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叁 八佾篇

这一篇包括了26章,主要记录的是孔子论礼乐的内容。孔子所处的春秋末年,礼崩乐坏,孔子极力想恢复西周初年周公旦所创制的礼乐制度。本篇是我们观察孔子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

原文

孔子谓季氏 ,“八佾舞于庭 [2]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 ?”

三家者 [4] 以《雍》彻 [5]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6] ?”

【注释】

[1]季氏:指季孙氏。[2]八佾(yì):佾,行,列。古代歌舞的行列,一佾是八个人组成的歌队。八佾,共八行,六十四人。是天子使用的歌队。[3]孰:什么,疑问代词。[4]三家: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他们是鲁桓公三子——孟庆父、叔牙、季友的后代。在春秋中后期以来,三家掌握了鲁国的政权。其中以季孙氏势力最大。[5]《雍》:《诗经·周颂》的一篇。彻:撤出,拿掉。[6]相:助祭者。维:语气助词。辟公:这里指诸侯。穆穆:庄严的样子。奚:为什么。堂:祭祀先祖或接待宾客的庙堂。

译文

孔子谈论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个人在庭院中跳舞,这些事都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狠心的事情做不出来呢?”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命乐工唱《雍》这篇诗。孔子说:“《雍》诗里的‘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里主祭’。这样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庙堂里呢?”

圣人的智慧

在春秋末年,鲁国的政权已经旁落到了季孙、叔孙、孟孙三家手里,国君成了傀儡。尤其是手握重兵的季孙家族,更是作威作福,有恃无恐。鲁国是西周初年周公旦的封国,而周公又是礼乐制度的创始者。现在,周国的后人公然践踏祖宗的制度,大夫竟然僭越使用周天子的礼乐,这一切让孔子愤怒不已。对于志在恢复周礼的孔子来说,春秋末期是个礼崩乐坏的大乱世。

在一个乱世能干什么呢?是乘乱作威作福,还是占山为王呢?孔子用他的一生给我们讲了一个在乱世坚持自己理想和信念的伟大故事。孔子并非不明白西周的礼乐制度是一去不复返了,但是他认为那是维系人心、结束乱世的最好方法,所以他一生都不曾放弃这个信念。他在列国之间四处奔波游说,困厄饥馑接踵而至,狼狈之时形如丧家之犬,可是孔子仍不断努力。有隐者叹道:“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也。”孔子的政治努力最后是失败了,可是他的精神历久弥新,是激励我们后世不断前进的力量。

原文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林放问礼之本 [1] 。孔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 [2] ,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3] 。”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4] 。”

【注释】

[1]林放:鲁国人。[2]与其:表示选择取舍的连词。通常放在放弃一物的前面。[3]易:这里指繁琐周到地办理丧葬的礼节仪式。戚:心中悲哀。[4]夷:指中国古代东方的少数民族。狄:指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诸夏:当时中原黄河流域华夏族居住的各个诸侯国。亡:通“无”。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如何能推行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如何能推行乐呢?”

林放问礼的根本是什么。孔子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的一般情况来讲,与其奢侈铺张,不如节俭;丧礼,与其仪式上做得周到不如内心悲伤。”

孔子说:“夷狄有君主,还比不上中原各国没有君主。”

圣人的智慧

这三章孔子主要谈了“礼”。从个人的角度,孔子认为礼乐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如果无仁德之心,礼乐对他又有什么用呢?礼仪,与其弄得繁琐又浪费,不如搞得简单质朴;办丧事,与其把丧礼大操大办,不如真正在内心里寄托我们的哀思。异地的野蛮之邦,虽然有君主,但是还不如中原没有国君而保持礼节的好。在孔子看来,礼仪是中原文明的标志,然而没有“仁心”,这种礼仪只能流于形式了。

时至今日,“礼”似乎成了迂腐、愚顽的代名词。我们身边有太多无礼的事了:公共汽车上,年轻人坐着,老年人站着;不遵守交通规则,横穿马路;公务员不照章办事,钻法律的空子……我们早已司空见惯,熟视无睹了。有人说,我们国民最缺的就是公德意识和对法律规则的尊重。古人说得好,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礼,不是空洞的说教和满墙张贴的旧纸,它实在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遵守礼仪,做个文明人。

原文

季氏旅于泰山 [1] 。子谓冉有曰 [2] :“女弗能救与 [3] ?”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注释】

[1]旅:祭名。祭祀山川为旅。当时,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资格。[2]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生于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29岁。当时是季氏的家臣,所以孔子责备他。[3]救:挽留、劝阻的意思。这里指谏止。

译文

季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就不能劝阻他吗?”冉有回答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泰山神还不如林放懂得礼节吗?”

