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柒 述而篇

《述而》是《论语》的第七篇,它一共包括了38章。本篇涉及孔门师徒间的对话并不多,更多记录的是孔子吐露自己为学和为人的心声。此外,孔子的起居形貌也散见本篇之中。应该说,《述而》的内容是很丰富的。

原文

子曰:“述而不作 [1] ,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2] 。”

子曰:“默而识之 [3] ,学而不厌 [4] ,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 [5] ,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注释】

[1]述:传述,阐述。作:创作,创造。[2]窃:谦称,指自己。老彭:这里指孔子之前的贤大夫,为人恬淡,好读古书好述古事。[3]识(zhì):通“志”,记住,牢记。[4]厌:厌烦。[5]徙:这里指改变而从之,慢慢走向义理。

译文

孔子说:“只阐述而不创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作老彭。”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缺点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圣人的智慧

这三章可以说是夫子自道。孔子讲了三个层次:其一,孔子说读古书、讲古事是我的兴趣所在,然而我的目的却不是为了著书立说;其二,孔子说能把书里的东西默默记在心里,学习求知从来不知满足,教导培养学生从来不会懈怠,这些哪一点我做到了呢?其三,孔子说我真正担心的是学问不去讲求,道德不去修行,明白了义理不去照做,有了错误不去改正这些事情。可以说第一章是夫子的兴趣和心声,第二章是孔子的写照和自谦,第三章是孔子的忧虑和自勉。一个求古存真、好学不厌、诲人不倦、终生勤勉的孔子形象岿然屹立在我们的眼前。

“学不可以已”是荀子的名言,可是好学的精神却是从孔子那里一脉相传下来的。孔子的一生首先成就了一个伟大教育家。做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得有渊博的知识学问,孔子终生好学不已,“博物君子”的声名闻于天下。一个好老师应该爱生如子,舍得倾尽毕生心血来培养他们。孔子诲人不倦,对学生的教导小到生活的琐事,大到治国的道理,无不是反复叮嘱,语重心长。民国以来,我们的教育界也出现了受后世敬仰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激励学生,毕生劳瘁,被誉为“当世孔子”。钱穆先生也乐于奖掖后进,他曾说:“得天下良材而育之,人生之一乐也。”只有涌现出更多的教育家而不是教书匠,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有希望。

原文

子之燕居 [1] ,申申如也 [2] ,夭夭如也 [3]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子钓而不纲 [4] ,弋不射宿 [5]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 [6] ,而后和之 [7]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注释】

[1]燕居:燕通“宴”,安逸,闲适。燕居,指独自悠闲无事时的安居。[2]申申:衣冠整齐,容貌安详的样子。[3]夭夭:脸色和悦愉快,斯文自在,轻松舒畅的样子。[4]纲:本义指提网的大绳。[5]弋:用带绳的箭射鸟。宿:指归巢宿窝的鸟。[6]反:反复,再一次。[7]和:跟着唱,应和,唱和。

译文

孔子闲居在家里的时候,衣冠楚楚,仪态温和舒畅,悠闲自在。

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

孔子在这一天为吊丧而哭泣,就不再唱歌。

孔子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而不用(有许多鱼钩的)大绳钓鱼。只射飞鸟,不射巢中歇宿的鸟。

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请他再唱一遍,然后跟他一起唱。

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详。

圣人的智慧

这几章主要讲的是孔子在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从中折射出圣人的仁慈之心。孔子在家闲居的时候,衣冠整齐,一派雍容气象。孔子平常总是温和而略带严肃的样子,有威严而不凶猛,恭谨而安详。如果周围有人办丧事,孔子饮食从来没饱过。那天因为丧事痛哭过,孔子就不会唱歌了。和别人一起唱歌的时候,如果有人唱得很好,孔子就会恳求他再来一次,自己和他相唱和。出去钓鱼,孔子只用一个钩的钓竿而不用多钩的绳;去射鸟,他只射飞鸟而不会射在窝里的鸟。其实,圣人正是在平凡生活中悟道的人。孔子的仁人之心在于他对有丧者家属的深深同情,体现在他对鸟兽有节制的捕杀上。可以说,整个世界都被包容在孔子那颗伟大的心里了。如若我们能早一点参悟孔子的这种仁德,也许今天的我们面对的将不再是一个被严重破坏的生态环境。

