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频道的专业化轨迹

频道专业化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先从节目到栏目,再到整个频道的专业化。但是归根结底,频道专业化也只不过是手段,其最终目的是要通过专业化达到观众的对象化,让观众接受、喜爱才是频道真正的目标。

央视的频道专业化缘起于很早以前,1995年1月1日,央视体育频道开播;同年11月30日,央视的文艺频道、电影频道和少儿•农业•军事•科技综合频道三个频道试播。

央视这时的少儿节目和农业节目、军事节目、科技节目共同形成了独特的综合频道。这项举措起源于中央电视台在1995年开始的对电视观众和市场的初步细分,按照节目内容的不同进行了一级分众,开拓了体育频道、电影频道、文艺频道和少儿•农业•军事•科技综合频道,三个频道的成立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专业化频道的开始。

对于当时的少儿节目来说,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频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1995年11月30日却标志着我国少儿电视进入了从无线到有线、从分散播出到规模播出的新阶段。

专业化频道的出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有其自身的发展阶段和成长历程。

从中国电视的“节目时代”到“栏目时代”,再到现在正在经历的“频道时代”,专业化频道经过了长期的酝酿,从节目开始,然后又经历了栏目,最后才是整个频道的专业化。

央视节目的专业化开始得很早,而且与少儿节目结下了不解之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少儿节目是中央电视台开办得最早的对象性节目。1983年,少儿节目《大鸟在中国》获得美国艾美奖,这是中国目标受众相当明确的少儿类电视节目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奖。

栏目的专业化是在节目进行对象化以后的必然趋势,央视最早出现的专业化栏目依然是儿童类的节目。

20世纪90年代初的学龄前节目《七巧板》、中学生节目《第二起跑线》和青年节目《十二演播室》,这些拥有明确受众对象的新栏目的诞生,让我们看到了频道专业化正逐步走向成熟。

这种发展趋势不是巧合,少儿节目从生命之初就被注入了对象性的定位和专业化的血统,这与后来央视提出的“频道专业化、栏目个性化、节目精品化”的战略是不谋而合的,当然这也为央视少儿频道日后成为“又红又专”的孩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少儿栏目的成功经验,特别是这种根据受众群体的差异化进行分众的策略,被地方台和其他成人栏目广泛借鉴。比如受众的年龄、性别、职业等都成为栏目定位时的重要参数。同时对电视观众主体性和差异性的强调必然会形成电视传播的个性化和对象化,而这种根据受众群体的差异化进行的分众策略,恰恰是频道专业化所强调的受众细分。为什么少儿节目在创办之初走的就是专业化的道路?难道少儿节目的创办者真的具有先知先觉的职业敏感?

回顾少儿节目自成立以来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这是由于在市场竞争中,根据受众需求的不同,受众必然会被细分,但是在当时,更主要的原因是由儿童节目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儿童节目的观众虽然定位都是儿童,但是他们的生长、发育、个性特色、智力水平有着天壤之别,他们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对真实与想象的不同理解、他们的专注能力和知觉能力、他们对于语言的掌握和理解能力是非常不同的,因此少儿节目的专业化也就成为必然。

比如:婴幼儿阶段的孩子由于大脑的认知能力还不足以处理过于复杂的图像,所以他们对节目的理解速度比较慢,这也是为什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喜欢看那些节奏慢吞吞、画面变换缓慢的节目的原因,比如《天线宝宝》。

到了小学中后期之后,他们对于复杂的节目信息有了更强的处理能力,就会开始喜欢看一些节奏明快、情节跌宕起伏的节目,如快速打斗和喜剧风格的节目,有时候他们还可能对面向成年人的节目产生兴趣。

3岁之前的孩子常常难以区分生活中接触到的信息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幻的,在他们的脑海中,一切皆有可能。他们能够接受屏幕上展现的最奇怪的变化,如一只会说话的小鸟、可以飞的人等。这个时候,儿童往往会认为电视里的人真的都住在电视里,可是这种想法对于一个9岁的孩子来说,简直是太幼稚了!