原文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 [1] !揖让而升,下而饮 [2] 。其争也君子。”

【注释】

[1]射:这里指射礼。周代时所兴起的射箭比赛。[2]揖:作揖。拱手施礼,以示尊重。

译文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以和别人争的事情,如果说有的话那必然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互相揖让然后上场,射完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

【鞠躬尽瘁】

东汉时期,刘备败逃荆州,但心有不甘,想寻找一个好助手。名士司马徽指点迷津:“这一带有卧龙(诸葛亮,字孔明),还有凤雏(庞统,字士元),您能请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刘备下定决心请诸葛亮协助自己,第一次去诸葛亮避而不见,他耐着性子又去了第二次、第三次,终于感动了诸葛亮,二人推心置腹,纵谈天下大势,得出“先取荆州,再据西川,联合东吴对付曹操,以图统一天下”的战略构想。这之后,刘备一直对诸葛亮以礼相待,而诸葛亮也对刘备忠心耿耿。君臣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终于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三年后,刘备病危,以后世相托于诸葛亮。从此之后,诸葛亮一心辅佐后主刘禅,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几年后,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

原文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1]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2]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3] 。”

【注释】

[1]巧笑:美好的笑容。倩:指笑容的可爱俏丽。兮:语气助词。盼:眼珠黑白分明,形容美目流转。绚:色彩多姿。“巧笑”两句见《诗经·卫风·硕人》,“素以为绚兮”今本《毛诗》所无。[2]绘事后素:指画画之前先要有个白色的底子,才能作画。[3]起:发挥,启发。

译文

子夏问孔子:“‘笑容多么好看呀,美丽的眼睛多么明亮呀,用素粉打扮得多么有神采呀!’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色的底子才能画画。”子夏说:“那么说礼是否也是后起的?”孔子说:“商,你真是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和你开始讨论《诗经》了。”

圣人的智慧

孔子非常重视诗和乐的教化作用。不学诗,无以言。诗是可以配乐歌唱的,实际上诗和乐是一个有机的体系。《韶》和《武》就是可以演唱的古老诗章。孔子正是通过音乐这个载体,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孔子和子夏关于诗的对话,就体现了诗乐教育的特点。

我们耳边充斥着最新的流行歌曲,欧美的,日韩的,轮番轰炸。哪是真正中国的?哪是传统的?我们反倒疑惑了。今天我们正全方位地和国际接轨,实际上也是在大规模地西化。我们不是文化保守主义者,可是自己原有的东西总不能不要啊?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真正自己独特的东西要保留下来,和世界的优秀文化展开对话。

原文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 [1]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 [2] 。文献不足故也 [3] 。足,则吾能徵之矣。”

【注释】

[1]杞:春秋时国名,是夏禹的后裔。在今河南杞县一带。徵:证明。[2]宋:春秋时国名,是商汤的后裔,在今河南商丘一带。[3]文献:文,指历史典籍;献,指贤人。

译文

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

原文

子曰:“褅自既灌而往者 [1] ,吾不欲观之矣。”

或问褅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2] 。”

王孙贾问曰 [3] :“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 [4] ?”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5] 。”

【注释】

[1]褅(dì):周代时只有天子才能举行的祭祀祖先仪式。既:已经。灌:礼初始时举行的献酒降神仪式。[2]与:参与,参加。[3]王孙贾:卫国的大夫,在卫灵公时掌有实权。[4]媚:谄媚,讨好。奥:本义指室内的西南角。这里指屋内西南角的神。[5]祷:祷告,求神保佑。

译文

孔子说:“对于禘礼的仪式,第一次献酒过后,我就不愿意再看了。”

有人问禘礼的规定。孔子说:“我不清楚。清楚这种规定的人,对治理天下的事,就会像把东西放在这里一样吧。”一边说着一边指了指自己的掌心。

祭祀祖先就像祖先在面前一样,祭祀神灵就像神灵在面前一样。孔子说:“我如果不参加祭祀活动,那就和没有进行祭祀一样。”

王孙贾问道:“与其向奥神谄媚,不如向灶神谄媚。这指的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得罪了上天,祈祷也没有用了。”

