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网络时代利用媒体渲染弱点

古代社会相当单纯,“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是出于适当的推理。因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很容易以“想当然耳”来论断,而且结果往往八九不离十,颇有把握。

现代社会科技发达,媒体深入到了每一个角落,“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不再是依靠推理,而是依靠自己“看到、听到”的具体景象。

推理是自发的、自控的、自主的,一切可以由自己负责,也可以凭良心来加以决断。看到的和听到的属于他发的、他控的,他人做主的,到底是真是假常常变幻莫测,莫衷一是。

现代化科技使媒体既普遍化又深度化。不但深入每个家庭、各个角落,而且描绘得深刻而仔细,几乎巨细无遗。对知识的传授和资讯的传播具有很大的贡献;对意见的交流和经验的交换有很大助益。

但网络时代的媒体通过自己的策略,广泛利用人性弱点,弄得政府对媒体管制也不是,开放也不好。媒体自己也具有求生存的弱点,它们往往又企图反过来控制人的生存。

“有人抢加油站。”小李告诉小马和小吴。

小马急着问:“你怎么知道的?”

“还不是电视上看到的。”小李说。

“结果怎么样?”小吴问。

“抢到两千块钱,当场就被抓到。”小李说。

“怎么会?”小马和小吴感到惊讶。

“刚好后面有两个警察,骑着一辆摩托车来加油。那个坐在后座的警察一跃而下,紧跟着一扑而上,立刻就把抢钱的人抓回警察局。”小李说。

“怎么那么倒霉!好像是个生手吧,居然一点儿警觉性都没有。”小马说。

“你说什么啊?”小李不太明白。

“一个人抢,不如两个人合作。彼此互相掩护,就不会这么倒霉。”小吴说。

“对,两个人一前一后,远远看见警察来加油,还可以假装大声问事情来提出警告。”小马说。

“看样子我们三个人合作最好。”小李说。

“而且不要去抢什么加油站,不如去抢快餐店好了。快餐店里头收的钱应该也不少。”小马说。

“我看这样,我们再回去看看电视,看仔细一些,看看能不能看出一些心得。”小吴说。

“看出什么心得?难道我们真的去抢不成?”小李更不明白了。

“当然啦!看电视学东西,才不会浪费时间呀!”小马说。

“对,学习无罪,抢钱有理!”小吴表示赞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把这个抢钱贼的缺失修正过来,我们必能安全得手。”小李也明白了。

媒体让人更加心浮气躁

古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也不发达。此地人对彼地人的生活状况并不是很清楚;即使住在同一地区,穷人对富人的生活也不是很了解,到底彼此之间的差距有多大,真正不同到怎样的地步更是弄不明白。

眼不见,心自然宁静;一些道听途说的传闻,顶多姑妄信之,印象不是很深刻,也不致产生太大的影响。由于种种限制,使得亲眼看得见的部分大致相同,差异不大;那些显著不相同、差异很大的部分,反而不容易看到。大家生存在这种环境里,比较安于现状,平静过日子,相安无事。

现代交通发达,资讯的流通既快速又普及,同时要求透明化、台面化、明确化。而各种科技化媒体更是处心积虑,充分针对人性的弱点渲染、夸大、重复强调,弄得大家不得安宁。

美国之所以会招来世界各地的偷渡客,好莱坞影片是一个重要原因。通过媒体的宣传,将美国描述得有如人间乐土,人人都有发达的机会,这才让那些人不惜牺牲一切,冒险犯难,也要到美国试一试自己的运气。

传播媒体的种类繁多,有印刷媒体,包括报纸、杂志、传单、空中气球、飞行广告、活动广告、路侧广告、书面广告以及各种小册子,还有电视、广播、录音带、录影带、电话、电脑、传真、网络等各种媒体。

在现代社会,传播媒体已经成为社会大众获取资讯的主要来源。电视机普遍深入家庭以后,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取代了父母的地位,成为家庭教育的主导力量。 如果说现在的孩子缺乏家教,那么不应该一味指责父母的教导无方,电视的误导也难脱干系。 由于电视、广播的商业化倾向,人们往往置伦理于不顾,将良心道德摆在一旁。父母若是说不过子女,就只好用某些学者专家“和子女做朋友”的主张来自我安慰,放弃为人父母的责任,更不敢奢谈什么家庭教育了。

