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一世算得上是俄国历史上颇有作为的一位君主。他统治俄国的25年间,对内,他执政初期颁布《自由农人法》,在缓和社会矛盾的同时,巩固了专制统治;对外,他曾经与他国联合,制伏“欧洲雄狮”拿破仑,成为欧陆霸主之一。然而,在不少人眼里他是一个卑鄙的“弑父篡位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亚历山大一世的父亲是保罗一世,其祖母则是大名鼎鼎的女沙皇叶卡特琳娜二世。据说自保罗一世出生后,叶卡特琳娜二世就对这个“不该出生”的儿子极其冷淡,从未对他有过亲热的举动。保罗成人后,跟母亲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保罗怨恨母亲给了他一个“不光彩”的身世(私生子),也怨恨母亲长期霸占本该属于自己的皇位,以至于他不能成为显赫的沙皇。因此,他终日消沉,不事政务,只对操练军队感兴趣。母子双方长期“冷战”,以至相互避免在公开场合见面。
1777年亚历山大出生后,做了祖母的叶卡特琳娜二世突然母性复苏,她认定这个新生儿将取代保罗成为真正的皇位继承人。她亲自为孙子取名,希望他将来成为俄国历史上的英雄。她在孙子的教育上面倾注了全部心血,百忙中还亲自制订详细的计划。
随着年龄的增长,亚历山大逐渐意识到,自己生活在一个虚伪、黑暗的环境中,表面上看起来歌舞升平的宫廷内部其实充满了勾心斗角和阴谋斗争。亚历山大也逐渐察觉到父亲与祖母间一直存在着矛盾,可是年幼的他只能在两人之间周旋。亚历山大虽然尚未成年,但是已经很清楚头戴皇冠的祖母可以给他一切,而父亲却不那么重要。所以,尽管他并不喜欢生性放荡的祖母,但他还是努力讨她的欢心。他每天都给她写一封信,如此一来,聪明机智的他经常博得祖母的夸奖。这种特殊的环境,已造就亚历山大势利虚伪、多疑善变的性格。
晚年的叶卡特琳娜二世对儿子保罗极其厌恶和失望,于是她决定立孙子亚历山大为自己的皇位继承人。她秘密起草了一份诏书,在诏书中,她宣布废除保罗的皇位继承权,立亚历山大为俄国的新皇储。叶卡特琳娜二世打算在1796年11月24日将这份诏书公示天下,于是她频频散播舆论说,只有孙子亚历山大才能够担当执政大权。亚历山大知道此事后,立即给叶卡特琳娜二世写信,表示他已经明白了她的意思;同时他也给父亲保罗写信,在信中提前称他为“皇帝”陛下,并表示宫中所传实为谣言,自己也无意继承皇位。
人算不如天算,一件突然发生的事却使叶卡特琳娜二世的如意算盘落空了。由于淫逸无度,叶卡特琳娜二世突然中风,宫廷医生诊断后告知她命在旦夕。亚历山大得知消息后忧心如焚,寸步不离地守候在祖母身旁。保罗听说后也立即赶到皇宫中,但他并不是为了给母亲尽孝,而是想搜查宫中谣传已久的“废子立孙”的秘诏。最后,在女皇的梳妆台里他终于找到了秘诏,欣喜若狂的保罗立即将诏书付之一炬。1796年11月6日,叶卡特琳娜二世走到了人生的尽头,而当时皇宫小教堂里人们早已为新沙皇登基宣誓做好了准备。保罗在漫长的苦苦等待后,终于登上沙皇的双头鹰宝座,成为堂堂正正的“保罗一世”。
保罗一世即位之初,便大反叶卡特琳娜二世政策而行之。他削弱军人的地位及作用,加强书报检查,实行恐怖统治,致使全国上下怨声载道。
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如果最高统治者之间积怨太深,并且又不愿意自行让位,那么最终的解决办法只能是“宫廷政变”,这已成惯例。不久,一个以禁卫军官为主,有朝廷显贵参加,甚至外国使节插手的密谋集团悄然形成。1801年3月11日,密谋集团主要成员聚会,他们认为事不宜迟,必须当夜动手。晚上11时,密谋集团成员朱波夫带领亲信冲进沙皇卧室。面对满脸杀气的不速之客,保罗一世惊恐地说:“你们想干什么?这里怎么是你们能来的地方?”朱波夫则一脸冷淡地说:“陛下无力掌管国家,百姓们怨声载道,请您在退位书上签字。”保罗一世拼命拒绝,就在众人推拉之时,房间里的烛光突然灭了。黑暗之中,有人将一条带子套在了保罗一世的脖子上,很快保罗就一命呜呼了。这天夜里,亚历山大面对诸位官员,哭着宣布:“我的父亲不幸中风去世了……我愿意一切都延续我深深挚爱的祖母叶卡特琳娜女皇生前所为。”俄国由此开始了亚历山大一世的统治时期。