圣人的智慧

这四章是孔子论礼的部分内容。针对当时上自国君下至庶民对礼的普遍冷漠和亵渎,孔子提出了批评。国君在主持祭祖仪式时已经显得无精打采,敷衍了事;士大夫已经忘记了最重要的祭祀礼;老百姓则是根据自己的利益需要来有选择性地祭祀神明。这一切,都让孔子感到痛心。人们失去的不仅仅是那些看似陈腐的仪式,而重要的是丢掉了内心深处的虔诚和恭敬。

现在社会的我们比古人内心更焦虑,更浮躁。海德格尔说得好,当下社会人心理的普遍特征就是一个字“烦”。西方把上帝从神坛上拉了下来,在东方,孔家店被掀翻。勇往直前的现代人似乎无所不能。忽然间,我们发现自己实在很空虚。没有什么可以相信的,没有什么可以寄托的。活着似乎就是为了满足各种永远也无法满足的欲望。我们在此越陷越深,无法自拔。寻找内心深处的安宁和满足真的成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保持对世界尊重的虔诚,将使我们活得更踏实。

原文

子曰:“周监于二代 [1] ,郁郁乎文哉 [2] ,吾从周。”

【注释】

[1]监:通“鉴”。这里指借鉴,考察。周代借鉴了夏商两代的兴衰教训。[2]郁郁:原指草木长得茂盛。这里指文化繁荣,文采斐然。

译文

孔子说:“周代的礼制借鉴了夏商二代,是那么地丰富多彩。我愿意遵从周代的礼乐制度。”

原文

子入太庙 [1] ,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 [2] ?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注释】

[1]太庙:君主的祖庙。鲁国太庙,即周公旦的庙,供鲁国祭祀周公。[2]鄹(zōu):春秋时鲁国地名,又写做“陬”,在今山东曲阜附近。“鄹人之子”指孔子。

译文

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人说:“谁说此人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

原文

子曰:“射不主皮 [1] ,为力不同科 [2] ,古之道也。”

【注释】

[1]皮:用皮做成的箭靶子。[2]科:等级。

译文

孔子说:“比赛射箭,不在于穿透靶子,因为每个人的力气大小不同。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圣人的智慧

从古至今,每一种行业或技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他所擅长的技能和他所不擅长的技能。因此,我们不能因别人某方面不优异而不看好他。孔子这句话,还有这样一种意思:“每个人的每个方面都有好有坏,但是他们的‘力气’有所不同,所以不管他们学得怎么样,都是值得肯定的。”假设每一个人都能够明白这个几千年前就被孔子发现的哲理,那将不会有因为某个人某方面学得好而偏爱他,或某个人某方面学得不好而从此放弃了他。学会肯定别人、赞赏别人不是一件普通的事,因为这件“普通的事”很有可能给别人坚持下去的力量与勇气。让我们一起来做这件“普通的事”吧。

原文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1]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注释】

[1]告朔:朔,阴历的每月初一。古代制度,每月的初一,诸侯都要到祖庙里去杀一只活羊祭祀祖先,表示每月执政的开始。饩(xì):活的牲畜。

译文

子贡打算撤掉告朔仪式里的活羊。孔子说:“赐呀,你爱惜那只羊,我爱惜那种礼节。”

圣人的智慧

这是孔子对古礼的尊重。孔子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学生,礼虽然是种形式的东西,但这种形式是内在虔敬的外在表现。孔子不让子贡拿走告朔的饩羊,正体现了他对古礼的尊重。为了表示对周公的深深敬意,谙熟周礼的孔子进入太庙后言谈举止都显得十分谦虚和谨慎。在孔子看来,礼是内在情感和外在形式的有机结合。推而广之,孔子要保留的不仅仅是那种仪式,而是要保留内心那种对待礼的敬意,内心无敬意就谈不上礼。现在有好多人搞什么复礼活动,古装古乐,匍匐而拜,闹得不亦乐乎。可是在这些活动的背后或多或少地有一些求名的成分,古礼的复兴演变成了一场闹剧,因为大家心中敬意的成分太少了。我们不禁要问,这就是中国传统的礼吗?恐怕不是这样的。何者谓礼,孔夫子说得太多了,但大意不出日常生活,敬父母尊师长便是礼,尊老爱幼便是礼,乐于助人便是礼,能在日常生活中抱着一种尊重的心态去对待别人,便是礼。我们可以反思反思,这种礼何处不在,只是为不为而已。