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他们往往对节目中的角色变异现象无法理解。如动画片《变形金刚》中的主角常常会变成另外一些具有非凡能力的超级角色,这些变化让他们认为节目中的角色实际上已经完全不同了,他们无法理解变化后的角色和变化前的角色之间的相关性。可这会让他们对电视节目更为专注,对节目的印象也更深刻。

但是儿童长大之后,虽然对这种节目依然会感兴趣,但是节目带来的精神上的冲击力已经不能和幼儿时期的冲击力相比了。

学龄前的儿童喜欢听音乐,但六七岁之后,他们开始对真实世界的事情产生兴趣,他们希望自己的玩具、图书和观看的电视节目是与现实生活相关的。

少儿在做游戏时,由于年龄不同,选择朋友的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他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往往会将那些一起玩得很开心的伙伴当作是自己的朋友,而那些8~10岁的儿童则会考虑将那些兴趣和爱好与自己相同的伙伴当作朋友。

由于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差异性,少儿节目的创作者在节目制作之初就会考虑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特点,所以儿童节目属于对象性很强的节目,而这种对象性又是以栏目定位的形式来体现的,这与专业化频道所要求的“受众是特定的”这一原则有着相同的诉求,我们把少儿栏目所处的这个时期暂且叫做“分众栏目时期”。

“分众栏目时期”出现了不少到现在也堪称经典的栏目:

1992年开播的青年栏目《十二演播室》,为青年朋友开辟了青春的舞台。

1994年9月推出的中学生栏目《第二起跑线》,以13~17岁的中学生为对象,每周一期,每期50分钟。将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融为一体,力求贴近中学生。该栏目曾获得第三届全国少儿电视“金童奖”栏目一等奖。

1995年“六一”儿童节,焕然一新的儿童杂志型栏目《大风车》播出了,针对的对象是12岁以下的儿童,节目每天播出一次,每次40分钟。栏目采用了杂志型的编排手法,将内容分为动画片、系列剧、学龄前节目、儿童游戏与专题节目四个板块。

《大风车》一经推出,就得到了中央领导及有关专家、教育工作者、家长和广大少年儿童的肯定和赞扬,称它是“最大的教育、培养、娱乐孩子的好课堂”。

《动画城》创办于1994年9月,是中国第一个播出国产动画片的栏目。1998年以后,《动画城》采用卡通化包装,还推出了卡通主持人哆来咪。《动画城》是最具竞争力的动画栏目,对推动我国国产原创动画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这个时期的少儿电视蓬勃发展,少儿节目进入了有自己“固定栏目、固定播出时间、固定专业队伍”的稳定发展阶段。

崭新的东西总是富有魅力的,中央电视台第七套卫星电视少儿节目在1996年元旦正式开播了,节目每天播出4小时30分钟,分别在上午、下午、晚上三个时段播出。

第七套卫星电视少儿节目与农业•军事•科技节目同为一个加密卫星频道,节目的收视对象以0~14岁的儿童为主。经过半年的磨合,在这一年的“六一”之后,节目有了很大的变化,更强调知识性和娱乐性,对每天三个播出时段进行科学规划,推出了九个新栏目:《故事钟》、《七巧板》、《蒲公英》、《芝麻开门》、《天天动画》、《传感风铃》、《每周一歌》、《和爸爸妈妈一起看》、《开心岛》。这几个栏目是儿童电视专题节目、儿童电视游戏节目、儿童电视音乐节目、儿童电视教育节目、动画节目等各类节目的雏形。

《故事钟》栏目以学龄前儿童为对象,通过讲故事、表演故事和让孩子们自己编故事、讲故事等形式,提高儿童的听力、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并对孩子进行品德、情操教育。该栏目每天播出一期,每期10分钟。

《七巧板》栏目以3~6岁儿童为主要对象,是以培养儿童认知能力和动手、动脑能力为主旨的知识性栏目。该栏目每天播出一期,每期10分钟。

《蒲公英》栏目以7~14岁的儿童为主要对象,通过对音乐、舞蹈、文学、书法、美术、戏曲等方面内容的介绍和欣赏,培养孩子的文学素养与审美能力。该栏目每天播出一期,每期10分钟。

《芝麻开门》栏目是以9~14岁的孩子为主要对象的科普栏目。该栏目形式活泼,孩子们驾着的战车随着回答问题忽上忽下,既可能“一落千丈”,也可能“青云直上”,最后胜利者可登上“飞碟”,打开“智慧大门”。该栏目每期10分钟,开播以来,先后推出了航模与航空系列、花卉系列、仿生系列、智力冲浪系列、环保系列、通信系列、集邮系列、海洋系列等。栏目先后收到两万多封观众来信,对节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目前已成为较有影响的少儿节目之一。

《天天动画》栏目主要播出国内外动画节目,每期25分钟,每天播出一期。

《传感风铃》栏目主要播出少儿专题节目,每周播出一次。 [1]

