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伍 公冶长篇

这一篇共26章,主要记录的是孔子对众弟子以及对当世的著名人物和古人的评论。本篇集中体现了孔子臧否人物的标准和思想。

原文

子谓公冶长 [1] :“可妻也 [2] 。虽在缧绁之中 [3] ,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4]

子谓南容 [5] :“邦有道,不废 [6] ;邦无道,免于刑戮 [7] 。”以其兄之子妻之。

子谓子贱 [8] :“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注释】

[1]公冶长:姓公冶,名长,字子芝。鲁国人,孔子弟子。[2]妻(qì):这里作动词,把女儿嫁给他。[3]缧绁(léi xiè):捆绑犯人用的黑色长绳。这里指代监狱。[4]子:指自己的女儿。[5]南容:姓南官,名适(kuò),一作“括”,又名韬(tāo),字子容。鲁国孟僖子之子,孟懿子之兄,本名仲孙阅,因居于南宫,以之为姓。谥号敬叔,故也称南宫敬叔。孔子弟子。[6]邦有道:指社会秩序好,政治清明,国家太平兴盛。废:废置不用。[7]刑戮:戮,杀。刑戮,泛指受刑罚,受惩治。[8]子贱:姓宓(fú),名不齐,字子贱,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译文

孔子评论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被关在牢狱里,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呀。”于是,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孔子评论南容说:“国家有道时,他有官做;国家无道时,他也可以免去刑戮。”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孔子评论子贱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如果鲁国没有君子的话,他是从哪里学到这种品德的呢?”

圣人的智慧

以上三章讲的是孔子眼中的弟子们。孔子认为公冶长是君子,即使他被囚禁在监狱里,孔子仍然坚持把女儿嫁给他。南容在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可以做个好官;遭逢乱世的时候,他也会免受刑戮。孔子就做主把自己哥哥的女儿嫁给他。孔子由衷地称赞宓不齐:“真是个君子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最重视的是弟子们的德行。怎样选择自己的另一半?孔子的智慧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孔子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坐过牢的公冶长,并做主把哥哥的女儿嫁给了鲁国的贵族南宫氏。这两个人虽然地位身份都有不小的差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他们都有很好道德修养。孔子认为这样的男人,才是女子可以托付终身的。今天的世界可以说是物欲横流,大家看中的是财产、地位、相貌,个人最该被重视的品德早被扔进了太平洋。于是,离婚、婚外恋等层出不穷,婚姻真成了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围城。达·芬奇说得好:“人不能克制自己的欲望,就会把自己放在禽兽的位置。”孔子的智慧告诉我们:幸福是有道德保障的幸福。

原文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 [1] ?”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2] 。”

【注释】

[1]何如:怎么样。[2]瑚琏: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用的一种贵重的器具,竹制,上面用玉装饰,很华美。夏代称“瑚”,殷代称“琏”。孔子用“瑚琏”比喻子贡确是有用之才,但离君子不器的最高标准尚有一段的距离。

译文

子贡问孔子:“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呀,好比一个器具。”子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是瑚琏。”

圣人的智慧

前文讲过孔子说“君子不器”,那么孔子在这里为什么说子贡是“器”呢?很久以来,此句多被解释为,君子不能拘于一才一艺,而是要多才多艺,这种解释与现代人沉沦于物质世界的实情特别符合。其实,仔细一想就知道,无论如何多才多艺,都是有限度的,都还处于“器”的层次,无非是大小、多少而已。那么何谓“不器”呢?说“不器”必须先说“道”。《论语》中虽然没有记录孔子说“道”是什么,但是却可以证明“道”在孔子心目中崇高的地位,“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又说君子应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君子应该如何求“道”呢?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可见孔子认为君子做事的目的不在于事,而在乎道!君子求道是为了什么目的呢?为了“君子不器”。君子求道为了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了道德修养则要以自身的修养去尽可能地影响他人、归正人心,也就是所谓“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试问君子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归正人心使得家族兴旺、国家富裕、天下太平、人心向善是才学或者是技能的作用可以比拟的吗?当然不是,只有道德的力量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所谓“不器”也。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所谓“君子不器”可能有些类似于“佛光普照,礼义圆明”的境界吧。孔子说子贡是瑚琏,看样子当时的子贡在孔子眼中虽然有才能但是还没有达到“不器”的境界啊!

