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走进克里姆林宫会议室时,朱可夫发现参加会议的人,不仅有参加演习的将领,还有 5 位红军的高级将领,他们是克利缅特·伏罗希洛夫(Kliment Vorsoshilov)、谢苗·布琼尼(Semen Budenny)、格利戈里·库利克(Grigory Kulik)、谢苗·铁木辛哥(Semen Timoshenko)、鲍里斯·沙波什尼科夫(Boric Sh.poshnikov)。这些人都在大清洗中活了下来。斯大林想强调会议的重要性,所以安排他们参加会议。每个人都佩带着元帅勋章,别在束腰卡其布外衣的袖口和领口上。苏联这个级别的将领只有他们 5 个人了。他们的形象经常出现在宣传海报或明信片上,人们一眼就能认出来。
有着闪亮光头的人就是国防人民委员谢苗·铁木辛哥,朱可夫最了解他。和朱可夫一样,铁木辛哥也是农民的儿子,一战老兵。国内战争时期,曾任骑兵指挥官,也是大清洗的受益者。1940 年,在苏芬战争中,他取得了艰难的胜利。为此,斯大林安排了他现在的这个职务。铁木辛哥很有才能,但他还不胜任指挥 60 万陆军的重任。他曾担任过军区司令,指挥着一支 3 万人的队伍,工作非常出色。铁木辛哥就像农民熟悉自家的后院一样,熟悉所在军区的地形,晚上常常和当地的农民以及谦逊的地方领导喝酒作乐。他看到过许多人就是因为讲了几句心里话而失去了前程。他是职业军人,但处事却非常小心谨慎,这种矛盾也使他非常苦恼。铁木辛哥的内心从来没有平静过。
留着精心修剪过的英格兰小胡子的人就是克利缅特·伏罗希洛夫。全国人都亲切地称呼他“克里木”。在苏联的每一间办公室里都能见到他的画像,照片上的克里木,小眼睛,猪鼻子,面色红润,带着微笑。
如果说斯大林是苏联之父,那么,克里木可以说是苏联的第一位元帅。所有国内战争的胜利都得归功于他,他也被称颂为列宁的弟子和推翻沙皇的革命家之一,尽管这不是事实。全国都迷恋克里木,有两座城市、好几个村庄、一些山峰都以他的名字命名。学校的军训课程中,有一项练习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伏罗希洛夫射击训练法”,至少这一点是名副其实的。尽管他不是一个真正的战略家,也不是一个重要的革命家,但他的枪法却很准。当一种新型的重型坦克也以他的名字命名为KV 时,让许多人吃惊,因为大家都知道,元帅并不相信先进武器。
大清洗时,伏罗希洛夫是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他把几百名高级军官送进了监狱。1940 年的苏芬战争,毁了他的前程。显然,伏罗希洛夫对现代军事冲突不知所措,他精心计算了战争的每一分钟,在给党的最后一份报告中毫不犹豫地称,这场战争持续了“104 天半”。连斯大林也知道了他的无能,把他撤换了下来。出于国内战争以来长期的朋友关系,斯大林并没有拿这个可怜的元帅开刀。
谢苗·布琼尼留着八英寸长的小胡子,很像电影中的坏人。他是国内战争中一位非凡的指挥官。布琼尼是哥萨克人,一战时他成为沙皇军队中最杰出的一位士兵,曾赢得少见的全套圣·乔治骑士勋章。这意味着他获得了四个级别的圣·乔治十字勋章和四个级别的圣·乔治勋章以白军的“惩罚工具”而闻名的布琼尼,打仗特别勇猛,喜欢亲手杀敌他有一种杀手的天性,常常会在夜间或暴风雪的天气里出击敌人,全凭兴趣和意志力取胜,而不是军事知识和作战计划。然而,1937 年后,他不再像以前一样出现在宣传画上。在斯大林把他的妻子———一个歌剧演员打入监狱后,布琼尼就变成了一个沮丧的人。
1937 年,斯大林抱着女儿斯维特拉娜
