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编 形体表演基础教学理论

第一章 有关形体表演基础教学

一、什么是形体表演基础教学

表演艺术是一门表现的艺术,演员通过一定的表现手段,塑造形象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戏剧情境,传达表现一定的意念与意义,并在此过程中展现演员自身的情感和行动,展现人的本质力量。

演员要进行表演,“声、台、形、表”是其不可或缺的专业基础素质,而其中的“形”即形体动作,更是进行表演的最为基础的表现手段。表演艺术中的任何一个艺术形象的塑造,显然都不能离开具体真实的、可知可感的形体动作的表现。一个优秀的演员,不仅仅要善于理解和把握所塑造人物的思想和情感,更要具有准确细致的形体动作表现能力,善于将意念层面的思想和情感通过举手投足、一招一式的形体动作“翻译”出来。丰富的表演教学和研究成果表明,形体动作能力越过硬,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也越成功。

戏剧影视表演艺术的视觉化特性,决定了表演作品的情节发展、主题揭示、人物情感的喜怒哀乐,都要通过有血有肉、具体可感的形象来展现。也就是说,就相当于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是用文字来讲述,音乐、歌曲是以音符、唱词来抒情一样,表演艺术用以表情达意的语言方式是而且只能是视觉形象。观众对于人物的认识、对于情节的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感动和共鸣、启迪和领悟,也同样要通过演员的细腻准确的形体动作获得。因而,可以说表演艺术就是形体动作的艺术,表演语汇的基本单位就是丰富的形体动作。

形体动作能力是进行表演的必备的基础素质,因此,对于刚刚开始学习表演的学生,进行专门的、有针对性的形体动作的训练是重要而且必要的。形体表演基础教学,正是这样一个着力夯实学生形体动作基础的教学和训练阶段。其教学任务和目标,就是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与训练设置,完善初学表演的学生自身所欠缺的形体外形素质及动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形体美感,提高其形体的表现力,掌握形体表演的各方面基本素质,从而为今后运用形体动作语汇创造人物形象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如今的戏剧影视形体表演教学中,存在着一种误区,就是越来越倾向于在整体的“表演大环境”下进行形体动作的训练,即将形体动作作为形体表演概念中的最小单位,融入由声、台、形、表及其他相关表演艺术元素组成的整体创作环境中去,在创作中抓动作、在情绪上抓形体。这种倾向性尝试,突破了以往单一的、略显狭隘和拘谨的“小的”形体动作概念,而意识到了戏剧影视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它们融合了多种艺术表现方式,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造型艺术与动态艺术、再现艺术与表现艺术于一身,在这样多种艺术呈现样式并存的复合状态下,对于形体动作教学的要求必将不同寻常。因此,不应将形体动作进行独立存在,独立思考,而认为将形体动作与相关多种艺术表现方式相结合是形体表演的最终艺术任务和要求。

我认为,这一教学方式方法上的认识和改变是良性的,也是顺应现实需要的,是相对于以往断裂式、僵化性教学方式方法的一种改进。形体表演确乎应当是一种立足于表演、立足于形象塑造的综合学科。

不过,在将这种教育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教学实践、设立教学步骤的时候,却容易陷入一种“欲速则不达”的窘境之中。这是因为,运用形体动作刻画形象的时候,最为重要也最为基础的要求,就是要求演员要具有灵活可控的、善于表情达意的形体器官和形体表现能力。具体而言,就是需要能够听从意志支配、表现力充沛的肢体,拿捏得当、恰如其分且富有韵味的动作以及将内部动作准确外化的形体操控能力等。而在综合性的形体表演创作训练之中,学生和教师往往不得不将精力分散到表演、编排、训练、剧作等繁多纷杂的工作之中,而无暇拿出更多的精力针对这些形体的基础能力进行专门的训练,这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基本功不过关,并因为基础、底子不好而导致影响整体表演的水平。

尤其在当下,戏剧影视艺术发展迅速,不断接触发掘新的表现领域和表现内容,并且与其他艺术门类的结合也日益紧密,新的表演形式和样式层出不穷,这就为演员的形体动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对于一些历史题材的作品,根据创作要求,演员就需要掌握当时历史环境下人物的形体动作特点,包括步态、身法、礼节、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地域特色的舞蹈等。在一些战争、武侠武打作品中,演员还需要对冷兵器的操作使用技法以及拳脚格斗等武术武打技法予以掌握。如果缺乏形体动作基本功的训练,缺乏形体动作素养的扎实培养,要创作出优秀的表演艺术作品,显然是难以想象的。

