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我们需要整个世界

国的“国家安全”真的就如此脆弱?防卫能力真的就如此不堪?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长期在世界上称霸惯了的山姆大叔基本是眼高于顶的,如此明显示弱的行为实在与他们的一惯行为不相符,为什么呢?

“土狼”出身的华为在任正非的带领下,早已实现了华丽转身,美国这只“老鹰”怕被啄了眼,干脆拒敌于千里之外。不过毛泽东曾经说过,一切反动派都不过是纸老虎。而又有人说,越是拒绝的越是无法拒绝。更何况,任正非率领下的华为要的就是整个世界。

1. 任闯王的战斗檄文

从1997年年底到美国参观后,任正非就一直在考虑华为和美国企业之间的差距,决定进军美国市场的想法也从那个时候就已经落地生根。

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任正非是军人出身,这兵法上的常识他自然烂熟于胸。所以,在进军美国之前,他首先考虑的是要向美国学习些什么。

美国既是任正非决定进军的市场高地,同时又是作战对手,因此,任正非对其重视程度超过以往任何一次。

为此,他写下了长达数千字的文章《我们向美国人民学习什么》(全文见附录),算是他出征前的战斗檄文。

那一趟美国之行,让任正非受益匪浅,他更是被美国领先于世界的信息产业触动——华为在起跑线上确实已经晚了。同时,通过那些世界企业巨头的成长经历,他更清楚地知道,任何一个企业的成功之路都不会那么平坦顺畅。于是,任正非在自己的檄文中感叹道:

IBM是昔日信息世界的巨无霸,却让一些小公司作弄得几乎无法生存,以至1992年差点解体。为了解除困境,励精图志,IBM重新走上改革之路,同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曾经受联合国工作人员致敬的王安公司,从年销售35亿美元,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创立个人电脑的苹果公司,几经风雨飘摇,我们还能否吃到下世纪的苹果?……再这么发展下去,发展中国家还有多少人敢进入信息产业?

连IBM、苹果这样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有如此踉跄的时候,任正非也不敢相信自己的美国之行会很轻松。正因为美国企业已经经历了这些,想要在它们之间去分一杯羹才会更加不容易。

不过,这些经验恰恰是任正非需要学习的地方,他对比着美国和中国的不同之处,希望将美国企业的成功复制到华为身上来。为此,他总结了多条美国企业成功的经验,并将每一条有用的经验都运用到华为。任正非心里清楚,只有华为足够强大了,才能最终踏进美国的市场,向美国人学习不是为了跟在美国的屁股后边跑,而是为了超越。这一点,任正非从一开始就很确定。

所以,任正非会不顾一切地注重研发,当企业挣钱之后,他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推进研发。

如同他自己所说:“华为1998年的研发经费将超过8亿人民币,并正在开始搞战略预研与起步进行基础研究,由于不懂,也造成了内部的混乱,因此,这次访美我们重在学习管理。学习一个小公司向规模化转变,是怎么走出混沌的。要真正培养一批人,需要数十年理论与基础的探索,至少在心理素质上就关山重重,任重道远。还不知有无人愿意在这如火如荼的时代甘坐十年冷板凳,并且要冒一生心血不成功的懊悔。即使成功不为人们理解,除内心痛苦之外,还有可能在大裁员时,也像IBM把发明光变相法的利文森错裁了一样,使IBM失去了在高精细芯片加工的技术领先与垄断地位。”

任正非希望通过借鉴美国企业的经验,让华为的路走得更为平坦一些,因为华为的路走得太快。任正非显然懂得,步子迈得太大不小心就会跌倒,在一个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一旦跌倒,可能就再也没有爬起来的机会了。

而且,任正非通过比较之后发现,尽管华为的发展步伐已经很快了,但与美国那些和华为同时起步的企业比较起来,华为的发展速度根本称不上快速,在同样的时间内,那些著名的美国企业发展规模差不多是华为的3~5倍。

有对比才会分出高下,不会让自己在埋头苦干的过程中夜郎自大,才会去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扬长避短,让企业走得更为迅速,更为稳健。

任正非相信,有了危机感的华为会成长得更好,会抓住时代的机遇,一举成功。在他看来,“10年之内,通信产业及网络技术一定会有一场革命,这已被华为的高层领导认识,在这场革命到来的时候,华为抓不住牛的缰绳,也要抓住牛的尾巴。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国际大公司。这场革命已经山雨欲来风满楼了。只有在革命中,才会出现新的机遇。”

通过自己那篇8000余字的战斗檄文,任正非将自己在美国进行考察后的所观、所感细数了一遍,并对其中他最推崇的两家公司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他也将自己的华为有意或无意地放了进去,这似乎在暗示所有人,所谓IBM、所谓贝尔实验室什么的,既是华为要学习的对象,更是任正非想要战胜的对手。

在写下《我们向美国人民学习什么》这些文字的时候,任正非或许已经想好了战斗的策略。只是,美国这个战场远比他想象的要复杂,他所付出的精力比想象的还要多得多。

2. 缓慢而坚决地渗透

有时候,方法的选择很重要。美国不愿意与华为打交道,不愿意与任正非打交道,任正非也就投他们所好,何不利用美国人来为华为打开美国的市场?