《每周一歌》栏目主要播出优秀儿童音乐电视及新儿歌和新童谣。

《和爸爸妈妈一起看》栏目就儿童生活中发生的一些问题与家长及社会各界交流,起到了沟通孩子与家长的桥梁作用。其中如《亲子游戏》、《家教方圆》等节目,观众反应较好。

《开心岛》栏目以儿童幽默剧与小品为主要表现形式,是一个轻松活泼的娱乐性节目。其中1997年录制播出的百集动物小品《毛毛和哈利》,深受小朋友的喜爱。

马克斯•韦伯认为,透过任何一项事业的表象,其背后都有一种时代精神的力量在支撑着,这种精神力量与社会的文化背景有着内在的渊源。央视第七套卫星电视少儿节目的开播,标志着我国儿童电视从无线到有线,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当然这也是中国电视改革的产物,为后来成立的央视少儿频道的开播积累了丰富的节目资源,为频道专业化奠定了实践经验。它的出现,正应了中国那句古话:“天时、地利、人和。”

以第七套节目中开播少儿节目为标志,中央电视台的少儿节目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从碎片化的节目制作到栏目化的精品规划,从分散在各套节目中播放,到在相对固定的频道播出,少儿频道的建立呼之欲出。1998年6月1日,中央电视台青少中心成立,而开办少儿频道被列为青少节目中心十年发展规划的首要目标。

充满生命力的事物,总会有新鲜血液不断更新与交替,在第七套卫星电视少儿节目开播已进入第四个年头的时候,这些栏目的精华却被一个更强大的栏目吸收和消化了,这就是创办于1999年6月1日的大型儿童杂志栏目《东方儿童》。

《东方儿童》以0~14岁的少年儿童为收视对象,每天播出60分钟,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成长观点为出发点,为素质教育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这时候,国际上儿童节目逐渐形成了栏目化、频道化的趋势。《东方儿童》集思广益,海纳百川,把八个栏目合为一体,强调整体性、时效性和连续性,并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包装、统一电视符号,采用了当时孩子们最喜爱的人偶童话剧串联方式,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东方儿童》的横空出世,让人眼前一亮,在央视少儿频道还没有成立的1999年,青少中心的决策者给当时的少儿栏目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2000年是特殊的一年,是中国儿童电视进入新千年的历史时刻,全社会对提高儿童素质教育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东方儿童》抓住了这个机遇,针对原来栏目信息量不够、对象不明确、板块分割缺少整体性的不足,将《故事钟》、《七巧板》、《蒲公英》、《芝麻开门》、《天天动画》、《儿童音乐电视》、《和爸爸妈妈一起看》、《开心岛》这八个节目调整为每天三个大的板块,增加了节目的对象性,加强了少儿节目的系列化。

《东方儿童》中的子栏目强调了节目的对象性,根据受众年龄段的相同,节目内容也各有侧重,使整个栏目呈现出一种包容量大、内涵丰富的特点。

《七巧板》以学龄前儿童为主要收视对象,每天15分钟,又分为“万花筒”(音乐与手工制作游戏)、“行为测试”(展现儿童的心灵世界,引导儿童的行为)、“我的世界”(反映儿童生活,展示儿童周围世界)、“小擂台”(儿童参与的游戏)等几个小的板块。《非常之旅》则以9~14岁的少年儿童为主要收视对象,展现孩子们的“五自”(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能力。《和爸爸妈妈一起看》是沟通孩子们与父母之间心灵与情感的立交桥。其中的“宝贝”板块关注0~3岁婴幼儿的早期启智教育及游戏娱乐,为家长提供科学育儿指导和示范;“你说我说”板块透视敏感话题,关注成长中的心灵碰撞;“小向导”板快反映孩子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的问题,涉及孩子的自我保护、保险、儿童消费等问题。《信息树》通过主持人和小记者及孩子们之间生动有趣的谈话、聊天,通过放映有关的背景、资料、录像,让孩子们了解世界各地和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培养他们关心天下大事的责任感和宽广胸怀。《大追踪》追踪少年儿童成长的脚步,倡导具有时代气息的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儿童音乐电视》通过内容、风格不同的儿童歌曲,陶冶孩子们的情操,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塑造他们的心灵。在孩子的眼里,世界亦真亦幻,是童话,也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星星剧场》则是短剧小品栏目,通过富有童趣的短剧,给孩子一个童心世界,让孩子们在剧中获得生活的欢乐,在欢乐中塑造未来生活的模型,品位、观摩、学习人生,学会友爱与诚实,学会辨善恶美丑、真假是非。 [2]

《东方儿童》栏目的开播体现了我国少儿电视编导的前沿意识,同时这也是开辟专门的少儿频道之前的一项奠基工程。

在新版《东方儿童》栏目结构的设置中,我们看到了对每个版块对象化的明确和强化,其实栏目的专业化进程正是通过对观众的对象化来实现的。

频道专业化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先从节目到栏目,再到整个频道的专业化。但是归根结底,频道专业化也只不过是手段,其最终目的是要通过专业化达到观众的对象化,让观众接受、喜爱才是频道真正追求的目标。