因此,在形体表演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在转变形体表演的教育理念,将形体动作、形体技能的训练融入表演这个整体的同时,并不能不分主次轻重地一把抓、满把抓,而始终应当坚持有步骤、有重心的教育方式。应当从传统教育模式中汲取有益的成分,重视形体基本功的训练,意识到扎实地进行形体动作基本功的训练是顺利开展今后形体表演创作的基础和前提。

二、形体表演基础教学的训练目的与任务

1.建立形体表演观

形体表演基础教学阶段,是学习表演的学生初入表演艺术大门,还处于较为懵懂状态的阶段。这种懵懂不仅仅表现在形体动作素质的欠缺和不规范上,而且更表现于对表演艺术、对形体表演课程的思想认识上。很多学生刚刚接触这门课程时,会将形体基础训练简单地看成动作的训练、体能的训练,甚至将其称之为“体育课”。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而且是有害的。如果将这门课程简单化为一门体育健身课,很多学生势必会在大量重复的动作练习过程中逐渐失去兴趣与耐心,导致学习效果的不佳。因此,要避免这种盲目学习和盲目训练,形体表演基础教学阶段,就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形体表演观。

要建立这种科学的认识,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不能少的。因此,在进练功房之前,我们认为,最好先开一到两次的关于形体表演的理论教学课程,由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对形体表演课程建立一个系统的认识,明确整个形体表演课程的阶段划分和各阶段的学习任务,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而教师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将自己的教学理念集中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样进入练功房,在训练过程中,师生间的交流也能够有一个潜在的共同认识基础,更加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当然,建立科学的形体表演观,仅仅依靠教师理论上的讲解和强调是不足的,还必须要让学生获得切身的体会。因而,在课程设置包括授课方式上,教师应当有意识地时刻突出形体表演的概念,将形体表演的理念融入训练活动中,时刻给学生一种“我是一名演员”的自我身份暗示。尤其是对于学生首先面对的形体基础训练,要使学生认识到它是一种素质训练,但并不仅仅局限于形体动作素质训练,而更是一种职业能力的训练,是未来表演创作的必要基础。对于作为“准演员”的表演专业的学生而言,这将是自己职业生涯的重要的第一步。这样,学生在形体动作的练习中就会时刻保持情绪的饱满与专注,目的性明确,而不是迷失在形式上略显重复单一的动作训练中。

2.身体塑型

演员的身体是演员用以塑造人物外在形态,用动作表情达意、传递情感的根本。身体塑型训练,就是针对学生自身的身体形态,通过系统的锻炼,改进体形、造就健美匀称身体形态的训练。

原则上来讲,各种身体形态的演员都可以进行表演,而且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有许多特型演员同样获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这说明身体形态本身并不决定表演的成败。但是,身体形态却限定着所塑造人物的可能性,一个充满活力、身材匀称、体魄健美的身体通过化妆等手段,同样能够适应更多的人物外部形象塑造任务。对于表演专业的学生而言,无论是在学习阶段还是初涉表演领域,在身体素质上有着宽广的戏路显然是有益无害的。

另外,对身体形态塑造的训练过程,其本身也是对身体的一个唤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身体肌肉、骨骼等部位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与磨合,获得了一定的解放,整个身体逐步进入一种充满生机的活跃状态,这对于形体动作的训练以及后来进行形象塑造的创作活动,都是一种良好的基础。而且,通过身体塑型训练,减少脂肪、增加肌肉,身体匀称发展,也有助于增强体质,提升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与气质,显得精神饱满、灵动有神,这不但在外在条件上适应表演的需求,而且无形中也能够增强演员自身的心理素质,增强自信心,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活跃的创作诉求。

因此,身体塑型的训练是必要的,是形体表演基础课程的授课任务之一。教师要以改进学生自身形体状态、弥补缺陷、提高形体素质、增强形体可塑性为目的,可以从体育、舞蹈、瑜伽、普拉提等训练方法中,选择适合戏剧影视演员实际需求的,对身体素质有效的训练内容引导学生展开训练。