原文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诌也 [1] 。”

定公问 [2] :“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注释】

[1]谄:奉承,讨好。[2]定公:鲁国的君主,姓姬,名宋,谥号“定”。继昭公而立。在位十五年。在鲁定公时,孔子担任过司寇一职。

译文

孔子说:“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礼的规定去侍奉君主,别人却以为这是谄媚呢。”

鲁定公问孔子:“君主怎样使用臣下,臣子怎样侍奉君主呢?”孔子回答说:“君主应该按照礼的要求去使用臣子,臣子应该以忠来侍奉君主。”

圣人的智慧

君臣关系是孔子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春秋末期,天下大乱,君不礼臣,臣犯上弑君的事不绝于耳。孔子想治理乱世,必须重新整顿君臣关系。孔子以为君臣是在某种意义上的平等关系:君以礼待臣,臣才尽忠报君。他实际并不主张臣子的“愚忠”和君权的无限膨胀。今天上下级的关系怎么样相处?我们可以从孔子的智慧中得到启发。下级对上级要有礼数,但不是以谄媚和巴结来博得领导的欢心。上下级的关系也是某种平等的关系,大家各司其职,通力合作。老板可以对不合格的员工予以辞退,员工同样享有炒老板鱿鱼的权利。老板和员工的关系是彼此的双向选择,就像过去的君臣关系一样。

原文

子曰:“《关雎》 [1]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注释】

[1]《关雎》:这是《诗经》的第一篇。

译文

孔子说:“《关雎》这篇诗,快乐而不放荡,哀伤而不痛苦。”

圣人的智慧

钱穆说:“常人每误认哀乐为相反之两事,故喜有乐,惧有哀。孔子乃平举而合言之,如成一事,此中尤具深义,学者更当体玩。孔子言仁常兼言知,言礼常兼言乐,言诗又常兼言礼,两端并举,使人容易体悟到一种新境界。”古今中外第一流的文艺作品,所表现的情感世界非常丰富,各种复杂的情感都交融在一起,往往使人亦喜亦哀、百感交集。使人感受到超脱了悲喜哀乐但又浸透了悲喜哀乐的大和谐境界。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细细体味孔子所开示之境界。孔子所说的道理,是让学生由返己体认一己之哀乐而重新调理其性情,安排其人格,提升其心性,然后达到一种超乎一般哀乐,一般情欲的大和谐境界,也就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人格境界。中国儒家艺术哲学所铸造的人性,既热烈又恬静,既深刻又朴素,既温柔又高傲,既微妙又率直。这是儒家文化的精髓,是留给现代人的丰厚遗产,对于现代人寻找心灵家园多少是有好处的。

原文

哀公问社于宰我 [1] 。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 [2]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3] 。”

【注释】

[1]社:土地神。宰我:姓宰,名予,字子我。鲁国人,孔子弟子。[2]夏后氏:本是部落名。这里指夏王朝。松:古人要通过某种东西来实现对神灵的祭祀,这种东西就是所谓“神主”。战栗:因为害怕而颤抖。[3]遂:完成,结束。谏:规劝,使改正错误。咎:责备。

译文

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说:使老百姓战栗。”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原文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 [1] ”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2] ”“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 [3] 。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4]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注释】

[1]管仲:姓管,名夷吾,字仲。一名管敬仲。齐国人,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以“尊王攘夷”为口号,辅佐齐桓公称霸中原。成了春秋时期诸侯中的第一个霸主。器:气量,器宇,胸怀。[2]三归:指市租税。是说管仲将照例归公的市租据为己有。摄:兼任,兼职。当时,大夫的家臣,都是一人兼数职。而管仲的家臣是一人只管一事。[3]邦君:国君,诸侯。树:建立,树立。塞门:古代的国君都会在大门口修上一堵矮墙作为屏障,以示区别内外。类似后世的“照壁”。[4]反坫(diàn):古代设在堂中供祭祀或宴会时放礼器的土台子。这是诸侯相会的一种礼节,不是大夫所能拥有的。

译文

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真是狭小呀!”有人说:“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管仲将照例归公的市租据为己有,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怎么谈得上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回答:“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在大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

