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总序

中国传媒大学非通用语专业建设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前身)在全国率先开办了波斯语、斯瓦希里语、土耳其语、葡萄牙语等非通用语专业,为我国对外宣传事业培养了大批的栋梁之才。之后受“文革”大环境的影响,学校逐渐减少并停办了非通用语专业。2000年,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我校恢复大规模非通用语专业招生。十多年来,共新办或复办了20多个语种,其中亚非语群的泰米尔语、孟加拉语、尼泊尔语和斯瓦希里语四个基地语种是非通用语专业建设的重要成果。

2004年,经教育部审核批准,中国传媒大学正式成为继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之后等9个“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之一。这标志着中国传媒大学在非通用语人才培养上取得了跨越式的阶段性成就,学校及学院更以崭新的面貌和积极的行动投入到非通用语基地的建设工作中。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学校、学院及基地逐渐形成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非通用语人才培养道路——复语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以双语教学为基础,以“三位一体”师资配备为依托,同时借助中国传媒大学强大的新闻传播教育平台,通过“3+1”外延型办学,力求将非通用语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为专业基础扎实、学术水平精深、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2007年12月,中国传媒大学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顺利通过教育部的验收。同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启动第二类特色专业质量工程项目,我校非通用语亚非语群种成功申办并正式纳入中国传媒大学的特色专业。正如教育部高校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非通用语教学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刘曙雄教授所言,“教育部把非通用语列为第二类国家紧缺和急需的专业来建设,这一举措也是非通用语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延续”。

为了更好地加强对非通用语特色专业的建设,深入探索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总结以往的成就和经验教训为专业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非通用语特色专业教学与研究》一书正由此诞生。它十分清晰地梳理了中国传媒大学非通用语亚非语群专业发展的历史命脉,并在学科定位、办学特色、专业未来发展目标等方面作了详尽的阐述。其中,“双语培养”、“‘三位一体’师资配备”、“‘3+1’外延型办学”、“传媒复合型人才培养”等办学特色是我校非通用语教学所取得的重大成果,获得了同行专家及同类院校专业的一致认可,在探索我国非通用语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中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如今,在全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探新的背景下,围绕教育部高教改革“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和适应社会”的核心思路,中国传媒大学非通用语建设正在通过“控制规模、强化质量”等一系列措施稳固所取得的教学改革成果。如果说在“复合复语模式”上我校非通用特色专业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传媒大学创新性的人才培养之道,那么在“十二五”规划的起始我们又要迎接怎样的挑战呢?

当今国际传播格局不断变化,如何把握其特点及发展规律将成为我们培养“了解国际传播语境,争取话语权利”后备人才的关键所在。2008年底,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给中央电视台建台50周年纪念会的贺信中提出“积极构建现代传播体系,进一步提高国内国际传播能力”。2009年1月7日的全国外宣工作会议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第537号令关于“做好境外媒体采访管理服务工作。着力建设语种多、受众广、信息量大、影响力强、覆盖全球的国际一流媒体,建构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现代传播体系,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称的国际传播能力。”作为中国传媒大学的教育者,我们深思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国家迫切需要的国际型传播人才,如何将“立广漠之野,察宇际之变,启鲲鹏之志,怀悲悯之情,做有为而有所不为之事”的大境界、大德和传授给年轻人。

长期以来我校承担着为我国培养对外宣传人才,向世界传播中华文明,让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重要使命。因此,培养能够熟练掌握和应用非通用语的高级人才,使其具备高超的外语水平,具有综合的知识结构和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参与全球性的竞争与合作,是中国传媒大学未来非通用语人才培养的目标。为此,我们将不断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内容,逐渐完善复语型、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方案,全面推行制度化管理,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不断加强教风和学风建设,强化教学考核,努力将非通用语本科教学质量提高到新的水平。

2011年8月28日 tIqAFlMhAO466QoL8L9Eit8ODjYsnFcB7bFQzxvAvAoiy1I6ZrHimXtBr1p2x2/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