需要注意的是,身体塑型的训练,在教学时大都被作为基础训练的第一步骤开展,而此时学生的身体开度、柔韧性等往往不强,此阶段学生在训练时往往最容易受伤。因此,在教学时一定要设计合理的训练方法,从各个学生的自身状态条件出发,理性地选择相关器械和动作方式进行训练,不可操之过急,以持之以恒为宜。

3.训练基本体态

体态是指人的身体的姿势状态,包括坐姿、站姿、行走姿态等。具有端正的体态是一名演员基本的职业素质之一,它不但能够增强演员个人自身的美感和魅力,使自身形象更加完善,更加重要的是,端正的体态是进行丰富多样的人物外部形象塑造的基础,是演员能够应对尽可能多的外部形象特征的保证。

由于先天的因素及后天生活活动中,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影响与改变,每个人的体态都不尽相同,这种自然形成的体态称之为自然体态。自然体态往往会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人习惯性地偏头、弓背、屈腿等。即使没有明显缺陷的自然体态也会有个人化、性格化的特征在里面。而演员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因为自身身体条件、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特殊经历、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独特个性等原因,往往千人千面,体态特征各不相同,有的挺拔刚劲,有的绵软温柔,有的落落大方,有的鬼鬼祟祟。根据不同的人物设定,其体态举止的特征也就有着特殊的要求和规范。因此,自然体态由于带有过多印记就不适合进行人物外部形象的塑造,而必须通过体态的训练,掌握姿态的技术要领,刻苦训练,从而形成一种“模板化的”、可塑性极强的形体姿态,即端正体态,才能够应对各种角色的考验。端正体态是以人体的生理结构和人体运动力学为依据,从人类的站立行走坐卧动作中概括提炼出来的,能够最有效、最节省地充分发挥人体机能。端正体态的基本表现是良好的站立、行走和坐姿,也即所谓的“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在形体表演基础教学阶段,首先就应当从最基本的站立、坐姿和行走的学习入手,对学生的自然体态进行修整,掌握端正体态的各项技术要领,修复各种自身体态的缺陷,全面根本地改进自己的形体姿态,以适应表演形体动作和塑造人物的需要。

4.增强形体动作能力

增强形体动作能力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增强形体柔韧性;增强肌肉力量控制;增强协调性。

柔韧性是指人体关节周围的肌肉、肌腱和韧带的伸展性和弹性。人形体的柔韧性与关节构造、人的活动及生活习惯有关,并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人的灵活性及活动能力就会随之相应降低。由此可知,柔韧性是决定形体动作灵活性的关键,柔韧性越强,就越能够具有灵活敏捷的身手和动作能力,这对于从事表演的演员是十分重要的。柔韧性能够通过科学的训练得以保持和提高,因此,在形体表演教学的基础阶段,柔韧性训练是基础训练的重要环节。

力量是由肌肉的收缩产生的,并由此引发动作,改变身体姿态。进行形体表演的演员,要对肌肉力量的控制拿捏得当,根据动作需要区分选择力量的轻重、缓急和强弱,通过精当的肌肉力量控制,操纵自己的肢体完成到位的形体动作。例如,如何能够显得步履沉重,如何又能够显得步态轻盈,这完全是由肌肉力量的控制掌握的,而一些更为复杂的舞蹈、武打和器械动作,讲求动作的自由连贯和张弛有度,具有节奏性,这对于肌肉力量控制的要求就更为严格。

协调性是指在神经和肌肉的控制下,人的肢体协同运动、相互配合的能力。协调性是动作美观大方、准确流畅的保证,并能够确保动作时演员的安全,避免和减少受伤。

表演是一门表现的艺术,演员通过富于美感的动作塑造人物和传递情感,而美的动作正是由形体动作的灵活性和可控性确保的。对于演员而言,要使自己在表演创作的过程中行动敏捷、动作舒展,就需要具备良好的形体柔韧性;要能够根据人物塑造的需要,对自身形体动作进行准确的调控与支配,就需要过硬的肌肉力量控制能力;要确保动作的连贯舒畅,充满动作美感,就要增强自身的动作协调性。这三方面的内容有机构成了形体动作能力,在形体表演基础训练阶段占有重要的位置。

5.舞台表演动作技能训练

在建立形体表演观念,并通过基训阶段对身姿、体态及形体动作能力的训练的基础上,进入形体表演基础训练的第二阶段,要对学生进行舞台表演动作技能的集中训练。

舞台表演动作技能是指演员用形体动作在戏剧舞台上或影视剧中进行表演、塑造人物时所需的各方面的能力,是一种演员内外部相结合的综合性的能力。舞台表演动作技能训练是基础形体素质训练的延伸,是基础形体素质训练的高级阶段,不但包括形体动作的技能,也包括演员的情感感受力、形象捕捉力、形体表现力等,更加强调“身心合一”的训练,强调形体智慧的训练。

