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玖 子罕篇

《子罕》是《论语》的第九篇,它一共包括30章。本篇的主要内容是孔子提倡礼制,勉励弟子们好学不倦,以及记述孔子生平赞同和反对的事情。

原文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1]

【注释】

[1]罕:少。与:赞同。

译文

孔子很少谈到利益,却赞成天命和仁德。

圣人的智慧

本篇第一章谈到了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倾向:孔子不肯多谈如何牟利、获利,而喜欢涉及自然天命和道德仁义之类的事情。在前几篇里孔子一再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在孔子眼中,荣华富贵似乎与自己无关,他说:“君子无终食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对于以求仁为目的的孔子来说,忍饥挨饿贫困交加的日子是很正常的。天命和仁义,孔子则谈得较多。据统计,《论语》中用“命”字21次,有天命含义的10次;用“仁”字109次,有仁德含义的105次。孔子的喜好取舍,可谓尽在其中矣。

原文

达巷党人曰 [1] :“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 [2] ?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太宰问于子贡曰 [3] :“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

子贡对曰:“固天纵之将圣 [4] ,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5]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牢曰 [6] :“子云:‘吾不试 [7] ,故艺。’”

【注释】

[1]达巷党人:达巷,地名。达巷那个地方的人。党,古代地方组织,五百人为一党。[2]执:专做,专门做某事。[3]太宰:周代掌管国君宫廷事务的官吏。[4]纵:让,使,听任,不加限量。[5]鄙事:指低贱的事。[6]牢:其人已不可考,有人说其为孔子弟子。[7]试:用。这里引申指做官。

译文

达巷这个地方有人说:“孔子真伟大啊!他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的专长来称赞他。”孔子听说了,对他的学生说:“我要专长于哪个方面呢?驾车呢?还是射箭呢?我还是驾车吧。”

太宰问子贡说:“孔夫子是位圣人吧?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而且使他多才多艺。”孔子听到后说:“太宰怎么会了解我呢?我因为少年时地位低贱,所以会许多卑贱的技艺。君子会有这么多的技艺吗?不会多的。”

子牢说:“孔子说过,‘我(年轻时)没有去做官,所以会许多技艺’。”

圣人的智慧

孔子年少丧父,生活很艰苦。十分懂事而又早慧的圣人在青年时代就学会了很多生产和生活的技能。他赶过车、放过羊、当过司仪,涉及生产生活的诸多方面。而当时的贵族士大夫从小走的都是读书当官这条路,面对多才多艺的孔子,他们既惊讶又钦佩。鲍照著名的诗歌《拟行路难》里说“自古圣贤尽贫贱”,可谓言不虚发。孔子本人似乎并不太愿意回忆这段辛酸的经历,他认为君子是不屑做这些事的。樊迟问夫子如何耕田种地的时候,他委婉地批评了樊迟,认为那与仁德礼仪没有关系。

孔子能成为圣人,与他从小贫苦的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孔子经历丰富,体验到了人间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他对人生和社会就有了高人一筹的认识。经历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人生有时不在于得到了什么,而在于你经历了什么。它证明你曾经真诚地生活过。有句广告说得好:“人生的旅途不在于到达目的地,而在于欣赏沿途的风景。”不必太在意你经历的顺逆得失,认真去过好每一天,享受这一切,因为这是上天给你的恩赐。生命对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好好把握吧。

原文

子曰:“麻冕 [1] ,礼也;今也纯,俭 [2] 。吾从众。拜下 [3] ,礼也;今拜乎上,泰也 [4] 。虽违众,吾从下。”

子见齐衰者 [5] ,冕衣裳者与瞽者 [6] ,见之,虽少,必作 [7] ;过之,必趋 [8]

【注释】

[1]麻冕:用麻布制成的礼帽。纯:黑色的丝绸。俭:节俭,俭省。[3]拜下:依照古礼,臣见君王,先在堂下跪拜;君王回应以后,再到堂上再拜一次。[4]泰:轻慢,骄奢。[5]齐衰(zī cuī):古代用麻布做的丧服。[6]冕衣裳者:总指穿着礼服官服的人。瞽(gǔ):双目失明,盲人。[7]作:站起身来。表示同情和敬意。[8]趋:迈小步快走,也表敬意。

译文

孔子说:“用麻布制成的礼帽,符合于礼的规定。现在大家都用黑丝绸制作,这样比过去节省了,我赞成大家的做法。(臣见国君)首先要在堂下跪拜,这也是符合于礼的。现在大家都到堂上跪拜,这是骄纵的表现。虽然与大家的做法不一样,我还是主张先在堂下拜。”