保罗一世死于非命这是确定无疑的,但亚历山大是否参与了这次密谋活动,历来说法不一。
第一种说法是,亚历山大直接参与了密谋活动,甚至他的弟弟君士坦丁还亲自参加了3月11日晚的暗杀活动。如此看来,亚历山大一世确实是“弑君杀父”。
第二种说法是,亚历山大事先了解到别人刺杀父亲的密谋活动,但他既未加以制止,也没有通报给父亲,而是置身事外,静观发展。因为据说副首相潘宁曾隐晦地将密谋计划向他透露,探听口风。如此,亚历山大实际上默许,甚至纵容了这次政变,且和密谋者达成“默契”,夺取皇位之心昭然若揭。
第三种说法是,虽然亚历山大为人比较势利、虚伪,但并未“丧尽天良”。出于人伦纲常和父子亲情,他不可能参与密谋活动,更不会指使别人置父亲于死地。毕竟他与保罗关系一直不错,且保罗一世即位之初就颁布《嫡长子皇位继承法》,这实际上已在法律上确定了亚历山大的皇储地位。再说,亚历山大年方24岁,来日方长,他不必急着登位,背上“弑君杀父”、“阴谋篡权”的恶名。如果他急于登位,稍微精明一点的话,他应该设法早得秘诏,何苦后来被动?
尽管一些历史著作言之凿凿地说亚历山大一世“参与宫廷政变,弑杀保罗一世”,但是仍然缺乏直接证据。其他相反或不同的意见,也有道理。总之,亚历山大一世是否杀父篡位,实应存疑。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全名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是历史上极为罕见的音乐天才,这位古典主义音乐的杰出大师素来有着“音乐神童”的美誉。但就是这样一位音乐天才,却如流星般过早地陨落了,连病中的音乐作品——《安魂曲》都没能够完成就与世长辞,享年仅36岁。关于他的死因长期以来一直是个谜,相关的猜测也从未停止过,但从未有明确的证据能够证明其中任何一个说法是正确的。
“音乐神童”莫扎特6岁的时候就在父亲的带领下在慕尼黑、维也纳和普雷斯堡做了第一次巡回演出,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紧接着就是为期十年的旅行演出。在辗转欧洲各地过程中,莫扎特接触到了当时最前沿的音乐艺术,这也是他能够成为那个时代创作风格最为广泛的作曲家的原因。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共创作了22部歌剧、41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大量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莫扎特才华横溢却不幸英年早逝,这不光让世界震惊和心痛,也引起了无尽的猜测。关于他的死因,200多年来一直是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莫扎特死得太过蹊跷,定是乐坛中有人妒才谋杀。曾经出现过由200位崇拜莫扎特的音乐家和法学家组成的“莫扎特死因法庭”。他们在英国的南部海滨城市布赖顿举行的音乐节上宣布了根据音乐史和浩繁的资料得出的初步结论:莫扎特是死于谋杀的。至于凶手,三个人是有嫌疑的。第一是维也纳宫廷大臣豪弗梅尔特,他是莫扎特的情妇之夫;第二是与莫扎特同为宫廷乐师的安东尼奥·萨列里,据说他是嫉妒心极重的人;第三则是莫扎特的弟子苏斯迈尔。三人中被认为最有嫌疑的是豪弗梅尔特,因为他在莫扎特下葬的那天,先是杀妻随后自杀。