【因材施教】

战国时期,韩国有一集大成的思想家——韩非子。他的文章,得到了秦王嬴政的赏识,成为享誉诸国的名人。然而,韩非子小时候,并不是一个能言善辩的孩子,而是一个患有口吃的孩子。同时代的荀子,本是儒家的别派传人,但后来他打破门户之见,对各家学派的思想精华兼收并蓄,其中也包括法家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法制思想。韩非子从小就喜爱刑名之学,因此决定拜荀子为师。此时已经很有名的荀子没有因为韩非子的先天不足而歧视他,而是收他为门徒,对他谆谆教导,使他扬长避短,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家。韩非子的文章,思想性强,见识不凡,而且充满感情色彩,文辞华美。后来赢政读到了韩非子的文章,叫绝不迭,见面之后,才知他能写而不能口辩。荀子的因材施教,成就了韩非子的功业,也成就了一代教育的典范。

原文

或曰 [1] :“雍也仁而不佞 [2] 。”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 [3] ,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子使漆雕开仕 [4] 。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注释】

[1]或:代词,有的人。[2]雍:姓冉,名雍,字仲弓。鲁国人。孔子弟子。佞:花言巧语,油嘴滑舌。[3]御:抵御,抵抗。这里指辩驳,与别人顶嘴。口给:指语言敏捷,嘴快,说话多。[4]漆雕开:姓漆雕名开,字子开,一说字子若,生于公元前540年,孔子的门徒。

译文

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不善辩。”孔子说:“何必要能言善辩呢?靠伶牙俐齿和人辩论,常常招致别人的讨厌,我不知道冉雍是不是做到仁,但何必要能言善辩呢?”

孔子让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回答说:“我对做官这件事还没有信心。”孔子听了很高兴。

圣人的智慧

孔子主张言行一致,而判定一个人是否有仁德,与其语言相比,孔子更看中其行为,所以孔子认为能言善辩不但是不必要的,甚至是对培养一个人的仁德有负面作用的。一个人的仁德固然不能只看一个人的言论,但是对于一个有仁德的人来说,能言善辩应该不是一个缺点,而是一个优点。因为一个能言善辩的人,往往也是一个善于与人沟通的人。善于与人交流的人,在今天的信息社会里,这样的特长尤其可贵。一个人不善于表达,他就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也算是他的一个缺点。有仁德的人不但不会因为能言善辩而变得不仁德,或许还能使他一个人的仁德成为更多人的仁德。相反,如果有仁德的人都笨嘴拙腮,不仁德的人都能言善辩,那将会是怎样可怕的情景啊。

孔子的学术,可以归结为做官的学问,所以有“学而优则仕”的说法,孔子培养学生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能让他们学成之后安邦治国,用今天的话来说,也可以说是教学生怎样管理,怎样做人。孔子既然推荐学生漆雕开去做官,说明在孔子看来,这个学生已经可以做官了,也就是已经具备了做官的能力。这时候这位学生却意外地拒绝去当官,说自己的学业还没有掌握好。这是与一般学生都盼望老师高抬贵手允许学生早点毕业相反的,因此孔子赞扬这位学生,也许是觉得他对学业的要求比老师要求的还要高吧。这样的观点尽管有其精益求精的积极的一面,但也有非常不好的消极的一面,就是让中国人趋向保守,缺乏自信,缺少挑战精神,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遗憾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此类赞扬“少年老成”的消极思想很多,个人觉得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缺陷。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一个人真正施政的能力,是要通过实践来提高的,而不是靠一味地坐在教师身边跟老师学习理论知识。

原文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1] 。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2] 。”

【注释】

[1]桴(fú):用竹和木编成水上交通工具,大的叫“筏”,小的叫“桴”。[2]材:通“哉”。语气助词。

译文

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从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孔子说:“仲由啊,好勇超过了我,其他没有什么可取的。”

原文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 [1] ,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 [2] ,百乘之家 [3] ,可使为之宰也 [4] ,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 [5] ,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注释】

[1]治其赋:古代以田赋地税出兵役,故称兵为赋。治其赋,指管理军事政治、国家大事的意思。[2]千室之邑:邑,可分为“公邑”和“采邑”。公邑,是直辖于诸侯的领地;采邑,是由诸侯分封给大夫的领地。千室之邑,指的是具有一千户人家的城邑,当是公邑。[3]家:指的是卿、大夫的采地食邑。[4]宰:当时官吏的通称。[5]赤:姓公西,名赤,字子华,鲁国人。孔子的弟子。束带:这里指穿好朝服去上朝。