格利戈里·库利克(Grigory Kulik)个子矮小,背还有些佝偻,有一张愠怒的面孔。他是伏罗希洛夫和布琼尼的朋友。在军事上,他不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只是一个聪明的寄生虫。库利克也是大清洗最大的受益者,他现在是苏军炮兵总局局长和副国防人民委员。如果他对一个新的军事项目一点也不懂时,会给这个项目扣上一顶“搞破坏”的罪名。这是一个华而不实、难以捉摸的人,下属总是战战兢兢。库利克的名言是:“要么坐牢,要么立功。”
总的说来,这三个元帅都以当过“骑兵”而出名。对于不断出现的新式武器,他们根本无法应对,颇感困惑,也无法和那些正在成长起来的将领相抗衡。对他们来说,唯一的资本就是和斯大林的友谊。尽管已经在关键的职位上安排了更年轻的军官,但斯大林仍然看重这些骑兵将领的经验,和他们一样,都怀念国内战争时期的岁月。当年,他们都很年轻,战争形式也很简单。
鲍里斯·沙波什尼科夫元帅喜欢留中分头,面呈病态,戴着一副过时的眼镜。在沙俄时代,他还是一个上校,他也是大清洗的受益者之一。现在,他指挥陆军。沙波什尼科夫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对战略细节了如指掌,下属对此非常吃惊。他会提出诸如此类的问题:萨马尔汗和铁尔梅兹 ① 之间的铁路情况如何?对横跨阿姆河 ② 的铁路大桥,你们有什么计划?萨马尔汗———铁尔梅兹公路 75 公里处的那个小旅馆还在营业吗?以此显示出,自己是一个来自中亚的战略家。1937 年,沙波什尼科夫就任苏军总参谋长。斯大林以鲍里斯·米哈伊洛维奇(Boris Mikhailovich)来称呼他,他是唯一一个被斯大林以姓尊称的军事将领。斯大林甚至会允许他在自己的书房抽烟。然而,苏芬战争后,他被换了下来,尽管其表现还没有坏到被指责的程度。斯大林曾解释道,除伏罗希洛夫外,人民还需要另一个替罪羊。
出于细致和柔和的本性,沙波什尼科夫把斯大林看作是另一个沙皇。斯大林在场时,沙波什尼科夫会感到一种威胁,他也不敢反对任何一位骑兵出身的元帅,那些人都有着咄咄逼人的攻击性。他知道,人们都把自己看作是一个独来独往的人,或者是一个旧时代的人,没有一个人会奉承他。
会议对将军们是不利的。接替沙波什尼科夫职位还不到 6 个月的总参谋长基里尔·梅列茨科夫(Kirill Meretskov)比前任更害怕斯大林。他在不得不提交的演习报告上费了不少脑筋。这场演习实际上是在僵局中结束的。朱可夫指挥的蓝军突破了红军的防线,但他们的进攻被人为的中止了。从技术上讲,演习还没有完全结束。国防人民委员会的委员们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难题,他们不得不提醒斯大林,红军最大的弱点是没有人敢讲真话。
只有沙波什尼科夫的足智多谋可以躲过这个难题。他和幕僚们早已拟好了一个报告,报告全是托辞。他们就是要精心汇报,不让报告表达任何实质性的内容。用错一个词或少掉一句话都会影响这份空洞报告的措辞。这场戏现在就要上演了。梅列茨科夫太紧张了,他只好即兴汇报。那个精心准备的东西瞬间变成了一派胡言乱语,措辞精细的报告丝毫也没有派上用场。意识到他的工夫都白费了,沙波什尼科夫的心都要碎了。他看着斯大林的眼睛,头有些痉挛,绝望地设想着斯大林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斯大林喜欢直率的人,不喜欢喋喋不休的将领。很快,他就发脾气了。斯大林打断了梅列茨科夫小心谨慎的发言。后者最后不得不承认演习结果还不能确定。
斯大林一下子发火了:“政治局想知道到底谁赢了!”
