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肆 里仁篇

本篇共有26章,是《论语》的第四篇。孔子仍然是围绕着“仁”、“德”和“孝”的主题有所议论。值得注意的是,本篇孔子和弟子的对话极少,只有一章是和曾子的对答,其余几乎都是夫子自道。

原文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1] ?”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2] ,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3] 。”

子曰:“为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注释】

[1]里:邻里。周代制度,五家为邻,五邻为里。这里名词动用,居住。仁:有仁德的人。文中的意思是说:与有仁德的人居住在一起,为邻里。处:居住。[2]约:穷困。[3]知:通“智”。智慧,聪明。

译文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圣人的智慧

“仁”是孔子认同的最高道德境界。而“仁”渗透在人的饮食起居各个角落。要做到“仁”,必须从生活的各个细节入手。孔子特别强调了几点:第一,要和道德高尚的人为邻,以便受其陶冶煦育。其二,仁者可以在困苦的环境中自得其乐,在顺境中也不会忘乎所以。其三,仁者才有正确的是非观念,能公正地分清好和坏。个人的修养说起来似乎是个很空洞无聊的话题,可是落实到生活的琐事上,它仍然是十分具体和有趣的。我们今天最重的一个概念就是“圈子”,生活有个小圈子,工作也有个圈子,我们存在于各个圈子之中。可以说你所处圈子的大小和优劣就代表着你这个人能耐和水平的高低。所以你能不选择和你交往的人吗?人的心态很重要,明确自己要做的事,把世俗的得失困厄看淡一点,在自己的追求中寻找快乐。是非的判定也常常困扰着我们,英明者如诸葛孔明也有痛失街亭的败笔,我们唯一的办法就是:三思而后行。

原文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1] 。”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2] 。”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3] 。”

【注释】

[1]苟:如果,假如。[2]处:享有,据有。去:逃避。造次:仓促,紧迫。颠沛:本意为跌倒。这里指困顿流离。必于是:一定是这样。终食:吃完一顿饭。[3]盖:发语词。

译文

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是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再好不过的了;厌恶不仁的人,他行仁德,只是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谁能一天就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的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原文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1] 。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士志于道 [2] ,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注释】

[1]党:这里指意气相投的人,同类的人。[2]士:读书人,低层的贵族和官员。

译文

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周围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有没有仁德了。”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真理,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孔子说:“读书人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圣人的智慧

孔子告诉我们:追求真理不在生命的长短,而在于是否真正明白了道理。如果你早上得道,就是晚上要离世,也不会留下什么遗憾。同样,对有追求有抱负的人来说,他所在意的一定不是外在的衣食,而是更高远更有价值的东西。整天和别人比吃比穿的俗人,真是不值得和他们打交道的。另外,孔子提醒我们,党同伐异也是危险的,不能仅仅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边。每个人对生活都有自己的一套理念,孔子的理想生活是什么呢?这三章里,孔子告诉我们要做精神上的贵族。走在现代都市的大街上,琳琅满目的商品让我们流连忘返。层出不穷的高科技产品让生活的品质空前提高。我们在这个无比强大的物质世界的压迫下,常常感到自己的无力和卑微。内心的脆弱和精神的枯竭是现代人的通病。让我们聆听圣人的教诲,捧起那久违了的经典,重新强大我们的精神吧!

原文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 [1] ,无莫也 [2] ,义之与比 [3] 。”

【注释】

[1]适:亲近,厚待。[2]莫:疏远,冷淡。[3]比(bì):靠拢,靠近。义之于比,向义靠拢,与义靠近。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圣人的智慧

亚里士多德说:“合乎德行的行为,本身具有某种品质还不行,只有当行为者在行动时也处于某种心灵状态,才能说它们是公正的、节制的。第一,他必须是有知、自觉的;其次,他必须是有意识地选择行为的,而且是为了行为自身而选择的;第三,他必须在行动中勉力地坚持到底。”相对于亚里士多德的这个观点,孔子这句话用现代哲学语言来说其含义就是:没有实践的义务没有意义。换言之道德义务本身即意味着道德行为的实施。而道德行为的实施或道德义务的实践,需要主体的道德意志。我们奢谈圣人的智慧,人们不禁会问:到底圣人的智慧是什么?其实,这个问题可以用苏格拉底的话来回答:“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因为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美而好的;凡是认识这些事的人决不会愿意选择别的事情……正义和其他一切道德的行为,都是智慧。”

大千世界有万种诱惑,刺激人的感官,诱发人的欲望,迷惑人的意志。浅薄之人往往见猎心喜,见异思迁,如进宝山,不甘空手而返,终至意乱情迷,乐而忘返,以致丧失真我,甚至罹祸殒身。眼前纷乱迷离之际,什么是取舍的原则?何者为立身之本呢?只要是合乎义的事,大家都应该去做,不必拘泥于一定要做什么,或不去做什么。然而,君子也是社会中的人,生活于社会中的人总是要面对着各种各样的诱惑。权力地位的诱惑,物质利益的诱惑,不一而足。所以,人们不仅要抵御外来的侵蚀,而且要抵抗自身内在有可能膨胀的非分之想。自以为聪明的人常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争名于朝,争利于市,首鼠两端,殚思极虑,而自以为得计,蝇营狗苟,纷纷扰扰之际,纵使得蝇头微末之利,却丧失了长远根本之利。更何况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贪利损身、求荣反辱的事,古往今来,还见得少吗?