译文

孟武伯问孔子:“子路做到了仁吧?”孔子说:“我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孔子说:“仲由嘛,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管理军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问:“冉

求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在一个有千户人家的公邑或有一百辆兵车的采邑里当总管,但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问:“公西赤又怎么样呢?”孔子说:“公西赤嘛,可以让他穿着礼服,站在朝廷上,接待贵宾,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圣人的智慧

孔子在“仁”的使用上极为慎重,从他对三个弟子的评价就可见一斑。孔子虽然未许弟子以“仁”,但仍称赞了三人的才能。子路忠勇有将帅之才;冉有多才多艺,有从政之才;公西赤精通礼仪,有庙堂之才。尽管都是自己所喜爱的学生,然而孔子的评价却是不偏不倚,符合实际的。孔门师生彼此间深深的理解,今天仍使我们感动。

原文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 [1] ?”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注释】

[1]孰:谁。愈:胜过,更好。

译文

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两个相比,谁更好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他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知道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是不如他呀,我同意你说的,是不如他。”

圣人的智慧

子贡是孔门最优秀的弟子之一,尤其在政治和外交上子贡有着非凡的智慧和才能。可是孔子怎么看待自己这位学生呢?孔子认为子贡是有用之才,但离“君子不器”的理想境界尚有差距。子贡虽然很出色,但仍然不能和自己最好的弟子颜回相提并论。子贡希望别人不要强求自己,自己也不愿强求别人。孔子认为这只是子贡的一厢情愿,实际上是做不到的。

人生处处都躲不开竞争和比较,正确地估价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就像《庄子·逍遥游》里的大鹏和蓬间雀一样,各有各适宜的地方,自得逍遥。《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子贡无疑是极有自知之明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最佳的才能区,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里方能尽情地施展才华。何苦以己之短比人之长呢?像子贡那样承认自己的不足,像孔子那样欣赏别人的长处,才是君子所应具有的胸襟。

原文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1] 。于予与何诛 [2]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 [3] 。”子曰:“枨也欲 [4] ,焉得刚?”

【注释】

[1]杇(wū):通“圬”。本指用灰泥抹墙的工具,这里用作动词,粉刷墙壁。[2]诛:谴责、责备。[3]申枨:姓申,名枨,字周。鲁国人,孔子弟子。[4]欲:欲望。

译文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孔子说:“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强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就是刚强的。”孔子说:“申枨这个人欲望太多,怎么能刚强呢?”

圣人的智慧

这两章主要集中了孔子对弟子的一些批评。孔子一生特别讨厌花言巧语搬弄是非的人。孔子对弟子一向很宽容,然而宰予在白天学习的时间打瞌睡,这让孔子很生气,才说出了朽木不可雕也的气话。弟子申枨被人认为是刚者,孔子却说,申枨也有欲望,怎么会是刚者呢?在孔子心目中,无欲者方能刚。

严师出高徒,就是那个白天上课打盹的宰予也是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孔子曾称赞他:“言语,宰我,子贡。”可见,在外交应答上宰我确实是出类拔萃的人才。这些都是和孔子的严格督导分不开的。我们长盛不衰的乒乓球队就是严格训练的典范。每一个技术动作都必须反复练习,直到完全达到实战的要求。曾经的动荡年代,几乎使传统文化的血脉中断。20世纪70年代末高校恢复招生以后,很多年事已高的老先生为了培养研究生,甚至出现了用拐杖敲打学生的事情。在老一辈专家的督促下,一批学有专攻、成绩斐然的学者很快成长起来了。

原文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1] 。”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2] 。”

【注释】

[1]加:强加。[2]尔:你。

译文

子贡说:“我不愿别人强加于我的事,我也不愿强加在别人身上。”孔子说:“赐呀,这就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了。”

