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穷人口中流传着“做得好不如说得好”这句话,但富人对此却并不认同,富人们认为成就不是靠嘴说出来的,而是通过切实的行动做出来的。先实施行动,才可以知道自己能否成功地实现愿望和理想,这是因为只有在做事的过程中才可以清楚地知道面临何种难题以及发现问题,经此才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最终收获财富,成为梦寐以求的富人一族。
不仅如此,先实施行动,才更有发言权。对于穷人来说,他们不知道富人在致富路上究竟要怎么做,以及要经受何种挫折,更不会有什么经验之谈,如果谈的话也都是空谈,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内容。而经历过某种事情后就会不一样,不仅有相关的经验,而且还可以总结出一些心得体会,这样才不至于落下只会讲空话的负面名声。可以说,先做后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特性,一个人如果能将这种特性培养好,必定能获取傲人的财富。以现实职场为例,一些人无论是听到什么事,一到他们嘴里,立即成了另外一副模样——头头是道,话说得比谁都多,嘴皮子比谁都动得勤,可总是做不好事情或者根本不去做事。相信这样的人在职场中也不会赢得别人的欢迎,最终的结果就是成为一个只会说不会做的“口才家”,赢不到属于自己的财富。换个角度来看,光说不做只能证明一个人能力的缺失,由于自身无法解决问题,才会将导致自己失败的一切因素归结到外在的客观原因上。
刘海梅是北京某电脑公司的一名职员,人长得年轻漂亮,在大学同学眼中,她是位收入颇丰的“富姐”,可唯一的缺点就是在工作中喜欢多说话,而且说起话来经常忘记工作。每天上班一到办公室,她就打开了话匣子,没完没了。而且无论其他的同事在说什么,她都能插上嘴,即使对方所谈论的话题她自己一点都不了解。很快同事们便熟悉了刘海梅的秉性。
刚开始办公室的气氛还算融洽,可到后来,风气就大变了,同事之间竟然发展到不敢说话的地步。刘海梅说话越多,其他同事就越沉默,生怕被领导发现扣除奖金。业务能力一般的刘海梅在工作中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如果我坐在科长的位置上,也可以为公司带来效益。”而当领导向她交代某项工作任务时,她会在口头上立下誓言,可就是缺少实际的行动,并找出各种理由应对领导的质问。在年终考核中,其他同事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奖赏,唯独刘海梅什么都没有。可是,她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新一年的工作中,她依旧表现出只说不做的姿态,最终被公司解雇。
其实,任何一家公司的领导欣赏的都是那些不找借口、能独立解决困难的员工。同样,他们更希望员工具有高效的行动力,而不只是停留在口头方面。那些深受领导器重的员工,大多注重如何去“做”而不是如何去“说”。即使那些看似简单且平常的事情,他们也会认真去做。能否付出行动,恰恰反映出一个人未来的职业生涯以及个人发展趋势。
现实中的一些人认为工作就是为了赚钱,而另外一些人对此却持不同观点。他们认为,虽然工作在某些方面是自己为了生存需要付出的劳动,但更是自己成长发展的基础,因为对工作态度的不同在很多时候确实能够左右一个人的命运,影响他的财运。
名牌大学中文系毕业的高才生林唐被分配到北京的一家出版社工作,一心想干一番事业摆脱自身贫穷的他在一开始被领导安排校对稿件。其实,这是领导对他意志力的测试,可林唐却认为自己校对简单的书稿是大材小用,工作时提不起精神,甚至在校对过程中错误百出,领导对他的工作表现十分不满。鉴于日常的工作表现,领导并没有提拔他,而是让其继续从事每个月只有3000元的校对工作。和林唐情况截然相反的是,他的大学同学李营,大学毕业后也应聘到一家出版社,所从事的也是一些看来简单且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工作,但李营却没有因此而感觉到自己大材小用,而是抱着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在李营眼中,工作中有很多东西是需要学习的。李营经过一年多的磨砺,最终被公司委以重任,担任发行部总监,职位的晋升带来的还有年薪15万元的回报。