传播媒体经常操纵在政治或经济强者的手中,成为他们控制舆论的有效工具,间接或直接地影响人们求生存的欲望,因而变成现代人利用人性弱点的最普遍而有力的利器。

于是民众要求政府开放媒体,使弱势团体也能够拥有反击的工具,拥有新的言论自由所要求的权利。

媒体利用人性弱点的六大策略

打破报纸的垄断,要求广播或电视媒体设置降低设限标准,也是一般大众“防人之心不可无”的具体表现。然而,媒体自己同样要求生存,也建立了一套求生存的策略。就整体而言,不难发现各种媒体共同以“民众有知情的权利”为号召,针对人性的弱点,完成下述六大目标。

营造悲观气氛

媒体当然会提供一些乐观的观点,以提高人们生存的欲望,增加大家的生活乐趣。但是,媒体深知若是偏向乐观的报道,对人性的生存、自私和享乐不构成一定的威胁,大家就不会重视媒体的报道。因此媒体大多以悲观的预测为主,企图对大众的生存、自私和享乐给以严重的警告和不幸的期待,以刺激大众,制造众人注目的焦点。大众对于悲观的预测,总是相当关心。

南非大选由黑人当选总统,媒体马上预测南非将要发生内战,会出现黑人暴动问题。这样,大众才会持续关心南非的局势演变,每天留意媒体的报道。

美国观察家如果预测国务卿将继续留任,大家就会认为这种报道多此一举,说这些有什么用?于是,媒体每隔一段时间便要预测国务卿即将被撤换,这样大家才会拭目以待。

媒体指称经济繁荣、没有战争、股票稳定上涨,大家会将其视为平常话题,觉得这种消息不看也不会怎么样。媒体警告说经济指标向下调、币值有趋贬可能,某些地区即将爆发战争、股票面临再度崩盘的压力,大众就会奔走相告,提高警觉,重视媒体的各种猜测。

伊拉克战争期间,大家总是准时打开电视收看新闻节目。战争结束后,许多人就在新闻播报时段关掉电视机,让机器休息,以便观看后面的综艺节目。

2001年 9月 1l日,美国纽约市举世闻名的两座高楼被恐怖分子劫持的飞机炸毁。各种媒体争相报道美国的军事动员行动,天天预测战争即将开始,以此吸引大家的注意,也凸显传播的重要性。

营造悲观气氛,使大家感受到生存、自私和享乐的压力,不停地向最坏的方向设想,媒体才能够持续吸引大家的注意力。

提供新奇事物

悲观气氛使得大众觉得活是活得下去,但是前途黯淡,希望十分渺茫,因而期待变化,对新奇事物特别容易产生兴趣。媒体掌握了这种需求,发现“狗咬人原来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的法则,极力发掘新奇事物,以奇人奇事来彼此竞争。

一头会计算数目的牛、一条喜欢抓老鼠的狗、一匹狂野的马、一只温驯的老虎……所有不寻常的东西,不但新奇,而且罕见,才值得大做文章。

某地民意代表互殴,消息马上会传播到全世界,一天播放数次,因为难得一见,唯恐有人不幸错过,遗憾终生。

选举时有人抬着棺材拜托民众惠赐一票、一丝不挂在大街上裸奔、儿子当街殴打老父亲、站在火车站前一动不动扮成蜡像人、真正的蜡像人却动来动去和真人一模一样……一向被认为是反常的事情,现在都被媒体介绍为新奇。大家争相传播,无不希望一睹为快。

儿子不邀请父母参加婚礼、妻子允许丈夫每逢周末外出与他人共宿、女儿不满意母亲留给她的结婚礼服、妻子抗议丈夫禁止她穿比基尼……都可以上电视,各说其是。

老夫少妻,丈夫的年龄比妻子大;娶大姐为妻,妻子的年纪比丈夫大。这两种情况都有,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偶尔抓住一对年龄相差比较悬殊的恋人大做文章,通过媒体的不断报道,延伸到两个家庭的不同意见,顺便请路人也发表一些看法,把这种事件当作新奇事物来炒作,居然成为重要的社会新闻,是不是网络时代大家都活得太无聊了?