不过,大部分人认为莫扎特是死于疾病,但是对具体致死的病症又争论不休。美国医学专家简·赫希曼公布他的研究成果认为,莫扎特是死于旋毛虫感染。因为莫扎特喜欢吃猪排,而猪排一般会受到旋毛虫的污染。当时很多人都患了相同的寄生虫病。但是德国著名病毒学专家赖因哈德·卢德维希教授却认为这种说法是迄今众多有关莫扎特死因猜测中最可笑的一种,而且赫希曼提供的能够支持其结论的证据也非常牵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医学教授费丝·菲茨杰拉德提出了莫扎特死于当时肆虐欧洲的风湿热的观点。她说莫扎特患病初期的发烧头痛和之后的全身肿胀,没有食欲,呕吐不断,胸部出现红色皮疹等都是典型的风湿热的症状。
几乎所有关于莫扎特死因的研究都出于相同的有关莫扎特的原始资料,可为什么科学家们还是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原始文件的不完整,有些甚至都是自相矛盾的,并且也没有对莫扎特进行过尸检,而在现代医学中,尸检恰恰是判断死因最重要的一环。卢德维希教授曾经指出莫扎特从小就身体瘦弱,经常吃药。死前的几个月更是不断看病吃药,但是没人知道他到底患了什么病。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也无法确切推测出莫扎特的死因。
1791年莫扎特去世之后,被埋葬在维也纳圣马克公墓一个寒酸的墓地里。最初并没有人知道它的确切位置,直到1855年,这个装饰有表情悲伤的小天使的墓地被确认为是莫扎特的墓地。这还缘于一位掘墓者发现了莫扎特的尸体,并将其头骨偷偷带出墓地。几经周折,这具丢失了下颌骨的头骨辗转到了萨尔茨堡的莫扎特国际基金会手中。
莫扎特国际基金会是1880年由萨尔茨堡居民成立的非营利组织,主要是为了保护莫扎特的遗物。“莫扎特头骨”是众多专家长期以来关注的焦点。法国人类学家普奇对头骨进行检测之后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测:莫扎特可能死于头部受伤的并发症。他之所以提出这种观点,其根据是头骨左侧太阳穴附近的一处骨折,这同时也解释了莫扎特死前有长时间持续头疼的传闻。
也有科学家对头骨和被认为是莫扎特亲属的遗骨进行了DNA(脱氧核糖核酸)检测,但并没有得出确切结果。专门研究德国和奥地利名人尸骸的法国病理学家赫伯特·乌尔里希博士说,基金会收藏的莫扎特头骨肯定是假的。“那个头骨所显示的特征都是女性才有的。因为莫扎特的草草下葬,没有人能够真正确定莫扎特的墓究竟在哪里。”实际上,按照当地的风俗,莫扎特被安葬之后,坟墓会被再次掘开,在墓室中会放入另一具尸骨,而真正的莫扎特遗骨则会分散四处。因此,任何有关莫扎特死因的说法都是没有有力证据支撑的。
看来,困扰了世界近百年的“莫扎特头骨之谜”还会继续让人困惑下去,或许当我们找到了真正的莫扎特头骨之后,才能揭开深藏了几百年的谜底。
汉密尔顿,曾经是美国杰出的财政部长,他精通经济运行原理。他像魔术师一样,把经济变成了影响政治变化的巨大杠杆。汉密尔顿的经济成就至今为美国人所津津乐道,而他的死也同样与众不同:勇敢而不失尊严。
汉密尔顿是美国建国时的财政部长,当时国家草创,百废待兴,他金融奇才的地位和他的经济成就得到了历史的认可。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上任后,国库空虚,债台高筑,作为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的汉密尔顿重担在身。如何解决独立战争和邦联时期欠下的债务,是事关国家前途的大事。