梅列茨科夫没有任何思想准备,他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斯大林说了许多蔑视梅列茨科夫的话后,又把目标转向“红军”指挥官巴甫洛夫。
“红军怎么会那么艰难?”斯大林极为不悦地问道。
“演习中运气不好。”直率而又随和的巴甫洛夫想开个玩笑。
“一个军区指挥员应该掌握战争艺术,不管局势如何,他都要作出正确的决定。这次你败了 还有谁要汇报?”斯大林一向不喜欢别人开玩笑。
作为蓝军的指挥官,朱可夫知道发言的机会到了,他举起了手。他不想就谁输谁赢这个危险的话题再添油加醋了。那天晚上,朱可夫有自己的小算盘———赢得斯大林的信任,至少要引起他的注意。这是极其危险的,但这次会议也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朱可夫决意要冒次险。他决定向斯大林暗示:造成红军失利的真实原因,在于主力错误的配置。因为演习反映了红军在边境线的实际情况。因此,这个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在军事上,已进入了轰炸机和坦克的时代,但欧洲人还是迷恋防御工事,尽管这些工事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法国人构筑的马奇诺防线 ① 没有挡住德军的入侵,芬兰人的曼纳海姆(Mannerheim)防线 ② 也没能阻止住苏军。两个防线都有缺陷。马奇诺防线没有覆盖法国和比利时边境,而曼纳海姆防线则忽视了拉多加湖北部地区。在这两个案例中,其缺陷是致命的。
苏军占领波兰东部和波罗的海地区后,苏联边界向西推进了 100~250 英里,其最初的防御链,所谓的斯大林防线已不能保卫新近得到的领土。而沿边界的新防御工事正在建设之中。包括朱可夫在内,许多人都认为这不是明智之举,现在,他就要公开挑战这个防御计划。
朱可夫深知,现代防御线不是中国长城在 20 世纪的翻版。它不应当被设计成一个庞大的防御工事,只用来阻止入侵,因为不管工事拥有多厚的墙,在敌人的狂轰滥炸或炮火下,它都会倒塌。相反,当入侵之敌过于分散时,复杂的堡垒、碉堡和战壕等防御体系,都应该是地面部队反击敌人的可靠据点。设计这样的防御网时,设计者应该确保部队在防线和敌人阵地之间有足够的战术机动空间。当然,如果防御工事过于靠近敌人,战争打响的几分钟时间里,敌人的炮火就会摧毁这些工事,使防御的一方失去掩体、弹药和给养。
斯大林正好决定把新防线设置在边境,这在朱可夫看来是愚蠢的。他不能直说,但要极其小心地把这个疑问说出来。看来没有什么危险,朱可夫继续说道,主力的布置在总体上是不安全的。部队过于靠近边境,容易遭到德军的突然袭击。巴甫洛夫所在军区的比亚韦斯托克 ① 突出地带,就特别薄弱,如果德军突然袭击,苏军就会很容易被包围。
每一位将领都明白朱可夫的话。那里是突出在敌人领土的一块三角地,它既是好事也是祸根。驻扎在突出地带的部队可以像一把匕首一样,插入敌人的心脏,但如果敌人首先发动进攻,他们会包围这个突出地带,让它变成一只死口袋。比亚韦斯托克突出地带就非常典型:窄长,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它是未来苏德军事冲突的中心地带。
朱可夫的话就像是在死水一潭般的克里姆林宫里响起的一颗炸弹。这么多年来,没有哪一个将军敢怀疑斯大林的智慧。朱可夫的话也引起一阵喧嚣。巴甫洛夫不怀好意地指出,朱可夫所在的军区也正在边界修筑防御工事。伏罗希洛夫很生气,建议朱可夫做好自己的事。其他将领也加入到辩论队伍中。在辩论达到白热化之时,一些乱七八糟的声音也出现了。库利克元帅把话题转到了自己最喜欢谈论的事情上。他建议,大炮应该由马拉运,而不是汽车,至于坦克,它的重要性也被夸大了。斯大林粗暴地打断了他们的话题,甚至不让元帅们再说下去。