生活的细节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素质。经常随地吐痰的人,肯定缺乏基本的公德意识;一个毫不在意别人感受的人,肯定比较自私。有一个公司招聘职员,在面试的那间办公室门口,经理特意放了一把扫帚。前面所有的面试者都跨过笤帚进屋,而只有最后一个面试者将笤帚拾起来,安放在一边。结果,毫无疑问地,只有最后一人被公司留下。那位经理正是想通过这个细节来考察应聘者的责任心,遗憾的是,只有一个人的表现让他满意。其实,生活是由无数细节组成的,我们应该时刻保持严谨的生活态度,重视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

原文

子之所慎:齐,战,疾 [1]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2]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3]

【注释】

[1]齐:通“斋”,古代祭祀前虔诚的斋戒。[2]雅言:指当时中国所通行的语言,类似后来的官话,普通话,与方言相对。孔子平时讲的是鲁国的地方方言。[3]文:历史文化,典籍文献。行:行为规范,道德实践。忠:忠诚老实。信:讲信用,言行一致。

译文

孔子所谨慎小心对待的是斋戒、战争和疾病这三件事。

孔子有时讲官话,读《诗》、念《书》、赞礼时,用的都是官话。

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

孔子以历代文献、社会实践、忠诚老实、与别人交往的信实四项内容教授学生。

圣人的智慧

以上四章主要讲的是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一些习惯。斋戒、战争和疾病这些关乎个人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孔子一向都是非常慎重的。孔子对于怪异、暴力、变乱和鬼神之类不合常理的事物一般是不去谈论的。在教学中,孔子的态度是很认真的。讲到《诗》、《书》、赞礼这些经典的时候,孔子就用官话来诵读。孔子的思想主张是贯穿在他的这些习惯性的活动中的,我们即使是管中窥豹,也可见圣人之一斑。

习惯重要吗?有人曾说,成功是种技术,而优秀是种习惯。从小养成爱运动的习惯,他将来就会有个好身体;打小有阅读写作的习惯,他将来可能会拥有渊博的学识,或许还能成个作家学者。好的习惯可以造就一个优秀的人,恶劣的习惯也会把一个人毁灭的。小的时候好占小便宜,喜欢偷偷摸摸,如果不及时改正,将来没准会被人送进监狱。所以,早期的教育非常重要。在孩子还没有辨别是非能力的时候,父母应该让他们养成个好习惯。这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原文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1] 。”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 [2] ,吾未尝无诲焉 [3] 。”

子曰:“不愤不启 [4] ,不悱不发 [5]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6] ,则不复也 [7] 。”

【注释】

[1]游:玩习,熟悉。艺: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2]行:实行,做到。束脩(xiū):脩,干肉。束脩,是捆在一起的一束干肉。[3]未尝:未曾,从来没有。[4]愤:思考问题有疑难之处,苦思冥想,而仍没想通,依然不能领会的样子。[5]悱(fěī):想说而不能明确地表达,说不出来的样子。[6]隅(yǔ):角落,角。比喻从已知的一点,去推论,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成语“举一反三”和“启发”一词的由来。[7]复:反复。

译文

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

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束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圣人的智慧

孔子有自己的教育原则和主张。他认为弟子们应该立志于学“道”,以道德为依据,以仁义为凭借,同时还要熟悉掌握各种生存技能。孔子实行“有教无类”的原则,他把教育从王宫贵族带到了民间。只要学生能拿出干肉做学费,孔子都会尽力培养他。孔子的教育方法也是很先进的。他采用的是启发式的教学,努力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和探索。如果学生自己不愿动脑筋,不能举一反三,孔子就不再教他新的东西了。

填鸭式的教育已经风行很多年的今天,我们再次重温孔子的话,是不是有点汗颜呢?素质教育也已经提出好些年了,可是充斥在基础教育中的仍然是考试和分数。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种现象依然没有改观。我们的教育体系,可以培养出一大批在奥林匹克大赛上披金戴银的竞赛英雄们,可是造就不出一个对世界科学和学术有影响的大师。孔门有七十二贤人,西南联大有三个诺贝尔奖得主。我们今天空有无数大楼,有识者不禁要问:人才在哪儿呢?

