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意 李坤若楠
摘 要: 纵观各类获奖新闻作品,重大题材固然具有先天优势,但并非人人、处处、时时都能碰上重大题材。能赶上奥运会、美国总统大选自然幸运,但记者在日常工作中更多只是报道一般性新闻事件。因此,关于如何在日常报道中打造精品,如何通过努力弥补事件本身“先天不足”等讨论就更具有普遍意义,同时也有助于记者在平时打下扎实的基础,等待机遇到来。
关键词: 对外广播 录音报道 音响 斯瓦希里语
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树立起精品意识。所谓精品,其实没有统一标准,有的报道主题好,有的角度新颖,有的时效快,有的现场感强,有的写法大胆创新……这些都可以算作是精品。因此,出精品其实并不难。树立精品意识是打造精品的基础,日常积累则是打造精品的保证。这种积累包括掌握数据、跟踪事件、加强文学修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等。
录音报道是广播中一种重要的报道形式,广播从业者日常接触得非常多。目前所见的一些录音报道,往往一篇只讲述一个特定的事件,比如一个捐赠仪式或一个组织的成立大会等。笔者认为,除非活动本身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否则,录音报道这种形式并不应仅局限于报道某项具体活动,而应该包含更多、更深刻的内容。
对录音报道的要求应该是“Putting Stories in Context”,即把故事放入它们相应的背景里,通过一个故事、一场活动或一次讲话来阐述一种现状、揭示一种现象或阐明一个道理,这样做的好处至少有两点:深化报道主题、丰富音响素材。
比如,一场联合国粮农组织为非洲某国捐赠粮食的活动,如果只报道活动本身,音响无非就是联合国官员和该国政府官员的讲话,最多再加一些特色的环境音。但如果我们对这一事件加以深究,就可以问:这次捐赠是在怎样一个背景下进行的?这场饥荒或者人道主义危机究竟有多严重?其中有没有一些动人的故事?各国政府都采取了哪些措施?此类危机在某个地区甚至全球是否普遍存在?解决危机面临着哪些挑战?危机根源在哪里?解决前景如何?
通过提出这些问题,我们就能将报道主题从单纯活动的意义转到更深、更广的层面上,既可以是全球气候变化,也可以是非洲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还可以是非洲自主解决自身危机的努力和前景,等等。而确定好一个主题后,就这一主题深入挖掘,也就能使报道的文字材料更加充实,音响更加丰富。
因此,当记者参加完一场活动,不要急着发录音报道,而要进行一番思考;不要只是将注意力集中在活动本身,而是要去寻找一个与活动相关的主题,然后再围绕该主题继续搜集素材,在充分掌握报道素材以后,将这场活动作为由头加以报道。这是一种录音报道的采写方式,更是一种记者的思考模式或工作流程,长期坚持下来,将有助于增强记者“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目前所见的很多录音报道都是采用以音响开篇的写法,这种写法有助于迅速吸引听众的注意力,通过一定的编排剪辑技巧,将报道的观点以一种快速的、连续的方式呈现在听众耳边,所以往往能给听众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除非有特殊要求,否则不要把冲突双方中的任何一方或是在有争议的问题上偏于一方观点的言论放在开篇的位置,因为这样很容易误导听众,使他们先入为主地认为这就是本台观点。特别是在大选报道中,开篇如果要用人物音响,观点冲突双方的意见都必须呈现,而且必须在音响之前说明这个讲话或观点的出处,之后再插入音响,即“谁说+音响”的模式,而非“音响+谁说”的模式。
在采访录音报道的过程中,要遵循一个原则,即用报道中的内在联系和逻辑来吸引听众收听。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让报道的各部分内容联系紧密且具有说服力,避免让整个报道显得过于松散,有些音响听起来很无趣,不如舍弃。另外,在新闻报道中,特别是在录音新闻当中,宁可采用一些简短有力的音响,而不要采用大段的、冗长的音响,以免影响整篇报道乃至整个节目的节奏。有数据显示,BBC报道中的音响时长大部分都在30秒以内,而其他商业电台的音响则更短,在20秒以内。因为音响过长往往会使节目的节奏显得拖沓。
通常来说,记者现场播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纯粹的记者现场播报,包括描述现场的所见所闻等;另一种是引入记者和受访者的问答,这种问答可以和现场环境音与口播拼接起来连续使用,采用“环境音+口播/问答+背景介绍”的模式。因此,笔者认为,今后录音报道的发展方向是将编辑、制作的重心前移至前方记者,前方根据后方的要求和所处环境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和设计素材,仅就录音报道而言,后方的工作量应该越来越少,因此,前方在采写录音报道时要注意音响的安排。
1.录音报道中的“他说/她说”
录音报道中常包含人物的语言音响,在语言音响前,很多记者会加上“他说/她说”,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欠妥当。因为音响之前的叙述语言中必定已经提及了接下来出场人物的背景和讲话主旨,紧随其后的音响毫无疑问正是此人的讲话,加上一个“他说/她说”不仅没有必要,而且有时还会破坏节目的节奏。这种节奏,也许在文字稿件中体现不出来,可是一旦制作成节目,就会有所差别。例如:
旁白 (叙述性语言,由播音员或报道员说出):Daadab难民营位于肯尼亚东部和索马里交界地带。今年12岁的阿卜杜拉已经在这个难民营中生活了一年零七个月。他说:
音响: “一开始我想妈妈,现在不想了。这里的生活每天都是一样的。”
旁白: 一边说着,他一边拿小树枝在沙石地上画着房子,而他身后一座座矮小的“房子”,是用灌木和空罐头盒搭建起来的,这些罐头盒上印着“USAID”(美国国际开发署)和“WFP”(联合国粮食计划署)的字样,屋顶是印有“UN”(联合国)字样的防水油布。阿卜杜拉说:
音响: “我想回家,这里不是我的家。”
如果将“他说”和“阿卜杜拉说”去掉,是不是更好呢?