孔子遇见穿丧服的人、当官的人和盲人时,虽然他们年轻,也一定要站起来,从他们面前经过时,一定要快步走过。

圣人的智慧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他要求自己的行为都要合乎古礼规范。针对礼崩乐坏的现实,孔子用自己的行动力矫时俗的轻浮。拜见君王,古礼都是在堂下拜,而现今都是在堂上拜。孔子选择更能区分君臣关系的堂下拜。然而,时俗礼仪若有它自身优点的地方,孔子也愿意认真采纳。礼帽过去是用麻线通过非常烦琐的步骤制作出来的,而现在的礼帽用黑色丝绸很方便就做出来了,既省时又节省了费用。孔子很高兴地接受了。孔子看见了服丧的人、穿礼服的官员和盲人,总是小心翼翼十分恭敬。这也说明孔子是一个尚礼的君子。

孔子与流俗的关系实际是很有意思的。他一方面抗拒着时俗,试图保留传统中精华的东西;另一方面他也关注着当下,对时俗中胜于往昔的东西也予以吸收。用我们今天的话说,一方面是发扬传统,另一方面是与时俱进。

原文

子畏于匡 [1] ,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2] ?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3] ;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 [4] ,吾已矣夫!”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 [5] 。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 [6] ,予死于道路乎?”

【注释】

[1]畏:受到威胁,被拘禁。匡,地名。[2]兹:这,此。这里指孔子自己。[3]后死者:孔子自称。与:参与,掌握。[4]凤鸟:古代传说的一种神鸟。图:河图,在上古伏羲的时代,黄河中的龙马驮着“八卦图”出现。[5]臣:是指家臣。[6]大葬:按大夫的规格安葬。

译文

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孔子说:“凤鸟不来了,黄河中也不出现八卦图了。我这一生也就完了吧!”

孔子患了重病,子路派了门徒去做孔子的家臣(负责料理后事)。后来,孔子的病好了一些,他说:“仲由很久以来就干这种弄虚作假的事情。我明明没有家臣,却偏偏要装作有家臣,我骗谁呢?我骗上天吧?与其在家臣的侍候下死去,我宁可在你们这些学生的侍候下死去,这样不是更好吗?而且即使我不能以大夫之礼来安葬,难道就会被丢在路边没人埋吗?”

圣人的智慧

孔子对文化有种超乎时人的自觉,他知道自己肩上的使命和责任。即便是被匡人包围拘禁,他也没有丧失信心。然而残酷的现实却让孔子一次次失望了。孔子感慨地说:“凤鸟还不到来,河图还不出现,我这一生快要完了,看不到了!”孔子病重,子路派门人做家臣为孔子料理后事。孔子稍有好转,批评了子路这种欺人的行为:“我死之后,即使不能以大夫之礼安葬,也不会死在道路上啊!”

人生有很多滋味,其中有一种叫“无奈”。孔子到晚年,他心中的志向还没有衰竭,可是在这样一个乱世里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折磨着孔子。他经常梦见周公,还不时以文王、尧、舜这些伟大的圣王来勉励自己,可是衰老和死亡还是无可避免地到来了。理想无法实现了!我们都可能会面临这样的处境,人生的滋味品尝到最后可能就是无奈。我们无法左右的事情太多,能做的事情又是如此之少。看到孔子晚年的苍凉,除了献上我们深深的景仰,另外不得不再嘱咐自己一句:一切随缘。

原文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1]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毋惮改。”

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 。”

【注释】

[1]意:推测,猜想。必:必定,绝对化。固:固执,拘泥。我:自以为是,唯我独尊。[2]智、仁、勇:是孔子推崇的三种美德。

译文

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不绝对肯定,没有固执己见之举,不唯我独尊。

孔子说:“一切要以忠信为本,不要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错误不要怕改正。”

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圣人的智慧

过于主观常常会导致我们看待周围事物的时候出现偏差。孔子反对依靠猜测、反对绝对化、反对固执拘泥、反对自以为是。在孔子看来要保持一个清醒出众的头脑,不克服这些缺点是不行的。人的真正强大在于他的心灵,孔子对此也非常重视。有智慧的人不会有困惑;有仁德的人没有忧虑;勇敢的人无所畏惧。仁、智、勇是儒家最推崇的三种美德,而要拥有它们,除了增强自己的内心力量,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外别无他途。

人是怎么成长的?怎么塑造的?其实每个人都是活在他自己内心想法中的。而内心中的力量是支撑他走向成功的核心动力。所以,自信和信念就显得非常重要。美国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诀。”人生的征途有时就像是茫茫黑夜、漫无边际的海洋,而信念就是永不熄灭的明灯。如果把心灵比喻成镜子,那么外界的苦厄和遭遇就是镜中的影像,他们虽然变化万千,但是不会影响到明镜本身。而对心中明镜,我们一定要勤于拂拭,让它纤尘不染永葆青春。

原文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1] 。”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注释】

[1]鄙夫:这乡间的田夫。叩:询问。两端:两头。指事情的正反、始终、本末等两个方面。竭:完全、穷尽。

译文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其实没有知识。有一个乡下人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我只是从问题的两端去问,这样就可以把此问题全部搞清楚了。”

孔子说:“在外侍奉公卿,在家孝敬父兄,有丧事不敢不尽力去办,不被酒所困,这些事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

圣人的智慧

孔子是个既很谦虚有时也颇有点自负的人。他先说自己没有什么智慧和知识,就是一个乡下人来问我,我也觉得脑子里空空的没有什么知识。然而话锋一转,说自己只是稍稍问了问题的正反两面,马上就有了答案。看,聪明而又自负的圣人!孔子又说,出门能辅佐公卿做事,在家能伺候父亲兄弟,遇到丧事非常认真地做好,喝酒尽兴而不酗酒,这些对他来说有什么困难呢?