进行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演员在具备了良好的形体素质之后,就好比奠定了坚实的建筑基础,准备了品质优良的建筑材料,但是要进行建筑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具备将这些优质材料进行接合、码砌的能力。回到表演上,也就是说演员还需要具备将良好的形体素质运用起来以进行创作的能力,需要将自身对人物情感、人物动作的理解和体验,通过形体动作准确地揭示和表达出来,这就在形体素质的基本功之外,必须还要具备听从创作意志的形体器官,也即形体感知的控制力;要掌握必要的形体动作技巧,能够充分传情达意,也即形体动作要具备充分的表现力。这是舞台表演动作技能训练阶段的主要任务。

舞台表演动作技能的学习和训练,是表演专业学生由较为单一的基本功训练向复杂形态形体动作表演的转变。通过对舞台表演动作技能的训练,不但要进一步锻炼和巩固形体素质与动作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舞台表演动作规范和美学特征的学习,掌握运用形体技能创造和表现人物的舞台技巧,在提高学生形体可塑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体表现力,增强运用自身形体器官表现人物形象外部特征、个性特点和内心活动的能力,使演员能够通过形体动作自如地表达内心体验,并增强心灵对形体动作的支配和控制力,以满足进行形体动作表演的需要。

6.代表性动作技能训练

在舞台戏剧或影视表演中,演员经常会遇到塑造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民族人物形象的情况,对于这些与我们日常生活经验较为疏远的人物,在形体动作上如何进行把握就成为了一个问题。例如,古代人物十分注重礼节,在不同的环境下,其动作姿态、身法步法等都有一定之规,如果对这些特殊的形体动作技能没有一定的了解和训练,而是以今天的动作语汇去表现古代的人物,其效果显然不够真实,甚至会产生一种搞笑的解构效果,无法实现表演创作的初衷。针对这种问题,在形体表演基础教学的过程中,就要专门地予以解决,也即进行代表性动作技能的训练。

代表性动作技能指的是在动作技能的外在形态和内在心理韵味上具有鲜明的时代、地域或民族风格特点的动作技能,能够符号化地代表某时代、地域和文化特征的动作技能。因此代表性动作技能训练也被称之为“风格性”训练。

对于代表性动作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主要要完成三个方面的任务: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学习和训练,广泛涉猎不同风格样式的动作形态,对古代、少数民族和国外的礼仪、舞蹈等有所了解和把握,丰富学生的形体素养,为日后的戏剧影视表演积累尽可能多的形体表演动作素材。

其次,在教学方法设置上,代表性动作技能训练部分主要通过对中国民间舞、古代礼仪等方面的教学和训练来完成,具有舞台性和表演性,是一个综合性的训练过程。因此,学生需要将舞台表演的技能融入,不但学习和掌握代表性的动作规范和技能技巧,同时也要体会动作形态的情绪、韵味和节奏,强调感受,以形体感知的控制来实现动作。这是前阶段舞台表演动作技能训练的继续和延伸。

最后,代表性动作技能训练对学生的形体动作基本功会提出新的要求,进行其训练的过程,同时也是夯实和检验形体动作基本功,并将其拓展运用的过程。

7.内外部培养

表演是一种“发于情而动于外”的艺术活动,在授课、训练的过程中,作为施教者的教师,除了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形体素质、动作素质和舞台技能的训练之外,另一项重要的工作,是要通过有艺术感的训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点燃学生的心灵,培养其艺术的感知能力和捕捉能力,并发掘每个学生所独有的艺术心理潜质,使其做到内外双修。这不但是形体表演基础教学阶段的任务之一,也是整个形体表演课程需要一以贯之的原则之一。