在人物语言音响之前不加“她说/他说”,不仅是包括BBC在内的很多国外电台的通行做法,而且也是国内众多同行制作中文节目时的通行做法。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国际台语言部翻译完的稿件大部分要求上网,所以在某些情况下,为了在文字上避免产生误会,或者为了强调一段讲话出自某人之口,可以在上网的时候加上“她说/他说”。
2.录音报道中的音响内容与叙述内容的衔接问题
既然不加“她说/他说”,那么,在插入人物语言音响之前,就应该做好铺垫,让语言音响出现得自然、流畅,至少不要让听众产生误会。
(1)叙述语言和音响的过渡
人物语言之前的叙述绝不能仅仅是重复播音员刚才提到的。经常会有一些稿件在语言音响之前的介绍性文字就已经将后面的音响内容说了一遍,接下来的音响又将同样的内容重复了一遍。这是不可取的。之前的介绍性文字完全可以概括音响内容,然后插入语言音响。
根据上下文的逻辑以及文字内容,可以有很多方法来编排音响以及音响之前的介绍性的叙述语言。比较常见的是,先介绍即将出场的人物,概括他的观点,接下来展现音响。这种方法为国际台大部分的录音新闻或报道所采用。接下来,笔者想举例介绍一种比较有特色的编排方法,也是国际台的报道中比较少见的。
旁白: 秋末的北京,轻寒料峭。一大早,老街坊们就已三三两两地来到家边上的×××公园,用锻炼的方式拉开了一天生活的序幕。
音响: 环境音(鸟鸣、音乐和马路上的声音等)。
旁白: 晨雾中,这些衣着鲜艳的老人们和着脚步声、自行车铃声和汽车喇叭声的节奏,扭扭腰,拍拍肩,踢踢腿,成了上班族人流、车流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音响: “已经练了有一个多钟头了,准备再练会儿,半个钟头吧,就买菜去。”
旁白: 艾世博,今年63,退休以来,每天早晨都来这个公园锻炼。
音响: “现在啊,养生的方法那么多,天天跟电视那儿放,什么吃绿豆啊,吃木耳,按摩手按摩脚的,我觉得啊,最管用的啊,就是锻炼,你看,这一大早的,出来活动活动,我看比什么都好。”
录音报道并不是几篇录音新闻的简单集合,而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且各个音响之间相互呼应的整体。可是,在国际台的大部分录音报道中,同篇音响之间的联系性不强,音响和之后的叙述性文字联系不紧密,这样,整篇录音报道听起来就仿佛是将三至四篇录音新闻硬生生地拼凑在一起而成的。下面笔者想谈一谈在撰写录音报道时,音响衔接方面的一个小技巧,那就是在一个音响结束之后的最后一个词、最后一个词组,或者最后一句话,作为接下来叙述文字的开头。比如,一篇讲述中国商品在海外销售情况的录音报道:
旁白: 位于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城西的一家五金店里,货架上摆满了锤子、钳子、卷尺、水龙头等商品,店主阿加·杜阿介绍说,这些东西大部分来自中国。
音响: “很多工具都是我从中国进来的,当然,我们也从英国和德国进货,可中国是我的第一选择,我可不管什么名牌不名牌,只要质量好就行。”
旁白: 商品质量,是中国商品近来在海外,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受到热议的一个原因。究竟中国商品质量怎样?在肯尼亚市场上受欢迎程度如何?记者来到内罗毕市中心一条电器店比较集中的商业街上一探究竟。
音响: 环境音(街上嘈杂声)。
音响(对话): “这对音箱多少钱?”