大众迎合媒体求新求变的策略,竭尽心力玩出各种花样,以吸引媒体的高价收购或优先播出。有人在各种场合说出完全不合逻辑或不堪入耳的话,原因只是“不这样说,媒体就不会热心传播”。

塑造新的权威

大众不断接受新奇事物的刺激,一方面对寻常事物失去兴趣,一方面却又觉得无奇不有,不知道到底应该怎样才好。 媒体看准大众在旧有权威被打倒之后需要新的权威,而且一元化的单一权威已经不符合时代潮流,因而致力于塑造多元化的各色各样的权威。

“请听听专家的意见”成为媒体的常用字眼,暗示着“专家就是新的权威”。各行各业都有专家,古人说“行行出状元”,现在果然行行都有权威,至于权威是真是假,能维持多久,那都要问媒体才知道。

实在塑造不出什么权威的时候,媒体也可以塑造“丑闻权威”。想知道外国人在新加坡挨鞭子的滋味吗?问他,他是第一个亲身体验的美国青年,所以他的身价特别高。想知道在百货公司偷窃失手被抓到的真实过程吗?问他,这个人最清楚,因为他那种经验最丰富。

日本一家媒体票选“全国最令人厌恶的女明星”,由一位二十几岁的影视歌三栖明星高票当选。大家很有兴趣为什么她年纪轻轻就能够弄得让这么多人厌恶?她也认为既然获得这么多张选票,就表示有这么多人记得她,因而决定趁机推出新唱片,以求大发利市。

媒体的力量,足以将一位根本不够格的节目主持人,由 “最具潜力”的明日之星,捧成最受欢迎的“知名主持人”。而媒体的策略,则是把最能配合的人捧成权威,配合的因素很多,包括人、时、地、物各方面,所以经常会有新的权威出现。

丑化权威人士

媒体一方面塑造能够配合的权威,以增进自身的影响力,一方面则极力丑化原有的某些权威人士,表示敢于挑战权威,使大众对其更为敬畏。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自从当选以后,就不断遭受各种绯闻的困扰,弄得还要设立基金,准备公开募款以充当法律诉讼费用。前总统尼克松因为“水门事件”被媒体穷追猛打,提前下台。

权威人士只要有些微差错,媒体便会不断深入调查访问,加上各种猜测和分析,予以丑化。每一次旧有权威被粉碎,新的权威要建立,媒体都会展现出无比的力量,为自己的生存发展获得更有力的保障。

揭穿权威的底牌,揭露权威的隐私,以及打击权威的信誉,都是媒体的主要任务,借以显示“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力量,使权威人士更加主动配合媒体,以收合则两利的效果。

一般大众眼见媒体把某人捧为权威,又将他击落下去,更觉得媒体具有生杀大权,因而更加重视媒体。

制造各种偶像

除了丑化权威人士之外,媒体更重视制造各种娱乐、运动、抗争的偶像,以增进相关的刺激。

超级篮球明星身价数千万美元,自然广受球迷崇拜。篮球教练也可以被塑造成偶像,身价高到甚至等于全队球员身价的总和,大众更是对其称赞不已。

歌星拥有歌迷,影星拥有影迷,各种球星也都拥有他们的球迷,媒体利用“有迷就有偶像”的原理,制造出各色各样的偶像,等到有一天这些 fans了解到自己所崇拜的偶像原来具有如此这般的真面目时,即使痛哭流涕,痛心后悔浪费了时间金钱,恐怕也只能无可奈何,而媒体却从中获得了很大的好处。

许多人原本不关心影星的罗曼史,也不注意歌星新推出的歌曲,但经不起媒体的渲染,竟也不知不觉成为影迷或歌迷,对影星或歌星的点点滴滴格外感兴趣。

美国橄榄球明星O.J.辛普森涉嫌杀死前妻,媒体投入大量金钱和时间连续半个月都将这条新闻列为头条。其实,这种事情对很多人而言,根本不值得如此重视。但是媒体的扩大报道,驱使很多人购买有关辛普森的书籍和录影带,最终加入关心辛普森本人的行列。

当然,制造各种偶像也不是完全没有好处,比如随着运动偶像范围的扩大,使大众熟知的运动项目也跟着增加,登山、滑雪、骑自行车、打球、游泳、冲浪等等,都逐渐成为普及的运动,对这些运动的推广也确实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凸显性与暴力