圣人的智慧

子贡的这话得和阿克顿勋爵在《箴言录》中的名言:“自由的本义:自我驾驭。自由的反面:驾驭他人”,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句话可以说是中国自由主义最早的箴言,但是对于不理解之人来说,子贡和阿克顿的话都有如禅门棒喝。它可以警醒世人对自由主义要义的深刻领悟,有益于世人打开昏聩的户牗,洞见清新的生命。这类朴素而又洞察自由主义内核的箴言,是比勘世界的一把价值尺度,是理解复杂世界的一把秘匙。子贡这句话,在中国原典中,最具自由主义精神。在自由主义的要义中,特别是在消极自由的要义中,在什么范围或多大程度上不受行政或其他强力干预,一直是自由主义者关心的问题。伯林的价值多元论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两种观念:“一种观念认为自然的事实是彼此调和且允许作决定论解释的,另一种观念则认为人类生活的明显特征,包括价值,是彼此不调和的,且主要是自由选择的结果。”

孔子所论,并不影响子贡的先知性。包括阿克顿在内的“异邦新声”不断播扬于本土之际,有理由认定先知端木赐追求的自由境界,也正在慢慢的生成之中。端木先生或者非所及,我辈其不可及乎?于是,在日常生活中,在读书求道中,在认识对象世界中,在各类经验实践中,“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便具有了自由主义箴言的意义。

原文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 [1] ,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 [2] ,不可得而闻也。”

【注释】

[1]文章:指礼乐制度和诗书文献中的学问。[2]性:人的自然本性。天道:天命,指人类和自然的祸福吉凶关系。

译文

子贡说:“老师讲授的礼、乐、诗、书的知识,依靠耳闻是能够学到的;老师讲授的人性和天道的理论,依靠耳闻是不能够学到的。”

圣人的智慧

细读《论语》一书,“性”字的确仅出现了两次,但“天”、“命”、“天道”、“天命”等具有超越意义的词汇却多次出现,呈现了丰富的内涵;更重要的,整部《论语》孔子言“仁”多达七十九处。对于“孔子不言性命及天道”的说法,我们也一样应持保留的态度。如此的态度,有助于我们考虑其他解释的可能性。事实上,若客观地来审视“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这句话,聪明的子贡曾经叹息:“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但这性与天道之说是子贡未曾闻,并不是孔子未曾言。孔子是因材施教的人,对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会做生意的子贡何须对他谈性与天道呢!若从朱熹说,谓此处之“命”为“天命”,则郭氏之说或可通。另外,朱子于《集注》中注“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句时,则引述程颐之言曰:“此子贡闻夫子之至论而叹美之言也。盖圣门教不躐等,子贡至是始得闻之,而叹其美也。”

原文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1]

【注释】

[1]有:通“又”,再,又。

译文

子路在听到一条道理但没有能亲自实行的时候,唯恐又听到新的道理。

圣人的智慧

子路是孔子十分喜欢的弟子,他那耿直忠烈的性格在温文尔雅的孔门中显得很突出。孔子和弟子们开了个玩笑:如果我的主张不能行于世,我将乘着小竹筏去海外隐居,跟随我的怕只有仲由吧?子路听了老师的赞赏,非常高兴。孔子又适时敲打了一下弟子,子路啊,你就是好斗尚武比我强了,别的地方可不足取啊。子路是个勇于行动的人,他听到一个道理一定要付诸行动,如果做不好,唯恐再听到什么新的道理。

孔子教育的艺术在子路身上充分展现出来了。子路对孔子忠心耿耿,一直追随在身边。孔子说将来我漂泊到海外,怕只有子路跟着我,是对子路忠心的肯定和赞赏。当子路听到后有点飘飘然的时候,孔子又告诉他,你只有忠勇比我强点,别的你还不行啊。好的老师总是善于欣赏和肯定学生的优点,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当学生有些自矜和骄傲的时候,老师又不忘及时泼盆冷水,让他发热的脑子清醒过来。正是在这样一边勉励一边提醒的教导下,学生才会始终保持正确的成长方向。

原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1]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注释】