“8000先令。”
“太贵了,有便宜点的吗?”
“有,这个,你看,4000先令,中国货。”
“中国的……耐用么?”
旁白: 中国的商品不耐用?内罗毕大学的卡洛琳可不同意这个观点。
音响: “你看这个手机,两年前买的,我一直在用,一点毛病都没有出过,功能多,价格还便宜。”
旁白: 价格便宜是中国商品的一大优势,在肯尼亚这个人均年收入……的国家……
如上所示,把音响结尾的文字作为接下来叙述性文字的开头,不但很好地起到了“承上”的作用,而且接下来的内容便会不自觉地按照设定的逻辑发展,自然具有了“启下”的功能,这样一环紧扣一环,在一个中心思想下,整篇录音报道听起来结构紧凑,逻辑性强。
采集记者所处环境中的典型音响需要注意,这种“典型音响”包括两种,一种是像飞机起落声、火车进站声等揭示采访发生地的音响,另一种是揭示受访者身份、职业或者采访过程中他正在从事的工作的音响,比如采访加油站工作人员时的汽车引擎声、取放输油管的声音等。这些声音可以在采访之前或之后专门录制,后期编辑合成。
在录音报道中采用的人物语言音响,常常是从一整段采访讲话中,或从一场报告中截取出来的,那么,判断这个音响剪辑是否精巧,音响前后叙述性文字安排是否得当的标准是什么呢?就是尽量不要让听众在收听节目时觉察出这个音响是从一段讲话中截取出来的。如果听众听出这段语言音响是截取出来的,那么他们有可能认为这个音响的使用是在断章取义,而往往这种脑海中一闪而过的对于一两个细节的评价,能够影响整套节目乃至电台在听众心目中的形象。
目前,国际台所有录音报道的开头都是采用固定的模式“……下面请听本台驻×地记者××发回的报道”。笔者建议取消统一格式,灵活开头,用其他方式体现国际台在世界各地的存在。比如,将采访过程中的一些音响提出来做成片头和片花,不仅可以在节目播出之前和进行过程当中播放,而且每逢编辑部策划深度系列报道时,可以提前几天甚至几周在其他节目中循环播放。这样一方面可以吸引偶尔调到节目频率的听众继续往下收听,另一方面对于固定听众来说,也可以起到加深记忆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很好地衔接一个节目的不同部分,或者一个系列中的不同节目。
国际台的驻外记者基本属于广播新闻记者的范畴,所以在一些报道模式和写作方法上,应该有别于新华社等以文字为主的媒体。
报道突发新闻事件时,为讲究时效,平面媒体记者一般采取的是“快讯+简讯+详讯”的渐进式报道模式,而广播记者是通过声音为听众服务的,报道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体现比文字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声音。因此,“快讯+录音新闻+录音报道”或者“快讯+录音简讯+录音详讯+录音报道”的报道模式将更符合广播新闻稿的要求。
要出广播节目精品,归根到底,取决于广播人的素质。从业者一定要多听广播,锻炼自己的耳朵,从而使自己具备“看”广播的能力。
目前,国际台新闻中心的稿件供求关系基本上是“卖方市场”,前方提供什么,后方就处理什么。要变“卖方市场”为“买方市场”,即后方需要什么,前方就要提供什么的模式,首先,要多听国际台的广播,通过收听节目了解、总结后方编辑和节目制作人员对节目采写的要求。其次,在了解后方需求的基础上,多听外台广播,比较国际台与外台之间的异同,学习外台在节目制作中如何应用音响、安排素材等,做到取长补短。然后再次审视自己采写的报道,确定是否还有可以改进之处。
学习语言时,多听、多看能产生“语感”,同样,多听广播也能产生对广播的一种感觉;有了这种感觉,在撰写广播文字稿时,就能在脑海中将文字转化为声音,知道如何安排素材以及会产生怎样的听觉效果。这对于广播记者来说,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素质。
要打造对外广播节目的精品,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和准确流利的播报,还应在节目的构思、采访、音响、片头、片花等方面做到精益求精。同时,作为新闻工作者,只有加强新闻素养,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并有所创新,才能使对外广播节目拥有强大的生命力,也才能获得更多的听众和支持者。
〔谢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斯瓦希里语部副主任;
李坤若楠,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