为了迅速确立联邦政府的威信,汉密尔顿上任后,立即着手解决国家的债务问题。他凭借以前的关系,从荷兰一家国际银行借款还清了一些债务,并通过发行国债的形式解决了面临的危机。
汉密尔顿出身平民,有着过人的天赋。他艰苦创业,不辞辛劳,为新兴的国家创立了稳定的金融架构,他的经济措施有效地将美国各州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而稳固了新兴国家政府的地位。在汉密尔顿的积极努力下,美国第一合众国银行宣告成立。合众国银行为百废待兴的国家建设和政府财政支出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联邦政府许多措施得以有效实施。
汉密尔顿像
汉密尔顿是英属西印度群岛上的一个私生子,长大后扮演了许许多多的生活角色:账房伙计、大学生、青年诗人、评论家、炮兵上尉、华盛顿的战时副官、战场英雄、议员、废奴主义者、纽约银行创始人、宪法委员会成员、演说家、律师、教育家、对外政策理论家和军队高级将领等,直到后来一跃成为乔治·华盛顿最信任的左膀右臂、美利坚合众国的开国元勋之一。在为美国后来的财富和势力奠定基础方面,没有哪位开国老臣的功劳比得上汉密尔顿。
在独立战争时期,汉密尔顿是华盛顿的侍从武官,参加并指挥了著名的约克镇战役,为美国独立战争立下了汗马功劳,深得华盛顿的倚重;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华盛顿当选为合众国第一任总统,汉密尔顿被任命为财政部长,表现出杰出的经济才能,使合众国在政治一体化的基础上实现了经济一体化,为美国日后的发展规划了一个美好的蓝图;身为联邦党人的领袖之一,他对美国两党政治的确立起到了奠基作用。
在美国的开国元勋中,汉密尔顿是一位极富戏剧色彩的人物。作为合众国的开创者之一,他虽然功勋卓著,但在政治上的表现似乎逊色于他的一些竞争对手:在与托马斯·杰斐逊的竞争中败得比较惨烈,近乎悲壮,可孰料——历史的戏剧性就在于此——在其过世之后,他的政治遗产,包括“工业建国之路”和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等,却在此后的美国历史中起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其中一些甚至影响了对美国历史进程有重大作用的总统,如林肯和西奥多·罗斯福,他们所施行的政策就是建立在汉密尔顿的政治遗产的基础上的。
在联邦的性质问题上,合众国初期曾经有过激烈的辩论,有人主张限制联邦政府的权力,进一步扩大各州政府的权力,金融之父汉密尔顿坚决支持构建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因为政见的不同,美国政治中,共和党和联邦党的身影开始清晰起来,这客观上刺激了两党政治的出现。
西方人为爱情、荣誉、政见,甚至为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可以随时进行一场决斗。汉密尔顿因为政见与当时的副总统亚伦·伯尔不同,两人遂相约决斗。
在决斗中,汉密尔顿故意将子弹射偏。对手伯尔并不领情,准确地射中了这位金融之父的要害部位。汉密尔顿在临终之时要求纽约特尼提教堂为其举行圣餐礼,却一度被拒绝,原因是他始终难以放弃“决斗”这一有违基督教教义的行为。
在整理汉密尔顿的遗作时,人们发现了他在决斗前一天晚上写的日记中说,自己明天不会开枪。汉密尔顿以其勇气和尊严最终说服了教堂方面,为其举行了仪式。
汉密尔顿说:“我已经虔诚地忏悔,并愿意与所有的人和解,包括伯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