[1]孔文子:卫国的执政上卿,姓孔,名圉,字仲叔。“文”,谥号。孔子同时人。

译文

子贡问道:“凭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勤勉而好学,不以向比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圣人的智慧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说的是对待学习应有的态度,虽然言浅,意义却极其深刻。不仅仅是在学习中;在生活上,为人处世上“不耻下问”都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波兰有句谚语说的也是“常问路的人才不会迷失方向”。然而其中的“路”却也意义不乏。“路”不仅仅是脚下的路,更是生活上的“路”,学习上的“路”,事业上的“路”,以及最终的成功之“路”。有句俗话讲:学无长幼,能者为师。有些人碍于面子,受到虚荣心的驱使,始终放不下尊卑的等级观念,因而或自恃才高,或妄自菲薄,最终迷失了方向,或是永远徘徊于来去之间。如此行路,当然不可能成功地达到终点。所以必要时,不妨放下自己那颗炙热的虚荣心,以平等平常的心态问问身边的同路人,也许,就是那微不足道的一问便可以改变自己一生的命运和业力。也许,生活中的“路人”正是因为比比皆是,所以才往往被人忽视,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何不细心寻找和问候“路人”呢?既然能放下虚荣心,又何愁得不到路人的指引呢?“路不行不到,事不为不成”,只要经常不耻下问于“路人”,那么成功之时必定也就指日可待!

原文

子谓子产 [1]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 [2] ,久而敬之。”

子曰:“臧文仲居蔡 [3] ,山节藻棁 [4] ,何如其知也?”

【注释】

[1]子产:春秋时郑国人,姓公孙,名侨,字子产。他是郑穆公的孙子,担任过郑国的正卿(相当于宰相)。他在郑简公、定公时外合诸侯,内定邦国,深得百姓的爱戴。[2]晏平仲:姓晏,名婴,字仲。齐国大夫,历仕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曾出任宰相,是春秋时著名的政治家。[3]臧文仲:鲁国的大夫,姓臧孙,名辰,字仲。死后谥号号“文”。曾被孔子批评为“不仁”“不智”。蔡:大龟。古时蔡国盛产乌龟,故称。[4]山节藻棁:节:是房柱子头上的斗拱,山节,是把斗拱雕成山的形状。藻税:是把短柱上画上花草图案。

译文

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君子的四种道德:他自已行为庄重,他侍奉君主恭敬,他教养百姓有恩惠,他役使百姓有法度。”

孔子说:“晏平仲善于与人交朋友,相识越久,别人越发尊敬他。”

孔子说:“臧文仲藏了一只大龟,藏龟的屋子斗拱雕成山的形状,短柱上画以水草花纹,他这个人怎么能算是有智慧呢?”

圣人的智慧

孔子评价子产的话应该是孔子三十岁办学时,得知子产去世的消息后讲给弟子们听的。子产的政治才能突出表现在奉行宽严相调、刚柔相济的原则,用儒家的观点来说,子产有中庸之道。而孔子眼中的晏婴交友也是有分寸的,不是所有人都可做朋友,而是那些有贤才、有志向者才能成为他的朋友,对待这些朋友,晏婴可谓仁至义尽,所以他的朋友对他十分尊敬。由于人的性格特点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生活习性不同,为人处世方式不同,故交友标准不一。即使是同一个人,由于涉世角度的变化,交友的标准也不一样。晏婴因越石父是个贤才,故交之;又因御侍闻过即改,有诚实品德,故交之。由此可知,择友标准因个人性格而定,又因人无完人,故对待自己的朋友,绝不能求全责备。

孔子是一个主张生活俭朴的人,特别是对执政者来说,要“节用而爱人”,“礼,与其奢也,宁俭。”臧文仲身为鲁国大夫,家室富有自不必说,但他还是一个十分迷信的人,畜养大龟彰显灵气,以求上天保佑。所以孔子对臧文仲的奢侈和刻意迷信是持反对态度的,并批评他是一个缺少智慧修养的人。在现实生活中,迷信之风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其中不乏政府官员,需要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孔子虽然也信命,但他赞同郑国子产“天道远,人道迩”的观点,而且从整部《论语》中我们发现孔子还是主张事在人为的,故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世人评议。所以作为一个领导,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干事创业上,否则“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此天乃人民大众也。人类的发展,文明的进步,靠的就是这样一群敢于创新进取的人,他们的成功带来的不仅仅是自身的荣誉,同时还有对大众的贡献。

原文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1] 。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也?”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 [2] ,陈文子有马十乘 [3] ,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 [4] 。至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注释】

[1]令尹子文:令尹,楚国的执政官,相当于宰相。子文,姓斗,名彀於菟,楚国春秋时期的著名贤相。早孔子一百多年。已:完,毕。这里指免职。[2]崔子:指崔杼,齐国大夫。曾经杀害了齐庄公。[3]陈文子:齐国的大夫,名须无。崔杼杀齐庄公时,陈文子离开了齐国,两年后,又回到了齐国。[4]违:离开,离别。

译文

子张问孔子说:“令尹子文几次做楚国宰相,没有显出高兴的样子,几次被免职,也没有显出怨恨的样子。(他每一次被免职)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事全部告诉给来接任的新宰相。你看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上是忠了。”子张问:“算得上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上仁呢?”子张又问:“崔杼杀了他的君主齐庄公,陈文子家有四十匹马,都舍弃不要了,离开了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他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就离开了。到了另一个国家,又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又离开了。这个人你看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上清高了。”子张说:“可算得上是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上仁呢?”