【推销大师】

被人们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的乔·吉拉德认为,做销售的人,看中的不应该仅仅是商品,更应该看重人品。一次,一位妇女来到吉拉德的汽车展销室,说想要一辆白色福特轿车作为她55岁的生日礼物。听到这些,吉拉德很有礼貌地祝她生日快乐,并领着她从一辆辆新车前慢慢走过,一边看一边详细介绍。随后他向自己的助手交代了几句,便来到一辆雪佛莱前时,他建议:“夫人,您对白色情有独钟,请看这辆轿车也最白色的。”这时,助手将一束鲜花交到了吉拉德手中,他接着把这束鲜花交到了那个妇女手中。她十分感动:“先生,太感谢您了,很久没有人送我礼物了。刚才有家福特车的推销员看到我开着一辆旧车,以为我买不起新车。我现在想了想,其实我也不是非要买福特车。”最后,那个妇女开走了吉拉德店里的一辆白色雪佛莱轿车。

原文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 [1] ,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子曰:“饭疏食 [2] ,饮水,曲肱而枕之 [3] ,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释】

[1]执鞭之士:指手里拿着皮鞭的下等差役。[2]疏食:粗粮,粗糙的饭食。[3]肱(gōng):指胳膊。

译文

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圣人的智慧

孔子对待财富的态度并不像后世道学家那样偏激,他还是肯定财富的意义:如果能用正当的方式取得,即使是做下等差役,我也是愿意的。但是对于那些非正当手段获得的财富,孔子是很不屑的: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与我无关。富贵的确不是人人可得的,孔子在自己的追求中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和快乐。虽然吃得很差,住得也很简单,但是孔子自得其乐。我们可以联想到为什么孔子那么钟爱颜回,“一箪食,一瓢饮”的颜渊与孔子是何其地相似啊!

在利与义的取舍之间,最能现出一个人的品质。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孔子并不反对去挣钱发财,但是手段要正当。在今天,金钱不是万能的,然而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很多人生活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赚钱,试想在赚钱之外是不是还有其他的生活呢?宋代大儒朱熹说:“苟志于道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富贵者,则无所不用也。”在朱熹看来,追求富贵是最低层次的生活。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趣,活着不要因为蝇头小利而伤害了自己的真性情。就像孔子说的“从吾所好”,人生该有多少的乐趣啊!

原文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 [1] ,则谁与 [2] ?”子曰:“暴虎冯河 [3] ,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子疾病 [4] ,子路请祷 [5] 。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 [6] :‘祷尔于上下神祗 [7] 。’”子曰:“丘之祷久矣。”

【注释】

[1]行:居……之位。这里犹言指挥,统帅。三军:当时一国的所有军队。每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三军相当于三万七千五百人。[2]与:在一起,共事。[3]暴虎冯河:暴,徒手搏击。暴虎,指赤手空拳与老虎搏斗。冯,涉水。冯河,指无船而徒步趟水过大河。暴虎冯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而往往会失败的人。[4]疾病:指病得比较严重。[5]祷:向鬼神祝告,请求福佑。[6]诔:这里指为生者向鬼神祈福的祷文。[7]神祗(qí):古代称天神为“神”,地神为“祗”。

译文

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子路问孔子说:“老师您如果统帅三军,那么您和谁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的人。”

孔子病情严重,子路向鬼神祈祷。孔子说:“有这回事吗?”子路说:“有的。《诔》文上说:‘为你向天地神灵祈祷。’”孔子说:“我很久以来就在祈祷了。”

圣人的智慧

孔子和子路的对话是《论语》中最有趣的内容。子路的个性直率,说话口无遮拦,经常遭到老师的“打击”。但是他对孔子忠心耿耿,在颜回早逝后,他是孔子最信任和喜欢的学生。第一章中孔子表扬了颜回有处世的智慧,引起了子路的不满。他认为自己的军事才干超过颜回,孔子若领兵打仗,肯定得带上自己。孔子却借机批评了子路的鲁莽,教导他遇事要冷静多用脑子。第二章里子路为孔子的病着急,要去求神祈祷。他却忘记了老师“敬鬼神而远之”的一贯立场,遭到了孔子的婉拒。孔子对子路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急切之情,批评的背后是对学生深深的爱护。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真是可以作为我们的座右铭了。“临事而惧”是说要充分地准备,要把困难考虑得充分一点,有备无患。孔子的另外一句名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也是这个意思。古人做事特别强调事先的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我们读《左传》之类的古书,发现他将战争前的因由和准备讲得特别详细,反而对战争本身描写得不多,其实也是这种战备思想的反映。喜好谋略在战争频繁的春秋更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做事也一样,常常是一步考虑不周,就使我们陷入了被动的境地。我们能不谨慎吗?