细腻的感受能力和敏锐的捕捉能力是一个优秀演员内在的素质,对于要表现的形象,首先要能够捕捉到其独有的外在特征,感受到其内在的情感状态,创作的活动才能够继续。而且,这种捕捉和感受又要有自身独到的地方,不人云亦云,才能避免所塑造出的形象流于平庸,毫无创意。这说明感受力和捕捉能力是确保表演创作实现,并直接影响其实现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形体表演基础训练阶段,就要有意识地通过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的设计对学生进行此方面的训练和培养。例如,在基训阶段进行行走步姿的训练,即可以将步姿动作细分为在不同情境下的动作形态:自然轻松地行走、艰难地行走、沉思中地行走、雄壮威武地行走、踉踉跄跄地行走、伤痛中地行走、依依不舍地行走等。通过这样融入了表演元素的形体动作训练,不但对基本动作技能进行了练习,而且也对学生进行了相关的感觉与感受练习,让学生在动作中体会人物,在体会人物的基础上进行动作,从而使内外部得到了良好的统一训练。

一个充分自由活跃的心灵是进行表演、创作出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的内在根本保证。一名优秀演员的过人之处,往往不在形体等外在素质条件上,而在于其个人化的、极具魅力的表演心理和表演意识上,主要表现为丰富的表现意识、独特的个性意识以及积极的创新意识。在形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当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质和艺术素养,发掘其独有的艺术心理潜质,以积极引导、不吝鼓励和善意批评的方式,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表演欲望,解脱束缚,建立自信,并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有清醒认识的自有表演意识。应当使学生在表演和训练活动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勇于和乐于表现,凸显个性,并从自身特点出发积极进行创新,积极参与到学习和创作活动中来,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对待学习和创作。

三、形体表演基础教学的训练模式

形体表演基础教学训练,是在继承和完善各戏剧影视表演专业院校原有的对于形体教学内容设置的基础上,根据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特点,兼顾形体动作训练与形象塑造任务的关系,针对学生或演员自身的身体素质的基本功、基本动作素质技能和体能水平等方面的综合训练。

形体表演基础教学的任务,主要是通过训练,唤醒身体各部分器官,充分发挥学生肌体的机能活力,增强形体的可塑性和体能水平;发掘强化形体动作的表现能力,训练形体动作与创作意念的准确和密切结合;进一步引导和教育学生掌握必要的形体动作技能和代表性形体动作,以适应和满足承担不同表演任务的需要。

在这一教学任务的指导下,形体表演基础教学的训练,在整体上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教学阶段:形体基本功训练(简称“形体基训”)、舞台表演动作技能训练、代表性动作技能训练。

1.形体基训

形体基训,即形体基本功训练,是以重塑学生“形体美”、“姿态美”、“气质美”的形体状态,加大形体的灵活性、柔韧性、协调性、开放性为目的,提高学生自身体能,改变体质等方面的基本素质训练。

在这一阶段中,主要结合古典芭蕾舞、现代舞及毯子功等舞台艺术形式进行教授。例如,芭蕾舞的主要美学特征是“开、绷、直、立”,形体动作具有舒展大方、挺拔向上的特点,可以训练练习者肢体动作的开度、软度和力度;现代舞在追求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类情感欲望、突出表现力的同时,在动作上也遵循着自有的一套“韵、劲、气、情”的规范。教学上要通过这些科学、系统的形体艺术基本功的训练,达到增强体质体能、培养形体动作基础技能的阶段性任务。另外,教师也要有意识引导学生,通过这些经典舞台艺术形式的训练,使自己的心理和情感状态不断向满足舞台表演的外向化、表现性需求趋近,实现身心的协调发展。

2.舞台表演动作技能训练

舞台表演动作技能训练,主要包括中国古典舞蹈、戏曲身法身韵训练和舞台器械道具运用的训练。

中国的古典舞蹈和戏曲,分别代表了中国传统舞台艺术官方与民间两大分支流派的最高艺术水平,两者同样历史悠久、传承深远。中国古典舞经历了长期的“宫廷化”的洗礼,风格古朴、典雅而完美,无论在舞姿动作的流畅细腻、节奏韵律的张弛有度,还是在内在气质的圆顺飘逸上,都形成了自有的美学特征和形体动作规范。中国传统戏曲更是集百家之所长,海纳百川并融会贯通,在长时间的摸索与传承中形成了极为精简到位,且又韵味无穷,具有丰富象征意义和抒情表意作用的形体动作语汇。