由于媒体激烈竞争,使得媒体为了生存,不得不采取凸显性与暴力的策略,以满足大多数人的感官刺激。

“性骚扰”这个话题由学校开始被重视,因为一般人总认为师道尊严,怎么可以让“狼”混迹其中?继而是企业和一般机构,拿“性”来增加业绩或者作为工作不力开除员工的借口。有时发展到家庭,女儿控告亲生父亲性虐待,那就更是清官难断家务事,谁也弄不清楚真相如何了。

至于暴力,也随着电影分级制度的建立而花样百出,到了惨不忍睹的地步。

暴力是用来对付别人的,对付自己的方法则称为自杀。日本有一位青年费尽心血研究各式各样的自杀方法,最后写成了一本书,通过媒体的宣传,竟也名列畅销书排行榜,成为最畅销的图书之一。

人生果然充满了矛盾,一方面喜欢暴力以满足刺激,一方面却又害怕暴力而重视安全。 私人保镖的兴起,企图以暴防暴或以暴制暴,都离不开媒体凸显暴力的影响。

媒体充分因应人性的弱点,一方面斥责暴力,一方面却又唯恐对暴力描述不细致,唯恐拍摄不清晰,甚至添油加醋,生怕不够惨烈。

开放还是管制,选择对待媒体最好的方式

传播学者丹尼尔·勒纳 (Daniel Lerner)说:“媒体乃社会制度的一个表征。”意思是说有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媒体。

社会制度是自由开放的,媒体便呈现自由竞争、自由发展的样子。社会制度是计划管制的,媒体自然也受到限制,显得束缚甚多。但是,不论社会制度是自由还是管制,媒体为求生存,总是针对人性的弱点形成有利的策略。

地球是一个庞大的试验场,人类在这里不断进行各种不同的试验。以媒体为例,有的国家实施管制,也有的国家实行开放,结果是各有利弊。

但是,对媒体来讲,开放对媒体比较有利,所以媒体基于自身的利益,无不大声疾呼:开放、开放,这对大家有好处。平心而论,管制媒体其实也有许多好处,因为媒体的主要功能,是引导人类走上安居乐业的正道,而不是诱使人类步入求新奇、爱奢侈、企求不劳而获地享受荣华富贵的邪道。然而,在媒体太多、太强,已经管制不了的时候,也不得不开放。开放后的媒体为了应对生存竞争,几乎不择手段地利用人性的弱点,造成今日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的世界。

有这样一段对话很耐人寻味:

“有白色粉末,会不会是炭疽热的病菌?”甲说。

“这是面粉,你想到哪里去了!”乙说。

“你看,又是电视看多了,疑神疑鬼。”丙说。

“你们很少看电视,没有接受到现代资讯,我们之间才会产生代沟。”甲说。

“代沟是那些专家虚构出来的东西,相信他们的话才会有代沟;如果不相信他们的话,哪里有什么代沟?”乙说。

“对啊!心中有代沟,自然有代沟;心中无代沟,当然就没有代沟。”丙说。

“这样说起来,传播媒体都是不好的?”甲问。

“依我的看法,开放的传播媒体,可以说是我们的神经破坏器。一天到晚想办法破坏我们的神经系统。不是叫我们迟早变成神经兮兮的病人,便是把我们搞成毫无智慧的知识接收器。”乙答。

“你的意思是传播媒体只能传播知识,无法启发智慧?”甲问。

“一点儿也不错,正是如此!”乙答。

“那要怎么办才好呢?”甲有些担忧。

“应该由有智慧的人来加以筛选、分析和整理。”丙说。

“那不就等于管制媒体,言论不自由吗?”甲说。

“合理的管制实际上就是合理的开放,关键看你怎么想。 ”乙说。

“合理不合理的标准很难定,我看还是开放的好。”甲说。

“这就是现代人的毛病,怕合理的情况难找,于是干脆放弃寻找合理。”丙说。

媒体深知人性的弱点

人性的弱点,自古迄今,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始终环绕着求生存、自私、求快乐三大方面而纠缠不清。发展出各自不同的内涵,而且程度也不一样。

媒体未发达之前,人类已经具有这些人性的弱点。我们不能把这些弱点都归罪于媒体。但是,媒体发达以后,更加凸显了人性的弱点,把它们运用得人人难逃被摆布的命运,这也是事实。