圣人的智慧

这章对话比较长,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出孔子对“礼”的态度。管仲是孔子很推崇的政治家,他曾说,如果没有管仲的话,我们这些人恐怕都要成野蛮民族的奴隶了。可是,对于管仲无视礼法的行为,孔子也是颇有微词的。传说,《春秋》是孔子写的,他在里面对贤者很苛刻,多有批评责难。他认为贤者对社会应该负有更多的责任,即所谓《春秋》责贤。这里,孔子对管仲的批评其实也是一种对贤者的责备。

我们俗话常讲:响鼓不用重槌敲。可是事实上,那些处于重要位置和扮演重要角色的“响鼓”们,我们依然得时时提醒。骄傲自满是人类自我无法克服的毛病,既然贤者如管仲,在立下大功后,滥用礼仪,以至于有僭越的嫌疑,更何况庸庸碌碌如我辈了。所以真是“谦受益,满招损”啊。孔子对待弟子错误的方式也颇值得我们学习,他在指出弟子错误后,并没有大肆批判,而是让他自己去深思反省了。好的老师总是鼓励多于批评,这样学生才有前进的信心。

原文

子语鲁大师乐 [1] ,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 [2] ;从之,纯如也,皦也,绎如也 [3] ,以成。”

【注释】

[1]语(yù):告诉,动词用法。大师(tài):乐官名。[2]翕(xī):意为合、聚、协调。[3]从(zòng):意为放纵、展开。纯:美好、和谐。皦(jiǎo):音节分明。绎:连续不断。

译文

孔子对鲁国乐官谈论演奏音乐的道理说:“奏乐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开始演奏,各种乐器合奏,声音繁美和谐;继续展开下去,悠扬悦耳,音节分明,连续不断,最后完成。”

原文

仪封人请见 [1] 。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2] 。”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3] 。”

【注释】

[1]仪封人:“仪”,卫国的一个小邑。封:指边界。[2]斯:这个地方,代词。[3]二三子:指称孔子的弟子。丧:失去。这里指孔子失去了在鲁国司寇的职位。木铎(duó):一种金口木舌的大铜铃。古代召集群众,宣布政令或在有战事时使用。

译文

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圣人的智慧

孔子一生最为推崇的是周代的礼仪制度。他经常在梦中见到周公旦,以继承周公的事业为己任。孔子的理想和志向,在当时的大多数人看来,是迂腐和不切实际的。所以仪封人真可以算得上孔子的知音了。古人常说,白首如新,倾盖如故。作为一生孤独的孔子来说,多么需要这样的知音啊!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人都是孤独的,对理解的渴望,是人内心的一大诉求。孔子在卫国当权者那里遭受到无数的冷脸和白眼,却意想不到地在边陲的一个小地方,遇见一个阅人无数的老者,一句话说中了老夫子的心愿。孔子的一生是不幸的,但能有如此知己,又何其有幸!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不要叹息没有人了解你,而是要问问自己,真的把自己的事做好了吗?

原文

子谓韶 [1] :“尽美矣 [2] ,又尽善也 [3] 。”谓武 [4] :“尽美矣,未尽善也。”

【注释】

[1]韶:相传是古代歌颂虞舜的一种乐舞。[2]美:指乐曲的音调、舞蹈的形式而言。[3]善:指乐舞的思想内容而言的。[4]武:相传是歌颂周武王的一种乐舞。

译文

孔子讲到“韶”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很好。”谈到“武”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很美,但内容却差一些。”

原文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译文

孔子说:“居于执政地位的人,不能宽厚待人,行礼的时候不严肃,参加丧礼时也不悲哀,这种情况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

圣人的智慧

孔子在这里以批评的口吻对统治者提出了三个要求,分别是对人要宽厚,举行礼仪时要有敬意,办理丧事时要哀伤。我想这些要求,对于管理者来说,也是非常有参考价值的。中国的管理者大都喜欢权威式管理模式,也就自然喜欢粗暴冷漠式的管理方式,毫无宽厚待人的概念,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随意罚款和辞退。对于中国的企业管理者如此草率地辞退工人,连许多外籍管理者都感到震惊,但是那些中国籍的管理者却对此泰然处之。孔子的观点很近乎我们现在常说的人性化管理,但我们往往把人性化管理扭曲了。其实人性化管理与严格管理并不矛盾,人性化管理的基本特征,无非是以平等、人道、公正的心态和方式来从事管理。 hC2+U2CjfT4U/W8Ctw4P38XfL0kuSrul3YYZOOr/k9c701JQioKNooITcUajdrw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