中国古典舞蹈和戏曲,在外在表现形态上具有十分严格和细致的规范,具体而言,其动作形式和表现手法的基本功训练体现在“手、眼、身、法、步”五个方面,对演员肢体语言能力的探索达到了极致的程度;而在外在形态之外,中国古典舞台艺术,更加讲求一种由形体动作呈现却又高于形体动作本身的“气韵”,不单单追求形体动作的“形似”,更要求表演者的“神似”,认为神形兼具方才为上品,即古典艺论所说的“外要练剑、内要练心”。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演员不但在形体动作基本素质上要过硬,而且还要训练自身的内在表演素质,达到动作与心理意念、创作意图的准确协调,培养舞台感受力和表现力。

舞台器械道具的运用,是指演员为表演需要而使用各种器械和道具,主要是指武术器械的使用,包括:刀剑、匕首等短器械;棍、枪、大刀等长器械;多节棍、软鞭、流星锤等软器械和双刀、双剑、双钩等双手器械,此外还包括一些军事动作技能中对器械的使用,包括各种持枪动作、射击动作等。根据器械的不同,使用时的相关动作要领也不尽相同,比如用刀讲求的是刀法凶猛彪悍、快而激烈;用剑要轻盈飘逸、洒脱矫健;用枪讲求“枪挑一条线”,力贯枪尖、简洁明了;用棍则是“棍扫一大片”,气势磅礴、密集泼辣。同时也包括双袖、扇等器械的运用。

在此教学阶段,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对中国古典舞蹈和戏曲的教学,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形体素质和动作能力,发掘身体各部位器官的表现能力。通过具体教授一些相关的手、眼、身、法、步方面的动作技能,不但使学生能够大体掌握中国古典舞台艺术的美学特征和形体动作规范,而且能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掌握运用形体动作技能创造和表现人物的舞台技巧。通过舞台道具器械运用的训练,掌握各种常用技能,尽可能多地了解熟悉各种器械道具的使用,为满足各类戏剧影视作品创作的需要积累丰富的素材。此外,还要注重通过身法身韵的练习,触动学生的心灵,使其在内心产生形体表演的韵味感,做到神形兼备,增强心灵对形体动作的支配和控制力,增强表现力。

3.代表性动作技能训练

代表性动作技能是指在形体和动作形态上具有较强的地域、民族文化或时代特征,具有强烈代表性的动作技能,其中的某些动作技能经常会应用到戏剧影视表演艺术的创作实践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对此类代表性动作技能予以专门的训练。

代表性动作技能训练主要包括中国民间舞及古代礼仪等。

民间舞是各个国家、民族的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通过对生活的共同认知和体会,自发形成的具有鲜明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代表性舞蹈。因此,学习民间舞蹈,首先要学会抓住民间舞蹈中的动作特点,努力把握舞蹈的基本体态和基本动律,以此作为把握舞蹈风格特点的基础,再进一步掌握整个舞蹈样式的审美特色。

另外,民间舞蹈往往与该民族人民日常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息息相关,因此,对民间舞进行学习的同时,有必要对相关民族生活的基本状况有所认识,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和生产方式等等,这样不但有助于学生以一种宽阔的文化视野审视该民族舞蹈,而且能够加深对其舞蹈动作样式、审美特点的认识。

四、形体表演基础教学的教学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

形体表演基础教学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增强学生形体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学生用形体动作刻画和塑造人物的最基本的形体能力,为日后的表演创作奠定硬件基础。这是一个较长时期的过程,而且基本功的训练是要伴随一个专业演员一生的任务和功课,必须长年坚持不懈,而不可能在短时期内一蹴而就,因而,形体基础的训练,无论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日常训练的活动量及活动节奏的掌握,都必须遵循科学的组织实施规律,必须讲求循序渐进的原则。

第一,人的身体机能有其自身的调节规律和客观限制,不能人为主观地予以改变。比如对肢体柔韧性的训练,就只能从最基本的分解动作练起,然后逐步增加难度和动作的复杂程度。如果一开始就强行进行一些高强度的复杂的形体动作训练,不仅达不到塑体修形、激活机能的目的,而且很容易导致意外受伤。尤其是一些技术性很强的形体动作,学生必须在全面提高形体素质、增强灵敏性和柔韧性的基础上,经过专门的训练,了解动作要领和动作规范后才能够进行练习。教师必须时刻将安全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