显然,朱可夫的话让斯大林的情绪一下子变糟了,尽管大家觉得他的发言很有意义。为防御敌人,一个国家从来不把它的防御工事建在边境线上,也从来不会把其军队布置在像比亚韦斯托克一样的突出地带,这极有可能会导致全军覆没。然而,开会的将领中,没有几个人真正了解斯大林的心思:完全不考虑防御,而是要先发制人,首先攻打德军。
约瑟夫·斯大林有许多秘密。在 1941 年 1 月,先发制人的战争计划是他最大的秘密。我们还不知道这个计划到底是他自己的想法还是哪个将领提出的,或许是沙波什尼科夫的主意。但无论如何,这都是斯大林在位时最具有雄心的计划。
从战略上看,进攻德国的计划既可行又有利。先发制人,不但可以打败德军,而且还能夺取东欧更多的土地,这也不用在外交上讨价还价,机不可失。
斯大林很清楚,德军目前仍然把重心放在英国身上,其东部腹地相对虚弱。德军只有在结束西线的战事后,才会把其庞大的兵力东移到苏联边界。斯大林不相信德军敢冒险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军身陷两线作战的泥潭,最终招致惨败。这个常识也让人很信服这个看法。英国的防御力量仍然很强大,斯大林深信,1942 年夏天之前,英国不会垮掉。斯大林的判断也很理性。只有疯子才敢在一场战争尚未结束之时再挑起另一场战争。
尽管斯大林知道红军还不完美,但他对刚刚过去的几场伤亡不大的战争还是记忆深刻。在蒙古的对日作战中,朱可夫只损失了 8000人,苏芬战争伤亡 8.5 万人,但以欧洲的标准来看,也不大,当年的俄国国内战争就伤亡 1300 万人。而苏军占领波兰、波罗的海地区和罗马尼亚东部时速度很快,几乎没有伤亡。
在欧洲,德军看上去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但在这些被征服的国家中,只有法国才有一支真正的军队。斯大林对此并不以为然。换句话说,纳粹的军事力量还没有经受真正的考验,其势力可能并不像它的宣传机构所宣称的那么强大。占领西欧需要相当大的决心和勇气,但不一定需要一支一流的军队。
斯大林深信没有做不成的事,只要有合适的时机、合适的人,就一定能成就事业。然而,如何找到合适的人依然是个问题。那些骑兵出身的将领是忠诚的,特别是伏罗希洛夫。1906 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一次党的大会上,斯大林和伏罗希洛夫同住一室,从此相识。当时两人都颇感失意,他们对已用上电灯、非常富裕的西欧城市怀有敌意。12 年后的国内战争期间,在察里津 ① ,他们再次相见。这次,出于恐惧他们又走到一起。当时,和白军的战斗异常惨烈。红军离白军只有 10 英里远,加农炮震碎了红军司令部的窗户。夜里,当郊区燃起一片大火时,原野也烧成橘红色。在那里,他们遇见了有“红色猎狗”之称的谢苗·布琼尼。依靠后者,他们取得了胜利。
对那场战役,斯大林和伏罗希洛夫记忆犹新。他们在新奥斯科尔的一座山顶上俯视整个战场。透过望远镜,能看见布琼尼正指挥着他的士兵越过一片雪地,冲向马蒙托夫将军指挥的骑兵师。就像一块熔岩,第一骑兵军以不规则的密集队形向前冲锋。士兵的坐骑五花八门,服装也各式各样:沙皇军队的军服,登山者用的斗篷,德国军服,英国军服,乌克兰人的绣花裙,有人头上还戴着羊毛帽子,这是末代沙皇的将军们设计的,外形看上去像是中世纪的东西,让人联想到古代的俄国。红军骑兵戴上了这种帽子,布尔什维克把它称为“布琼尼帽”。骑兵大多数都是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也有犹太人、卡尔梅克人、德国人、靼鞑人、拉脱维亚人、塞尔维亚人和其他民族的人。俄国历史上,从来就没有过这么一支多民族的军队。