可以说,工作与成就是做出来的,而不是靠嘴上说出来的。只有踏实肯干的人才可能有出人头地的一天,而与之相伴的往往是财富的递增。
穷人之所以被富人的财富打败,很大原因是穷人不具备像富人那样只做不说的特质,而是喋喋不休地耍嘴皮子。而财富一直眷恋那些脚踏实地的“实干家”,而不是只说不做的“口才家”。因此,想要获取财富,跨入富人的行列,必须要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实干家”。
穷人总是喜欢幻想,“如果早些时候投资,说不定我也能成为百万富翁”是他们常说的话。而富人却不一样,他们崇尚“不行动就不会成功”的理念,认为无论多么宏大的目标,如果不付诸行动,同样无法实现。
众所周知,高楼大厦是由一砖一瓦堆砌起来的,任何辉煌的事业都是由小事业逐渐发展而来的。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一些人虽然想获取成功,但眼中就是看不到小事,也不愿意从小事做起,总幻想着干一番大事业,可一直没有大事业等着他们。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人就会满腹牢骚,认为社会对自己不公平,于是便在蹉跎中度日,最终成为穷人。其实,这就是典型的眼高手低,大事做不了,小事又不愿意干,这样的人注定要沦为穷人。
一个中文系毕业的大学生文笔非常好,想要写一部小说,并幻想着它可以成为被人们传诵的经典读物。然而,他对一些零散的小文章一直持否定态度,认为写小文章根本没有什么发展,就这样,这个人整日处于幻想中而不付诸行动。他不仅经典小说没有写出来,连小文章也没有写出来,最终白白浪费了大好时光。与其相反的是,另外一个并不是学中文的大学生,他的文笔很一般,但多年来他有个习惯——坚持写小文章。久而久之,这名大学生对写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写作水平也提高了很多,最后,他投身于小说的创作之中,很快小说赢得了读者的喜爱,销量也一直居高不下,他收获颇丰,成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不同的行为方式造成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这其中蕴藏着一定的道理:人生获取的成功大多以小事为起点,而想要获取财富也必须由小事做起。成功与否在于一个人是否在选择好目标后立即行动,而不是一味地幻想。在行动过程中,遇到问题要及时解决,这样梦想才不会离你越来越远。如果不去行动,你就可能一事无成。
“如果将现实比作此岸,理想比作彼岸,中间隔着一条水流湍急的河流,那么行动就好比是一座架在河上的桥梁。”这句富有哲理的话就是要告诉人们:只有行动才是产生结果的唯一法则。任何宏伟的目标与计划,想要得以实现,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来,如若不然,目标和计划只会变成美丽的传说。
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曾说过:“计划好不如思考好,思考好不如行动好。而穷人往往在行动环节方面败于富人。”在他看来,行动力远比缜密的思考以及计划更加实用。其实,成功始于好习惯,要为自身确立好明确的目标,这些道理都毋庸置疑,但这好比刚给汽车加满油,只是前行的第一步,想要抵达目的地,还需要启动引擎把车开起来,并保持抵达目的地的决心。
在现实生活中,富人对于行动力的感悟最深。在他们看来,如果缺少行动,自身的理想不仅不能顺利实现,还可能被深埋起来。只有付诸行动,才能让理想变成现实,也才能成功地孕育出财富的种子。而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穷人都会有自己的梦想,都希望可以改变自己穷困的生活,但实际上,为了梦想而付诸行动的人却少之又少。一些人习惯性地将眼前的问题看得过于严重或悲观,将困难进一步放大,这就致使在还没有行动前,内心就否认了自己,甚至失去了追逐梦想的决心和动力,最终和财富失之交臂。可以肯定的是,富人并不是只知道幻想而不去行动的幻想家,他们怀揣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通过自身切实的行动,将梦想变成现实,赢得了穷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财富。