对于媒体的消息,不看,不安心;一看,很伤心;看得少,不清楚;看多了,愈加迷糊。大家对媒体,好像也无可奈何。人性的弱点不可避免,媒体的存在也不可忽视,必须要找出一条共存共利的途径。

媒体瞄准人类求生存的弱点,以大幅医药广告,强调医疗、药品的效果;介绍各种保险制度,描述生育与患病时得到的照顾;宣传安全有效的保障系统,唤起人们怕死的潜在意识。大众在媒体广泛的报道之下,多服药、买保险、加强保障,以逃避死亡。在营养食品、保健用品以及健身设施方面,媒体同样大做文章,以诱发人们贪生的意念,重视营养的均衡、购置各种保健用品,并且积极参与健身活动。媒体又在私人保镖、个人保险以及防身必备方面大加鼓吹,以增强人们顾自己的欲望,尽量雇用私人保镖、购买有关个人权益的保险,学习各种防卫自己的方法,更加用心照顾自己的安全与健康,如图7。

图7 媒体对求生存的因应

为了因应大众的自私习性,媒体经常提供巨额奖金、丰富奖品,或者各种优惠甚至终生优待来吸引群众,满足其贪利的欲望。制造各种娱乐、文艺、运动、竞技偶像,介绍各行各业的杰出专家,设置各种排行榜,举办各种竞赛,推出各种“金像奖”“金龙奖”“金手奖”“金狮奖”,乃至 “诺贝尔奖”,以激发大众贪名的意念,踊跃加入竞争的行列。更巧立名目,招待旅游、提供免费或低价参观,或者免费享用稀有的设施、不对外公开的资源,以刺激大众贪图享受的意识,对媒体的报道更加注意,对媒体的各种活动更有参与的兴趣,如图8。

图8 媒体提供贪利、贪名、贪图享受的渠道

尽管各人兴趣不同,生活水准也不一致,媒体针对不同的需求,提供不一致的求快乐途径。首先将各种竞赛细分,增加竞赛项目,以适应多样化的选择。又将各种竞赛按年龄划分为幼年组、少年组、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以及不分年龄组,以吸引更多的人。然后再将竞赛加以层级化,区分为社区、乡镇、省市、全国,以及洲际、全球,以制造不同的高潮。限时抢购、各色各样的拍卖,通过媒体的宣传及现场转播,更广泛地引起人们争夺的兴趣。

发掘各种奇人奇事、曝光名人的隐私、制造艺人的花边新闻,媒体尽力满足人们感官的刺激。将区域性战争报道到全世界,让各地的人都有机会体会到征占的感觉。即使不上战场,也可以充分了解甚至运用各种科技武器,在电视上借着银幕画面来满足自己的指挥欲望。各国的派系斗争,只要有兴趣,都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亲自参与,如图9。

图9 媒体对求快乐的主要项目

媒体不可能制造上述各种活动,但是各种活动显然都是通过媒体来实现目的。媒体其实是一种古老的工具,在现代化、科技化、多样化时代,更加快速而有效地给人类提供掌握人性弱点的媒介。

我们既不可能改变人性的弱点,也无法排斥或禁止媒体的持续发展。我们所能够做的,只是合理运用媒体,使其合理地因应人性的弱点。

管制媒体要适度

世界各国将媒体的运用都列为重要策略之一,因为它的影响力强大而且普及,不能等闲视之。但是,说起来似乎是一个笑话,带有一些无奈,以人类有限的智慧,政府面对强大的媒体压力,好像只有逐渐趋于开放这一种策略,别无选择。

然而,在现实的情况中,仍旧可以按照开放的程度,分为管制、局部开放及大部分开放三种不同的状态。

没有哪一个政府敢全面开放,因为毫无限制势必造成“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的结果。媒体在何时、何地、叙述何事、呈现何物,政府都不能加以干涉,这会造成令人怀疑“政府到底在做些什么”的后果。

同样,没有任何政府敢全面管制媒体,因为广大民众会愈来愈不能忍受,他们会以“其他国家能,我们为什么不能”而掀起反抗行动。由于媒体不论何时、何地、叙述何事、呈现何物,都必须受到严格的限制,大家会逐渐对媒体失去信心,丧失兴趣,令人不禁怀疑政府为什么要管这么多。