原文

子在齐,闻《韶》 [1] ,三月不知肉味 [2] ,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子曰:“加我数年 [3] ,五十以学《易》 [4] ,可以无大过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注释】

[1]韶:传说是虞舜时作的古乐,十分优美。[2]三月:指时间很长,不是实指。[3]加:增加,添加。[4]《易》:指《周易》。

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

孔子说:“再给我几年时间,到五十岁学习《易》,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圣人的智慧

孔子的好学精神始终是让我们感动的。在齐地学习音乐,完全沉浸其中,居然达到了不知肉味的境地。孔子晚年喜欢读《易》,感慨自己如果早学若干年,也许可以避免许多错误。孔子不择地域,走到哪里学到哪里;不畏年老力衰,终身学习;更加之为人虚怀若谷,非常注意向他人学习。孔子认为人各有所长,善于取长补短才能有所成就。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这个分工很精细的社会里,我们想在许多领域内都有所建树,成为亚里士多德和张衡那样的人物是不现实的。我们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打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隔行如隔山,未知的世界多如夏夜的繁星,我们是不是需要放低一点姿态,更谦虚一点?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仅仅是句谦虚的话,圣人必然是体味出了此中的分量。其实,谦虚表面是种姿态,实际上是种实力。只有达到一定实力的人,才有资格谈论谦虚。

原文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 [1] ,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 [2]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 [3]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注释】

[1]叶(shè)公:姓沈,名诸梁,字子高,楚国的贤大夫。他的封邑在叶城,故称叶公。[2]奚:何,为什么。[3]莫:推测之词,大概。

译文

叶公向子路打听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这个人,发奋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孔子说:“有这样一种人,可能他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我却没有这样做过。多听,选择其中好的来学习;多看,然后记在心里,这是次一等的智慧。”

孔子说:“就书本知识来说,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圣人的智慧

这四章是孔子对自己的一个评价。孔子说我这个人,发奋努力起来,就会忘记了吃饭;高兴起来,会忘记了忧愁;好像连衰老来了也不知道一样。孔子认为自己不是天才,只是因为喜欢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地求知罢了。对待学问严肃认真是孔子一贯的立场,他说我不是那种不懂却敢妄做的人,我总是想多听一些,多见一些,努力地充实自己。也许在文化方面,我和别人差不多吧。但要说做到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我还差得很远。

孔子的“自我鉴定”既如实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又表达了真诚的谦逊态度。每个人都会对自己有个大致的评价,因为就大多数人来说,世间最了解我们的,还是自己。准确地给自己一个定位,是我们做很多事的前提。纵观古往今来的成功者,他们身上有许多别人没有的素质,但其中重要一点是他们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扬长避短,把有限的精力和时间集中到自己最擅长的东西上,将会产生巨大的能量和效应。这就是凸透镜原理。当焦点聚集所有光线时,纸片被点着了。找到焦点,是我们每个人要做的事情。记住苏格拉底那句伟大的话:“认识你自己!”

原文

子曰:“甚矣吾衰矣,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1] 。”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2] !”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注释】

[1]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武王灭商不久即去世,姬旦辅佐周成王平定了管蔡两国的叛乱,为西周立下大功。其始封地在周,故称周公。后来,成王分封以建诸侯,周公封地在鲁,为鲁国的始祖。周公制礼作乐,为西周制度文明的开创者。孔子以周公继任者自居,旨在恢复西周的制度和文明。[2]桓魋:宋国的司马。本姓向,名魋。因其为宋桓公的后代,故以祖先的谥号为姓,又叫桓魋。孔子周游列国,经过宋国,桓魋得知出兵阻拦。孔子当时正在大树下和弟子演习周礼,桓魋欲砍树加害,孔子于是说了以上的话。