2009年,两名重量级的人物加入到一家名为Amerilink Telecom Corp(简称Amerilink)公司的董事会中,据称这家公司是为华为打开美国电信设备市场而服务的。这两名重量级的人物,一是世界银行前行长沃尔芬森,一是美国国会前领袖格普哈特。

Amerilink建于2009年6月,华为是它的第一个客户。Amerilink创始人和董事长欧文斯(William Owens)说,格普哈特和沃尔芬森这样的人加入董事会,对解决信任问题有极大的重要性。欧文斯本人也曾担任克林顿总统时期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Joint Chiefs of Staff)副主席,还曾担任北电网络有限公司(Nortel Networks Corp)的前首席执行长。

此次新任命是Amerilink与华为等海外供应商制造的电信设备进行加工、运输和管理的战略的一部分,从而确保这些设备不会被间谍利用或被用来对美国的基础设施实施网络攻击。通过这种方式,华为希望能够渗透到美国的市场中去,消除美国政府的安全隐忧。

当然,要消除这些担忧不容易。虽然华为长久以来一直否认与中国军方有联系,但美国人对他们仍然心存担忧。所以才会出现华为希望将设备售予Sprint的新闻报道出来后,八位共和党参议员联名写信给各联邦机构的领导人,对华为的安全隐患提出警告。

为了取得美国官员的信任,让华为与Sprint的合作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合作方Amerilink曾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游说运动。多位知情人士说,在那段时期,欧文斯和Amerilink其他高管与美国国会和奥巴马政府的官员进行了会谈,其会谈对象还包括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成员,向他们详细解释了这项合作的安全性。

不过,在当时,美国国土安全部主管政策的前任助理部长、美国世强律师事务所(Steptoe &Johnson LLP)合伙人贝克(Stewart Baker)就曾说道,此事将引起一场不小的争论,因为他们从来不曾将华为与中国政府的关系割裂开来,并且由于华为没有上市,他们对华为的财务状况并不清晰,所以美国对华为与中国政府的关系感到十分担心。

其实,世界各国的电信运营商高管都曾提出质疑,以安全问题为由将华为排除在外是否公平。他们大部分已经与华为有过紧密的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还未曾发现华为有违反安全协议的行为。同时,思科等电信设备生产巨头也在中国生产电信设备,美国的理由其实有些掩耳盗铃。

事实上,华为对美国所提出的所谓安全问题同样重视,他们一直期望通过公开与透明的做法来取得美国方面的信任,所以他们才与Amerilink这样的美国公司合作。而欧文斯也表示,他同样对安全问题十分重视。因此,为了确保电信设备不含任何安全弱点,Amerilink聘请了为美国政府和军方提供安全顾问服务的电子战协会(Electronic Warfare Associates Inc.)参与到调查中去。

但不幸的是,即使任正非做了如此多的工作,他还是倒在了美国安全审查的门槛之下。不过,由于任正非的主动出击,他也收获了更多的理解,即使在美国国内,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对华为表示支持和理解。而在市场之中,华为低价高能的产品也备受欢迎。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亦可以有另外一种说法,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不管使用什么样的方法,只要坚持前行的方向,市场总会一步步慢慢渗透进去的。

任正非明确表示,无法进入美国市场,并不是华为的损失,而是美国的损失。因为美国只有吸引更多的有实力的企业,才能形成竞争的格局,才能使他们的成本最大程度地下降,华为产品在成本方面的优势从来都是醒目的。所以,美国高筑壁垒,只会让4G等大型网络建设增加不必要的成本,不仅不会给美国市场带来好处,长期来看,只会带来成本上升、专业服务领域的滞后发展。

一些国际投行也认为,表面上看来,思科似乎成为赢家,但如果真的发生电信贸易战,受影响更大的并不是华为,而是思科。因为华为在美国的销售额仅占华为总收入的4%,而亚洲、环太平洋地区和中国业务却占到了思科总业务的16%以上。就此,2013年下半年的思科似乎已经在感受着其中的苦涩味道。

华为进军美国的步伐固然缓慢,却总是在慢慢渗透中。据不完全统计,从2006年到2011年,华为在美国的营业收入也实现了36倍的增长。2007年,华为在美国的销售收入刚刚突破1亿美元,到了2011年,华为在美国的销售收入已经达到了13亿美元。

虽然与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步伐相比起来实在太过于缓慢,但华为在美市场的慢慢渗透,表明了任正非的不懈坚持正是最好的进攻方式。