原文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 [1] ,小人怀惠 [2] 。”

子曰:“放于利而行 [3] ,多怨。”

【注释】

[1]刑:法度,典范。[2]惠:实惠,好处。[3]放:通“仿”,仿照,效法。引申为一味追求。

译文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圣人的智慧

孔子多次提到君子与小人这两个不同类型的人格形态,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们胸怀远大,视野开阔,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事情,而小人则只知道思恋乡土、小恩小惠,考虑的只有个人和家庭的生计。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他不会总是考虑个人利益的得与失,更不会一心追求个人利益,否则,就会招致来自各方的怨恨和指责。这里仍谈先义后利的观点。这是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点之一。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如管宁远离故土,赴辽东授经讲学,虽离故土,不失为怀德的君子。德之所在,君子所在。贪官携款外逃,去国离乡,是并不“怀土”的,但却是现代小人,因为他并不“怀德”。日本明治维新前期,有一位学者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人在十岁的时候,应该关心自己的事,在二十岁的时候,应该关心自己家乡的事;在三十岁以后,应该关心国家天下的事。这个过程是君子修炼生命的过程,而小人则不是,故步自封,停滞不前。

当然安土重迁不一定是小人,漂洋过海不一定是君子。君子小人在此的标准是:是否关心德业。君子对“刑”有所忌惮,不愿以身试法。小人则往往为利所驱,铤而走险。这也是一种区别。但应该知道的是,所谓“刑”,其实是对背离礼制规定后的惩戒,是一种强力推行和护佑礼制的法制手段。君子重纲纪,重礼制,也同时重刑罚。明学者吕坤有言:“恶恶太严,便是一恶。乐善甚亟,便是一善。”(《呻吟语》)

原文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 [1] ?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2] ?”

【注释】

[1]何有:全意为“何难之有”,即不难的意思。[2]如礼何:把礼怎么办?

译文

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原文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圣人的智慧

孔子在前面提出了加强仁德修养的态度和原则问题,那么从这里开始,孔子对仁德修养者提出了三点具体要求。自立自强是其一。通过孔子的话,可以知道,创业立身是一个人仁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创业立身则完全靠自己的拼搏与努力,守株待兔只能侥幸一时,怨天尤人只会“小人长戚戚”,随波逐流只能人云亦云,碌碌无为更是犹如行尸走肉。但拼搏与努力也不能朝三暮四,好高骛远,必须做到一以贯之。

原文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1]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2] 。”

【注释】

[1]唯:应答词。是的,好的。[2]忠:忠诚,真挚。恕:宽容,不计较别人的过失。

译文

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学说,就是忠、恕罢了。”

圣人的智慧

这是本篇唯一的一段孔门师徒间的对话。孔子告诉曾参,我的所有主张都有一个贯彻其始终的根本性的原则。同门有的听了还不明白,曾子就告诉他们:忠诚和宽恕是老师“道”的核心和根本。“忠”主要就自己而言,是讲对待人和事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而“恕”主要从他人的角度出发,讲的是对人应该宽容,不要过于计较。这一内一外,完整地把握住了孔子的思想。这段对话非常重要,它关系到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以及弟子们对老师学说的接受状况。

“忠恕”二字古今在使用的侧重点上有很大的差异。今天使用“忠恕”两个字通常更侧重于相对他人而言,比如忠诚于祖国、忠诚于朋友;饶恕敌人、宽恕他人等等。孔子的“忠恕”更侧重于自己而言的,两个字都与心相关。用现代汉语解释,忠是一个人应该完完全全依照自己的良心和人性去生活,恕是人和人的心是相同的。儒家的许多原则都是建立在“忠恕之道”的基础上的,孔子伦理学的最基本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建立在“恕”的基础上的。仁爱也以恕为基础,因为人与人的心相同,因此爱自己也会爱他人。“德”与“忠”密切相关,“德”是得之于心,只有完完全全依照自己的良心和人性去培养自己,才会有德。忠诚和宽恕,在我们今天成了难得一见的美德。《感动中国》曾经报道了一家祖孙十七代为抗清英雄袁崇焕守墓的事迹。这是何等的一份忠诚!忠诚是种信念,是极为认真负责的精神。而我们现在过于频繁地跳槽和辞职,不禁使人怀疑现代人是否还有忠诚的精神。请读读《出师表》,那绝不是古人腐朽的愚忠,而是千载之下凛然的豪气,感人肺腑的忠诚!古人常说吃亏是福,难得糊涂,其实这并不全是他们无奈的自嘲,其中还有深沉的宽恕和慈悲。让人一步自己宽,何必在蝇头蜗角的小利上斤斤计较呢?懂宽恕者才有大爱,放开你的心胸吧。