那天,就像是火山爆发一样,红军势不可挡,取得了胜利。当斯大林和伏罗希洛夫走出安全的观察哨所后,他们沉默了。山下的雪地被死去的士兵和马匹的鲜血染红了,场面非常悲壮。后来两人都承认,这是他们有生以来感到最震撼人心的时刻。
但是,现在斯大林能把先发制人的计划托付给只会看地图的伏罗希洛夫吗?斯大林能让布琼尼再带领一支装甲部队冲锋陷阵吗?他们两个人都是旧时代的人物,就像是伏罗希洛夫郊外别墅里陈列的马刀和匕首一样。那些东西是伏罗希洛夫从自己杀死的白军军官手中缴获的。
作为伏罗希洛夫的继任者和国防人民委员,铁木辛哥还没有足够多的智慧来承担这个重任。而沙波什尼科夫则是另一类人物,对他受过的教育和拥有的学识,斯大林颇为看重。在内心深处,斯大林对沙俄时代受过良好教育的那批人情有独钟,因为他没有进入过这个圈子。对斯大林来说,沙波什尼科夫就像是一块净土,在那儿,父亲从来不打自己的儿子,桌布也总是干干净净的。
很少有人知道,斯大林最喜欢看的戏其实并不是轰轰烈烈的革命场景,而是思想意识颇值得怀疑的《土尔宾一家的日子》。这是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 ① 创作的,它主要是讴歌一群年轻的白俄军官和当时的中产阶级。尽管大清洗使许多作家都被监禁甚至处死,但却让布尔加科夫活了下来。斯大林看这部戏不下 15 遍。
就像是一个中产阶级的典型人物,沙波什尼科夫做事得体、雅致,甚至到了可笑的地步,他会称自己的下属为“我亲爱的”。斯大林在场时,他从不坐着,觉得这样并没有什么不合适。尽管身体不好,但很少会从斯大林的办公室溜出来,在隔壁的休息室坐下来歇歇。在斯大林的眼中,这些旧式的礼节能够说明,沙波什尼科夫是一个有才华而又忠心耿耿的人。因此,可以托付他来制订这个先发制人的进攻计划。
然而,如果让沙波什尼科夫来负责制订这个计划,他还需要一个执行者,这个人要可信,相对年轻,会查看地图,能核实后勤等具体情况,可以在重要的会议上做记录。斯大林选中了年轻的将军亚历山大·华西列夫斯基(Alexander Vasilevsky),他是总参谋部沙波什尼科夫的弟子。斯大林喜欢沙波什尼科夫训练出来的军官,他们个个做事有效率、精确,能吃苦。“来让我们听听沙波什尼科夫和他弟子们的意见!”斯大林常常会这样和蔼可亲地说。
在斯大林的眼中,华西列夫斯基还有一个优点:可以胁迫他服从命令,保守秘密。和苏联的许多年轻人一样,华西列夫斯基对自己的父亲是一个牧师而感到羞耻。这一点足以毁了他的前程。自己也曾在一所神学院上过学,这又是他极力想掩盖的另一个人生污点。渴望功成名就的华西列夫斯基毅然断绝了与父母的联系。15 年后,陷入贫困境地的父亲给儿子写了一封信,希望能得到接济。华西列夫斯基非常害怕,没有回信,而是把这件事报告给总参谋部党的书记,告诉他,反动的父亲写信来纠缠他。
这件事被报告给了斯大林。很快,在一次丰盛的宴会上,斯大林提议同桌的几个政治局委员们为华西列夫斯基干杯。这让年轻的将军非常感激,也让他感到局促不安。
“你毕业于神学院,为什么没有当牧师?”斯大林狡黠地问道。
华西列夫斯基很吃惊,忙答道,他从来没有想过当牧师。
“我明白”,斯大林假笑道,“你从来没有想过当牧师,我理解。米高扬(Mikoyan)和我确实想当牧师,但出于一些原因,他们不想让我们当。我们仍然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政治局委员米高扬也有过在神学院上学的经历。