3. 小手机撬动大市场

既然正面战场总是受挫,任正非也开始寻思其他的进攻方式,除了农村包围城市等方式以外,这次,任正非又选择了智能手机作为进攻的方向。

2013年乔纳斯兄弟巡回演唱会首在芝加哥上演,以此昭示他们的正式回归。他们的回归引发了千万粉丝的疯狂追捧,但与乔纳斯兄弟同时回归美国的还有他们所熟悉的,但却一直拒绝的华为。作为2013年乔纳斯兄弟巡回演唱会的赞助方,华为再次强势地出现在美国人的面前。这次,他们是以智能手机作为开道先锋回归美国市场的。

近两年,手机和平板电脑已经成为华为增长迅速的一项业务。此前,华为推出了一款6.18英寸、厚6.18毫米的智能手机,到目前为止,它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也是最薄的智能手机。华为美国终端业务执行副总裁迈克尔常(Michael Chuang)说:“我们计划在今后几年成为领先的智能手机品牌。这次赞助只是我们今后几个月落实这一计划的方式之一。”

就是说,华为再次坚定了要进军美国市场的信心。

据称,在2007年的一份调查中,多数美国大学生都认为诺基亚(来自芬兰的品牌)和三星(来自韩国的品牌)是日本品牌。终端消费者对于品牌来自哪个国家或许并没有那么在意,他们在意的是到手中的产品性能是否优越,他们判断手机品牌的标准是手机品质,而不是来自哪个国家。这就是说,通过智能手机,华为或许可以避开那烦人的安全审查,毕竟智能手机这类产品只是针对普通的消费者而已,总不至于上升到窃取国家安全机密这样的高度吧,普通美国人应该有选择自己手机品牌的权利吧!所以智能手机将成为华为在美国建立声誉的最佳途径。

当然,这条路也不是就那么平坦,毕竟华为此前在美国的名声并不够响亮,他们并不曾关注到这个属于中国的品牌,没有关注,可能也就没有购买。

不过,正是由于没有关注,华为在美国普通消费者心中也就没有形成什么负面影响,所以智能手机想要进入美国市场反而有其先天优势。华为现在要做的是,如何与美国的大型运营商形成合作关系。

目前,华为与MetroPCS和Cricket这类美国二线运营商的关系不错,而且在预付费市场取得了成功。其中,已经上市的229美元的Ascend W1中端手机在美国市场的销量令人“十分满意”,这也是华为首款通过沃尔玛在美国市场销售的手机。

不过,大型运营商在某种程度上也只是利用华为的低价策略,因为他们往往是在需要廉价的无牌手机时才会选择与华为合作。主要是此前他们已经拥有了种类足够繁多的产品组合,HTC、三星、苹果、LG等手机品牌一直占据着美国的手机高端市场。即使在低端手机领域,他们也先与京瓷和泛泰等这样的企业展开了合作。

从品质上来说,华为的研发技术一向过硬,所以华为的手机完全可以比拼其他品牌,但正是由于此前在这个领域的空白,所以华为缺乏充分的理由让运营商去销售他们的产品。目前这款超薄手机P6、巨屏手机Media Pad Vogue 7代表了华为最新的研发技术,华为也期望借由着这两款最新的智能手机可以打开他们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美国市场。

认识是需要慢慢提升的,至少已经有不少业界专家开始认同华为的智能手机。PC Mag手机网站首席分析师萨沙塞根(Sascha Segan)说,“华为多年以来一直都把重点放在价格上,不太关注品质,现在,他们已经转变焦点。华为显然希望改变世界各地消费者对它的看法,从一家专门生产中低端手机的厂商,转变成可以在创新与品质上抗衡三星的企业。三星已经成了他们的目标。”

当然,华为距离三星还有一定的差距,在PC Mag近几年对华为进行测评的25款手机中,只有一款获得了四星评级,那就是Mercury。PC Mag给予这款手机四星半的评级,并将其称作是“美国最佳预付费智能手机”。因此,尽管华为的美国之路遭遇了各种各样的磨难,但华为一直在前进。

现在的华为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缺金少银的华仔,所以在美国之路上,他们完全有本事去打一场持久战。同时,相较而言,低廉的成本也让他们有机会将其他对手击落,一如当初三星用价格战打击苹果公司一样。

再者,华为对研发的重视程度始终如一。既然现在他们已经决定朝着智能手机的领域发展,那么可能用不了多久,华为就能推出一款杀手级手机。到那时,Verizon无线、AT&T、Sprint和T-Mobile美国恐怕都将无法抗拒华为的魅力。

果真如此,打破美国市场的铜墙铁壁还会遥远吗?