圣人的智慧

子文和陈文子都是孔子以前的贤人,孔子还是不轻易许其为“仁”。令尹子文多次出任令尹、多次被黜罢官都没有露出喜悦和不满的情绪,而是认认真真把自己的工作交代给继任者。孔子称许他忠于职守。陈文子在崔杼杀齐庄公以后,舍弃了自己的四十匹马不要,逃往他国。每到一国,先看其执政者。他经常感慨地叹息:“这里的执政者真像崔杼啊。”便马上离开该国。孔子认为陈文子的品质清白正直,不屑与乱臣贼子为伍。在孔子心目中,“仁”不是某种具体的道德品质,而是所有道德品质的总和,是为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清白正直和忠于职守是今天为政者应该具备的重要的品质。“清”从先秦开始就是士大夫十分推崇的品德。伯夷不吃周粟,被孟子称为“圣之清者也”,是说他是清白正直的圣人。东汉以后,士大夫中有了“清流”和“浊流”的严格区分。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也歌颂了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清白品质。“清洁如水,坚稳如石”是国学大师启功先生的座右铭。人生短短不过百年,犹如雷电之划空,白驹之过隙,何不活出个好人格给后人看呢?

原文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1] 。子闻之曰:“再,斯可也。”

子曰:“宁武子 [2] ,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 [3]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注释】

[1]季文子:鲁国的大夫,姓季孙,名行父。“文”是谥号。历仕鲁文公、鲁宣公,在鲁成公、鲁襄公时担任正卿。早孔子约一百年。其为人世故,非常谨慎,每临大事总是为自己的利益计较思量很多,所以孔子说了以上的话。[2]宁武子:卫国人,庄公之子,文公、成公时的大夫。姓宁,名俞。“武”,是他死后的谥号。[3]愚:这里指装傻。

译文

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

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当国家有道时,他就显得聪明,当国家无道时,他就装傻。他的那种聪明别人可以做得到,他的那种装傻别人就做不到了。”

圣人的智慧

这是孔子对于当时人和稍早一些人的评价。季文子是鲁国的先贤,然而孔子对他还是略有微词:做事情所贵在于速决,季孙行父为利害再三计较,难免有为自己考虑太多的自私行为。对于宁武子,孔子认为他很会在乱世中生存,国家政治安定则出来贡献才智,国家政治混乱则装傻躲起来。孔子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理想主义者,他并不认同宁俞的装傻行为,故而自嘲:“其愚不可及也。”

">处世有很多智慧,古人留给我们许多可以借鉴的东西。季孙行父的“三思”就值得我们学习。今天是信息爆炸的时代,许多决策都要在瞬间中做出。“三思”还有必要吗?会不会导致我们贻误时机呢?其实,每一个重大的决策都是反复思考的过程。草率和鲁莽只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宁武子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处世态度,这体现了他对时局的观察能力和应变能力。我们称赞理想主义精神,然而具备相当的应变能力也是极为重要的。这个社会是不会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有时我们得学会如何去适应它。

原文

子在陈曰 [1] :“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 [2] ,斐然成章 [3] ,不知所以裁之 [4] 。”

【注释】

[1]陈:春秋时古国,其地约在今河南省东部、安徽省北部一带,故都在宛丘。春秋末年,陈国被楚国所灭。[2]吾党:指孔子的故乡鲁国。狂简:指行为粗略,简单化,不够高明。[3]斐然:有文采的样子,引申为文学、文章。[4]裁:节制、控制。这有指导的意思。

译文

孔子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家乡的学生有远大志向,但行为粗率简单;有文采但还不知道怎样来节制自己。”

