究会还创办了《非形式逻辑》杂志,更加注意对非形式逻辑的理论问题的探讨。另外,美国加州的Sonama州立大学自1983年至今,召开了十余次有关“批判性思维、教育与理性的人”研讨会。在欧洲,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大学也分别于1986年、1990年和1994年召开了三届“论证问题国际研讨会”,并将每次会议所提交的论文和与会者的发言以专集形式出版。由艾默仁(Frans Van Eemeren)和麦耶尔(Michel Meyer)主编的《论证》杂志的创刊,也为非形式逻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所有这些都说明了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运动在国外发展的状况,以及逻辑学界对非形式逻辑的重视。

与国外轰轰烈烈的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研究相比,国内逻辑学界则多少显得有点冷清。当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有的学者把国外的非形式逻辑介绍到国内时,却遭遇到了不应该有的尴尬,被斥责为落后、保守等。

现今,国内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研究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观。先是MBA考试中尝试进行“批判性思维”和“非形式逻辑”内容的考核,紧接着MPA、公务员考试也相继引入这种考核。国内的研究虽比国外晚了一些,但发展态势良好,已有不少论文、论著发表。有的高校还开设了“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课程,开展了相关的研究。

思考题

1.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学习逻辑的意义是什么?

3.简要论述逻辑学的发展历史。

4.如何认识和理解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

注 释

【1】 参见温公颐:《先秦逻辑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页。 Kr1n/qjX4fcW4IkJ1735H+v0rSVPEOpNYzwWSgJW6s9pybE/pK7CmeQiKbwGocz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