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书,是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近年来教学成果的集中展示,是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成果。书中包含了动画学院在国际国内获奖的完整作品,也包含了师生对创作过程的回顾和对创作思路的总结;既有在平时教学活动和专业课程上的设计作业,也有高年级学生在专业实践、小学期和中德夏季学院国际交流活动中制作的实验作品,还有很多在毕业创作环节创作的动画、漫画和各类短片。如此大量精选出来的优秀作品以及在它们背后更多的学生独立和集体创作尝试,反映出动画学院本科教学中对创作环节的高度重视。所有这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创作努力,都是我们本科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学生的这些作品,无论稚嫩还是成熟,都是我们本科教学水平的真实检验。按照传统的教学思路,在大学的学习是先打基础,然后学习专业知识,最后在高年级才让学生接触实际的专业工作。动画学院则明确将专业实践贯穿于整个四年本科教学过程中,这是对步步为营、循序渐进的、保守的线性教学模式的突破,对于动画、数字媒体艺术和游戏设计等新型的本科教学专业和跨学科专业的教学,具有弥足珍贵的探索意义。
这本书也反映出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鲜明的办学特色。“技术、艺术和人文”相融合是动画学院经过长期的探索总结出来的重要经验,这与该学院所涵盖的动画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和游戏设计专业的教学特点是相一致的。我们的这些专业毫无疑问要在美术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艺术感悟力,但其艺术教学安排不能照搬传统的美术院校纯艺术专业的设置;我们要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制作技术与设计能力,强调与影视传媒行业紧密结合的整体特征,这也反映了中国传媒大学重视学生的专业实践经验积累;现代传媒业的产业化特征越来越明显,但我们培养的学生不应该仅仅是商业节目生产流水线上的工人,而应该具备比较丰厚的人文素养。这本书也证明,我们的学生所创作的作品,也正反映了他们对社会的思考,对人性的观照。
这本书更体现了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的教学理念。中国的教育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非常好的传统,但存在着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过分地突出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区分,强调二者一传一受的主从地位,甚至将其上升到文化中核心的伦理道德的高度。这种静态的教学组织结构,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知识传播和发展的规律,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造成了目前中国普遍存在的学生消极被动学习的现象。学界一直在呼吁借鉴先进国家的教育经验,发挥在进入大学时已经成年的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动画学院正是利用了其独特的专业优势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一核心教学理念做出了深刻凝练,并切实地贯彻到了教学活动中。由于充分尊重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各种艺术想法,动画学院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近年来各类作品在国际和国内重大赛事中多次获奖,屡创佳绩。
动画学院新出的这本书焕发着青春的活力,我们从中看到了各种奇妙构思,看到了动画学院年轻的面貌和跃动的思想。动画学院是中国传媒大学中一个年轻的学院,从1 999年最初论证和建立新的动画专业算起,至今不到1 0年;从20 0 1年正式成立动画学院开始,也仅仅是6年多的时间。动画学院是原北京广播学院在已开办动画技术专业与动画艺术专业的基础上,整合各方面的力量,于2001年4月28日正式建成的。它是全国的第二所动画学院,在其成立之初便成为中国动画教育的领军力量。数字艺术系和数字媒体艺术本科专业于20 02年9月由教育部批准设立,动画学院成为国内第一个正式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单位,该新型专业形成了与动画学科的交叉与互补,二者相互支撑。依托于中国传媒大学的国内外影响力和综合性的学科背景,经过艰苦创业和大胆的实践,动画学院在动画、数字媒体艺术的教学与科研方面快速形成了跨学科、跨媒体、科学与艺术相融合的整体框架。以此为基础,2004年1 0月,顺利成为了国家广电总局批准设立的首批四个“国家级动画教学研究基地”之一。2007年3月,教育部批准中国传媒大学设立动画学和数字媒体艺术学的硕士和博士独立二级学科,使动画学院成为国内率先覆盖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等教学层次的高等教学机构。
动画学院虽然年轻,但却没有停留在蹒跚学步阶段,动画学院最值得自豪的是,她拥有一支年轻的学术队伍,这支队伍成为学院和学科发展的核心力量。他们一直在快步前进,如今已在国内动画教育和研究等领域起着引领作用。未来,我们也期待着动画学院继续开拓进取,为中国动画事业发展输出更大的推进力,为我们呈现更多精彩的原创作品。
胡正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