圣人的智慧

朱熹《论语集注》对本段的解释为:“此孔子周流四方,道不行而思归之叹也。吾党小子,指门人之在鲁者。狂简,志大而略于事也。斐,文貌。成章,言其文理成就,有可观者。裁,割正也。夫子初心,欲行其道于天下,至是而知其终不用也。于是始欲成就后学,以传道于来世。又不得中行之士而思其次,以为狂士志意高远,犹或可与进于道也。但恐其过中失正,而或陷于异端耳,故欲归而裁之也。”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一生育人成就斐然。由于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且学问渊博,德高望重,故求学者接踵而至,且多数学业有成。但后学弟子远不如最先入门者踏实,有恃才自傲之嫌,故孔子曾有言道:“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发现这样的人,有了一点小才气,或是有了一点小名声,就目空一切,趾高气扬,表面有一种霸气,实则是小人得志,得意忘形。对待这样的人,其才气可用,但对于其傲气,则应采取一定的方式予以控制,即“裁之”。

原文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 [1] ,怨是用希。”

【注释】

[1]伯夷、叔齐:殷朝末年,小国孤竹的王子,孤竹君死后,两人都不肯担任国君,后来逃到周文王的属地,适逢武王伐纣,两人苦谏。武王灭商后,两人逃到首阳山,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译文

孔子说:“伯夷、叔齐两个人不记人家过去的仇恨,(因此,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因此也就少了。”

圣人的智慧

人与人相处,刚开始接触的时候,彼此间都比较客气,互相礼让。一旦熟悉起来了,就觉得礼貌显得多余,尊敬似乎太见外。久而久之,放肆无礼的事情就会发生,最后常常会导致些不愉快的事情。晏婴则不是这样,他始终保持着对人的礼貌和尊重,实际上也是保持着和他人的距离。古人制礼,还有个重要的作用,就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合适的距离,会让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更容易更轻松。你可以忘记别人给你的好处,但很少有人能忘记别人对自己的伤害。三国时蜀国的名士任安很受时人推崇,诸葛亮问秦宓:“这人有什么特长呢?”秦宓答道:“记住别人的好处,忘记别人的过错。”足见,忘记别人的过错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伯夷叔齐能不记旧怨,于是仇恨就减少了。宽恕是种美德,尤其是在有修养、高尚的人中间是不可或缺的。其实,我们常说,放过了别人,也就是放过了自己,何必要汲汲于此呢?

原文

子曰:“孰谓尾生高直 [1] ?或乞醯焉 [2] ,乞诸其邻而与之。”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 [3] ,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 [4] ,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注释】

[1]尾生高:姓尾生,名高。以直爽守信著称。[2]醯(xī):醋。[3]左丘明:相传为鲁国太史,曾著《国语》、《左传》。大约与孔子同时人。[4]匿:藏起来,躲起来。

译文

孔子说:“谁说尾生高这个人直率?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直说没有,却暗地)到他邻居家里讨了点给人家。”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好看的脸色,摆出逢迎的姿态,低三下四地过分恭敬,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把怨恨装在心里,表面上却装出友好的样子,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圣人的智慧

这主要是孔子对时人看法的一些批评。相传尾生高和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女子爽约没来,尾生却守信不移,一直苦等。后来河水暴涨,尾生抱住柱子死守,终被淹死。这个被后世称为守信直爽的尾生,孔子却提出了异议。尾生没有醋借人,却不直说没有,而是从邻居家借来后再给人。孔子从这个细节看出了尾生直爽背后的一丝虚伪。巧言令色的小人是孔子一向讨厌的,而心怀怨恨却表面和人友善的虚伪行径,也是孔子和左丘明都反感的。

我们习惯了从一个固定的角度去审视某些人和事物,于是,好人永远是好人,坏人也像是脸上被贴上了罪恶的标签一样。孔子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尾生,也许会给我们些新启示。其实事物是复杂的,具有多面性。就像多棱的水晶,每一个角度都是一个晶莹剔透的世界。三国时魏国的大将于禁最号称严整,然在樊城一战兵败后投降了关羽,这让曹操临死不解其惑:自己与于禁相知三十年,没想到他会变节投降!还是苏轼说得好:“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有时需要走出山来看看,也许那时会看得更真切。

原文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而志 [1] ?”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2] 。”颜渊曰:“愿无伐善 [3] ,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注释】