可以说,获取成功最大的喜悦并不在于结果如何,重要的是达成结果的各个环节与过程。而这个环节和过程就是行动的过程,渴望成功的人只有通过自身的行动才能真切地体会到创造成功所带来的享受。很多人对于生活都怀有一种美好的期盼,但是缺少将这种期盼变成现实的行动,最主要的原因是只幻想着结果,而没有看到结果产生前的漫长过程。这就好比看到一位奥运冠军赢得金牌,而忽视了他日常训练的全部过程——训练的过程是漫长的,也是异常艰苦的,不经过这一漫长的过程,很难赢得金牌。如果每个穷人都可以从中得到启发,相信有一天终究会变成富人。
从某个方面来讲,世间任何一个愿望都有成功实现的可能性,而将愿望变成现实,需要的不是别的,正是行动,没有付出行动就不会有结果。很多穷人之所以穷就是因为缺少行动,那样只能让愿望搁浅。行动力其实是非常实际的,要制订行动的方案与计划,更要具备“蚂蚁啃骨头”的精神,用自身的行动将骨头一点一点转移到洞穴中。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空想或者幻想,但只有将幻想变成现实才是最实际的问题。那么,为何相当多的人只愿意幻想而不去行动呢?这是因为在行动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挫折或困难,正是这些不确定的因素阻挡了穷人攀登财富之峰的道路。
所以,想要蜕变成为一名富人,首先应该做好应对困难的准备。因为行动路上每走一步或许都会出现一些风险、困难或者挫折。假如一个人开车从加州到纽约总是幻想着在不会发生交通堵塞、天气状况良好、不会发生任何意外等情况下才出发,那么他可能永远也不会开车出发。鉴于这种情况,人们可以做到的是,事先制订好行车线路,并对车辆做好保养,这样才能尽可能地将意外情况控制住。
其次,行动中如果遇到困难也要勇敢地面对。经历挫折与困难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地寻找解决之道才是最明智的选择。可以肯定的是,那些获取财富的富人并不一定在行动之前就已经妥善解决了问题,而是在行动中遇到挫折时能够做到尽快克服。
整日沉浸于幻想中,不付诸行动,是不成熟的表现。敢于思考固然值得提倡,但如果迟迟未采取行动,你势必一事无成。
早在20世纪初期,美国密西西比州的一位年轻人表现出过人的天赋。他当过兵,且读过一年大学,之后在当地邮局担任所长。由于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诗人,他又接连换了几份工作,但最终都没有坚持下来。在别人眼中,他是个无所事事的人,时光飞逝,他在30岁的时候,依旧是老样子,加之他没有积蓄,也从来没有真正写出过一首诗,所以很多人都看不起他。在现实的压力下,他来到了新奥尔良,到了那里,他仍然过着以前的生活。直到有一天遇到一位功成名就的作家后,他才如梦初醒。作家告诉他:“年轻人,想要成功就要行动,满脑子的幻想根本帮不到你。当下,你最应该写的就是你的家乡,那才是你实现人生梦想的发源地。”如梦初醒的他回到家乡,开始潜心写作。此后经过自身的努力,他写出的小说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读者广泛的好评。而这个人就是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威廉·福克纳。
试想,如果威廉·福克纳还是幻想成为一名诗人而不做出任何行动,或许他只是一名遭人白眼的穷人。值得庆幸的是,他在意识到行动的重要性后,改变了以往的幻想,用自身的实际行动潜心写作,最终获得成功。
任何人只有通过行动才可以创造财富,改变自身的命运。如果想要改变自身的面貌,就不要幻想,应该立即行动起来,这才是打开财富大门最宝贵的一把金钥匙。
不论是做人还是做事,说到底都要懂得坚持,因为只有坚持到底的人才能够穿越重重风雨等到彩虹的出现。人在一生中每一次遭遇逆境都是一次考验,只有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的人才能通过考验,并积累更为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实现人生的飞跃。