4. 美利坚像个纸老虎

作为华为的领路人,任正非比谁都有信心华为可以挺进美国。

就在本书即将完稿的不久前,任正非发表了内部讲话,他对大家讲述自己对华为未来战略、创新和内部资源协作方面的思考。在这个讲话中,任正非很明确地喊出了自己的口号:总有一天我们会反攻进入美国。

当任正非这么说的时候,他或许已经找到了进入美国的道路了。不妨解读一下任正非最新一篇进军美国的讲话,这正是华为突进美国的最新战略。

(1)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要敢于打破自己的优势形成新的优势

任正非认为,只有打破华为已有的优势,才会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所以他决定改变此前华为一直走的“从下往上攻”的战略路线,“我特别支持无线产品线成立蓝军组织。要想升官,先到蓝军去,不把红军打败就不要升司令。红军的司令如果没有蓝军经历,也不要再提拔了。”

这段话用一个更通俗的兵法来解释就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多少年来,人们对这句话耳熟能详,但真正能运用好的却没有几个。任正非要做的不仅是知己知彼,更是对整体形势有深入的了解。他认为未来电信竞争的技术路线并不明朗,但可以肯定的是美国会坚定自己的阵地。“美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它的力量非常强大,我们要重视它对未来标准的认识。”所以,任正非认为,首先要把握美国对未来技术路线的标准。在这个基础上,坚持华为的开放性原则,才有可能成功。

在这里,任正非已经否决掉了所谓的防守策略,他用了两条著名的防线来说明防守是不可取的,一是法国的马其诺防线,另一个是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的十七个要塞。前者没有抵挡德军进入法国,后者也没有防止苏联军队进入东北。所以任正非认为,反对者才是推动事情前进的动力。“三峡大坝的成功要肯定反对者的作用,虽然没有承认反对者,但设计上都按反对意见做了修改。”所以,为了进军美国市场,他要更加重视反对者的意见,革新进取。

(2)要舍得打炮弹,用现代化的方法做现代化的东西,抢占制高点

良好的装备是打胜仗的关键因素之一。虽然“小米加步枪”也能创造奇迹,但现在的华为已经是“财大气粗”的“阔佬”,当然没有必要在这方面落后他人。

占领美国市场是个攻坚战,任正非舍得在上面加大投入,“我们要舍得打炮弹,把山头打下来,下面的矿藏都是你的了。在功放上要敢于用陶瓷芯片,要敢于投资,为未来做准备。”

当然,这是任正非的一贯策略,所以在总结美国之行时,对于这一贯好用的招数,如果不用,岂不是浪费。

(3)找到价值规律,实现商业成功

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但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企业也一样,失败的企业不尽相同,但成功的企业总能寻找到相同的规律,任正非现在要做的就是寻找到商业的价值规律,从而实现商业成功。

技术很牛的公司企业有很多,但它们不一定能一直保持领先,比如柯达,比如当下的诺基亚,它们都曾经是行业的翘楚,但却被“后浪”拍在了沙滩上。所以在商业面前,技术并不是唯一,任正非认为,“不要太崇拜技术了,成功不一定是技术。”

(4)优质资源要向优质客户倾斜

虽然客户都是上帝,但十个指头都有长短,何况作为衣食父母的客户。向优质客户倾斜是人们自然而然的选择,任正非也不会例外,所以他也会要求大家将优质资源向优质的客户倾斜。

(5)高级干部与专家要改变

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个企业,最怕的就是因循守旧,守着固有的成就,思想却越来越僵化,最后被新来的人和思想所取代。

任正非知道,美国是一个开放的国度,要想与美国人做生意,思想上就得跟上人家的节奏,所以“知识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视野”。任正非对华为的干部和专家们提出的要求是要实现改变,随时跟着时代的节奏,转变自己的思想。

(6)学会给盟友分蛋糕,用开阔的心胸看世界,世界慢慢都是你的

退一步海阔天空。人生如此,企业也是如此。没有人能独享成功,也没有人不需要别人的帮助,适当地将利益分给别人,也许你就能获得意想不到的帮助。

任正非看到了Nokia和微软的合并,也看到了其他风风火火的企业整合,他相信这些对华为也是有利的,因为独木难支,“一个孤立的终端公司生存是很困难的”。

“我们要走向开放,华为很快就是世界第一,如果只想独霸世界而不能学会给盟友分蛋糕,我们就是成吉思汗,就是希特勒,就将以自己的灭亡为下场。不舍得拿出地盘来的人不是战略家,你们要去看看《南征北战》这部电影,不要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我们要的是整个世界。”

所以,任正非说了,“总有一天我们会反攻进入美国的,什么叫潇洒走一回?光荣去走进美国”。

任闯王的铿锵誓言显然不是一时兴起。在他和华为一路走来的路上,坚实的步子依然清晰! tCHYyH+wktUoUVdt7CKIWxELvx4vR3d//+i46AbhoXn5RTe1mBSgZq6X1m3BgoX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