这番自我贬低的话,也让斯大林自己感到好笑。他继续问道“:我能知道为什么不给你父亲寄钱?你的兄弟们也都这样做吗?据我所知,你的一个弟弟是医生,另一个是农学专家,还有一个是飞行员,还是个挣钱的军官 我想,如果你们兄弟几个都资助你父母的话,你父亲早就不当牧师了。”
华西列夫斯基很紧张,告诉斯大林,考虑到信教的父亲与自己在总参谋部的工作很不合适,早就与家庭断绝关系了。
华西列夫斯基的胆怯让斯大林很高兴。“尽快与你父母联系,给他们寄些钱。告诉你们的党总支书记,是我让你这么做的。”斯大林给这个惊恐不安的人出主意。
1940 年夏,在沙波什尼科夫的指导下,华西列夫斯基开始制订先发制人的打击计划。8 月中旬已完成第一个备忘录,沙波什尼科夫和铁木辛哥都签了字。政治上,备忘录的措辞相当谨慎,它假设德军首先进攻苏联。然而,在其余的文件中,将军们把这个假设完全抛弃了。他们为红军所设想的主要任务就是先发制人,打败集中在东普鲁士和华沙地区的德军,然后夺取东普鲁士,移师波兰北部。
出乎人们意料的是,斯大林否决了这个方案。假如红军先发制人,那么首先要打击德军最集中的地方,以便在战争爆发之初,就能瓦解德军。沙波什尼科夫认为,希特勒会把其主力放在北方,通过立陶宛占领里加和明斯克,最终目标是莫斯科和列宁格勒。斯大林则认为希特勒会把主力部署在南方,纳粹最想得到的是乌克兰的谷物、煤炭和钢铁。因此,斯大林决定,红军必须从乌克兰进攻,而不是立陶宛或白俄罗斯。沙波什尼科夫固执己见。过了一些日子,斯大林让懦弱的梅列茨科夫接替了沙波什尼科夫的工作。
华西列夫斯基被要求重新修改计划。
一个月后,1940 年 9 月 18 日,铁木辛哥和总参谋部的新任参谋长梅列茨科夫将这个计划上报斯大林。新计划提出了两个可能的进攻路线,一个在北方,一个在南方。这样一个模棱两可的方案根本没有实际意义。10 月,在斯大林的压力下,铁木辛哥和梅列茨科夫撤销了北线进攻的方案,一致同意红军应在南线发起攻击。
现在,红军就是要“在巴尔干地区切断德军,旨在阻止其获取极为重要的战略物资,积极影响巴尔干国家及其参战行为”。这番客套话意味着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或许还有匈牙利、南斯拉夫都将消失。
然而,10 月以后,最高层的讨论停顿下来。先发制人的打击计划仍然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项目,而不是最终的实施计划。收到这个行动方案后,斯大林还是不能作出最后的决断:到底是马上进攻德国,还是几年以后再动手。11 月,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访问柏林,希特勒要求苏联和德国对英国采取联合行动,斯大林开出了领土条件。尽管柏林没有给予答复,但斯大林仍然认定,希特勒会同意他的条件,并且,只要德国想肢解英法的殖民地,这个联盟一定也会存在下去。
但是,斯大林希望苏联迟早要竭尽全力发动一场对德国的战争。现在他还不能确定具体是哪一天,甚至是哪一年开始这场战争,但基本纲要已下发。防御工事要建在边界,要把它们作为攻击的基地,部队要集结在许多像比亚韦斯托克一样的突出地带。
现在,1941 年 1 月 13 日,一位将军竟敢批评他的决定,怀疑他先发制人的打击计划,漠视其中隐含的深层原因。在几天前的军事演习中,还是这位将军,扮演蓝军,发现了红军的薄弱之处,而这正是斯大林的宏伟计划所造成的,并且蓝军突破红军的防线。斯大林怎么能保证希特勒不做同样的事情?