这样一来,世界各国自然不约而同地说,管制,其实也有很多自由;自由,难免也有很多管制。在管制与开放之间,找出自己认为合理的平衡点就可以了。

虽然大部分的人心中有数,知道媒体的运用应该列入管制。因为媒体的主要功能,必须适当因应人性的弱点,激起人们的兴趣,把大众引导到安居乐业的正道上,不应该过分利用人性的弱点,把大家的兴趣引导到求新奇、爱奢侈、企图不劳而获地享受荣华富贵上。要达到正常的功能,对媒体的管制,自然十分必要。

举一个明显的例子。读书的目的在于明白事理,而明白事理唯有通过文字这一种媒体才能够深入了解。读书明理,便是阅读书中的文字以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是文字媒体,认识比较困难,理解比较费力,阅读比较费时,不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于是人们想出用图画媒体来诱导大家看图识字,希望大家识字以后,能够好好读书。不料图画媒体却利用大家浓厚的兴趣而喧宾夺主,把大家带上只看图画不认识文字的歧途,妨碍了读书明理的大道。我们不反对用部分时间欣赏连环图画,却不赞成某些人整天沉迷于连环图画而不务正业。图画是一种媒体,对于它的内涵和用途,是不是应该合理地加以限制呢?

某些媒体比图画更具有吸引力,比如录音带企图以有声读物来取代文字读物。事实上有声读物用以辅助文字十分有效,一旦用来取代文字,就会妨害更深入的学习。一个会听会说中国话而不懂中国文字的人,无论如何不可能深入了解中华文化。

电视比录音带更生动活泼而声情并茂,许多人因而只看电视不看书。希望从电视中获得一般知识,果然迅速而有效。但是从电视中要获得一门学问的精髓,恐怕如同缘木求鱼,实在困难。

媒体之间原本是互助的,不料为了求生存,引起激烈的竞争,甚至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录音带、电视、广播、电脑等等,如果用来辅助大众读书明理,当然是好事。现在都各出奇招,把自己膨胀到要大小通吃,是不是容易把人们引入歧途呢?

合理的管制才能促使媒体自律,扮演合适的角色。然而,什么叫作合理,这永远是大家争论不休的焦点。媒体专家各有说辞,结果却建立了一种共识:政府不必管得太多。于是,大家都不说管制,改口说开放了。

媒体也要求生存

在美国,只要有理,什么人都可以骂,包括总统在内。在东方大部分国家里,只要有理,也是什么人都可以骂,但是不包括某些真正拥有权势的人。

在美国,一位年仅十五岁便已产下女婴的少女可以在电视节目里和她的母亲一起露面,接受现场观众的询问:“为什么母亲不知道女儿怀了身孕?”在中国,我们会认为这样做对母亲和少女都会产生很大的伤害,应该尽量避免这种画面。

欧美人士喜爱户外活动,媒体向大众展示如何在海边把自己晒成均匀发亮的古铜肤色,趁机鼓吹“人工日光浴机”的良好性能。中国人大多怕晒太阳,而且相信“一白遮百丑”,觉得皮肤白皙的人看起来比较漂亮,媒体介绍的休闲活动,自然偏向于静态的室内项目。

可见“媒体乃社会制度的一个表征”,也可以解释为有什么样的风土人情,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媒体。媒体专家异口同声地宣称有市场自然有供应,意思是媒体没有过错,媒体的好坏,都是人造成的。

人性的弱点,其实是市场;媒体的因应,不过是一种供应。只要人性的弱点不改变,媒体的做法就会持续下去,而且越来越激烈,越来越深入。

其实,媒体也具有求生存的弱点。为了求生存,媒体也可以相当人性化,不但怕死,而且贪生,有时还十分重视顾自己。如图10。

图10 媒体求生存的方式

既然媒体和人性一样,具有不可避免的弱点,我们加以管制固然不好,采取放任的态度,让它自由开放发展也不见得好,那要怎么办呢?

