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时间 : 公元前40世纪

神秘的楔形文字

文字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发明,它让历史成为可能。刻有楔形符号的奇异文字,犹如达·芬奇密码,古怪而令人难以捉摸。机缘巧合之下的破解,为我们打开古老记忆的宝盒,揭开了尘封几千年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神秘面纱。

1625年,一个名叫彼德罗的意大利探险家来到两河流域,无意中在土丘废墟中发现了砖块上有一种奇怪的符号,它们几乎都有呈三角形的尖头,在外形上很像钉子,有的横卧着。如同捡到宝贝一样,彼德罗怀着兴奋的心情把带有符号的砖块带回了欧洲。人们初步认定它有可能是一种古代的文字,但大家无人能识。尽管彼德罗在两河流域的探险记畅销一时,但他终生也没能读懂一个楔形符号。1835年,英国一名25岁的陆军中尉罗林森随军驻扎波斯。作为一名考古爱好者,他听说贝希斯顿小镇附近的峭壁上有许多雕刻,便好奇地前往一探究竟。不料,他竟然发现了颂扬大流士的雕像和铭文。原来大流士为了让铭文万古长存,命手下人把这些铭文雕刻在了离地面高约31米的峭壁上。铭文用楔形文字刻写,分别用古波斯语、埃兰语和阿卡德语记录了大流士一年19战,生俘9王的赫赫战功,这就是著名的贝希斯顿铭文。

◆刻有楔形文字的泥板

罗林森对贝希斯顿石刻铭文产生了浓厚兴趣,他攀上崖顶,左手攀住岩石,右手拿出记录本塞入岩石缝隙中,然后右手执笔,开始了抄写碑文的工作。经过几天的艰苦努力,终于抄写完毕。接着罗林森凭借着精通多种文字的本事和坚忍不拔的毅力,耗时16年完成了这篇3种语言书写的铭文的全译文,还成功破译出约150个楔形文字符号的读音,500个单词和数十个专有名词,最终将楔形文字释读成功。从此,学者通过楔形文字来研究两河流域的历史和文化,一门新的学科——亚述学逐渐形成了。

楔形文字是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字。因当地的书写工具是以泥板当“纸”,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苇秆或骨棒当笔,在潮湿的黏土制作的泥板上写字,书写出的文字笔画形状像木楔,所以称“楔形文字”。公元前4000年左右,苏美尔人创造了灿烂的苏美尔文明,最能反映他们文明的就是楔形文字。由于苏美尔人居住的是两河的冲积平原,缺少木材、石头等书写材料,但盛产芦苇和资源十分丰富且杂质少的黏土,因此苏美尔人就地取材,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苇秆或骨棒、木棒当笔,黏土做成泥板,在潮湿的黏土制作的泥板上写字,待泥板干透就成为不可磨灭的书籍。

最初的楔形文字多为象形文字,例如表示“鸟”,表示“鱼”,表示“谷物”,表示“脚”等。如果要表示复杂的意义,就用两个符号合在一起,例如“天”加“水”就是表示“下雨”;“眼”加“水”就是表示“哭”等。后来又发展为可以用一个符号代表多种意义,例如“足”可表示“行走”、“站立”等,这就是表意符号。再到后来,一个符号也可以表示一种声音。

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楔形文字由象形文字逐渐演变成抽象符号,这大大减少了字符数目。此时,楔形文字大约有600个字符。楔形文字成为标准字形,后来在石块上刻字,也同样刻成这种形状。在当时,学会书写和阅读楔形文字,需要在学校中经过多年的严格训练。苏美尔人为此创办了世界上最早的学校,被称为“埃都巴”,意思是泥板房。

当时的苏美尔人还不懂得造纸。他们就用黏土做成长方形的泥板,用芦苇或木棒削成三角形尖头在上面刻上字,然后把泥板晾干或者用火烤干。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泥板文书。到现在为止,人们在两河流域已经挖掘出了几十万块这样的泥板文书。这些泥板中,大约90%是商业和行政记录,其余的10%则是对话、谚语、赞美诗和神话传说的残篇。

楔形文字是苏美尔文明的独创,最能反映出苏美尔文明的特征。公元前1500年左右,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已成为当时国家交往通用的文字体系,连埃及和两河流域各国外交往来的书信或订立条约时也都使用楔形文字。它对西亚许多民族语言文字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西亚的巴比伦、亚述、赫梯、叙利亚等国都曾对楔形文字略加改造,来作为自己的书写语言,甚至腓尼基人创制出的字母也含有楔形文字的因素。 ucEnn2KcJ+mxCM0qF51vGbWhpOV5SjX2T8QAoA3NwPXnVjembdqOu1nF0GQ61Xa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