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逻辑学的性质主要体现它的功能定位。
逻辑学所具有的工具性、基础性的功能定位早已为专家、学者所论述,或为权威部门所认定,并被大家接受。
逻辑学本身虽不能给人们直接提供各种具体知识,但它能够为人们进行正确思维、获取新知识,以及表述、论证思想,提供必要的逻辑手段和方法。这种工具性,从逻辑学产生之日起就已经被人们认识,它不仅成为在论辩、演讲、谈话中所必不可少的有力工具,而且成为一切科学研究的必备工具,与数学和语言学相类似。
逻辑学作为工具性学科的定位,使它具有全人类性。任何一个人,只要进行思维活动,那么就必须遵守逻辑学所揭示的有关思维形式的知识。唯有如此,人们才可能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人和人之间的思想交流、相互理解也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逻辑学还具有基础学科性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74年编制的学科分类中,就已经把逻辑学(包括逻辑的应用、演绎逻辑、一般逻辑、归纳逻辑、方法论等)与数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一起并列为七大基础学科,明确了逻辑学的基础性。
学逻辑的目的是用逻辑。因此,逻辑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的应用性上。关于逻辑的应用,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说明:
1.有助于人们准确、严密地表达和交流思想,进行有效的交际
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相互表达、交流思想,进行有效的交际,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说,一是写。说和写的第一“要务”是清楚、明白。因为主体之间的交际不论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都要清楚、明白,只有清楚、明白才能准确、严密地表达和交流思想,才能进行有效的交际。逻辑学要求人们在运用概念时要明确、作出判断要恰当、推理要有逻辑性,这正是有助于提高人们这方面的思维能力。其前提就是学习逻辑知识,掌握逻辑方法,培养逻辑素养。
2.有助于培养和提高人们认识事物、把握事物规律的思维能力,运用逻辑推理,从而获得间接知识
直接经验构成了人类认识的一个重要来源。但是,这一来源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在有些情况下,仅仅依靠直接经验,人们是根本不可能获得有关对象的具体认识的。事实上,多数知识还是通过间接的途径获得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运用推理。因为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判断推出另一个判断的思维形式。
例如,喜马拉雅山被人们称为“世界屋脊”。人们由此认为,不仅今天如此,而且以前也应如此。但是,科学家的科学考察告诉我们:27亿年前,那里曾是一片汪洋大海。根据地质学常识,逻辑推理告诉我们:凡是有水生生物化石的地层,都是地质史上的古海洋地区。科学发现,喜马拉雅山山脉的地层遍布珊瑚、苔藓、鱼龙、海百合等水生生物化石。因此,可得出结论:喜马拉雅山在过去的地质年代,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
我们把上例写成如下的形式:
凡是有水生生物化石的地层都是地质史上的古海洋地区,
喜马拉雅山山脉的地层有水生生物化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喜马拉雅山山脉是地质史上的古海洋地区。
这个结论就是运用了三段论推理形式得出的。这个结论的获得,与其说是相信科学考察,倒不如说相信它所依赖的思维工具逻辑推理的有效性。因此,人们认识事物,把握事物规律,都必须依赖于正确运用各种推理和逻辑方法。
3.有助于识别、驳斥谬误和诡辩
在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和表述、论证思想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一些谬误。谬误主要是指在人们的思维活动中,发生的违反思维规律或规则的逻辑错误。
近代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就是运用逻辑的有力武器,推翻了当时的科学权威亚里士多德影响世界长达近千年的关于“物体落下的速度与重量成正比”的论断。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物理学》一书中讲道:“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当时没有人对这一论断产生怀疑,因为这是权威人士之言,同时又符合所谓“生活常识”的认知。然而,伽利略提出,如果遵循亚里士多德“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的论断,让鸡毛和石头绑在一起,即一个重物和一个轻物绑在一起,就会出现两种推断:一方面,重物由于被轻物拖着,要比原先下落的速度慢了。轻物由于被重物拉着,要比原先下落的速度快了。这样,轻重两物绑在一起后,其下落速度应比原先单个重物下落慢,而比原先单个轻物下落快。另一方面,轻重两物绑在一起后,应比原先单个重物还要重,下落速度则更快。这样就出现了逻辑矛盾。若从一个命题出发,推出两个相互矛盾的结论,那么这个命题一定是虚假的(不成立)的。可见,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落下的速度与重量成正比”的论断是荒谬的。这就是逻辑对谬误的识别。
诡辩主要是指在实际论辩过程中,有的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往往会散布貌似正确、实则荒谬的言论。其实质也同谬误一样,是违反逻辑的规律或规则。为了彻底驳斥诡辩,必须从诡辩产生的根源上加以分析,运用逻辑工具,指出所犯的逻辑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