第二,形体动作的难易有别,许多形体动作技能训练的展开必须要有赖于一定的形体素质基础,这也决定了教学必须注重科学性,踏实地按照步骤稳扎稳打,循序渐进。这就好比盖房子,如果没有坚固的混凝土地基的浇筑,又怎能建得起牢固实用、经得起风吹雨打考验的大厦呢?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经常反思,是否存在急功近利、不顾实际而醉心于营造“空中楼阁”的情况。保持清醒的头脑,树立可行的目标,磨砺顽强坚韧的意志,是从事表演艺术的人,无论功成名就的名宿还是刚刚入门的学生,都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

2.抓大放小原则

抓大放小的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具有全局和整体的观念,始终明晰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不因教师的专业兴趣或学生的喜爱偏好而导致教学重心的偏移和失重。

在形体表演基础训练阶段,教师和学生会在并不漫长的时间段内接触大量的表演艺术形式,这些表演艺术形式在美学原则、形体动作规范及风格上都各不相同,甚至在某些方面是相悖的。例如西方现代舞和中国古典舞蹈,从外在表现到内在气韵都存在着相当大的不同。西方现代舞更为洒脱自由,审美标准上标新立异,而中国古典舞蹈则深受儒释道等哲学、文化观念的渗透和浸润,讲求含蓄、圆润、内敛而有韵味。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对某种或几种艺术形式更为偏好,而对某些艺术形式则不加重视或感到头痛,教师自身也不可避免地因为专业上的兴趣而对某方面的教学更感得心应手,着力较多。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了解自己的好恶,有所坚持有所摒弃也总比对什么都漠不关心、这那皆可的学习态度要好。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基础训练阶段,不能因自己的好恶而“偏科”。这是因为,基础训练阶段所涉及的内容,看似繁多而不精深,但实际上大都是形体艺术最有代表性、最为本质的东西,形体动作往往最有典型性和规范性,恰恰是一种艺术形式的精华所在。因自身好恶而盲目地摒弃,则势必会导致“瘸腿”,造成这部分形体基础能力和素材积累的不足,会为日后的表演创作实践埋下不小的隐患。

另一方面,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也要注意知识点的清楚明晰,做到基础知识的普及,而不必牵扯过多过深的内容。这是因为,首先,形体表演基础训练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扎实的形体动作基本功,为学生日后的表演实践奠定基础,而不是培养专业的舞蹈或戏曲演员,也不是进行专业的创作活动,涉及过多过深的内容和知识,不仅对教学目的的达成无益,而且会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同时,过于精深的内容,复杂的动作编排对于刚刚步入表演殿堂,各方面素质和能力还不成熟的学生而言,显然也是不适合的。

3.教学相长原则

在形体表演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施教者与受教者的关系,但同时又是整个教学工作的共同参与者,两者的良性结合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因此,应当遵循教学相长的原则,正确处理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位置和关系。

教师作为施教者,处于引导地位,从教材的选用、课程结构的安排、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到形体动作一招一式的规范、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等工作和任务,都由教师来负责完成。因此,可以说教师是整个教学环节的核心,必须积极主持引导,以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

教师的引导地位,并不代表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就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只能被动地受教。恰恰相反,学生应当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兴起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有效教学理念十分注重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两方面相综合的效果的考虑,并发现学习者的主动参与程度越高,整体的教学效果也就越好。这也就是说,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是与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共同参与教学的管理和实施的。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当通过引导和示范,加强沟通,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积极性,两相协调,共同努力和进步。

4.理论实践相结合原则

形体表演基础训练是对学生形体基本素质、肢体动作基本功的训练,其实践性、实用性是此教学阶段最为明显的特征。表演专业的学生,形体表演基础训练的几个学期,基本都要在练功房内度过,要在摸爬滚打、形体动作的勤学苦练中完成。“光说不练假把式”,确实,实践应当是形体表演授课形式的主要方面。

不过,如果演员仅仅有灵活柔韧的形体、中规中矩的动作,却不明事理,缺乏对形体表演艺术理论基本的了解和掌握,则不但无法适应下一阶段戏剧影视表演创作的需要,而且也会影响基础素质的训练。盲目的训练是无法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的,因此,在教学环节中,在刻苦训练,将实践放在首位的同时,还应当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适当增加理论课的比重,学习和掌握形体表演课程的相关知识。要使学生在理论知识的指引下,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系统地掌握训练方法和形体动作的基本规律,在进行形体动作训练的过程中,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不但可以增强形体动作训练教学的科学性,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和训练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cZyX3FihUVBZcerYPIAj73I8CRjmiEVWx2k1gNANbzMjPibaqnz5Jdp4hQ/9aWI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