在逆境中,坚持到底是一种积极的态度,更是一种压倒一切的力量,因为它能够让一个“窝囊废”转变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在当前这个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年代,我们随时都可能陷入逆境,如果我们没有坚持到底的决心,那么势必会沦为平庸的人,甚至成为失败者。所以,学会坚持,敢于在挫折中“逆流而上”,才能够让我们成为这个时代的强者!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之一,人们称他为“哲学先知”。据说,苏格拉底之所以选中柏拉图做自己的学生,是因为一个橘子,即苏格拉底通过一个橘子考查出了柏拉图是能够坚持到底的人。在苏格拉底看来,做学问的人如果没有坚持到底的精神是不会成为杰出的学者的。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老师苏格拉底拿着一个橘子走进了教室,他只是答应一个生病的朋友,替他代讲一节课。当拿着橘子的苏格拉底出现在教室的时候,学生们全都愣住了,因为他们实在猜不透新老师拿一个橘子要做什么。
苏格拉底并没有对自己手中的橘子多做解释,而是直接站上讲台讲授课程。在讲到一半的时候,苏格拉底突然问道:“你们有没有闻到橘子的香味?”
面对苏格拉底的提问,学生们非常吃惊,因为他们不知道老师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学生们开始窃窃私语,他们想搞懂老师的意图再回答。但是,没等学生们商量出一个统一的答案,苏格拉底就从前排开始一个个地提问。
第一个被问到的学生犹豫了一下说道:“我闻到了橘子的香味。”第二个学生在回答的时候也犹豫了一下,他想到第一个回答问题的人坐得跟自己一样近,他闻到了,那么自己也应该闻到了,于是他也回答道:“是的,我也闻到了橘子的香味。”此后的绝大多数学生的回答都和前两个学生的意思一致,即他们闻到了橘子的香味——因为他们觉得别人都闻到了,自己也应该闻到,虽然他们中根本就没有一个人闻到橘子的香味。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有一个学生回答得与大家截然不同:“不,我没有闻到橘子的香味!”他就是柏拉图。
在教室里问了一圈的苏格拉底回到讲台上说道:“这是一个我清晨从树上摘下的橘子,我摘下来的时候它上面还沾着露珠,我用鼻子嗅了嗅,它散发出来的香味比鲜花还要浓郁,可是现在竟然有一个同学闻不到,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情呀!——我赠你香味,你却闻不到!”
话音刚落,苏格拉底就把目光投向柏拉图。但是,柏拉图在众人的注视下并没有低下头,而是站起来用肯定的声音回答道:“老师,我真的没有闻到橘子的香味。”
“你的鼻子是不是有点问题,怎么全班同学都闻到了,就你一个人没有闻到?——你站到讲台上来,仔细闻一闻,看这个橘子到底有没有香味!”苏格拉底有点生气地大喊道。
柏拉图听了苏格拉底的话之后,果真走上了讲台。他将头凑到橘子前闻了闻之后,再次用肯定的声音回答道:“老师,我真的没有闻到橘子的香味,是不是这个橘子有问题?”
看着这个学生一脸的质疑,苏格拉底露出了笑容,说道:“你的回答是正确的,你的怀疑也是有根据的,因为现在桌子上放的这个橘子根本不是一个真正的橘子,它是一个假橘子,我只想考查一下看谁能够将正确的意见坚持到底!因为只有能够坚持到底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哲学家!”
从苏格拉底教育学生的故事中可以看到,坚持到底的品质对我们的成功可以说极为重要。只要我们能够坚持到底,就能够走出逆境并改变自己的命运,从而成为一个真正的富人。
在遭遇逆境的时候,人们应该保持理性,并在坚持到底的决心中寻找突破口,以最积极的态度去面对逆境,这才是战胜逆境的关键,也是成为富人,摆脱贫穷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