竞争愈剧烈,媒体也愈自私。常常以“中性,无关善恶”为说辞来掩盖自己为达目标不择手段的真相, 如图l1。

图11 媒体自私的表现

媒体的快乐,似乎也建立在争夺、刺激和征占的基础上,如图12。

图12 媒体也爱争夺、刺激和征占

首先,我们要看清楚,人性的弱点是人正常成长的一部分,而媒体的发展也是人类文明正常活动的一部分。两者都由于现代所处的环境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

其次,人愈来愈多,媒体的种类也愈来愈多,免不了激烈的竞争。媒体为求惊世骇俗以增加自己的生存力,不得不愈来愈粗俗化。

人性的弱点,属于人的问题;媒体的发展,同样是人的问题。人愈来愈多、媒体的种类愈来愈繁多,以及整个人类愈来愈粗俗化,也都是人的问题。宇宙间的一切,归根到底,都和人有关,而所有的问题,总结起来,不外乎人的问题。

人为万物之灵,却搞得万物都普受其干扰。改良品种,把动植物弄得乱了阵脚;嗜好美食,将生态网破坏得千疮百孔。走遍全世界,你会发现“有人就有问题”,不同种族、语言、教育程度、生活习惯、宗教信仰、风土人情,都会产生不同的问题。具体问题不相同,有问题及问题带来的后果则完全相同。

为什么有人就有问题呢?因为人性具有不可避免的弱点。这些弱点被过分利用,当然会产生层出不穷的问题,增加人类的痛苦,也构成对地球的危害。

要解决人的问题,似乎只有从人性的弱点着手,加以合理地调整才有可能。

接下来,我们将分别讨论合理调整的可能性和有效的方式,希望我们生活在媒体广泛而深度发展的环境中,能够适当地因应人性的弱点,合理地运用各种媒体,以达到安居乐业的理想境界。唯有如此,我们研究人性的弱点才有意义,才更有价值。

寻求合理途径让媒体与弱点共存

媒体未发达以前,人类求名必须按部就班,十年寒窗苦,也被视为理所当然。媒体发达之后,人们成名的机会大幅增加。除了正规的出名之外,还有许多不正规的成名机会。媒体提供了许多一夜成名的榜样,使大家处心积虑,极力寻找一举成名的途径。做出一块世界上最大的月饼可以成名,把自己的脚印想办法印在白宫大门前也一定可以成名,甚至拿喷筒到处涂鸦,也能够涂出名来。

过去,人们只求成好名、成正名;现在,成恶名好像也是一条成名的坦途。过气的电影明星如果涉嫌将前妻杀掉,媒体就会把他报道得再度名满全国。在法院接受严正质询也会获得媒体青睐;摔杯子、拆麦克风、打别人耳光,媒体也会将其渲染得名闻天下。

学者要发现、发明,成名非常困难。不如用伪造、欺骗、假冒、诈骗等方式,说不定更容易成名。丑名、恶名也是出名的方式,而且比美名、正名更大众化与普及化。既然标准不再由政府或少数贤哲制定,大众欢迎的事物便是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人类的历史,自古以来就充满了争名夺利的血泪事实,如今加之媒体的推波助澜,更是激起大众争名夺利的勇气,个个当仁不让,不知廉耻为何物。

华尔街大亨在电视上大声疾呼:“贪婪不是罪恶!”他们为自己的贪婪找到了借口,一般人却被误导了,导致自己一辈子名利俱无,还要承认别人的贪婪不是罪恶。

动植物求生存、顾自己,顶多达到满足自己需要的程度。人类自私,个人的享受不但要满足需要,而且由奢侈到浪费,从享受中获得快乐到为求取快乐而贪图享受。求快乐似乎是人的专利,在这一方面作为万物之灵,好像当之而无愧。

在媒体未发达的时代,富人有富人求快乐的方式,穷人也有自己的方式自得其乐。一般老百姓对于富人怎样求快乐,如何奢侈、浪费,根本一无所知,就算道听途说,也所知有限,最多通过幻想,揣摩一番而已。现在媒体发达,对于富人的奢侈、浪费,描绘唯恐不精,报道唯恐不详尽,使得一般人羡慕之余,更心生怨恨。

看不懂棒球的人,并不觉得棒球有什么好看。媒体有计划地教导大家,投手和捕手之间的默契,外野和内野之间的互补,三振出局和全垒打的不同。逐渐增加观众的认识,也逐渐增强对观众的刺激。半夜现场直播少年棒球比赛,刺激人们趁机在比赛上面大下赌注,这样还怕大家觉得不够刺激,还要把赌博的内幕揭发出来,让大家都输而媒体独赢。