[1]盍:何不[2]裘:皮衣。敝:破。[3]伐:夸耀,自夸。

译文

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

圣人的智慧

这章主要记录了弟子们对老师的理解。子贡感慨:夫子一生很少谈到人性、天命这些关于人生宇宙深奥的话题。这和孔子的思想有关,孔子更多关注的是在春秋末世的民生现实问题。从孔子的志向可以看出来:他希望老者能够幸福地安度晚年;朋友们之间能互相信任其乐融融;年少的一代能够在长辈们的关怀爱护下健康成长。师徒三人的对话,反映出三种不同境界。子路勇而好义,故修养只是达到求仁的境界;颜回好学,故能够达到智者的境界;孔子则是达到了安仁的境界。这与前面的“仁者安仁,智者利仁”是统一的,意义十分深刻,它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人的思想境界不同,志向也不同。虽然社会大力提倡人要树立远大理想,但是思想修养教育跟不上,理想就只能是空洞的大白话,没有实际意义,相反还会让人产生反感。文章到此可以说把“知”的重要性说得十分清楚明白了,一个人只有做到了“知”,才能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优点与不足,并能够做到扬长避短,不断加强自我修养。但是面对当时世风日下的形势,作者无奈地发出感叹:人的修养太浮浅了。

人没有境界,就像大海中迷失方向的孤舟,就是失去翅膀的飞鸟。境界有大小。子路的志向是豪杰们的意气相投;颜回的志向展现的是为善者的博大胸怀;孔子的志向更加平实真挚:愿天下人都平安幸福。三人的境界由低到高,我们可以清楚看出贤人和圣人的差异。今天,我们追求成功,没有切实远大的志向是不行的。走一步看一步那是混日子人的懒惰想法,真正想有所成就的人,必须早立志,立长志。好的志向就是你心中的那盏明灯,在你困难的时候,它能给你几许温暖,几许勇气,鼓励你永不放弃。那句俗话说得好: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

原文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1] 。”

【注释】

[1]讼:责备,争辩是非。

译文

孔子说:“完了,我还没有看见过能够看到自己的错误而又能从内心责备自己的人。”

圣人的智慧

“自讼”是指开展自我思想斗争,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敢于暴露自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无论是真善美,还是假恶丑,都应该不加修饰地进行解剖,恰如鲁迅所说的那样:“时时刻刻解剖自己。”古往今来,人们往往能够一眼看到别人的错误与缺点,却看不到自己的错误。即使有人明知自己有错,也因顾及面子或其他原因而拒绝承认错误,更谈不上从内心去责备自己了。甚至有的人,自己犯了错误,不去认真检讨,反而把责任推到别人头上,这种人是十足的伪君子。孔子说他没有见过有自知之明、有错即改的人。其实,在现实社会生活当中,我们见到的伪君子还少吗?

原文

子曰:“十室之邑 [1] ,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注释】

[1]十室:十户人家。这里言其小,指人口很少的小村邑。

译文

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 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圣人的智慧

雨果曾说:“陆地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男人的胸怀。”孔子虚怀若谷的精神真是让我们感动:在只有十户人的小村庄里,就肯定有忠诚守信像我这样的人,只是没有我好学罢了。孔子自己认为和别人的差距仅仅在于自己更好学一点而已。其实在孔子还年轻的时候,他已经被称做“圣人”了。孟僖子甚至在临终前嘱咐两个儿子一定要拜孔子为师,学习礼仪。孔子也许就是“生而知之”那一类人吧,可是他总把自己看成普通人中的一员。这正是圣人的伟大之处。

一粒沙子有多大?它实在很小很小。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看成一粒沙子呢?或许,他就能装下整个世界。我们现在的确有太多可以沾沾自喜的东西:学会了一点别人不懂的技术,多了一点微不足道的学问,赚了一点点小钱……不知道这些是不是真的值得我们骄傲呢?把这些所谓“成就”放在人类发展的整个过程中,不知你会不会觉得很可笑呢?在茫茫的宇宙中,地球就是一粒尘埃。相对人类的古老历史,我们只是匆匆一过客。多么渺小的人啊!而那些伟大的人物,正是认识到自己渺小的一小撮人。牛顿说得好:“如果说我所见的比笛卡尔更远一点的话,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我只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有时发现了一个好看的贝壳,但是真理的大海,我始终没有发现。”善哉斯言! t3s1CSYzHlmVvZEArwUMAFaaAJjlHnmeiBDaoJtrdHiW1OvLpIdBhv+lTLfQHDn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