斯大林并不了解朱可夫,然而那天晚上朱可夫却给斯大林留下了深刻印象。参与制订计划的人,没有一个有这么大的胆量。铁木辛哥总是深藏不露,梅列茨科夫到处闲逛,而沙波什尼科夫只是感到害怕。三年中,总参谋部已换了三任总参谋长。先是亚历山大·叶戈罗夫(Alexander Yegorov)元帅(国内战争的英雄,1937 年被撤职,两年后被处决),然后是沙波什尼科夫,现在是梅列茨科夫。他们三人中,没有一个真正了解斯大林的情趣,理解他的意图。斯大林再次产生疑问:谁是既有胆量又忠诚于自己的人?
沉浸在这些思绪中的斯大林做了最后的发言。平时,他是一个演说家,讲话富有逻辑性,话语严密,娓娓动人。然而,那天晚上,他的思绪混乱,总是从一个话题跳到另一个话题,最后讲话是以讨论干面包问题结束的。战争临近,他说,国家要储备食物,干面包很好,重量轻,而且可以保存很长时间。末代沙皇在一战时就为军队储备了干面包。“有一点茶和干面包是非常重要的。”斯大林认真地说。当然,这听上去很可笑,但没有人敢提醒他———24 年前,沙俄军队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前线的士兵吃不饱肚子。
最后,斯大林又把话题转移到他先前的思绪上———干部问题。他最后的一句话是个凶兆:“问题是我们没有一个真正的总参谋长。梅列茨科夫应该被换掉。”
大家都看着成为牺牲品的梅列茨科夫。梅列茨科夫哑然失声,没有说一句话。
一阵意味深长的停顿后,斯大林又说道“:将军们可以离开了。”
第二天,朱可夫被带到克里姆林宫。有人告诉他,斯大林要把他留在莫斯科,出任总参谋长。
-----------
①古拉格“: 古拉格”在俄语中是劳改营管理总局的缩写———译注
①布里亚特:西伯利亚南部的居民,又称“ 布里亚特蒙古人”,主要分布在苏联俄罗斯联邦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译注
③米亚西舍夫( Myasishchev): 苏联著名飞机设计师, 设计出“ 米亚系” 列飞机———译注
①克列伊苗诺夫( Kleimenov):1898~1938 年。 苏联火箭技术工程的组织者和领导人之一,1933~1937 年间任火箭科学研究所所长———译注
②朗格马克( Langemak):1898~1938 年。 苏联火箭设计师,对研制“ 喀秋莎”火箭弹作出贡献———译注
③科罗廖夫( Korolev):1906~1966 年。 苏联火箭制造和宇宙航行方面的科学家和设计师,1958 年任苏联科学院院士———译注
①科累马河: 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北部河流, 注入北冰洋东西伯利亚海的科雷马湾,长 2600 公里——译注
①萨马尔汗和铁尔梅兹:两地均在当时的乌兹别克共和国境内———译注
②阿姆河:中亚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内陆河。 源于帕米尔高原,流经阿富汗、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入咸海。 全长 2540 公里———译注
①马奇诺防线: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为防备德军入侵而在其东北边境地区构筑的防御工事,全长约 390 公里。 以法国陆军部长 A.L.R.马奇诺的姓氏命名———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