译文

孔子说:“我衰老得很厉害了,我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孔子说:“上天把德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

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

圣人的智慧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孔子遭到的痛苦和挫折更甚于常人。孔子晚年深深感到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了,日渐衰老的肌体已经无法完成继承周公的使命了。一种英雄末路壮志难酬的悲凉折磨和噬啮着孔子的心。在外周游也不如意,蛮横的桓魋居然要砍树加害孔子,足见他的影响对列国当权者的震慑。孔子是个勇敢而坚定的人,在危难之中,他以自己有上天赋予的伟大使命来鼓励弟子,相信桓魋对自己毫无办法。后来,果然平安无事。孔子认为“仁”是可以追求的,关键是你要有颗“求仁”的心。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不管是圣人还是凡夫俗子。生活就是包裹着酸甜苦辣的棒棒糖,什么滋味都有。但品咂到最后,只有一种滋味,叫“无奈”。人生短短几十年,却有太多的无奈。喜欢的女友,离你而去;唾手可得的升迁,给了别人;无数的痛苦和挫折接踵而至……怎么面对?晚年的孔子似乎也无可奈何,只能苦笑着对自己再说一次“顺其自然”,其实那是多么地苍白无力!是的,很多时候我们的确无可奈何,那我们就脸上依然挂着微笑,真的顺其自然吧。

原文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1] ?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互乡难与言 [2] 。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3] 。”

【注释】

[1]二三子:指孔子称呼自己的弟子。[2]互乡:地名。与:赞同,赞许,肯定。[3]保:守。引申为追究。

译文

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很难与互乡那个地方的人谈话,但互乡的一个童子却受到了孔子的接见,学生们都感到迷惑不解。孔子说:“我是肯定他的进步,不是肯定他的倒退。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改正了错误以求进步,我们肯定他改正错误,不要死抓住他的过去不放。”

圣人的智慧

这两章反映了孔子的教育和待人方式。对于跟随的弟子们,孔子认为自己的一言一行尽在学生们的眼中,而没有丝毫的隐瞒。互乡人是不太好打交道的,孔子却接见了一个年轻人,弟子们都感到很意外。孔子解释说,我们应该不留成见地对待人,既然他要进步,我们为什么不鼓励他呢?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无不浸渗在其中了。

治学的目的在于达到仁之境界,而仁之表现之一是“博施于民”,故治学没有必要遮遮掩掩,没有必要不可告人,而应堂堂正正。当然这里的治学指的是过程,对于属于保密性的研究技术和成果,因为关系单位的发展命运,或者关系国家的利益,或者是关系个人的著作权、专利权等等,应该秘而不宣。正直才能无畏,无畏才能挑战,挑战才有可能成功;正直才能无愧于他人,也才能得到他人的支持,实现资源共享;正直才能心无杂念,才能用心专一,不为名利所左右,才能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纵观孔子的一生,正直无私,阳货不仅不敢把孔子怎么样,相反还想得到孔子的支持,也就是说坏人也喜欢正直的人;正是他的正直,才敢于指责“三桓”的僭越行为,才敢“堕三都”;正是他的正直,虽然很多别有用心的诸侯国大夫欲加害于他,但都没有得逞,总会得到别人包括诸侯国君的保护;也正是他的正直,他才敢于周游列国宣传他的主张,欲力挽狂澜等等。

原文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1]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 [2] ,虚而为盈 [3] ,约而为泰 [4] ,难乎有恒矣。”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 [5] ,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6]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注释】

[1]斯:就,则。[2]亡:通“无”。[3]盈:丰满,充实。[4]约:穷困。泰:宽裕,豪华,奢侈。[5]抑:转折语气词。然则,抑或,或许。[6]云尔:这样,如此。

译文

孔子说:“圣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这就可以了。”孔子又说:“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见到始终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这也就可以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人是难于有恒心(保持好的品德)的。”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厌烦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就是如此这般罢了。”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圣人的智慧

在孔子心目中的“圣人”和“仁人”是具有极高地位的,他从不轻易许人,自己更是谦不敢当。孔子以为能做到“君子”和“有恒者”就很不错了,因为这个世界装模作样的人太多,要一直坚守某种品德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孔子只承认自己“学不厌”、“教不倦”,谦逊之情溢于言表。正因为老师的谦虚,弟子对老师更恭敬了。