不知道什么叫赌博的人,通过媒体的介绍,很快就明白了什么叫作牌九,什么叫作二十一点。媒体的现场感,使大家亲身体验到老千的手法,感受到赌场的刺激。

对争夺的教育,媒体更加有兴趣。以往我们只知道足球比赛能够吸引大量观众,产生很多与球队荣辱与共的球迷。而今在银幕上一次又一次、放大再放大地让观众看见球员之间的拉扯和袭击,观众自然就知道争夺需要勇猛和不顾对方的安危。对于明星球员,更是不惜对其犯规以求其情绪不稳而丧失应有的水准。

伊拉克占领科威特的时候,媒体日夜报道,引起许多地区人们的猜测,人们猜测自己所在的地区会不会也发生类似的情况。若干人的征占欲望也在银幕上暴露无遗。以往我们只知道军人为保卫国家安全而战,十分神圣。现在才觉得很多军人是为满足自己的征占欲望而不惜扩大战争,甚至杀害自己的伙伴。

我们不能将人类的为非作歹完全怪罪于媒体的传播和引诱。然而,由于媒体广泛而深入的传播,使更多人有机会学习原本只略知一二,无从学习的作恶伎俩却是真的。媒体认为自己没有过失,问题在于观众自己的选择。观众对媒体传播的信息到底应该引以为戒,还是随意模仿,责任理应由观众自负。但是,对本来不屑为或不愿为的人来说,他们看了这些信息可能不当一回事,而对原本想做只是不知如何去做的人来说,媒体就是良好的课本,让这些人心领神会,并且可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人性的弱点既然不可避免,媒体的存在也已经是一种事实,我们唯有面对两者的实际存在,寻找一条合理的途径,以期进可以攻他人的弱点,退能够守自己的弱点,获得良性的效果。

从太古到现代,自洪荒至文明,无论哪一时期,都是“少数人愚弄多数人”的连续剧在不断地上演。少数人看准多数人的人性弱点,掌握他们求生存、自私自利、追寻快乐的若干特征,设计出各种制度,制定各种游戏规则,来驱使、引诱多数人实行,并形成习惯,自己饮“狂泉”,反而把不饮“狂泉”的人视为疯狂的落后分子。

洪荒时代,少数人看中多数人喜欢获得“大力士”称号的贪名弱点,塑造出了孔武有力,足以力搏野兽的大力士。神权时代,少数人击中多数人贪名又贪利的弱点,产生了一些能通鬼神的巫者。君权时代,少数人以名和利捧出了君王。民权时代,少数人更掌握多数人的争夺弱点,用选票来引诱他们争得你死我活,头破血流。网络时代资讯发达,大家对于人性弱点的运用,似乎变本加厉,更加多元化、多样化。

现代人又推出知识经济的概念,企图以知识之名,来愚弄那些比较没有知识的人,从而掌握经济的大权,同样是一种针对人性弱点的运用策略。

知识不普及时期,大家引以为憾。认为普及教育,使更多人获得知识,才是当务之急。知识普及的现代,我们却想尽办法,想要保障知识产权,强调使用者要付费,导致很多人不敢传播和应用。

人类的认知能力原本十分有限。今天认为正确的事,往往过不了多久就可能被证明是不正确的。 在这种情况下,什么叫作知识,什么样的知识才值得大家相信?人们根本还弄不清楚。心急的人,早就已经高喊“知识经济”,而响应的人居然也在最短期间内写成专著。看过以及没有看过的人,观点此起彼伏。一片知识经济的呼声,无非在证明现代人的浅薄无知。

我们当然不反对知识经济,因为自古以来,人类的经济生活大多依赖于知识的指导。不过往昔重在知识的应用,把知识用在农、林、渔、牧等方面,为人们谋福利。而知识经济,似乎重在看不见的附加价值上。企求在土地、金钱、技术之外,创造出一种新奇的价值,让大家心甘情愿地接受新世纪的愚弄。 vwfdf5IGh46/G2tpQC/O5z9GUUezHf6QvowX1Z7o5qbSaL0xOBTelOOMJhfQm33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