《东方儿童》栏目在改版之初就抓住了问题的核心,所以节目开播后,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收视率较原来相同时间段播出的少儿节目提高了近两倍,创造了当时央视第七套卫星电视少儿节目收视率的历史新高(见表1-1)。

表1-1《东方儿童》栏目的节目设置

那么,在频道专业化之初,为什么要强调对栏目的对象化定位呢?这是为了要吸纳受众的注意力,并保证以后专业化频道的纯度。

一、吸纳受众的注重力

专业化是对传播主体而言的,对象化是为受众客体建立的,传播主体发出的信息是否能全部或者大部分传递到受众客体,还要取决于受众的注重力究竟在哪儿。

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每天面对的是各种媒介的海量信息,这时候珍贵的不是信息本身,注意力才是最宝贵的稀缺资源。因为人的一天只有24小时,一天中用来获取信息和娱乐的时间也是有限的;传播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对受众注重力的竞争,失去受众就意味着失去一切,于是如何有效地吸纳受众的注重力,就成了现代传媒竞争的焦点所在。

我国电视传播的发展已经由原来的我播你看,发展到观众的自主选择,电视业已经由过去传播者所主宰的卖方市场变成今天受传者具有主动权的买方市场,由过去的传者中心变成今天的受者中心,由过去的大众化传播变成今天的小众化窄播。从众多的电视节目中选择自己最爱看的电视节目,已经成为观众的固定收视习惯。因为人的大脑有一种习惯,就是“只能看到想看的东西”,也就是说,观众只会看他们喜欢看的节目。因此,专业频道必须首先确立自己的目标观众,了解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收视习惯,并做出科学的分析,有的放矢地进行节目设置,有效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二、专业化频道的纯度

中华民族文化多元,并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以及外来文化、民间文化、地域文化、后现代文化等并存,电视观众也就自然形成了若干个具有不同品位和收视需求的群体。

频道专业化必须依托于受众的细分化,缺乏对目标受众群的细分,就不可能制作出有针对性、有专业特色的节目,当然也不可能获得目标观众的认可,从而也就失去了作为专业频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当然也是许多的专业频道“不专业”的问题所在。

专业频道不专业,观众就不容易看出各“专业”频道间的差别和特色。所以,专业频道必须从根本上“专”起来,对象要明确,要让观众在他感兴趣的频道里找到大量有收视价值的节目。所以专业频道要勇于取舍,该强化的强化,该放弃的放弃,只有保证了专业频道的纯度,才能使频道富有生命力。

大浪淘沙,风起云涌,随着少儿电视节目的飞快发展,也为了加快专门的少儿频道的开播,自《东方儿童》之后,中央电视台青少节目中心又创办和整合了一些定位明确、具有专业特色的优秀栏目和节目。

1999年6月5日,《同一片蓝天》开播。栏目强调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采用专题、文艺等多种电视艺术形式,是展示全国各地方电视台少儿节目的窗口。

1999年7月13日,少儿科普栏目《芝麻开门》开播,栏目针对小学生进行科普知识教育,培养少年儿童对科学的爱好和兴趣。

2000年7月16日,中央电视台与韩国三星集团合作的中学生大型知识竞赛栏目《三星智力快车》开播。栏目时尚多样,节奏明快,比赛的公平性、竞争的激烈性、知识的权威性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2001年7月,大型创新思维栏目《异想天开》推出,并提出了“用双手说话,用头脑赛跑”的口号。栏目为青少年观众提供了参与科普、展示创造力的机会,其中播出的《五号电池拉汽车》、《纸船大赛》、《纸箱大赛》等节目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2001年10月8日,青少中心又推出了一档家教栏目《快乐点击》,旨在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信息,推广科学的教育方式,实现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理解与交流。

2002年1月12日,央视创办了竞赛性真实体验节目《金苹果》,旨在展示和检验当代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其特点是对抗性和时尚感强。 [3]

有学者称频道专业化的初期就是“跑马圈地”,而这个时期,中央电视台青少中心的确开办了大量的栏目。这种情况促使电视行业内的很多人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保留或发展什么节目?应该放弃或改造什么节目?我们应该为什么样的人制作什么样的节目?在节目改造的基础上,电视的节目形态包括一些具体栏目被市场不停地筛选、淘汰和扩充,频道专业化从最基础的节目内容选择开始,然后到栏目的设置,最后到频道的定位要全方位进行运作。或许在这个专业频道酝酿的阶段,电视理论家并没有提出一种具有指导意义的“专业化”理念,甚至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这种趋势将成为大众传播未来必然的发展方向,但是一些量变正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并积累着质变所需要的各种条件。 Q8Xw0AL/Q29j1g0NN1wn3adS4NcCpNgm8/bAdW1es5h8YeRpCW3ovqjLWXe3kPj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