原文

子曰:“君子喻于义 [1] ,小人喻于利。”

【注释】

[1]义:公正合宜的道理和举动。喻:知道,明白,懂得。

译文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圣人的智慧

君子和小人的区分在什么地方呢?孔子认为两者的主要界限就是在“义”、“利”两个字上。君子在意的是德行和仁义,小人看重的是好处和实惠。君子做事服从于“义”的准则,自己却并不固执。君子出言谨慎而留有余地,讨厌说大话。不像小人那样喜欢花言巧语伪装自己。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是西方的堕落贵族,而东方的君子总是自强不息、勇于行动。

辛弃疾有词曰:“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讲的是东汉末年刘备嘲笑许汜的典故。刘备说,现在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你不竭力救国,却时时想着买田买地来构建自己的安乐窝,我真是看不起你。刘备的这席话,把有志君子对唯利小人的鄙视表现得淋漓尽致。孟子也说:“万钟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即使有很高的俸禄,如果来路不符合仁义礼法的话,对我又有什么用呢?今天,我们的收入更加多元化,有所谓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当我们依靠这些钱富起来了,午夜时分,会不会有良心的主人来敲你的灵魂之门呢?

原文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原文

子曰:“事父母几谏 [1] 。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 。”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3] 。”

【注释】

[1]几(jī):轻微,委婉。[2]方:地方,方向。[3]惧:因为父母的年龄增大身体衰弱而感到忧虑。

译文

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孔子说:“父亲去世多年之内不违背父亲的教诲,就可以称为孝了。”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原文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1] 。”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也 [2] 。”

【注释】

[1]躬:这里指自己的行动。逮:赶上,达到。[2]约:约束,节制。鲜:少。

译文

孔子说:“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

孔子说:“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圣人的智慧

这两章主要是有关修身处世的内容。君子对自己要有所要求:其一,多向优秀的人学习,见到不良的人要引以为戒。其二,说到不如做好,出言要谨慎,言多必失。其三,要严格地约束自己,有规矩有分寸的人总是很少有过错的。孔子关于修身的学说,很大的部分是建立在人的自觉的基础上的。优秀的人和一般的人的最大差异就是自觉。那些成功的人士总是保持清醒的认识,并通过不断的努力来提高自己。人们常说:只有对自己有要求的人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严格地要求自己才能踏上通往成功的红地毯。这种例子不胜枚举。著名的华裔网球高手张德培对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怕影响肌肉生长,他从不吃甜食不喝苏打饮料,没有时间去逛街,每天坚持大运动量的训练。张德培常用《圣经》上的话来鼓励自己:“只要你努力了,上帝总会有看到的时候。所以,什么时候都不能放弃。”人的生命实在是太短了,要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有所作为,不学会约束和管理自己,严格要求,那成功永远是一个不可企及的梦。

原文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 [1] ,而敏于行 [2] 。”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3] 。”

子曰:“事君数,斯辱矣 [4] ;朋友数,斯疏矣。”

【注释】

[1]讷:这里指说话谨慎,留有分寸。[2]敏:勤勉。行:行动,行为。[3]邻:这里指品德高尚志同道合的人。[4]数(shuò):屡次,多次。指频繁地批评和劝谏。斯:就。

译文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做事要勤勉。”

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不会孤立,总会有志同道合的人跟他在一起。”

孔子说:“劝谏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朋友规劝批评过多,就会被疏远。”

圣人的智慧

君子怎样处理和周边人群的关系,一直是孔子所关注的问题。孔子常讲的“反求诸己”就是这个意思。在和朋友、君主打交道时,一定要把握好分寸,不要过于频繁地批评和劝说,应该相信他们,留给他们自己的空间。如何妥善地处理人际关系是门大学问。孔子给我们的启示是首先立足于自己。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养,增强自身的实力才是获取别人认可、扩大交往的最佳途径。和人相处时要注意一些技巧。出于好心的关心和批评如果过于频繁,也会让朋友感到厌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不要过多地把自己的鼻子伸到别人的嘴下,这是愚蠢的。对于上级也一样,适时有效的意见会得到领导的欣赏,喋喋不休的劝说会让领导怀疑你的情商,反而会因此疏远你。 b18Tntga46eoa3thHUyxK4rMUqsPnpwUWxigbQDy4ipv2wO/E5FxTiWNw/J5IVU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