孔子在这里竟然把“不为酒困”作为自己一个突出的优点,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酗酒之风了。比孔子稍早一些的楚国名将子反酷爱饮酒。在晋楚鄢陵大战的前夜,下属献上美酒,子反开怀畅饮,醉得不省人事。晋军在夜色的掩护下忽然进攻,楚王急召子反商量对策,看到子反大醉,长叹一声:“天败楚国!”只能下令迅速撤军。晋军乘势追击,大获全胜。子反回国后,备受谴责,无奈只能自杀谢罪。历史上诸如此类的事还有不少,我们应该引以为戒。此外,饮酒过度可能导致的疾病更是让人担心。李白、陶渊明才华盖世,可是子孙都是平庸之辈,晚年陶渊明有所觉悟:乃是自己饮酒太过所致。因此,尽管今天饮酒已成为一种风尚和文化,我们还是应该提倡适度、适量、文明饮酒。

原文

颜渊喟然叹曰 [1]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2]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焉善诱人 [3]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4]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 [5] ,其回也与!”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6]

【注释】

[1]喟:叹气,叹息。[2]弥:更加,愈加。坚:艰深,困难。[3]循循焉: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的样子。[4]卓尔:高大直立的样子。[5]惰:懈怠,不恭敬。[6]据《论语注疏》:此章是夫子痛惜颜回早逝而作。

译文

颜渊感叹地说:“(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

孔子说:“听我说话而能毫不懈怠的,只有颜回一个人吧!”

孔子评价颜渊说:“可惜呀!我只见他不断前进,从来没有看见他停止过。”

孔子说:“庄稼出了苗而不能吐穗扬花的情况是有的;吐穗扬花而不结果实的情况也有。”

圣人的智慧

孔子和颜渊这一对师徒可以说得上是情同父子,学兼师友,真是古今难得一遇的盛世佳话了。颜渊对自己的老师是发自肺腑的景仰和尊敬。他感慨自己有幸遇到这样一个好老师,但是对于老师的卓越杰出,他越是钻研越是感到不可企及,自己越是努力越是力不从心。孔子对于自己的这一学生也是倍加赞赏:颜回好学从来不知疲倦,永远是努力精进,从来没有自满停下来的时候。

师生之间如果都能像孔子和颜回那样,那是多么美好的事啊!老师倾尽全力地传道、授业、解惑;学生也尽心尽力地学习,师生之间其乐融融教学相长。名师出高徒,一个好老师应该培养出优秀的传人。禅宗语录里说:“弟不过师,师德减半。”何况弟子远不如老师了。今天在很多领域里,都像《风波》里九斤老太说的一样:一代不如一代了。老成凋谢,后继乏人,在人文社科领域里尤其突出。我们希望涌现出一批像孔子那样认真又有学识的好老师,也渴望出现一批像颜回那样好学不倦的学生,这样我们的事业才有前途。

原文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 [1] ?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欲居九夷 [2]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子曰:“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注释】

[1]韫:藏起来,收起来。椟:匣子。后来指怀才不遇。[2]九夷:夷,古代对东方少数民族的称呼。这里指的是具体的某个地方,已不可考。

译文

子贡说:“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柜子里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说:“卖掉吧,卖掉吧!我正在等着识货的人呢。”

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去居住。有人说:“那里非常落后闭塞,不开化,怎么能住呢?”孔子说:“有君子去住,就不闭塞落后了。”

孔子说:“我从卫国返回到鲁国以后,乐才得到整理,《雅乐》和《颂乐》各有适当的安排。”

【李白求官】

著名诗人李白,虽然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样的豪放诗句留世,但他本人一生都应酬周旋、奔走于朱门显宦之间。李白从青年时代起,就遍访四川地方要员,希望能得到推荐,但结果却大失所望。一晃十年过去,李白依然是不得“攀龙见明主”,不平之情在其著名的《蜀道难》、《行路难》等诗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失意的李白过起了隐居的生活,后得到玉真公主和道士吴筠的推荐,蒙唐玄宗召见,封翰林大学士。但他却不改狂妄,先后演出了七宝床赐食、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磨砚、饮酒眠闹市、狂笔草蛮书等广为传诵的奇闻逸事。后因同僚谗言,李白被皇帝下令驱逐出朝廷。李白对自己不被重用感到委屈不平,依然周旋于各个官吏之间,希望重新得到举荐。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所投非名主,最后被流放。 vBXmqsKnpknPMYG0UVW02wdoluboyMfwFgtQcJatbQVE38XpmZ/GyTF9XwKrbzs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