孔子一生都是以“仁”和“圣”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但又从不以此自许。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孔子以自己的言行实践了“仁”和“圣”的追求。今天,我们许多人事情还没干,先把口号喊得震天响。最后往往是没干多久,就悄无声息地从人们的视线中溜走了。宋人王安石讲“虚声实行”,他的意思是做事前需要造点势,以便引起大家的关注,开始做了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干。也许是新法宣传得太虚了,实际做得不太够了,结果名噪一时的王安石变法很快失败了。我们今天虚的东西实在太多,学学孔圣人吧,多做点实的!

原文

陈司败问 [1] :“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 [2] :“吾闻君子不党 [3] ,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 [4] 。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注释】

[1]陈司败:陈国的司寇。一说,姓陈,名司败,是齐国大夫。昭公:鲁国国君,姓姬,名惆,公元前541年至公元前510年在位。“昭”是谥号。[2]揖:拱手行礼,作揖。巫马期:姓巫马,名施,字子期。孔子的弟子。[3]党:偏袒,包庇,有偏私。[4]取:通“娶”。吴孟子:春秋时国君夫人的名字,一般是她出生国的国名加上她的姓。

译文

陈司败问:“鲁昭公懂得礼吗?”孔子说:“懂得礼。”孔子出来后,陈司败向巫马期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是没有偏私的,难道君子还包庇别人吗?鲁君在吴国娶了一个同姓的女子做夫人,是国君的同姓,称她为吴孟子。如果鲁君算是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把这句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真是幸运。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圣人的智慧

这一段对话实际上关系着好几个重要的问题。其一,鲁昭公娶吴国女子本身“非礼”;其二,孔子为国君讳,事关君臣之礼;其三,孔子在别人指出以后,承认“错误”的态度。我们这里不可能假设孔子不知道陈司败问话的意思,只能理解为孔子在为本国国君“讳”。孔子认为的“直”是儿子为父讳,父亲为儿子讳。当别人直接指出昭公的失礼之处,并怀疑孔子有偏私包庇之嫌时,孔子意识到自己的“偏私”背离了君子的某些品德,他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真诚地感激陈司败告知自己的过失。勇敢正确地面对自己的错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通常是越有权威的人也越容易固执己见,越不容易听取反对的意见。这类例子不胜枚举。

原文

子曰:“奢则不孙 [1] ,俭则固 [2] 。与其不孙也,宁固。”

子曰:“君子坦荡荡 [3] ,小人长戚戚 [4] 。”

【注释】

[1]孙:通“逊”,恭顺,谦让。[2]固:固陋,小气,寒酸。[3]坦:安闲,开朗,直率。荡荡:宽广,辽阔。[4]戚戚:忧愁,哀伤,患得患失。

译文

孔子说:“奢侈了就会越礼,节俭了就会寒酸。与其越礼,宁可寒酸。”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圣人的智慧

这两章是孔子对生活和人生的一些态度。孔子认为生活太奢侈优越了,人会变得傲慢不逊;生活困难呢,就会显得寒酸小气。孔子说如果在傲慢不逊和寒酸小气中选择,我宁愿寒酸小气一点好。君子的性格是开朗直率的,胸怀是无限辽阔宽广的;小人的性格是悲悲戚戚的,胸中局促过于忧虑。

我们身边经常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出身贫苦,但志向远大,尽管有时失之于偏陋固执,然而身上总有种锐意进取的精神。而那些过于富足的人,常常对身边的许多事显得漫不经心,摆出一副不屑一顾的傲慢姿态,结果是自己胸无点墨空空如也。我们无意倡导“忆苦思甜”,然而端正对生活的态度,踏踏实实地做人确是我们所期望的。人生短短不满百年,快乐也是一生,悲忧也是一生,你愿意选择哪个?做一个坦坦荡荡的君子,安安静静快快乐乐地度过一生,才是真正的幸福。 +LBFzJtqgK2gN4qni+Z0jwYM8XJ5VhRB9+dYKwuNa6GUbuuERjNEXmt14fdEFpU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